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美一流學府爭相開課的新顯學


什麼樣的方案能讓美國擺脫印度與中國的糾纏,還能讓IBM在未來十年要招募五萬名相關人才?台灣,要加緊腳步了!

文●曠文琪、彭琳

電腦科學風靡全球達五十年,哪門科學能夠接班?答案是:服務科學(Service Science)。

十二月,包含IBM、惠普與Accenture、EDS等科技業的競爭對手,齊聚美國華盛頓,討論一門正在崛起的新學問。這門科學未來能否落實在教育中,也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掀起討論。同一時間,全球教育界也發現,包括美國的柏克萊、史丹佛、康乃爾、南加大、以及英國的牛津大學,都已經悄悄開設相關課程或投入研究。這學問就是服務科學。此外,IBM也宣布,在未來十年內,將招募五萬名服務科學人才。

《紐約時報》報導,服務科學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未來美國要擺脫中國與印度糾纏的解決方案。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則說,這是下一波經濟浪潮的推動關鍵。儘管有人批評,服務科學聽來太抽象,難以變成科學。但,「當初電腦科技(Computer Science)要成為一門被深入研究的學問,也曾被懷疑。事實證明,電腦科學的學問確實有價值。」《紐約時報》指出。

另外一個關鍵的理由是,去年台灣有七三%國民生產毛額(GDP)來自服務業,用數字說,就是服務業產出高達新台幣八兆兩千億元;美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七八.七%,但弔詭的是,服務業創造這麼大的產值,卻沒有嚴謹的研究,連「服務」是什麼都說不清楚,這是全球的問題。「我們現在最需要把服務與科技結合,但偏偏大家最不懂這塊。」美國《商業週刊》指出。

指標一:蘋果靠服務創新 擺脫製造業低毛利困境

服務科學最基本的目標是:「研究服務創新」。IBM大中華技術總監葉天正解釋,主要是研究,如何透過科技讓服務變得更有效率、讓服務能夠被量化、甚至是標準化,最終目標是建立生產力與嚴謹的紀律,等到這些紀律建立後,將有助進一步去發明創新的服務。

傳統對「服務」的想像,僅止於行銷、廣告,或是人力資源部門所做的事情。這些內容都是無形的,價值難以衡量。「過去我們做了很多服務,但是都沒有規律的、系統化的來談這個項目,現在我們等於把這些已知的項目給整合起來,深入去剖析。」葉天正興奮的說。

舉例來說,蘋果電腦的成功,就點燃大家對靠服務來創新的渴望,也唯有如此才能擺脫製造業低毛利的困境。

老實說,蘋果的MP3隨身聽iPod,造型雖炫,但是功能設計並沒多了不起。而且iPod所有元件與組裝都是外購,要模仿,太容易。但蘋果卻能拿下MP3隨身聽市場過半占有率,為什麼?

關鍵在蘋果的產品具備讓消費者輕易下載音樂的iTunes音樂平台設計,而且蘋果早早就說服五大音樂唱片公司成為這個平台的音樂提供者,大家一起來抽成。由於卡位早,蘋果的iTunes平台目前已經擁有三百五十萬首歌曲,這麼大的音樂庫,如今反而成為蘋果阻絕競爭者進入的高門檻。

最令人羨慕的是,iTunes服務平台建立,在成本架構不變下,未來如果多十倍的人潮進來,蘋果的獲利將不僅是多十倍而已。而且因為iPod效應發酵,蘋果自家電腦銷售量也逐漸爬起。整體而言,一個讓大家輕鬆就得到好音樂的想法,不僅讓蘋果轉虧為盈,市值更從二○○三年最低點的五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攀升到七百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兆三千億元)以上。

葉天正也指出,科技環境成熟,反而是談服務科學的好時機。因為,很多服務可以被電腦追蹤結果,累積出很多資訊可以被研究分析。

指標二:梅約靠個人化服務 建構新就醫模式

世界上能做好服務創新的案例陸續冒出。全球最大民營醫療機構梅約(Mayo clinic)醫學中心已有成果。梅約透過電腦技術,建立一個可以分析各種來源或格式的病患資料的資料庫,這樣,醫護人員看到相似病例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抓出關連性,提供更正確的診斷。而且,這個電腦技術還能夠從病人的資訊裡,很快跑出病人對不同藥物的反應,這樣未來醫生對症下藥時,可以更個人化,而不是一百個生相同病的人,拿到的藥量或是藥名都完全相同。

梅約一開始是透過資訊科技,來達到改善服務的目標,接下來,因為解決跨醫學領域的問題,病人不用再因為一種病,還要外科、內科的到各種科別找病因,未來病人接受醫院服務的流程,可能就會因此改變,創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我們必須承認,把服務科學化的難度不低。「做服務最難的在於,人的感覺不斷在變。」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說。「在數學領域,我們知道A加上B,會等於C,但是在服務領域,我們卻常常難以預測,A加上B會等於多少?因為每個人接收到的服務,反應都會不同,」葉天正說。

「但,這不代表不能管理,變成系統化經營,」這是戴勝益深入服務領域十多年的心得,王品能成為台灣餐飲界服務領導品牌,是他們自己摸索的結果,「我們把廁所清潔度、餐飲滿意度都量化出來,這樣統一要求標準化,每家店不會因為店長的風格不同而改變服務方式,這是後來王品得以一口氣在大陸開十七家店,大量複製的原因。」現在,王品把架構設立好後,開始思考如何做些創新的模式。

戴勝益認為,服務科學若能協助所有人認清,服務是賣感覺,而不是做交易,就可以幫助非常多人。對王品來說,現在正在架構系統,要減少來自人的變數。同時,努力不讓服務的感覺太制式,還要添加一些服務員溫暖自然的人性介面,讓客戶感到被特別尊寵,這已經是更深一層的平衡藝術。而這,恰巧也是服務科學最終追尋的目標之一。

展望:衝破既成限制 七、八年後研發將趨於成熟

服務科學就像是打開潘朵拉寶盒的鑰匙,「它會忽然間幫你衝破很多限制,」葉天正說。比如,過去你的管理能量只能管理一百人,超過一百人,你可能不認得每個員工,但有一天,你所有的員工都配戴了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的標誌,你隨時佩戴著耳機,當你碰到每個員工時,耳機會傳來這個員工的名字與職稱,你隨時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那時你可以管的人,或許將呈倍數增長。

只是,還像是新生兒的服務科學,到底要多久才能成熟?見證電腦科學花三十年時間才趨於成熟的葉天正,沉思了一下說,大約需要四分之一的時間,也就是七、八年的時間,科技的演進,縮短了醞釀的時間。

已決定設立台灣第一個服務科學研究所的清華大學,其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坦承,太早跟進確實要冒點險,但是,「這已經是趨勢」。

服務科學在全球開始被討論,對台灣來說是個警訊。台灣雖一直喊著要轉型服務,「但若非痛到底,轉型不是這麼簡單。」IBM台灣總經理童至祥說,我們在製造業的成功,甚至可能成為未來的包袱。

不過,幸好,在服務科學這個新領域,大家都站在相同的起跑點上,全世界都還在微光中摸索,台灣未嘗沒有迎頭趕上的機會!

from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