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諸城出土的「中國角龍」和「諸城角龍」,分別具有超大的體型和獨特的咀嚼系統,更證明白堊紀晚期,角龍在亞洲沒有缺席。
撰文∕徐星
重點提要
■亞洲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動物群和北美洲非常相似,但是在北美洲西部早已發現的大型角龍化石,在亞洲卻一直沒有出現。
■2009年,第一件確切的大型角龍化石在中國山東諸城出土,名為「中國角龍」,是早期大型角龍在亞洲的代表,也可能是角龍家族中體型最大的。
■2010年,諸城又出土了另一種體型較小的「諸城角龍」,是纖角龍的一種,牠們演化出不同於大型角龍的咀嚼系統,共享白堊紀晚期的新植被環境。
三角龍也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之一,牠和霸王龍慘烈決鬥的場景,成為許多恐龍紀錄片和藝術復原圖的選擇。對於古生物學者而言,這種身體笨重、長著犄角的 動物更是絕佳的研究對象。大型角龍類群(包括三角龍在內)是化石保存數量最多也最完整的恐龍類群之一,牠們展現的奇特形態,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素材,大型 角龍也因此成為研究程度最高的恐龍類群之一。
然而,大型角龍的演化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像是體重數公噸、頭長超過兩公尺的三角龍,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頸盾?大型角龍如何成為白堊紀晚期最成功的恐龍類群之一?對於專業學者來說,最有趣的問題也許是:牠們是從哪裡來的?
大型角龍化石最早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白堊紀晚期的沉積地層中。由於牠們體型巨大,需要廣闊的空間來獲取充足的食物,所以人們最初預測這類恐龍不會有太多種 類,但隨後的發現顯示,牠們在北美洲西部呈現出異常的高歧異度,在這裡發現的大型角龍種類明顯多於理論預測值。這種有趣的現象引起了一些古生物學家的關 注,包括〈華麗角龍公園〉的作者桑普森(Scott D. Sampson)。但對於更多的古生物學家來說,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除了北美洲西部,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確切的大型角龍化石。尤其是在亞洲 未曾發現大型角龍化石,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因為北美洲和亞洲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動物群非常相似,在北美洲發現的恐龍類群,像是暴龍、似鳥龍、單爪龍、傷齒 龍、馳龍、鴨嘴龍、腫頭龍和甲龍,在亞洲幾乎都有發現,但角龍是一個例外。
1989年,人們以為的這一例外不復存在了。這一年,古生物學家涅索夫(L. Nessov)和同事發表了在烏茲別克發現的一些破碎角龍化石。這些化石出現於大約9000萬年前的沉積岩中,他們把這些化石命名為土倫角龍。這一物種具有角龍科的一個特徵:牙齒具有兩個齒根。
相對於體型較小、更加原始的角龍類,大型角龍有著更加特化的咀嚼系統,尤其是牠們的牙齒呈現了許多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齒根的數量。小型角龍的牙齒和 其他恐龍一樣,只有一個齒根,但大型角龍的牙齒有兩個齒根。土倫角龍的牙齒似乎有兩個齒根,這使得人們相信,土倫角龍屬於大型角龍類,即屬於角龍科。如果 這項鑑定結果是正確的,那麼大型角龍的化石記錄將擴展到亞洲,大型角龍在亞洲也就不缺席了。
但這一看法受到質疑,大多數學者認為已有的化石還不足以證明這一觀點,因此亞洲當時並沒有確切的大型角龍類。有鑑於北美洲和亞洲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驚 人相似性,人們希望找到大型角龍類在亞洲缺失的原因。有人推測,角龍科化石的缺乏可能是由於亞洲沒有適合大型角龍類生存的環境,但也可能是因為化石採集尚 不充份。
中國角龍破天荒
2009年,情況終於出現了變化。第一件確切的大型角龍標本現身山東諸城。
山東諸城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恐龍化石產地。這裡的第一件恐龍化石標本是1964年在一個叫龍骨澗的地方發現的。這件標本是一個巨大的脛骨化石。化石發現後, 中國地質部以及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展開了為期四年的發掘,採集到大量恐龍化石,其中大多數屬於鴨嘴龍類。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胡承志把這些 化石命名為山東龍,是恐龍世界中的一個明星:15公尺的體長讓山東龍成為整個鳥臀類恐龍家族中的體長冠軍。198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所的古生物學家趙喜進,組織了另一次的發掘活動,採集到了更大的鴨嘴龍化石,並把這些化石命名為諸城龍。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3期5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