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清言外之意,別讓朋友害了你

有一次,一位女主人決定要測試客人是否真的有聆聽自己的話,她一面請客人吃點心,一面說:「你們一定要嚐一嚐,我加了點砒霜。」所有客人都毫不猶豫地吃了下去,還說:「真好吃,一定要把做法告訴我。」

言為心聲,朋友對你說的話語非常重要,你不要因為聽不出真情,而吃下帶著砒霜的點心。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這類朋友,他為了自己一時的利益和地位,不惜反擊、背叛你,甚至落井下石,他的危害是你不能預料的。很多時候,因為你聽不出這類朋友的言外之意,看不清他虛偽的表演,而被朋友利用和陷害。

你不要認為平常的朋友不會欺騙和利用朋友,即使是大藝術家也可能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虛榮,做出有害朋友的事情。

畢卡索有一陣子常常往勃拉克的畫室跑,他們形影不離,大家都覺得他們是一對老朋友。再說,立體主義又是他們倆一起倡導出來的。

有一天,勃拉克很沮喪地說,他把一幅畫作壞了,許多見到這幅畫的人都皺起了眉頭。他真想毀掉這件敗筆之作,勃拉克這樣嘀咕。

「別,別毀了它!」畢卡索瞇著眼睛,在那幅畫前踱來踱去,倒像發現了傑作似的大聲稱讚個不停:「這幅畫真是棒極了!」

勃拉克有點將信將疑。的確,在那個年頭,好的和壞的都攪在一起,是傑作還是垃圾,畫家自己也分辨不清。「真的很棒嗎?」勃拉克問。

「當然。」畢卡索認真誠懇地回答。「你把它送給我吧,我用我的作品與你交換,如何?」

於是,畢卡索回贈勃拉克一幅畫,換回了勃拉克自己差點要扔掉的「傑作」。

幾天以後,有一些朋友去勃拉克的畫室,他們都看到了畢卡索的那幅畫,它掛在房間裡十分引人注目。勃拉克感動地說:「這就是畢卡索的作品。他送給我的,你們瞧,它真是美極了!」

差不多同一天,還是這些人,也去了畢卡索的家,他們一眼就看見了勃拉克的「傑作」,當他們睜大兩眼迷惑不解的時候,畢卡索開始說話了:「你們看看,這就是勃拉克,勃拉克畫的就是這東西!」

畢卡索的言外之意就是:「勃拉克的畫真是太差了,怎能跟我的畫相比呢?」

細心的你可以發現,畢卡索假惺惺地騙取朋友的「物證」,以便毫不留情地在背後攻擊朋友。他是怎樣的表現的呢?就是瞇著眼睛,在畫作前踱來踱去,一幅認真、仔細的樣子,然後,對勃拉克那幅失敗的畫大加讚賞。生活中背叛你的朋友也可能採用這種誇張、不切實際的表演。

但是你千萬不要做勃拉克,首先他不相信自己,其次如果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就不要猶豫,如果他知道畢卡索的眼力不會那麼差,提防他的那套虛假表演,以後的事就不會發生。

學會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有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一生結交了許多朋友,沒有一個朋友能夠對他隱瞞什麼。他的做法非常簡單:從談話中推測未道出的事情。每當和朋友交談以後,他總是把 當時的談話重溫一遍,把對方談話中的停頓躊躇、聲音的變化、詞語的選擇等進行分析,然後他就能說出對方在談話中根本未提及的事。

這位老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善於揣摩對方說話的意思,能聽懂、聽透,品出話語中的言外之意。

他其實也不能全然摸透朋友的腦袋,能做出這些結論完全是運用了「內容分析法」──通過對談話內容的系統分析、綜合,從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朋友對你的態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麼,這對你與朋友的交往很有幫助。

王主編約陳教授為刊物寫一篇稿子,恰巧王主編的刊物辦座談會,他也邀請了陳教授。陳教授才進會場,王主編就衝了過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陳教授一拍腦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上忘記帶了。」又拍拍王主編的肩膀:「明天上午您派人來拿,可以吧?」

「沒關係!」王主編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會兒開車送您回去,順便拿。」

陳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會兒不直接回家,還是明天吧!」

座談會結束後,送走了學者、專家,王主編到停車場開車回家。轉過街角,他看見陳教授和賀律師在等計程車。

王主編按下車窗熱心地問:「到哪兒去呀!」

賀律師說:「陪陳教授回家。」

王主編一聽,就停下車將陳教授和賀律師拉上車。王主編邊開車邊說:「我送您回家,順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假日都會停滿車,不容易進去。」陳教授拍拍王主編:「您還是把我們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叫女兒把稿子給您送去,她也順路。」

誰知王主編說自己更順路,一定要去。王主編硬是轉過小巷子,一點、一點往裡擠,開到陳教授的門口。

「我還得找呢!這巷子不好停車。」陳教授說。

「沒問題,您不是說放在桌子上嗎?」正說著,後面的車大按叭喇催促。

「您還是別等了吧!」陳教授拍著車窗:「告訴您實話,我還沒寫完呢……」

陳教授再三找藉口推辭,王主編居然沒有聽出陳教授「我還沒有寫完呢」的言外之意,結果弄得兩人都不愉快。

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

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你問朋友:「你上哪呢?」朋友答:「到那邊。」如果你又問:「幹什麼去?」朋友答:「辦點事。」

朋友的話根本沒涉及到正題,只是含糊應答,如果你會聽的話,就要意識到朋友不願講出來,就不要再追問,聽不出朋友的言外之意,打破砂鍋問到底會令朋友生氣的。

通常除說話以外,一個眼色、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明確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話也可以聽出其弦外之言、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傷害。

在朋友的交談中,我們需要留意他的言外之意。

朋友在談話中常常提及「我」、「我的」這幾個字眼,證明他是一個極端自私和不關心你的人。一個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人的汽車故障了,他就會常常提到它。 同樣,一個人的身體有了毛病,那他在談話中也會不經意露出徵兆。」只有他的話中「我們」的次數增加,你才可能與他發展友誼。
如果一個朋友經常提到那些不擇手段的成功者,並且眼中露出羨慕之色,尤其津津樂道其手段的果斷和殘忍,他可能也是一個陰謀家,必要時,他不會顧及你們的友誼,一腳把你踩下去。

你去請求朋友幫忙,而他始終不正面回答你,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那就已經說明了他不準備幫助你,你就不要在那裡耽誤時間了。

你和朋友商談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開稱讚你的想法,而是說:「完全可以,但是……」這說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對,只是礙於你的情面,不好意思直說出來。

唐先生想賣掉公司去從事投資,他的朋友卻說了一大堆「投資的風險很大」的話,他聽出朋友不喜歡他這麼做,而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公司有合作關係,自己賣掉公司,朋友就缺少了強有力的支援,朋友現在又沒有資金買下他的公司,所以他採取了反對的意見。

留神朋友的言外之意,善於聆聽既可以改變你與朋友的關係,方便辦事,還可以幫助你瞭解朋友的內心,避免遭到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