曾雅妮:高爾夫球場就是我掌控的世界
高爾夫世界球后曾雅妮:「現在踏上高爾夫球場,我就覺得好像進入到自己的世界裡,我覺得我能掌控球場裡的一切,歡迎其他球員一起來我的世界和我競爭。」
【文/聿 辰】
年僅二十二歲的「世界球后」曾雅妮,今年用不可思議的方式,統治了世界女子高壇,先在LPGA(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巡迴賽)系列賽中拿下七場冠軍;另外還在歐巡賽包辦三場冠軍,以及兩場台灣女子巡迴賽的勝利,讓她整年下來豪取十二勝,年度獎金收入破億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富婆」。
球后曾雅妮,與生俱來有遺傳因子。曾雅妮出生前,曾家已在桃園開設自己的高爾夫練習場,父親曾茂炘還是大家口中暱稱的「桃園球王」,母親楊玉雲打起球來也不含糊,直到懷孕三個月後,才沒再上場打高爾夫。也就是說,曾雅妮打從娘胎開始,就耳濡目染接受高爾夫的薰陶。
小學五年級,約十歲左右,楊玉雲送給曾雅妮一套球桿,從此開啟她的高爾夫之路。隔沒幾年,曾雅妮開始高球生涯的第一次正式出賽,當時,她只帶著一號木桿、三號木桿、七號鐵桿、沙坑桿和推桿共五支球桿就下場,最後繳出一一八桿的成績,算是她的高球初體驗。
享有盛名卻忘了打球的初衷
看著曾雅妮打球約十年的顧問黃俊明如此形容,「還記得,當初帶著雅妮到球場看球,那時候才十幾歲的小女孩,卻會盯著場上的大人比賽不放,然後會豪氣地告訴我,她一定可以擊敗她們,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小孩子以後一定不簡單。」
果不其然,曾雅妮在二○○七年從業餘轉職業,首次出賽就拿下分組冠軍,最終再以總成績第六名的佳績,順利取得隔年的LPGA完整參賽資格,也讓她成為繼林玉萍、洪沁慧、龔怡萍、盧曉晴之後,第五位取得美國LPGA資格的台灣好手。○八年,曾雅妮首度踏上美國戰場,首場比賽是在夏威夷的SBS女子高球公開賽,妮妮不畏戰,拿下並列第八名的成績,也算是打出好彩頭。
當時曾雅妮曾謙虛說:「從小,我就夢想能站上美國的舞台,沒想到這麼快就夢想成真,能和這些以前心目中的名將在同一個場地比賽,真的很不可思議,但也很感激有這個機會,讓我能圓夢。」其實,曾雅妮心中那個「我一定可以擊敗她們」的豪氣快速膨脹著。
經過了前十場的磨練,曾雅妮正式迎接LPGA錦標賽的來臨,首度躋身世界高球賽的最高殿堂,曾雅妮雖在前兩回合落後,卻能後來居上在延長賽中取勝,成為LPGA史上第一位拿下冠軍的華人、台灣球員。此時,這位台灣新星,早已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巨星,也預告她將會有個不平凡的 高爾 夫人生。
這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其實並未延續太久,○九年曾雅妮因為求好心切,反而顯得患得患失,忘記在場上該如何享受比賽,一整年雖有十四場比賽擠進前十名,看似比起菜鳥年還出色,但僅拿了一場末代康寧精英賽冠軍;甚至從七月之後,還出現了八場中有七場比賽無法闖進前十名的大低潮。
問到曾雅妮,對於當時低潮的心路歷程,她回憶說:「我也不知道那時候怎麼了,我覺得我都快要忘記怎麼打球了,甚至還求助心理醫生,發現其實就是忘記了打球的初衷,只想要每一場都贏得比賽,給自己太大、太多的壓力,對當時的我而言,打球已沒有樂趣,實在很辛苦。」
原來全是受盛名所累,曾雅妮菜鳥時期就拿下LPGA錦標賽冠軍、年度最佳新秀殊榮;但當時,她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從亞洲來的球員,即使場上成就非凡,但還是無法受到認可。曾雅妮坦承:「第一年到美國,人生地不熟,加上自己的語言也還沒有很流利,所以跟其他球員的相處其實並沒有那麼融洽,很多球員私底下我跟她們打招呼,其實都不太理我。」
受到排擠,雖沒有讓曾雅妮失志,並且讓她更認清球場上就是一個現實、講求成績的地方。但「認清」的代價是,她只想著贏球,造成心理壓力龐大。「其實能打到LPGA等級的球員,基本上球技的差距都不會太大,就是在關鍵時刻的心理一較高下,一樣是短推桿,有的人能進球,然後奪冠,有的人就是推不進,這已經無關乎球技。」在一次比賽失利後,曾雅妮受訪時曾如此表示。
專注在當下的每一桿
而對曾雅妮而言,轉折點是在○九年十月的一場「特殊奧運高爾夫」慈善活動。曾雅妮回憶,當她看到一群身心障礙者,能夠很開心地打著高爾夫,克服自己的缺陷,「連她們這樣的人,都這麼熱愛高爾夫,打得這麼開心了,像我這樣四肢健全又可以去美國巡迴賽最高殿堂打拚的人,實在沒什麼好低潮或者抱怨了。」她說道。
沉澱再出發的曾雅妮,心態上改變許多,她不再去追求數字上的表現,也不再觀察每場比賽的數據好壞,她只想要好好打完每一場比賽,專注在當下的每一桿。
【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83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