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生正步走!習俗文化改革推手蕭昭君
文•陳歆怡 圖•薛繼光

所謂「性別越界」,往往意味走向一個原本「女人止步」的地方、一個女性必需積極打破規則才能到的地方。正因如此,越界實踐 不僅能為女性帶來內在成長,更有潛力革除陋習,為整體社會及文化注入新氣象。

現代女性的越界實踐,從爭取兩性平等的受教權、投票權、工作權,乃至地理文化上的遊走跨越、身體情慾上的自主表達,已愈趨 深刻而多元;在台灣,連最根深柢固,也最隱微難解的性別教條禁區──承襲千年的習俗儀式,也開始有姊妹帶頭打破束縛,歡欣鼓舞地邁開大步走進去!

現年53歲、削著一頭俐落短髮的蕭昭君,每週一次會到花蓮縣嘉里國小的低年級班上,練習「跟小朋友對話的能力」。今天她對話的主題是:你的家人會在 什麼情況下「講髒話」?小朋友熱烈舉手發言:上班睡過頭、出車禍、喝醉酒跌倒、跟人吵架時……。接著,她再請同學們把不好意思說出口的「髒話」寫在字條上 給她,下週大家再來探討話中的「真諦」。

隔週,每位小朋友因為解謎而又驚又「笑」──例如,有人一直搞不懂為什麼一生氣就要把「雞」「掰」成兩半?又為什麼一定要幹「你娘」?

教書近20年、很有學生緣的蕭昭君解釋,人們從小耳濡目染似懂非懂的髒話,髒話的吸收遠遠早於文字的學習與思辨能力的培養,也因此,髒話傳遞的「迷 思」更需要從小解構。「就如同父權中心的習俗儀式往往透過懲戒、『污名化』女性來樹立權威,髒話也是藉由揶揄、貶損女性(即便犧牲自己的媽媽!)來喚起男 性的集體連帶感與優越感。」

百年首位女主祭

3年前,這位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前身為花蓮師範學院)的副教授爭取擔任彰化社頭蕭家宗祠百年首位女主祭的事件,對許多人仍然記憶猶新,對蕭 昭君及她的伙伴們而言,那卻只是習俗文化改革大夢中,一個小小卻關鍵的里程碑。

話說1990年,當蕭昭君拿到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時,在鐵路局擔任機車助理、從小非常疼她的父親就曾興沖沖跑去問家族中的祖祭主委「女 兒可不可以當主祭?」得到的回答卻是:「博士可以,女的不行」。

2006年,蕭昭君嘗試親自跟宗祠管理委員會的蕭氏宗親「對話」。

「宗祠祭祖儀式,百分之百是父權文化的具現,」蕭昭君解釋,事實上除了主祭都由「德高望重」的男性擔任,女人不得參與儀式的任何環節,女人的名字也 不會出現在墓碑上及娘家祖譜中──出嫁女子列入夫家的「公媽」牌中,單身女子則無處歸屬。

性格爽朗豪俠、已婚而未生孩子的她,想力爭的是,一旦女性可以參與祭祖,就有機會留名家族,因為每一位主祭者,禮成後都會送一塊匾額留在祠堂內成為 歷史紀錄。

更進一步,女主祭的實踐,其實也是在「打開除魅的視野」。蕭昭君解釋,掌握「儀式詮釋權」的人向來不會去考慮儀式對女性的歧視,反而經常會用「如果 不這樣做,會禍及子孫」的恐嚇來確保特定儀式得以繼續維繫;大部分女性無法承擔罪名,只好無奈就範。因此她要用行動證明:「人人都可以向神祈福,神的祝福 是不分性別、雨露均霑的!」

經過一年來的積極爭取與學習(從走台步、念祝文到嫻熟儀式程序),蕭昭君終於在2007年的農曆元月12日擔綱主祭。祖祭當天非常轟動,由於女主祭 創舉事前傳開,許多非蕭家人前來觀禮,各大媒體也湧入報導。

