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敬!美味人生》(Toast)於今年台北電影節以開幕片之銜,與台灣民眾初次相會。本週五(10/14),本片將於各大戲院播映,它將繽紛的美食 與苦澀的成長經驗相互交織,成為一部甜中帶苦、笑中帶淚的精緻小品。《吐司》改編自英國名廚/美食作家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的同名自傳(Toast: The Story of a Boy's Hunger),記錄了奈傑從九歲直到十七歲的慘綠歲月,也在其中描述奈傑如何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發掘自身對美食的愛好,進而成為終生職業。
奈傑的成長背景為英國六○年代,電影一開始小奈傑與母親在雜貨店購買食品,五顏六色的食物瓶罐讓小奈傑目不暇給,但真正吸引奈傑目光的,則是新鮮乳酪、蔬 菜,及垂涎欲滴的派餅,只可惜,奈傑的媽媽只想買罐頭,並認為其它食物很平凡又可來路不明。看了開頭這一小段,生長在台灣,並時時被健康生機飲食觀念轟炸 的我們應該有些不明就裡,也有可能因著小奈傑對於母親不擅於烹飪的敘述,直接認為母親對罐頭食物的愛好應該與廚藝有關。事實上,罐頭食品(can food)在英國六○年代被認為是健康、時髦的料理,因它在產製過程中已經由機器處裡,清除了新鮮蔬菜沾染泥土的骯髒,或是新鮮食品在運送及買賣中所暴露 的細菌。因此,小奈傑的母親因受當年「時尚飲食觀」的影響,加上也許罐頭在烹調上較不費功,奈傑九歲以前,從沒嘗過新鮮食品(fresh produce)的美味。
在這短暫的影片開頭,藉由與母親在雜貨店的購物經驗,小奈傑以自述的口吻、並用當代飲食觀向觀眾交代了時代背景,也順勢點出父母截然不同的個性。有趣的 是,在奈傑的敘述中,他皆用sweet這個單字來形容父母,只不過,父親是有sweet tooth,而母親才是個性sweet。Sweet用來形容牙齒聽起來有些奇怪,不過若想像牙齒會是甜的是因為吃了很多甜食,那麼就不難了解sweet tooth其實是「蛀牙」的意思。至於用sweet來形容個性是相當常見的用法,其意義則為甜美、溫柔、親切…等讓人喜愛的好個性。小奈傑在此時因為年紀 尚幼,無法獨立烹煮想吃的每日餐點,但經由他對食材獨到的看法與渴望,奈傑已在心靈埋下熱愛美食的種籽。
母親廚藝不精,因而每當又煮壞一餐,取代而之的主食,是預備簡易、食材普遍,卻又酥脆味美的烤吐司。烤吐司的滋味總能讓奈傑彌補目睹美食被「摧殘」的難過,而母親這別有意義的「拿手菜」,在她不久因氣喘而病逝後,成為奈傑一生中對溫暖母愛最依依不捨的眷戀。
吐司的英文“Toast”是本片的英文片名,電影公司將中文片名翻譯成《吐司:敬!美味人生》,從這個有點長的中文翻譯,看得出來這個譯名曾讓決策者陷入 危難,但為了抓住了Toast這個字的精隨,不得不將toast的名詞義「吐司」,及動詞義「乾杯、致敬」之意都翻了出來。不過,最後的翻譯成果看起來還 算成功,字多卻不冗長,就連電影內容都精巧的涵括其中。
母親去世之後,除了面對死亡的衝擊,小奈傑必須正面處裡的是他與父親間的衝突關係。就像前文所提到的,父親脾氣並不好,加上奈傑從小個性較為陰柔,讓持有 傳統觀念的父親不太能接受。一次當奈傑與好友訴苦,好友便告訴奈傑這句內容似乎亙古不變的名言:the way to a man's heart is always through his stomach.(要抓住男人的心,得先抓住他的胃。)不過,有趣的是,一直以來這句話總是對女人說,沒想到在奈傑的人生裡,用美食抓住父親的胃不只是個 手段,後來更成為為了跟父親爭寵,與後母一較高下的利器。
透過一道道令人垂涎三尺美食,與一幕幕笑中帶淚的橋段,加上一首首英國知名歌手達斯汀史普林菲爾德(Dusty Springfield)的悠悠歌聲,奈傑就這麼在螢幕上、在觀眾面前又成長了一次,而那些點滴在心頭、美好的過去,以及沉重、痛苦不堪的回憶,也淡淡 的、卻又充滿後勁的打在觀眾的心口上。在本片中,編劇在三個奈傑重要的人生轉折中安排三個貴人,在他最脆弱時撫慰他,並告訴他:「事情會好起來的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fine)。」這三次的安慰中,最別具意義的是在片末,由佛萊迪海默爾(Freddie Highmore) 飾演的十七歲奈傑,離家到Savoy餐廳應徵廚師工作,而由奈傑史萊特本人飾演的大廚,靠著牆,邊吃著那充滿美味與回憶的吐司,邊接受十七歲奈傑的應徵, 然後語重心長的,看著少年的自己說了這一句話,而且還重複了兩次。
也許,人生就像烤吐司一樣,平凡、卻有無限的滋味,當人生不小心像做糟的一盤菜,向前行,烤片吐司,驀然回首,那平凡的美味又點滴重回心頭。
※請參閱:
享受美食的親密時刻──《吐司:敬美味人生》製片 Faye Ward專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