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黃惠娟


從筆記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PDA,一直到二○○二年出現爆發式成長的LCD液晶螢幕顯示器、數位相機及寬頻無線網路相關產品,都是二○○二年支撐科技產品買氣的主角,而這股人氣更在二○○二年底的資訊月會場飆到最高點。

根據聯強國際的數據顯示,二○○二年台灣筆記型電腦第四季銷售量較二○○一年成長五七%,其中,配有無線裝置的筆記型電腦是詢問度最高的產品,寬頻無線網路產品,更較去年第四季成長達三一二%。

‧ 五大Hito產品引領趨勢
筆記型電腦、寬頻無線網路產品、
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與PDA



全球領航科技總經理江守國預估:「到二○○四年開始,九成的筆記型電腦會附無線上網(WLAN)功能。」而直接連網的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較去年成長達一一七%。

而因為寬頻環境成熟,以及價格下降的效應顯現,另一項熱賣產品則為數位相機,第四季銷售較去年成長一○八%,並帶動包括販售網路硬碟空間的入口網站業者如Yahoo!、PChome等業者大發利市。

「好幾年沒有感受到這種『衝勁』了。」國內最大資訊、通訊通路商聯強國際副總經理杜書全興奮的說。他從一九九八年以後,就未曾再有過這種感動。


另一項熱賣產品,還包括惠普(HP)科技的i-Paq。剛推出的時候,就將八成市場瞄準在企業用戶的i-Paq,二○○二年更強烈感受到企業界的強勁需求。

從新光醫院的醫師及護士配備以做醫院管理、到裕民物流利用i-Paq點貨,再到房屋仲介公司配備業務人員隨時更新房屋資料,PDA成為外勤業務人員的標準配備之一。

預期這五大產品銷量仍將持續攀升,相關類股的行情也早就在股市醱酵。i-Paq的代工廠宏達國際,至今仍是股市百元俱樂部的少數成員之一;數位相機與手機相關類股是今年股市的支撐點;瑞昱因為傳出有設計無線網路晶片能力而飆漲,都是最佳案例。

手機、數位相機、寬頻無線網卡、PDA及筆記型電腦的熱賣,全都圍繞在一個概念上-行動工作;而從五大hito產品中看到一股行動競爭力的競賽,事實上也早就在企業界悄悄上演。

‧ 行動經濟是下一波驅動力
遲早取代PC,成為主流
微軟與英特爾都全力投入


一九七七年,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的創辦人兼總裁歐森(Ken Olson)有句名言一直被引用至今:「沒有人會想在家裡擺一部電腦。」

就像在一九七○年代很少人能預測到,個人電腦會如電視,普及到每個家庭一樣,現階段並沒有很多人注意到「行動工作」相關產品的需求。不過,你再也不能忽視這股力量的興起。

隨著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的便宜化、輕薄化,行動工作已成為未來職場主流。事實上,今天全世界有超過一億台電腦連上網路,卻早有超過十億支的手機在全球使用。

另一方面,利用手持式裝置連上網路所需要的裝置,譬如無線網卡、藍芽模組,或是提供手持式裝置連網的基礎設施的建置完成,譬如i-mode、無線封包整合服務(GPRS)、3G等。行動裝置取代個人電腦躍升為主流,變成時間早晚的問題。

二○○一年,企業界就看到行動商務的商機,當時以為會先由消費者端(B2C)發軔,不料市場未出現就夭折,各種聯盟也就無疾而終。

沒想到,行動裝置卻被企業界看上,餐廳、物流、醫院等仰賴員工行動工作的產業,逐漸導入行動上網解決方案。例如,漢堡王全球五百家分店就導入PDA點餐系統。

事實上,行動工作的趨勢在國外已萌芽。根據嘉德集團(Gartner group)的調查顯示,二○○二年全球的工作者中,有二五%是行動工作者;而根據Media Metrix的估計,目前有超過一千萬個美國人習慣在手持裝置上收發e-mail及上網。而顧問公司Cutter也估計,三年後,全球有近六成的員工是行動工作者。

國際大廠早就看到大勢移轉。微軟(Microsoft)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早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就大談「.NET」的概念,並準備將微軟以PC為主(PC-centric)的公司,轉換為多平台架構服務(multi-platform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company)的公司。

微處理器領導廠商英特爾(Intel),近兩年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將自己轉換為mobile networking(行動網絡)與communications products(通訊產品)製造商。

‧ 通訊時代,權力核心在個人
IBM首倡「行動辦公室」
如今全球企業爭相行動化


而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則嘗試將自己由手機製造商,提升為行動經濟(mobile economy)的主要玩家,想要在行動經濟出現後成為網路世界中的思科(Cisco,全球最大網路設備製造商)的企圖昭然若揭。

行動工作者是什麼樣子?為什麼這是一個難逃的趨勢?

