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鉅亨看世界-從量變走向質變
 鉅亨網
2009 / 02 / 27 星期五 18:00



在中國南方的某 處開兩個小時的車程,可從當地市街面貌約略看出一個大國經濟的變遷。這個區域從廣州─清末時期為外人開放直到毛時期關閉的通商口岸,延伸至深圳─毛時期決 定成立的特區。近10年來它成為帶動世界經濟運轉的引擎之一,出口服飾、鞋類,以及電子產品至全世界,同時也聚集了數以千萬計的外移勞動人口。

《Economist》 報導,對照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這個地區目前也正面臨同樣幅度的顯著工業萎縮。數以千家工廠近幾年已關廠,比例約佔全體的 1/3至 1/2。由於還有許多仍持續經營的廠家同樣遭逢困境,因此上述數據可能不真確,不過,景氣衰退的陣痛確實明顯。外來移民潮已轉成為返鄉潮。新近失業者一直 待業 (新聞報導甚至指出一小部份的人淪落黑幫求生) ,幸運者則是在遷移內陸的工廠中找到工作,不過所得較低。

從廣州到深圳途中,所經過東莞這個櫛比臨次的工業城,不論是在住宅區或工業區,都可見到紅布條廣告高掛,內容寫著某某廠房待售待租。當地仲介商表示買家目 前對此地段沒有興趣投資。無需求致使買家對廠房產能產生懷疑是部分原因。另外,待售中的廠房許多是倉促建成的,而且沒有被好好維持。還有,在中國,相關房 地產法律條文予人字眼含糊的印象,買家並無把握可否買到真正持有產權的標的物。

東莞經濟活動的急遽放緩代表的是:中國私人企業的經營,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對手一樣,正遭逢打擊。然而,關乎這些企業是否可以永續的問題也浮上台面。在中國 快速發展的前幾年中,中小企業是最具驅動力的鏍絲釘。目前,中小企業的關停風潮也許是暫時的,但也有人憂慮:這個風潮其實就是中國經濟本質的暗流?

中國製造業在 6個月以前的困境是各種經營成本高漲,其中包括工資、物料、能源、匯率、稅費。當時,各行各業都在短缺技術人力。即將於未來幾個月發布的年報將會顯示,這些情況其實是抑制中國經濟過熱發展的一大助力。

目前,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則又是另一個面向:急遽萎縮的訂單。中國商務務所公布12月的數據反映出當月產能大幅衰退 (今年1月份的的數據尚未出爐)。至於 1月份出口數據同比衰退 17.5%則更加明顯,而進口數據則同比衰退43.1%。

低迷的景氣對於企業經營的成本造成另一種壓力。物料和能源價格遭到打壓,勞動市場幾近停滯。中國政府過去幾年都在逐步調高央行利率與增加銀行資本適足率,但自去年 9月起,北京財政當局者開始進行降息,同時聲明鼓勵融資。

為了防範高失業率帶來社會不安,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收回了過去 3年來可能增加中小企營運成本的政策。例如,調高出口退稅率減輕企業負擔、對勞動合同法採取彈性相對放寬的執法態度。東莞官員目前關切的重點並非企業須製 造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諸如成衣和玩具這類具有高度人力成本的產業,其業者發現,他們面臨遷廠的壓力不再。地方政府在面對工人罷工時,也選擇以安置政策加 以解決。不過,這些努力目前尚未能夠改善生產訂單銳減的情況。較糟的是,景氣可能還會更陷低迷,不僅是短期內的需求衰退而已。

多數經營有成的中國企業是以低邊際、低技術的生產活動起家。廣義來說,中國是一個低技術含量產品的淨出口國,以及較精密產品淨進口國,這與已開發國家的外貿特質剛好相反。

許多中國企業的發展是從出口低價人工產品開始打根基,這些產品如服飾、鞋類。至於電子零件、或為西方品牌代工的休閒運動用品,其人工成本則較高一點。但西方國家也能生產這類產品,甚至其成本更為低廉。

今年 1月被Boston Consulting Group(波士頓顧問公司) 評選為「具有全球領先能力」 (contending for global leadership) 的百家企業中,超過30家為中資,但多數為大型的國家企業,或受惠於國內保護扶持的行業。例如中移動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通訊運營業者,但其競爭者有限。其它 國內大型企業如鋼鐵、鋁、能源、金融等行業亦為政府規畫中的「重點」行業。

在西方,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型態較多是屬於生產高度創新與質量,邊際應用效益較高的產業。此外,這種產業的自創品牌可以領先市場。然而,目前的中國企業在持 續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形象不佳,予人品質不良的觀感。只有少數中國品牌可建立起較佳的口碑。根本原因為包含智慧財產在內的產權體系不夠堅固,以及 金融機構對於大型國企較為優待。這些情形欲加以調整並不容易。

