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買辦變中國買辦 香港,消失中
一國兩制對香港來說,就是政治不要管我,但經濟好處不能沒有我一份。(圖片提供/今周刊)



█《今周刊》電子報訂?#92;連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epaper/index


█撰文/宋秉忠

1997年之後,香港努力讓自己愈來愈像中國,換來北京對香港的政策傾斜,國企上市讓港股市值由3兆港元衝到13兆港元;每年1300多萬的中國觀光客,更帶進超過650億港元的消費。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七秒,當香港會展中心主權移交大典中的英國國旗完全降下,三秒鐘之後,七月一日零時,中國國歌立時響起,帶有殖民氣味的英國大班,自此走入歷史。

十年後,二○○七年,七月一日之前的香港,一樣酷暑難當,一入夜,蘭桂坊一樣滿是人潮;不一樣的是,十年前原來滿是英國腔調的這條短短的街道,現在卻多是來自中國南腔北調的各地鄉音。

十年前那個英國國歌的尾音更遠了;這個原先屬於英國大班建立的國際性城市,逐漸變成中國大班的窗口城市,而原本屬於國際的香港大都會,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隨著那個遠去的英國國歌,一路消散,漸行漸遠。

現實也好,務實也罷,香港人,特別是香港商人對於中國新老闆,九七年前後的態度也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變得出奇的「認命」。

█心理上傾斜 擔憂地位喪失,態度從鄙視到靠攏,利用中國

香港人原來看不起大陸人,總叫大陸人是「阿燦」、「表叔」,經過中國兩次輸血幫助,香港人開始改變態度,積極想融入中國。像長江集團主席李嘉誠、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等重量級港商,九七年前都已經擁有外國護照,與港英政府關係良好,甚至有人接受過英女皇授予的爵位;九七後卻又都極力維持與北京的良好關係,大賺中國財。

○四年三月十八日,李嘉誠首次就「愛國問題」發表意見,他說,「我好熱愛國家,好熱愛香港,亦都絕對熱愛我們的民族。」親共的香港《大公報》形容他的表白是「真情剖白」。香港媒體戲稱,九七年前香港的親共人士是「舊愛國」,而九七年後的親共人士是「新愛國」,而後者就是媒體嘲諷的「忽然愛國人士」。

九七年前,香港上層社會從幼稚園開始就把孩子送到英文學校,一路念到初高中,然後到英國倫敦念大學,他們的下一代除了英語,就只會講廣東話;現在,這些不太會講普通話的香港富商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抓住各種機會向北京輸誠。最近與美國「百人會」鬧雙包的香港「百人會」,就是由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之子李家傑、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之子李民僑、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之孫霍啟剛等人帶頭於今年三月成立,成員包括五十多位香港富豪後代。他們強調,成立「香港青年百人會」的宗旨,是要「加強對祖國的認識」。

籌畫十多年,連接香港、澳門、珠海的港珠澳跨海大橋興建計畫,最能夠反映香港對中國態度的轉變。十多年前提出這個計畫時,是廣東熱心,而香港拒絕,現在則是情勢逆轉,為了怕廣東把香港的出口貨運給搶走,香港急,但廣東不急,最後,還是香港找上了北京當局,壓著廣東同意興建計畫。

█北上找機會 一窩蜂北進求職,五十萬港人長期在中國工作

香港人不但在心理和中國靠近了,現實的香港人就像美國《商業周刊》形容的那樣,急著要搭上中國經濟的特快車。現年三十八歲的喜見達(Hgen-Dazs)台灣區總經理黃潔霞,雖然十三歲就到英國念書,從倫敦大學畢業,並且拿到英國護照,但是仍然決定在九七年前回到香港發展,因為她看到中國在九七之前的快速發展,而香港可以扮演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事實證明黃潔霞的眼光正確,從九四年回港到○四年升任喜見達台灣總經理,中間不過十年的時間。最近,她和一位當年畢業後留在英國發展的倫敦大學學妹聊天,這位學妹就很後悔沒有選擇回香港發展。

