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文社會志業 (1237)
- Jun 27 Wed 2007 17:30
.《新新聞》.利用員工分紅配股的股票設人頭帳戶,80%科技業這麼搞
- Jun 27 Wed 2007 11:11
打開心靈的羽翼
打開心靈的羽翼
一天,小明,七歲大的小男孩,和一個背部嚴重彎曲的小孩熱鬧的玩了起來。開懷的笑語驅散了原本存在於兩人間的陌生與防衛,兒童的情感表達往往是最直接的,但純稚的他似乎對這位新玩伴身體上的異樣毫無反應。
- Jun 26 Tue 2007 15:07
力霸王家掏空二百七十二億 七大荒謬劇
- Jun 26 Tue 2007 15:03
雁的啟示
1.當雁鼓動雙翼時,對尾隨的同伴都具有『鼓舞』的作用,雁群一字排開成V字型時,比孤雁單飛增加了百分之七十的飛行距離。
啟示:與擁有相同目標的人同行,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到達目的地,因為彼此之間能互相推動。
2.不論何時,當一隻雁脫離隊伍,牠馬上會感受到一股動力阻止牠離開,藉著前一隻伙伴的『支撐力』牠很快便能回到隊伍。
- Jun 25 Mon 2007 11:34
長保寧靜心
無論做什麼事,如能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就會成功。讀書需要有寧靜的心,才能對知識進行審問、慎思、明辨的功夫,然後才能有所得。魏朝的管寧和華歆是好朋友,曾經同席讀書,碰巧屋外有熱鬧的車隊經過,管寧不為所動,華歆卻廢書出去看,管寧割席分坐,不與為友。讀書時應讓內心完全寧靜,專心致志。
- Jun 25 Mon 2007 11:33
開啟你的快樂腦
新「我有主義」 幫你找回真實的快樂
50年來平均收入成長2倍,快樂程度卻下降。台灣為何憂鬱?如何變快樂?先問自己我有什麼。
文/成章瑜、陳竫詒
- Jun 24 Sun 2007 16:44
母親的內衣
前幾天,我與母親要出門,正在更衣時,我發現母親因為年紀稍長,釦背後的釦子有點吃力,因此就順手幫母親釦內衣背後的釦子,這時我才發現母親身上所穿的內衣雖然很乾淨,可是很舊,釦子的地方有些生繡,肩帶有些鬆脫,因此穿起來其實無法真正施展內衣應有的功能。我正在納悶母親為何穿這麼舊的內衣時,又覺得眼前這件內衣有點眼熟,仔細看看才發現這是我前幾年穿過的內衣,因為身材改變所以棄置不穿,我還以為我已經丟掉這件內衣了。母親看我釦釦子釦了半天.對著內衣發愣,就若無其事的說,這是妳的內衣啊,因為妳不穿了嘛,我覺得丟掉可惜,所以就拿來穿了,妳看這邊還有妳妹妹的內衣,都被我撿來穿嘍!
我探頭到母親的衣櫃一看,眼淚差點掉下來,眼前這些被我們姊妹所丟棄的內衣這些年來都被母親默默的穿著,對我們來說,一件兩三千元內衣不算什麼,穿舊了就換新的,有時甚至沒穿舊,只是式樣不再喜歡,一樣丟棄。母親對我們姐妹所需要的花費從不節省,卻捨不得花錢替自己買件新的內衣,母親這樣的一個女人,透過內衣默默奉獻無言的母愛。
註 : 這一小篇故事給阿榮很大的感觸,很多時候為人子女的我們,都會無止盡的向父母要求些甚麼,但我們究竟又給過她們甚麼。
- Jun 21 Thu 2007 10:34
三種人生
- Jun 20 Wed 2007 15:23
人因為有選擇,所以變得違反規則。
人因為有選擇,所以變得違反規則。
一般人生活在現今繁榮的經濟體系下,在任何人、事、物中都有很多的選擇,也因為有太多的選擇,所以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變成了大部份人的習慣。
當你看著別桌跟你吃的不一樣時,你可能開始懷疑是不是他們的比較好吃?
所以每當拿起菜單目錄看到林林總總一大推的菜名,你只好又開始舉棋不啦!