經濟衰退的情況可從較多中國企業無預警倒閉明顯看出。這些企業的關閉過程彷彿人間蒸發一般,未留下一絲線索痕跡。其嚴重性大過於因產能過剩而縮減工時或將 廠房遷移內陸。香港的採購商 1年前還可跨境進入中國南方洽訂布料,現在則須飛到孟加拉的 Dhaka。全球運動品牌Nike今年在越南生產的運動鞋數量,預計將超過在中國的製造數量。而中國為Nike過去15年來的原料供應地。

1988年,鴻海 (2317-TW)以一家小模具台資廠誕生於深圳,現已成為擁有超過25萬名員工的中國大陸製造業頭富士康 (Foxconn)集團。市場普遍的認知是,消費電子品牌iPod、任天堂和微軟的遊戲機,以及相關零件皆由這家代工廠包辦生產。

鴻海集團由於雇用員工數量龐大,它所批露的消息都引起地方媒體的關注,儘管該公司發布的聲明低調。2007年鴻海集團在越南開設第一家子工廠,聲稱該集團 將擴大營運。去年台灣媒體則密集報導富士康集團即將回台投資。近日台灣媒體則傳出其深圳工廠26萬人將裁10萬人,表示內陸廠將有更多職缺釋出。不論這些 傳聞的結果為何,經營手法靈活的跨國企業如富士康集團,有能力因應環境丕變而採取遷移生產基地的動作。但富士康集團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企業。

誠然,中國大陸仍具有優勢。越南、印尼,以及其它國家,既可快速擴增產能、又不使其基礎建設負荷過重或者工資飆漲承壓的能力有限。中國大陸擁有大量的廉價 勞工。也許,重點是中國大陸擁有腹地廣大的內需市場,目前多由外商主導。但南方中國工廠所面對的處境可以顯現,這些優勢的背後也有限制。

較高的邊際利潤與較高的品質有關。全球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針對 700名跨國企業經理人調查顯示, 80%受訪者指出,較低的品質是中國貨行銷海外的重要障礙。2/3 受訪者則表示,中國貨的價格「便宜」是其競爭優勢。但只有 12%受訪者認為中國貨的生產品質已經改善。

由中國企業在海外銷售所遭遇的處境可以判斷出,上述的評價極為普遍。不過,幾家知名中資企業最近的外貿斬獲則表現出罕見的意外,例如買下 IBM個人電腦部門的聯想、以價格優勢攻佔學生宿舍小冰箱製造商海爾。它們成功打下的江山不是具有成本意識 (cost-conscious)的新興市場,就是已開發市場中的屬成本敏感性 (cost-sensitive) 區域,此區針對產品標準配備要求高、創新質量要求低。中國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科技與中興通訊優勢產品亦屬上述特點的範例典型。

「中國製」產品在國際市場間的風評不佳不僅對中資企業,也對西方國家中販售中國產品的通路商帶來虧損。去年美國政府通過立法來提高玩具安全認證規制,以因 應一連串黑心貨在美販售所引發的消費爭議與訴訟。這為良好的玩具製造商增加成本開銷,同時,美國當地的分銷商也無能力判斷自中國進口的產品是否合於安全質 量。印度政府亦是基於相同的考量而在最近禁止包括火車、汽車、玩偶和拼圖在內的中國玩具進口該國。

為何如此?難道中國廠商都沒有進步嗎?比較正面的解釋是,中國大陸目前所經歷的情況,日本也曾經歷過,只是在現今消費者至上、興訟風行的時代,每一件產品小缺失都有可能會被放大。

舉例來說,美國現代品管之父 W. Edwards Deming的學術理念,在日本二次戰後工業化時期掀起全國仿效的風潮。汽車巨頭Honda Motor Co.(7237-JP)是以高品質、低價格的產品扣關英國摩托車產業。現今為消費電子大廠的 Sony Corp.(6758-JP)和Panasonic Corp. (6752-JP)成為美國收音機與電視製造商的途徑亦是循此模式。

這些成功的廠商幾乎均以為他廠代工幾樣零件產品起始(Sony目前仍如此作),同時也自創品牌研發出色的自家產品。欲以經營目光長遠來說明這些企業經營者的理念似嫌不夠充分。舉例來說,Panasonic 的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甚至擘畫了1000年的企畫藍圖。

當然中國企業目前還無法與這些日企相比。但已有許多中國企業意識到外界對於中國貨的風評普遍不佳。有些大型企業已開始雇用曾長期任職於歐美標竿企業的西方 經理人。中國大陸當局也察覺到中國貨品質低劣到出人命的程度,是由於仿冒品氾濫的國內市場強烈受到保護所致。去年三鹿毒奶事件爆發導致 6名嬰兒死亡,中國大陸執政當局便將製造黑心毒奶的頭號女要犯,以及另外兩名供應商判處死刑。