雖然這是蕭昭君生命中的唯一一次(主祭年年換人做),然而,「人生處處是性別的戰場,行動隨時可以展開。」為了讓行動持續發酵,蕭昭君與「性別平等 教育協會」的伙伴們於去年4月完成《女生正步走,牽手催生女主祭》紀錄片,積極展開全台校園巡迴放映活動,至今已歷近30個場次。

令蕭昭君深受鼓舞的是,首場放映會時,有3位來自桃園埔心、分別擔任宗親會前後任主委及執行秘書的客家老先生,特地前來「致謝」──老先生們說,是 蕭老師的「義舉」讓他們理直氣壯地拿著剪報去向家族裡的反對派遊說,以致在大前年他們終於能將一位過世多年、對家族卓有貢獻但牌位卻流離在外的「姑婆」奉 入宗祠祭拜。

還原習俗的人性真諦

「故事會召喚出故事,而大部分聽到的迴響,都是女性的悲傷經驗,」蕭昭君說。然而這也讓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她,更認清楚「見縫插針」、鬆解不合理習俗 的迫切性。

蒐集、聽取了無數關於女人與習俗儀式的故事,蕭昭君最大的感觸是,即使台灣社會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已經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 法》等進步的性別平權法案,然而,貶抑女性的習俗觀念卻仍處在「國家管不到的角落」,從出生到「死後」都繼續支配著女人。

舉例而言,一位女性就曾在紀錄片放映後說出她的切身之痛:作為3姊妹中的老大,在她母親的喪禮上,禮儀社堅持女性不能「捧骨灰罈」(傳統上是以長子 或長孫負責),竟然硬要指派一位從未見過逝者的遠房表弟來捧罈,悲憤的她事後還得包600元紅包給局外人的表弟。這位觀眾還說,經過這次慘痛教訓,當她父 親過世時,她就主動對家族聲明「這是我爸爸,我要全權作主!」最後是由她捧罈、先生撐傘、女兒隨侍在側,完成莊嚴的祭拜儀式。

「儀式最重要的功用原在『釋放悲傷』,可是習俗卻粗暴地剝奪了女人哀悼的需求與權利!」蕭昭君既疼惜又憤慨地說。

蕭昭君經常鼓勵聽眾及學生在家庭中發展對話能力,勇敢實踐「除魅」的行動。舉例而言,她有位學生就要求媒婆,把婚禮中的「拜別父母」橋段改寫為「感 恩父母」──「女兒結婚並不是要跟原生家庭切斷關係,而是歡喜與感恩的時刻!」

又例如,傳統習俗忌諱經血不潔,規定「女生生理期間不能進廟」,蕭昭君會刻意詢問現場觀眾:誰曾經不守規定?一問發現很多人有過;再問:有因此遭厄 運嗎?大家想想,好像也沒有,「這就是很好的除魅行動!」

「所有習俗都是人建構的,」蕭昭君強調,發願「到了陰間也要做婦運」的她,始終樂於與各色男女開放對話,而每當有(男性為多)觀眾提問:「如果祖先 真的怪罪下來怎麼辦?」她的答案很簡單──「有健保卡啊!」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0年03月號)

蕭昭君鼓勵人人跟周遭親友開啟對話,「生命並非只能按照習俗規定走」。圖中坐者為蕭昭君的指導學 生,其研究主題為婚禮習俗的性別意涵。
蕭昭君說,從小備受寵愛的她,直到近40歲時因為處理男教師性騷擾學生案,才終於看見社會文化結構 中那隻「看不見的手」,從此踏上性別平等教育之路。

  1. 生命並非只能按照習俗規定走。
    Life can't be lived entirely in accord with rules and customs.
    ◎ in accord with 與...一致;相符合
    The company's privacy policy is in accord with individual interest.


  2. 女兒結婚並不是要跟原生家庭切斷關係。
    Women shouldn't have to cut ties with their natal families when they get married.
    ◎ cut ties with 切斷聯繫
    Cutting ties with your loved ones for any reason is extremely difficult.



from 台灣光華雜誌2010年03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