- Jun 19 Tue 2007 11:55
從A到Z的好朋友
從A到Z的好朋友
偶期許偶自己是醬子的朋友~~~^_^
A Friend is.... 朋友就是 ....
Accepts you as you are 接受原本的你
Believes in "you" 相信你這個人
Calls you just to say "Hi" 打電話給你就是想說聲"嗨"
- Jun 19 Tue 2007 11:35
漸凍人 用眼擠出十萬字
漸凍人 用眼擠出十萬字
|
![]() |
||
|
||
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副教授鄭榮洲,六年前突然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變成漸凍人,病魔雖凍結了他的身體,卻凍結不了他堅毅的生命力,昨天在病房舉行新書發表會,近十萬的文字,是他用全身唯一能動的眼睛「擠」出來的。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台中市錦河醫院呼吸照護病房昨天傳出美妙歌聲,四十八歲的鄭榮洲在靜宜大學同事、護理人員相伴下,慶賀新書上市,躺在病榻上的他笑得開懷,嘴角上揚的笑靨,像暖流般注入在場每個人的心房。 在大陸籍看護工賈秀琴協助下,鄭榮洲花了一年時間,完成十萬字的「無情漸凍有情天」,創作過程宛如台灣版的「潛水鐘與蝴蝶」。 |
- Jun 18 Mon 2007 11:44
人間空幻,彷如水中撈金
- Jun 17 Sun 2007 11:13
腳踏車拍賣
腳踏車拍賣
曾讀到過一則真實的故事。
美國某城的警察局拍賣大批無人認領的腳踏車。有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每次總以「五塊錢」搶先喊價,然後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用三十塊、四十塊買去。中場休息時,拍賣員問他為什麼不出高一點的價錢?男孩說他真的只有五塊錢,但是又真的好想要一台腳踏車。一個半小時之後,拍賣會即將結束,只剩下一輛閃閃發亮、最新型、最高級的變速踏車。
- Jun 16 Sat 2007 10:13
一掃而空
對自認熟諳諮商理論的我而言,傾聽,是奉為圭臬的輔導良方,所以不拒絕別人把心裡的垃圾倒給我,更希望好友是可以納我波湧苦水的浩瀚江海。
那天和劉老師一起帶學生去畢業旅行,幾天當中我們無話不談,不久他便成了我的抱怨容受器。從小時的不愉快,轉化為對家人的不滿,到出社會在工作場合上錙銖必較的爭執,形成同事間的仇隙,娓娓侃侃,他也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傾聽,讓我欲罷不能,甚至徹夜通宵。
- Jun 15 Fri 2007 09:43
珍惜現在
落入坑洞的獵人
有一群人到山上去打獵,其中一個獵人不小心掉進很深的坑洞裡,他的右手和雙腳都摔斷了,只剩一隻健全的左手。坑洞非常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無策,只能在地面喊叫。
- Jun 15 Fri 2007 08:42
2050年 墾丁珊瑚面臨存亡 - 何去何從?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
96/05/15
|
|
![]() 國科會展望系列演講,由台大海洋所教授戴昌鳳主講「何去何從?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
|
|
海洋是生命之母,但人為破壞、氣候變遷,已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威脅;到底海洋生物的未來如何?人類可以做些什麼,來和海洋生物和諧共存? 由國科會與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中廣公司、News98合辦、中央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承辦的「2007展望演講春季系列:明天過後—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第四場由台灣大學海洋所教授戴昌鳳主講「何去何從?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吸引滿室聽眾,聽得津津有味。 戴昌鳳指出,地球能適合生物生存,是因為有海洋調節氣候;所以海洋性氣候城市不論日溫、年溫,變化都比較小,最適合人類居住。 |