來自香港的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曹承礎形容,九七年前,?#92;多香港精英把拿外國護照視同「買保險」,像他的哥哥就到新加坡工作,並拿到星國護照,然而,公元兩千年後,仍然決定回香港發展。

離開的香港人回香港找機會,留下的香港人則是「第二次北進」中國找機會。第一次北進就業是八○年代初,香港製造業主北進中國設廠,第二次北進則是香港服務業人才(如會計、金融、法律、物流、貿易等)北進中國。

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會長江素惠提到,九七年前,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建議港人北進內地發展時,還被輿論嘲笑,但現在只要有中資企業招募員工,就可以看到門外大排長龍。而香港人力資源公司估計,目前有五十萬港人長期在中國工作。

年過五十的現代貨箱碼頭公司商務經理林秀峰,可算是港人北進的成?#92;案例,今年春節重返香港工作崗位前,他被蘇州所屬太倉市政府選為十位對太倉港發展有貢獻的人士之一。

九七前全家移民加拿大,拿到護照後,林秀峰把太太和女兒留在加拿大,自己則回香港工作。二○○三年,現代貨箱與蘇州市政府合作開發太倉港貨櫃碼頭,林秀峰自動請纓前往。

作為太倉港營運二把手的林秀峰,以往在香港,只要請船公司把船開到公司的碼頭裝卸就好;但林秀峰現在還要先說服船公司停靠太倉港,四處找蘇州台商、韓商、日商,告訴他們「當上海碼頭由外高橋遷到洋山後,從昆山經太倉,走水路到洋山,比走陸路到洋山,一個貨櫃可以省一百美元」。

今年第一季,上海港貨櫃吞吐量首度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貨櫃港,再度讓香港驚覺邊緣化的危機。為此,林秀峰更是經常提醒香港的部屬,如果不自我提升,將愈來愈難應付中國的挑戰。

其實遠在天邊的上海港對於香港直接威脅並不大,反而是接鄰的深圳鹽田港對香港的挑戰最大。連曾蔭權都向媒體坦承,鹽田貨櫃碼頭未來追過香港已成定局。像香港貨櫃司機工資比較高,從廣東拖一個貨櫃到香港就比拖到鹽田港貴一千二百港元,香港貨運業者希望雇用大陸司機降低成本,但是卻遭到香港司機工會抵制,因為目前一萬二千多名香港貨車司機,平均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引入大陸司機,會讓他們失業。至於研議中在香港機場附近大嶼山興建的十號碼頭,又因為經營舊碼頭的財團反對(擔心貨源被搶走),至今沒有下文。

█地位受威脅 亞洲轉運中心位置,受到上海及廣東嚴重挑戰

曾蔭權想要發展空運以彌補海運損失的想法,同樣也遭到廣東和上海的挑戰,美國聯邦快遞(FedEX)選擇廣州花都機場,作為亞洲轉運站,UPS則落腳在上海浦東機場。

港元與人民幣的消長也再度凸顯香港邊緣化的問題。以前,香港商店接受人民幣,被視為人民幣逐漸強勢的代表,今年開始,深圳的計程車司機,甚至星巴克都開始拒收港元。因為一月十一日,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達到七.七九七七元,首次超越港元兌換美元的七.八元。人民幣第一次比港元還值錢。

《亞洲華爾街日報》形容,在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之際,港元正面臨一個轉折點。野村證券的研究員則提出「港元是否正在淡出歷史舞台?」的問題。因為港元對美元採取聯繫匯率,不能升值,而人民幣對美元卻不斷升值,由於香港五成進口來自大陸,人民幣升值會造成香港通膨。

更大的隱憂則是人民幣一旦開始自由兌換,有經濟學家就表示,港元最多還有五年壽命,此後它將被併入人民幣,成為香港人民幣。

香港的金融優勢,雖然受到上海的強力挑戰,但短期內似乎還難以被超越。只不過,隨著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旦人民幣開放資本帳項下的自由兌換之後,上海成為亞洲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在全球化帶來香港邊緣化的效應下,香港原本獨立而自主的國際性城市特色,似乎愈來愈被中國這個大黑洞所吸附,終而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沿海大城市。

 

 (本文節錄自《今周刊》54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