其實,有很多高品質的商品是在中國製造的,諸如運動休閒產品、MP3 播放器,到珠寶服飾。中國現在已是世界最大的資訊與通訊科技產品輸出國家。中國本地市場與貿易展充斥著卓越 (aspiring) 品牌。單就運輸工具相關產業而言,汽車製造廠商約有12家,輪胎製造廠商則有 300家,自行車製造廠商有1000家,機車製造廠商有數千家,這些業者都期待有一番作為。阿里巴巴商務網上登記的鐘錶製造商有超過3500家,刮鬍刀製 造業者則有8000家。至於量產仿吉列與仿勞力士這類假貨,然後舖到路邊攤叫賣的製造者則不計其數。

中國生產的規模如此之大,竟無法打造強勢品牌是令人不解的。最簡單的解釋是,許多華人企業的經營屬於代工模式。台資寶成工業 (9904-TW)旗下的裕元集團在東莞設廠,是為歐美領導品牌製造運動鞋用品的一家代工公司,其發跡過程與鴻海相似。小代工所製造的產品無所不包,從網 球球拍到歐洲奢侈品都有。西方客戶認為代工供應者的名稱曝光無益於商品行銷,通常與代工廠簽約堅持加註保密條款。

代工模式 (Anonymity)也讓中小企業得以免除政府與媒體對其人力調度的監督,特別是在生產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這種策略的限制在於,機械式生產的邊際利 潤已被證實是低度的。爭取客戶意謂著必須在他國同業在大量廉價勞力攻勢下仍然維持競爭力,以中國南方的產業現況來看,這種經營模式是脆弱,不堪景氣放緩的 衝擊。

台灣有許多知名廠商曾是代工生產的龍頭,但都已漸漸發展出旗下自創的品牌產品,例如Acer、Asus、 HTC。在中國大陸,欲培植類似這樣的企業最突出的障礙,是其國內對於智財維護的無能。在一個智慧結晶可能遭受同業泡製的大環境下,企業為什麼要在此投資 研發和創新的領域?中國政府在察覺到這層障礙後,已頒布新法令,聲明即將賦予智財權更大的維護。不過中國政府目前所能做到的部分是有限度的,同時執法的力 道也分散不均。大多數被核發下來的中國專利認證書顯示,中國境內申請專利的商品類別屬於加值改良型的「實用模式」 (utility model),較少為創新型的設計。

智慧財產權的申張無力凸顯出一個較深層問題:公眾維護私有產權意識薄弱。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報告指出,中國在70年代末期重新開放時,這個問 題尚未浮現,當時的創新與科技發展成果均屬國家機構所有,而工廠則專司接單生產。即便今日也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自主經營。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者 Yasheng Huang指出,半數的中國經濟成果是由國營企業創造而成。這個說法或許是低估,因為在中國大陸,就連中小企業也認知到它們與國家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在國營企業中,高層人士的異動是由政府指派。中移動擁有10萬家供應商。有一項理由是由於經營運作的特權歸是由政府部門來指導,科技研發須委外進行。領導高層支薪不高,個人所持股權即使在可拿紅利時也不願兌領,他們認為拿到花紅與為股東創造利益並無密切關係。

至於中型企業則有自己的矛盾。它們在設廠時必須取得國有土地。也因此,中型企業的股東常包括地方官員在內。地方官員對於產能管理的認知較不敏銳,除非企業 經營發生整併這類意謂失業率將會提高的大事。幾無例外的是,假若這類企業總部牆上出現了人物照片,那代表了某位政府高官來訪視察,不過平心而論,就管理層 面而言,地方官員入股的意義,實在是不大的。

還有,歸屬權不清將會扭曲企業的財務、管理組織和長期規畫。企業為了適應政府管理風格的變遷,在公布股權時會嘗試各種折衷方法,例如海爾電器集團於百慕達 註冊成立有限公司,以便在香港借殼上市就是一例。這是因上市證券的核發權隸屬於政府,鉅額融資的合法途徑則來自國營銀行。由於政治上的因素,中國企業經營 中的研發環節較弱就不難理解。

理論上說來,較小型的私人企業較具有彈性。不過籌資則具有難度。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國家銀行借貸予小型私人企業僅佔其放款比例的一小部分。中國小 型企業融資的來源是不能說的祕密,但還是有線索可追溯。中國境內有許多從事透過非正式管道 (grey-market) 進行融資放款的業者,當中包括當舖、「信用擔保」公司、以及專門借貸給小公司的私人銀行。這類放款管道特色為非正式,但融資時效屬於短期,投資性質具有可 變性,時常取決於與放款人的關係。同時,這種情況也會使管理階層的決策失真。

這類障礙在中國正在蓬勃發展,還未受到防堵。這些關乎財源、人力,以及企業的特殊動向的確能展現出國家的適應活力,但它們同時也是國家發展的障礙。

兩年前,Bill Gates在一次例行性造訪中國大陸的過程中向接待他的官員表示,他經常在問:下一個Bill Gates和微軟會在哪裡。當時Bill Gates的預測將是出現在亞洲,因為他看出了亞洲社會經歷了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技力量的變遷。中國未來如果真能出現下一個Bill Gates,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Economist》 在結語中指出,以目前的中國企業所面臨的處境而言,要培養出下一個Bill Gates,是很難的。

(邱勤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