- Jun 14 Thu 2007 11:23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但父母的老化衰退也只有一次
昨天夜裡,我因感冒,發燒而被送去急診。我躺在急診室的床上,靜靜地看著天花板。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被人送進醫院,就我一個孤兒而言這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筱雯在床邊緊緊握著我的手,她那熱騰騰的雙手傳入我心中的是無限的暖流,我和她沒有絲毫血親,我們僅只是同學,她郤如此待我,我感到了溫暖,我真希望她是我的親姐妹,這一刻能成為永恒。
此時我發現到在我鄰床的那位老太太,正用著一種非冷漠的眼光看著我們,她的眼神流露出無限的哀怨,她的抿著嘴,似述平生不如意。不知是什麼人送她來的,現在有誰在陪她,至到今天清晨,才來了一對衣冠楚楚的夫妻,由他們匆忙的形色可以猜出他們是無法久留。果不其然,是她的兒子和媳婦,他們急著要送小孩上學,和去保姆哪,他們抽出時間來看母親已是非常的極限了。他們不顧母親的央求,頭也不回的就離去了。
我一旁看了,心中產生了一股莫明的勇氣,驅我抽身前去,我攔住他們,也顧不得手上的針管,問何如此對待母親,他們郤不耐煩地告訢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他們很忙也很無奈,等我日後有了孩子就能體會。而我義憤填膺地回答他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是沒錯,但父母的老化,衰退也是只有一次啊。我沒有父母,我不知道生病的父母是否會真的托累孩子們,但我是一個孤兒,我能明白成長的過成是不須要太多的「服務」。
- Jun 14 Thu 2007 11:22
他教會我們分享
他教會我們分享
前年聖誕節,公司來了位原住民工讀生,雖然是工讀生,擔任的卻是電腦維修工程師的工作,看他小小的年紀,沉穩的外表,得體的應對進退,讓公司的同事都對他讚賞有嘉。
每到月初,連著幾天,中午休息時間時,都會看到他犧牲午休時間努力的讀著美語雜誌,有次好奇的問他:那不是月刊嘛,幹嘛急著一定要趕快讀完呢?他說要在星期六回家時,拿給家鄉學校的圖書館,讓多一點原住民能讀到。看到我詫異的表情,他接著說他們鄉下沒有誠品書店,就連好一點的書局都沒有,就算有,村民也沒有多餘的錢去買。錢不是我們最需要的,給我們和平地一樣的資源,才能讓我們遠離貧窮的惡性循環。我問他:你每期都拿回去嗎?對呀!我一個人看也是這樣看,如果可以讓多一點人看,這本書不是更有價值?你這樣做多久了?有三年了吧!三年大概有三十多本了,我也因為每次月刊要趕快看完,拿回鄉下,強迫自己趕快讀完,而且每一本月刊都沒留在自己的身邊,所以更是強迫自己要熟記,久而久之,英文程度也愈來愈好。
- Jun 13 Wed 2007 15:13
環保、能源發展 北歐向前看 挪威二氧化碳 海底鎖千年
北歐國家的地理環境和天然資源各自有別,但與自然共處的態度如出一轍。斯堪地納維亞三國近年來在環境保護和能源發展上,積極走在環保能源領域前端,目光所及,長達千年之外。
八○年代開始大量探勘生產的北海原油,雖嘉惠此一區域內挪威和丹麥兩國,尤其是挪威的經濟。然而,全球石油危機的經驗,加上北海原油正以每年百分之十快速減產的事實,北海油田不但未改變這兩個國家對能源生態和安全的立場,反而使他們更加審慎,更了解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未雨綢繆 確保能源自足
丹麥是斯堪地納維亞國家中能源技術發展最早的國家。丹麥的首座熱電聯產製造廠(CHP)成立於百年前。當時,就已使用焚燒生活垃圾生產能源,提供社區發電,並把發電產生的餘熱提供給附近居民和醫院做為暖氣。一九三○年代中期,哥本哈根已經有統一的區域供熱網。
然而,七○年代石油危機令丹麥經歷最慘痛的經驗。當時,丹麥和日本並列,為兩個幾乎百分之百完全仰賴能源進口的國家,丹麥政府被迫必須緊急向德國舉債,因應危機。
石油危機敲醒了丹麥朝野。即使危機後,在北海油礦分得一杯羹,丹麥從未忘卻確保能源安全自足的重要。一些小區域主動建立熱電聯產廠,並與其他城市和社區的熱電聯產廠透過輸送管道互相聯結。目前,丹麥全國有百分之六十的暖氣和百分之五十的電力來自於熱電聯產,是歐洲在這項替代能源上,做得最好的國家。
終極環保 生產節約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