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王一芝 設計/杜軍儀

2008年,是兩岸職場易位的關鍵年代。根據《遠見》與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已有近四成的企業、兩成多的上班族將大陸視為必然工作地點。職缺隨著產業外移向西流動,大批大批年輕人、經理人已起而行,趕搭西進列車。你,還沒準備動身嗎?

I.大陸職場 期待又怕受傷害

隨著兩岸互動愈趨頻仍,上班族憂喜參半,喜的是有機會接觸廣大的大陸市場(56.7%)、有機會創造薪資成長動力(47.7%),以及出現更多具挑戰的專業工作機會(44.9%)。

曾被外派到上海的吳淑玲就很樂於接受挑戰性的工作機會。她雖然從事美容事業,但上海舞台大,角色更為多元,還能涉獵到SPA、休閒等領域的業務,「來大陸成長性很高,橫向、縱向發展都很大,」吳淑玲分享著。另外,大陸一般上班族的薪資也在快速增加中。

根據中華英才網的資料顯示,網際網路技術支援、研發、銷售、市場、部門經理等職位,年薪從18萬至90萬台幣不等,雖然還是低於台灣水平,但只要有工作經驗、專業背景,薪水馬上三級跳,年薪200萬~400萬不是問題,遠超過台灣中高階主管的薪資水平。雖然機會愈來愈多,但上班族憂心也不少。

最擔心兩岸互動後產業外移,失去工作機會(61.5%),另外,也很怕公司為降低成本只看個人薪資,卻不問專業價值(53.1%)、以及憂慮大陸人薪資低,自己的工作價值被取代(48.2%)。其中,受訪者年紀愈輕的人憂慮愈深,七年級生平均都超過五成以上。

資訊不明 年輕人反而敢闖

不管是憂是喜,當被問到:職場生涯中,是否動過去大陸工作的念頭?竟然有45.1%的上班族有動過念頭,但還沒有實際行動,而且年紀愈輕比例愈高,四年級生暨以下的上班族才30.4%,七年級生已攀升到51%,顯見就業環境不佳,迫使年輕族群思考其他出路。

但立刻「起而行」的也大有人在,有16.9%的受訪者正在尋找大陸工作機會,甚至有18.6%的人已經擁有大陸工作經驗。遲遲沒有行動的人主要原因是沒有適合的工作機會(49.3%)、家庭朋友因素(45.1%),以及無法清楚掌握大陸職場資訊(41.7%)。

若以年齡交叉分析,發現七年級生認為自己無法掌握大陸職場資訊的比例達50%,遠高過其他族群,而四年級生反而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而沒有行動(58%)。「如果不是因為台灣沒有機會、找不到工作,相信沒有人願意遠離家園到大陸,」?豐銀行資深副總裁陶尊芷說出周遭朋友的心聲。

對照上班族西進大陸的原因,「台灣工作難找」的比例達21.6%,排名第四,前三項依序是「大陸發展潛力大,應即早擁有大陸經驗(67.1%)」「兩岸人才必會競爭,不如先行卡位(41.9)」「大陸的環境比台灣更國際化(26.8%)」。擁有傳播碩士學位的曾昭中今年才28歲,去年11月被1111人力銀行派駐上海,每天不畏風寒拜訪客戶、寫報告寫到三更半夜,他看上的就是中國的發展潛力與國際舞台。

「年輕人多歷練是好事,沒有到外面看一看,不知道世界變化有多大,」曾昭中說。

II.西進貴族,以外派為大宗

如果你也想跟曾昭中一樣,跨海到大陸發展,到底可以透過什麼管道呢?

根據已有大陸經驗的上班族(台幹)表示,主要管道是外派(28%)、以及新聘員工一開始就被指定到大陸工作(24.8%)。比較特別的是,七年級生的大陸經驗大多由「出差」累積而來,比例為28.9%。對照尚未西進上班族的登陸方式,「外派」仍是首選(62.5%)。列名第二的方式是透過台灣人力銀行(22.4%),其餘還有透過人脈(8.4%)、獵才(5.1%)等管道。

根據本刊實地訪問,或是人資公司的配對經驗,外派的比例高達到七、八成以上,「有心想到大陸發展的人,外派是最直接的方法,」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劉玿廷說。不管透過何種方式進入大陸,上班族都應該做好心理建設。其中,最好能「避免以台灣人價值觀套用在當地人身上(56.8%)」,另外,還要記得「拋棄台灣人的優越感(52.8%)」、以及「具備高度抗壓性(42.7%)」。

機會:電子業多 製造業少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到底哪些產業、職務背景的人才比較有發展性呢?

