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步驟,6工具 管理好人脈 |
早在六○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就曾指出:每個人與任何陌生人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換句話說,最多透過6個人就能認識一個陌生人,這是為人熟知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2006 年,微軟研究人員過濾某個月份的3 百億則MSN 訊息,結果發現:任兩個陌生人,平均只要透過6.6個人,就可以找出彼此的連結關係,驗證六度分隔理論的合理性。 每個人背後都蘊藏超乎想像的龐雜人脈礦,若能系統建構人脈庫,一張名片的價值,更勝一塊金磚。 工欲善其器,必先定目標 被公認為「人脈管理專家」的楊舜仁認為,「人脈管理要先確定人脈的用途及對象,然後需要用心長期經營。有價值的人脈,要兼顧專業形象跟信賴感,只偏重其一,產生的幫助不大。」而使用工具或方法的目的,是在於輔助記憶、管理。 人脈管理的建構,可分成5 個步驟: 人脈管理5 步驟 1. 廣結善緣:原則是「虛實並進」,初期多參與實體活動及網路社群,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 2. 記錄分類:除姓名、電話、地址等基本資料外,還包括認識時間、關係、重要性、未來可能的互動等必要資料,以標準化的格式輸入電腦自設的中央資料庫(建議使用Outlook 軟體)。 楊舜仁認為,人脈不要貪多,質比量更重要。資料庫建立要考慮日後的實用性,因此,要留意細節,才能形成方便搜尋與使用的人脈資料庫。例如:集中(集中在同 一資料庫)、單一(一個人一筆資料)、標準(欄位標準化)、分類(下關鍵字,方便日後搜尋)、整合(可跨平台匯出匯入)。 3. 定期聯絡:「 打電話太突兀,MSN可能對方沒空聊,轉寄發email 是維繫關係不錯的方式,」楊舜仁建議,一至兩月一封的頻率即可,讓對方藉此了解自己的專業或興趣,增加產生互動的機會。楊舜仁說,這個階段是最難跨越的,很多人脈就因為沒有定期聯絡而中斷。 4. 質的提升:對於重要的人脈,採取較個人化、細緻的互動,比如簡訊、MSN、電話等,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程度。 5. 關係落實:人脈的對象畢竟是人,偶爾見面是必要的。辦聚餐或主題活動,把同質性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來可省下單獨碰面的時間,又可增加互動的趣味。 選擇相容性高、易攜帶的數位化工具可應用的人脈管理工具其實不少,價格也都很平實,不需太多成本就可做好個人的人脈管理。 ◎ 名片本: 依據個人使用習慣,將原始資料(名片)集中一處,名片上做紀錄,註明個人特色以便記憶。若短時無法輸入電腦,最好影印備份以免遺失。 ◎ 管理軟體 數位化的第一步是將資料輸入電腦,楊舜仁早期是用打字輸入,後來就使用名片掃描機。他也推薦使用Outlook,不但可將資料規格化與標準化,成為中央資料庫,還有相容性高的特色,與PDA 或手機可互通資料,不必重複輸入的動作。 ◎ 名片掃描機 以掃描替代輸入,是將名片資料存進電腦的好幫手。大都是高速掃描器加上精確的文字識別軟體,再配上名片管理軟體組成。可自動判別名片上的姓名、單位、稱呼、部門、聯繫電話等資料,但目前掃描的資料非百分之百正確,還需要校正確認無誤。 ◎ PDA 很普遍的私人數位工具,選擇的原則是可與其他作業系統相容。 ◎ 手機 可利用照相功能將名片資料存檔,優點是在外就可立即處理,等回到辦公室或家裡再匯入電腦的人脈中央資料庫。 ◎ 手機PDA 集手機與PDA 於一身,不在辦公室也可以辦公事,最大優點是可儲存一般文件、工作檔案、個人訊息、多媒體等資料,並具備上網功能。選購標準是可與Outlook 相容,若是其他非主流的軟體,不能與電 {page}腦作業系統連通,勢必要重複輸入資料的動作。 ◎ 善用網路 拓展虛實兼顧的人脈 從MSN 到部落格、從推特(Twitter) 到噗浪(Plurk),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延伸到網路上,人脈建立不再受時空侷限。個人品牌包大師蕭貝爾說,「成為社交網絡的一份子並非絕對必要,但有加 分作用。」透過社群與信任的人群分享、交換訊息,現代人拓展人脈的方式,由「實」轉「虛」似乎是不可逆的趨勢。 「自我克制、適可而止,」楊舜仁建議人脈不需貪多,成熟的人脈管理,是在質的提升,「一生能認識的朋友是有限的,人與人間還是要用心對待、以時間陪伴。」 人脈培養可以辦聚餐或主題活動,把同質性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來可省下單獨碰面的時間,又可增加互動的趣味。 |
from 30雜誌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