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與應收帳款積壓資金可能是潛在利空,
投資人應仔細比對資產品質與現金流量,
避免投資「越賺越窮」的公司,以致血本無歸……。
文/柴煥欣
獲利逐年逐季的成長,是推升股價的重要動能。因此,絕大多數投資人傾向鎖定成長型企業做為投資標的。
而尋找這類型股票最簡單,也是最實際的方法就是緊盯企業獲利數據,只要每股稅後盈餘逐年攀升的公司,就會成為投資組合的口袋名單。只是,不少企業年年賺錢,卻是越賺越窮,這種荒唐而矛盾的事情,真實存在於今日的台北股市。
鐵研年年賺錢 年年借錢
以今年3月才上櫃掛牌的被動元件廠商鐵研為例,營業收入從2002年新台幣1.69億元,逐年成長至2005年7.01億元,而每股稅後盈餘也從2002年0.72元快速攀升至1.91元。
如果,只看獲利數據成長的投資人一定會說,「啊!這樣的獲利表現實在是太棒了,我一定要狠狠的敲進這家公司。」不過,我們若是看了這家公司資產品質與現金流量後,恐怕就會覺得自己高興得太早了。
過去5年來,鐵研可以算是年年賺錢,而且越賺越多的企業;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家年年賺錢的公司卻是年年借錢,而且,所欠債務是逐年攀升,手中所握有的現金部位,也從2003年0.49億元下滑到0.26億元,可支配現金並沒有因為公司賺錢而變得更充裕,公司賺來的錢到底跑到那去了,這就是投資人必須深究的問題。
為了搶攻市場、擴充產能,資金流量呈現連續數年的淨流出,「基本上」來說,倒還可以理解,問題就在於關乎本業的營運活動現金流量在年年賺錢的情況下,卻呈現年年流出,這就讓人難以接受。若是翻開鐵研最近數年的現金流量表,就可以立刻發現造成公司營運資金持續外流的最重要元凶就在於:存貨與應收帳款的連年走高。
存貨與應收帳款積壓資金
隨著營收規模擴張,存貨與應收帳款金額「同比例」上升應屬正常。但是,以鐵研2005年7.01億元營收來看,與2004年6.3億元相較,僅成長11.27%;但是,存貨金額卻從2.28億元成長至2.78億元,年成長率達22%,而應收帳款也從1.59億元大幅躍升至2.19億元,成長幅度更高達37.74%,無論存貨或應收帳款成長幅度都遠超過營收成長速度;而且,今年上半年,存貨與應收帳款金額都創下新高,分別來到3.83億元與3.24億元。
正因為資金都積壓在存貨與應收帳款上,加上公司又持續「大手筆」的擴張資本支出,使得公司所賺的錢,根本不足以支應,這也難怪鐵研會有年年賺錢,卻又年年借錢。
因如此入不敷出,使得鐵研財務結構出現明顯惡化。其中,像負債比率就從2003年23%快速攀升到目前56%,而速動比率也從139%急速惡化至67%。更值得注意的是負債結構的變化,總負債增加是可以預想的事,問題在於所增加的負債都集中於短期負債,短期負債金額從2002年1.15億元大幅提高到目前6.27億元,占總負債比重8成,財務風險明顯提高。
面板持續擴廠 多借錢支應
其實,鐵研並非是個少數案例,在台北股市,所在多有。公司經營階層將可貴的資金,積壓在存貨與應收帳款上,或是過於樂觀,投入大筆資本支出,因而造成公司入不敷出、財務結構惡化之窘態。
企業不是不能因為擴充產能而造成現金流出。以經營模範生台積電為例,2004年才曾因為擴充12吋晶圓廠產能,大手筆提高資本支出金額,使得公司當年現金流量呈現淨流出,但隨著企業獲利,仍能維持資金淨流入的狀況。
也就是說,公司不是不能有大規模的資本支出而造成當年現金流量淨流出,但也不能像目前許多高科技廠商(尤其是面板廠)持續擴廠,連續數年都因為龐大資本支出而造成現金持續流出,更進一步造成財務結構的惡化,不然就是發行巨額可轉讓公司債籌資,最後造成股本膨脹與獲利稀釋。
台玻、矽品、超豐 夠穩健
記得台玻董事長林玉嘉曾經自豪地表示,台玻自民國53年創立以來,從來沒有一年賠過錢,更沒有因為要擴充規模而現金增資,向股東伸手要過1毛錢。
台玻就是用自己所賺來的錢來進行擴充。近年,像矽品、超豐,也都有持續擴充的動作,但也都是用自己賺來的錢就足以支應資本支出費用,以穩健的腳步追求企業的成長。最厲害的還要算是宏達電,不僅資本支出相當謹慎,而且還能連3年獲利高成長,這也難怪能在前一波股王爭霸戰中勝出,現在還穩坐寶座。
載自理財周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