在PC時代,權力核心是企業;在通訊時代,權力核心轉到個人。一個人夠不夠有力,變成企業能否具有競爭力的關鍵。

因此,企業將注意力轉到提升每一名員工戰鬥力上頭;而第一個被高度注意的族群,則是能直接為公司創造營收來源的業務部門。

以IBM為例,前任執行長葛斯納(Louis Gerstner)為了讓業務人員有更多時間親近客戶,他在上任後就擬定「行動辦公室」策略。

台灣IBM也在一九九六年引進。他們讓數百名業務人員分配到一具現在看來相當笨重的筆記型電腦、一支黑金剛的手機,行頭看來炫極了。但回公司後卻要搶位子才有地方可以辦公。

這立即衝擊到中階主管,因為,公司剝奪了他們的「象徵身分的小房間」,許多業務主管就在那一年離開了IBM。

不過,一年後,業務人員已習慣不回公司,客戶的滿意度也隨之上揚;而對手惠普、昇陽(Sun Microsystems)也全面跟進,至今仍是所有有意提升客戶滿意度企業的研究範本。

隨著各種隨身用科技工具的趨於輕、薄、短、小以及威力強大,透過各種科技工具的整合。提升人員獨力工作的「行動競爭力」,甚至因此改變生產或服務流程,不僅完全可能,還顛覆了過去生意模式。

‧ 隨身科技顛覆工作模式
聯強X-box行銷人員各配一台數位相機
全球領航則以messenger與全球開會


去年第四季開始,杜書全要求旗下X-box二十多名的行銷團隊,每人手上有一項新的配備─數位相機。搭配原來就配備的筆記型電腦,業務人員出去一趟,就等於帶著杜書全的眼睛身歷其境。「一方面可以知道行銷到底有沒有去看通路,二方面也可取得店面鋪設得如何的第一手資料。」杜書全說。

建興電子協理安志東指出,現在科技業競爭的舞台都是在跟三星(Samsung)或飛利浦(Philips)這些企業競爭,尤其是跨國的合作越來越多,譬如產品設計幾乎都運用全球各地的腦力,未來每個公司一定都要有視訊會議。

安志東以自己帶的部門有二十人來計算,若都配手機、筆記型電腦、PDA,一人不過十萬元,折舊下來一個月才幾千元。若可提高生產力,值得改變。

安志東也是行動辦公室的實踐者,他不論是在公司、回到家裡,或者到國外出差,都隨身帶著筆記型電腦。他的辦公室內沒有桌上型電腦,如今隨身的筆記型電腦就是他的辦公室。

全球領航科技是一家提供無線上網解決方案的公司,位於新竹總部的辦公室內不僅早就無線化,各項資訊通訊設備也都善用科技創新。

全球領航科技的人跟大陸公司人員開會,都透過messenger(微軟的即時通訊軟體),架上一個camera(攝影機)及麥克風,就可以一對一開視訊會議,還是免費的呢!一個月至少省下幾十萬元通訊費。

在無線上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未來只要帶著下載messenger軟體的筆記型電腦,到世界各地出差,坐在咖啡館打開筆記型電腦,就可以跟地球另一端的客戶進行視訊會議。「不必買一套十多萬的視訊會議儀器,還可以帶著你個人的視訊會議全球跑。」全球領航科技總經理江守國說。

‧ 買氣引爆的原因有三︰
寬頻環境成熟、價格下跌、技術進步
無線技術更是家電上網關鍵門檻


然而,為什麼使用者都不約而同的選在二○○二年添購這些行頭?

第一個原因是,寬頻環境的成熟。根據中華電信、和信超媒體、東森等國內寬頻業者的資料顯示,二○○二年底,全台灣六百萬戶家庭中約有三分之一開始採取寬頻上網。

其次,是各項產品價格快速下跌。二○○二年熱賣的五大產品當中,每一項產品的價格都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其中如無線網卡的價格雖高,但網卡從二○○一年初的三千元下降到二○○二年底的一千三百元左右,跌幅超過一半。

第三是技術的進展。就像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半導體界驅動晶片效能革命,使電腦得以在二十五年內普及到家庭當中一樣,產業界正密切觀察行動產業界的摩爾定律─以一位德儀工程師Gene Frantz命名的金氏定律(Gene's Law),亦即積體電路耗電量每十八個月會縮減。

若果真如此,則不論是手機、PDA或數位相機等手持式裝置,對電池的耗電量也會越來越低,因此也更能設計出更輕、更小的手持裝置。

此外,無線相關技術的進展,更是讓很多產品設計的觀念改變。杜書全就認為,無線技術的發展對產業會是個里程碑(milestone)︰「電腦是不是不用設計在電話旁邊?家電是不是也可以上網?就因此有了可能。」

資策會通訊分析師葉永泰指出,網際網路結合手機的網路環境,移動工作成為可能,並將人類從固定空間中解放出來。「這原來就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只是大家將它壓抑住。」葉永泰說。

‧ 連律師也不能安坐辦公室
謝穎青把律師逼出去外頭拜訪客戶
「所有事情不是從回辦公室開始的」


由於行動工作者工作形態的崛起,這股趨勢意味著什麼改變?