就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的觀察,上班族認為較吃香的產業是電子資訊產業(64.2%)、一般製造業(31.6%)、金融投顧∕保險業(28.2%)、貿易批發∕百貨零售(26.1%)。企業端也看好電子資訊業(53.7%),金融投顧∕保險業(30.1%)、貿易批發∕百貨零售(24.6%)躍升第二、三,一般製造業則跌至第六名(20.7%)。

「這與新勞動合同法有關,顯示企業將生產基地外移,工作機會就會變少,」邱文仁說。

職務別方面,企業、上班族看好的前四項都相同,依序是經營管理、進出口貿易,及行銷企劃、專案管理,唯獨對「生產製造」出現較大歧見,上班族排第五位(16.8%),企業落至第十名(10.2%)。邱文仁強調,企業是第一線經營者,最瞭解市場變化,求職者應注意企業的觀點,當上班族還對一般製造業保有「優勢」看法時,企業已發出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還看好醫療保健衛生(25.6%)、旅遊休閒運動(21.9%),因為企業已預見兩岸直航將促進旅遊產業發展,而醫療一向是台商的痛,難怪企業會看好,而且不少台商醫院也陸續進駐大陸。

大家都專業 以語言決勝負

其實,大陸職場競爭比台灣激烈,求職者沒有兩把刷子很難存活,根據調查,企業和台幹都很強調「持續性、獨特性的專業能力」「跨領域的協調能力」,以及「融入當地文化」,但兩者卻對「精通兩種以上語言的優勢」這一項出現分歧,上班族排名第四(33.2%),企業列為第二(50.9%)。

「台灣上班族不要小看大陸人,實際接觸才會知道當地英文水平已超越台灣,這份問卷才會出現勞資雙方的落差,」邱文仁指出。

有一位在台灣資訊業擔任公關經理的王小姐,去年被外派到上海,她原本意氣風發,沒多久就像被鬥敗的公雞般,被調為內勤人員,「她在台灣被公認英文呱呱叫,沒想到在上海竟然被比下去,連擔任企業對外溝通的公關資格都沒有,我實在很驚訝,」她的朋友不可思議地轉述。

III.因應2008,企業彈性變法

不僅求職者面臨新挑戰,連企業也得因應兩岸新變局。

兩岸互動愈趨密切,對在大陸設據點的企業來說,利大於弊,例如「大幅降低人力成本(51.6%)」「可選擇更多高素質人力(31.6%)」「大陸員工積極主動,刺激台灣人才進步(27.5%)」。不過,沒有設點的企業,抱持較悲觀看法,如「大陸高模仿力危及台灣企業生存(45.8%)」「挖角台灣人員(22.5%)」等。

不過,從今年元月開始,大陸執行新的勞動合同法,對到大陸投資的企業也造成衝擊,調查結果顯示,對一般製造業(52.9%)和批發零售業(52.7%)等勞力密集產業影響最大,電子資訊產業也有41.4%,其餘產業影響較輕,其中以金融保險(25.5%)、營造∕不動產業(28.6%)、大眾傳播(29.6%)影響最低。

不管影響層次高低,企業都有因應對策,加強產業升級是主要對策(32%),再來是維持大陸現狀,新投資移往其他地區(28.6%),以及搶攻大陸消費市場(22.7%)。如果以公司屬性區分,海外台商傾向「維持大陸現狀,新投資移往其他地區」的比例高達44.4%,外商較重視搶攻大陸消費市場(32.5%)。

外商轉進大陸消費市場,是看到中國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的趨勢,面對中國的轉變,企業要如何應因?有近四成的企業「看好大陸商機,考慮重新∕繼續布局」;另有24.7%的企業擬將營運目標從「製造」角色改為「市場」導向。而一向以成本為考量的製造業,有三成考慮轉移製造基地。

善偽難辨 小心台幹變台流

雖然台商在人才運用上逐漸走向本地化,但台籍員工仍是大陸事業不可或缺的主力,有58.6%的企業是用外派方式,另有16.7%的企業鼓勵員工主動爭取外派機會。近十年來,不少台灣工作者具備「中國經驗」,也有15.2%的企業特地聘雇有大陸經驗者,指派到大陸工作。

以麗嬰房為例,主要有三種用人管道,總公司高階外派、在台聘雇所缺的專才,另外則是聘用在大陸有工作經驗的台灣人。有多年用人經驗的上海麗嬰房副董事長葉啟憲說,第一類核心幹部最瞭解企業文化、產業動態、忠誠度高,馬上可以打仗。經驗中第三種人最不理想,現在已經不用了。

「這些人原本大有機會,卻學會不好習性,競爭力低,變成『台流』,至少我用過的沒有一個好用,」他感觸良多。

過去,沒人想外派到大陸,現在不僅外派機會變少,員工還從被動轉而主動請纓,葉啟憲與王品大陸事業群副董事長陳正輝都面臨同樣問題:台灣總部有年輕人主動爭取,我也沒有機會能給他,因為外派都需要比較資深的主管。

樂待直航 兩岸錢景佳

新年伊始,台灣就業市場將出現什麼變化?

根據調查數字顯示,有近三成九的企業、兩成三的上班族認為中國已成為必然工作地點,其次是失業率上升問題,顯見,勞資雙方都不看好台灣未來的就業市場,而同文同種的大陸,順勢成為工作者走出台灣的第一站,對照想過要到大陸就業的受訪者四成五比例,兩者不謀而合。

另外,兩岸直航向來是台灣民眾最期待的兩岸事件,有高達四成五的企業、四成一的上班族都樂見兩岸直航,其次則是開放陸客來台觀光、開放兩岸直接兌換貨幣、以及放寬投資大陸40%限制等。台灣逐漸萎縮的就業市場,讓兩成的上班族、12.7%企業都希望政府能開放陸資企業進駐台灣。

2008年兩岸職場新走向,你掌握住了嗎?
from 遠見雜誌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