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年度熱字:「服務創新」;知識取代製造,儼然發生



 過去替台灣經濟打下江山、在國際上揚眉吐氣的高科技業與製造業,近年紛紛淪落至「保一、保二總隊」,毛利只剩下不到3%,還要繼續絞盡腦汁壓低成本,深怕訂單跑掉。

 這說明了一件事,靠價格、成本競爭的時代,正在逐漸遠去,因為這套遊戲規則,只會把自己逼到低毛利的死胡同。

 因而這幾年來,出現一個嶄新的觀念,提供產業界加速轉型升級的解方,那就是「服務創新」!
 服務創新強調用完整的服務體驗,取代呆板的產品買賣,來籠絡客戶的心,並爭取更多利潤空間。

 2007年,美國《BusinessWeek》便為文指出,服務創新將是產業界的「下一件大事」(next big thing)!

 產品價值 80%靠出廠後加值
 服務的價值在有多大?從一罐可樂的旅程便可清楚看出。同樣一罐可樂,從工廠出產、到量販店、便利超商、飯店、高級俱樂部,卻有相差十幾倍的價格,差別就在於每個地點提供的服務內涵與訴求,價值完全不同。而過去台灣業者習慣做的,就是最前面的工廠那段,利潤自然最低。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所長顧志遠分析,一樣產品花在生產端的價值大概只有20%,其他80%都發生在出廠後,「事實上,服務才是產業的profit engine(利潤引擎),」看似無形的顧客關係、服務體驗、品牌形象,都是都是拉高報酬的武器。

 在此趨勢下,近年愈來愈多上游製造業紛紛往下游移動,投資通路、建立自有品牌或周邊服務業,開啟「製造業服務化」的風潮。

 不少代工業也開始以提供專門知識、彈性製程、流程管理的服務業自居。從晶圓龍頭台積電到被動元件大廠國巨,都是如此。原本專注代工的緯創,則幫品牌客戶解決售後維修的麻煩,提高自己在產業價值鏈的地位。

 服務經濟 構築於創新之上
 事實上,服務業早就是台灣經濟的主幹。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國內服務業整體GDP達到9兆元,GDP占比20年來從不到五成攀升至73.2%。不久前,台灣品牌教父、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疾呼,政府應協助服務業強化國際輸出能力,讓台灣的服務走向海外市場。

 這些動作都一一說明,「服務經濟」的時代已來臨!印證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多年前的預言,「未來,服務經濟將取代製造經濟。」
 過去製造導向的經濟,競爭核心多半是生產的規模、成本、或效率。但進入服務經濟時代,重心卻轉型到服務的差異化,提供客戶不同的價值與體驗。

 但想賺服務財,業者就得改變製造導向的經營思惟,不只賣產品、也要賣服務、賣解決方案,必須與市場及客戶走得更近,主動發掘未被滿足的需求,進而提出完整的服務體驗。

 以近年走勢疲軟的汽車廠為例,主要利潤來源早非來自賣車,而是保險、維修、保養、租賃等售後服務。或許業者該做的不是強迫推銷、強打廣告,而是重新思考 如何解決人們的移動需求,如美國Better Place便推出環保車租賃服務,讓買不起高價環保車的民眾輕鬆響應環保,加速環保車普及。

 「其實服務創新應該是種社會運動,因為它是一種『價值觀』的改造!」元智大學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陳怡之強調。

 服務良率 各單位矢志研發
 看中產業服務化的趨勢,IBM在2004年領先提出「服務科學」(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的新概念,整合資訊科學、管理、工程等跨領域學科,用系統化方法協助產業界以服務為核心促動創新。目前全球有50多國、250所 大學涉及相關研究。

 去年,工研院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也爭取在台設立srii AP(Service Research Innovation & Initiative Asia Pacific,創新服務研發聯盟亞太分會),是亞洲第一個加入這個聯盟的國家,為台灣引進最新的服務創新策略與研究方法。

 不久前,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更協助業者設立「服務研發中心」,協助學習如何認識顧客、發掘需求、重塑服務系統,不再只是被動地跟隨國際趨勢,或一味地土法煉鋼、瞎子摸象。

 前宏碁集團資訊長、IBM大中華區執行顧問龍偉業提醒,最重要的還是業者的經營思惟,必須脫離成本、良率、技術等層面,「製造可以做壞,服務可不能出錯!」強調每次的顧客服務都非常重要。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遠見雜誌網 http://www.gvm.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