寬頻環境允許企業或知識工作者,利用高超的科技工具整合能力,提高個人或自身的競爭力,成為下一波企業決勝的關鍵點。也因為如此,還未意味到這股浪潮已經近在咫尺的工作者,不免要成為第一波的「受害者」。

首先,個人工作者首先要面臨對「工作」與「報酬」定義與思維的改變。

因為大環境不景氣,一個月前,太穎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謝穎青,下了一個「獨裁」的指令,將事務所搬到台北市鬧區仁愛路圓環。

對此命令,三十名員工卻愁容以對,因為新辦公室的面積不再有律師專屬辦公室,一聲令下,新的辦公室改頭換面成為行動辦公室。

三年前,謝穎青將事務所搬到一個有三百坪的大辦公室,但人雖是在同一個空間,溝通卻變少了。「個別辦公室變成堆積資料的地方。」現在,新辦公室面積只剩四分之一,單月房租成本少了八成。

更重要的是,原來守在氣派房間等當事人上門、高高在上的律師,不僅回事務所要自己找辦公桌,還要要跟客戶一樣,丟掉沉重的公事包與六法全書,改帶筆記型電腦主動拜訪客戶。

「改成行動辦公室之初,有個律師告訴我,他一個早上晃盪了兩個小時。」謝穎青說明這件事對一向自居為知識貴族階級有多大的衝擊。他們一向以為自己用力工作、逐步往上爬,就是有朝一日要擁有一個象徵權力的氣派事務所內的氣派個人辦公室,卻沒發現客戶是分秒必爭,「所有事情不是從回辦公室開始的。」他說。

‧ 行動化後的管理更嚴格
日盛趙永飛要求員工加裝messenger
「每個人幾點上班我都知道」


其次,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也會面臨挑戰。

對很多人來說,留在辦公室的唯一意義是讓別人看見自己有在工作,但行動辦公室要挑戰的是時間運用的哲學,以及打破工作是「計時報酬」的過時想法。

日盛金控總經理趙永飛桌上有兩台電腦,他要求每個人的電腦,或筆記型電腦都要下載微軟的messenger軟體,其中,公司的「重點人物」,趙永飛還要求他們必須安裝麥克風和攝影機,以隨時隨地可以線上溝通。

「在什麼地方工作不重要,重點是每個人幾點上班我都知道。」打開趙永飛的messenger,一長串的名單中,兩個女兒名字赫然在列,晚上加班時還可在線上跟女兒對話。

謝穎青也指出,他自己也沒有專屬辦公室,不過,改成行動辦公室後,他到辦公室的時間反而增加了,因為,改成行動辦公室不是人員都放到外頭去就好了,他必須坐鎮辦公室協助兩個部門的運作,即內部call center的功能要建立,以及MIS的功能要發揮。

Call center是要讓客戶來電時,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對的人處理;而MIS則是協助每一個人員更能靈活運用科技管理。「我現在只要看每個月電話費的明細,就可以知道每個律師花多少時間在不同當事人,不管他們從家中還是外面打電話。」謝穎青說。

雖然開始有企業願意花錢投資在企業的M化(mobile,指行動化),不過,就像e化不代表競爭力一樣,M化同樣也只是一個起點。

‧ M化只是起點,不代表競爭力
改變生產流程或服務模式才是重點
擁有蒐尋並整合資訊的人最能存活


根據麥肯錫(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美國企業的生產力的提升,並非科技支出的增加,而是企業生產貨品或服務模式的改變。「只有IT投資伴隨管理創新,並因此而改變了做生意的方法,才能提高生產力。」麥肯錫的合夥人James Manyika說。

自己是資訊背景出身的趙永飛也指出,早在三年前WAP(無線應用產品)風行時,公司的資訊人員在資訊展上很興奮的展示他們新開發的手機下單,按鍵、選單、輸入、再下一頁、再按鍵選單等手續。

經過不下十幾道程序後,最後,趙永飛跟他們說很好,但不必再繼續開發了。他說︰「我一通電話就能完成的事,為什麼要透過這麼複雜的程序完成?」

「科技就像碗一樣,你不必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只要知道怎麼好用就好了。」趙永飛認為,擁有蒐尋並整合資訊的人,是最能在未來世界存活的物種,但並不需要為了科技而科技。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曾表示,過去一百年,已開發國家的領導地位,取決於勞力工作者的生產力,現在任何國家、任何產業、任何企業,都能夠應用泰勒(編按︰將工作流程細緻分割,每人只負責單一流程,以提高效率)的方式來訓練、組織,增加工作者的生產力。

從今天起,未來的五十年,世界舞台的經濟領導地位,將會移轉到能最有系統、成功提高知識工作生產力的國家。而在電腦普及二十五年來,社會學家也逐漸擔心「數位落差」的問題,其關鍵也在於擁有整合科技工具能力的國家或區域,掌握與分析資訊的能力明顯較未能掌握科技工具的國家或區域來得高。

當世界網路逐漸由個人電腦走向行動裝置時,如何善用行動裝置穩居數位光譜的頂端?從現在就得開始行動。

from 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