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rsepolis
製片:Tara Grace
Marc Jousset
導演:Vincent Paronnaud、Marjane Satrapi
編劇:Vincent Paronnaud
配音:Catherine Deneuve
Chiara Mastroianni
Danielle Darrieux
配樂:Olivier Bernet
國別:法國、美國
年代:2007
上映:2/22
發行:原子映象

瑪嘉莎塔碧是個九歲大的小女孩,她正如世界上其他九歲小女孩一樣,熱衷幻想與冒險。來自伊朗的她,在政治與國家狀況變動的影響下,讓九歲大的瑪嘉被迫提早一步接觸到現實的大人世界與巨大的社會變動。不過現實中的巨大變化這還是改變不了好奇又富有幻想力的瑪嘉。直到1979年伊朗由回教基本教義派取得政權,伊朗社會開始一連串的保守改革,她的父母決定將她送往音樂之都奧地利就讀中學。長大後的瑪嘉決定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國,受西式教育的瑪嘉開始跟保守的伊朗教條抗衡。那個好奇又叛逆的小女孩依舊活在瑪嘉心中,雖然已經長成年輕女子的瑪嘉帶著童稚般的幻想神采悠遊社會之中,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挑戰這個世界。

史無前例的傑作!這部電影太迷人了!─紐約時報

改編自伊朗籍畫家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圖像小說〈我在伊朗長大〉的《茉莉人生》,由瑪嘉莎塔碧與法國漫畫家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所共同導演。《茉莉人生》裡的瑪嘉正是演瑪嘉莎塔碧的親身故事,瑪嘉莎塔碧出生於伊朗,之後留學奧地利,後來又因為伊朗政治的因素而選擇移居法國。在法國時,瑪嘉的藝術天分得到充分發揮的空間,她於2000年推出漫畫〈我在伊朗長大〉一夕成名,藉由現代伊朗的歷史為背景,娓娓道來一個伊朗女性的生命史,得到漫畫評論界與一般大眾相當熱烈的迴響。

電影由倒敘的手法開始,描寫瑪嘉從小到大的故事,除了描述瑪嘉叛逆又充滿好奇心,對任何事情都抱持著無比新鮮感的童年以及親人對於小瑪嘉的教育以及影響外,更詳實的表現出伊朗受到內憂外患影響而烽火連天的社會背景,以帶點誇張詼諧的表現手法,帶領觀眾看著小瑪嘉一路成長的心路歷程。導演刻意以黑白畫面來呈現,希望營造出的感覺不只是“異國風位濃厚的”或是“第三國家”所發生的故事,而是一個普世性的、較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而這樣的表現方式果然成功的展現出故事最真實的情感。《茉莉人生》中所呈現的雖是導演之一的瑪嘉親身經歷的故事,卻始終保持客觀的立場讓觀者自行去思考其中對於戰爭、政治、甚至是家庭意義等問題,用一種天真與批判;童年與戰爭這種強烈的衝突帶給觀眾最直接卻也最原始的震撼,本片不僅在國際各大影展都大獲好評,更得到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提名,將與《衝浪季節》和《料理鼠王》共同爭取此獎項。

 

專訪《茉莉人生》導演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

用黑色幽默解構鄉愁

採訪/撰文:劉宴瑜

由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和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共同執導的《茉莉人生》,改編自瑪嘉自傳性繪本小說〈我在伊朗長大〉,藉由對於真實事件的反思以及沉澱,《茉莉人生》蘊含著無比飽滿的情緒以及那些欲言又止的又意在言外的訊息──也就是那種對人性的探討以及關注……。

戴著時髦黑框眼鏡、身著花襯衫搭配皮外套、絨布緊身褲,眼前的文森帕何諾(Vincent Paronnaud)並沒有想像中那種既定的導演形象,反而比較像是一個頑皮又作風大膽、體內殘留著大量藝術家影子的漫畫家,在朋友呼朋引伴之下,『不務正業』的丟下畫筆跑去當動畫長片的導演。的確,在繪本式小說〈我在伊朗長大〉的作者,也就是《茉莉人生》另一個導演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找上他一起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之前,文森是一個在法國頗有名氣的漫畫家,畫風頑皮又前衛的他擅長將黑色幽默融入畫作中,成為一種特有的強烈風格。

童真與現實

而文森這樣有趣又奔放的特殊風格,也跟著被帶入《茉莉人生》中,「於是觀眾可以看到正值發育期的小女孩瑪嘉發育快速到瞬間把鞋襪撐破、或是談戀愛時與愛人共乘的汽車在天空快樂翱翔等有點誇張的畫面,」文森帕何諾說:「簡直就像是電影《綠巨人》那樣,有點超現實卻又能夠顛覆人們的視覺想像。」的確,這樣的超現實為電影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但其實這並非完全是風格或是隨性所致,因為在這樣鮮明以及活潑的作品風格下,包裹的是一個血淋淋的真實事件,一個天真小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戰亂、極權統治、甚至是一個國家長久以來所背負的,沉甸甸的歷史包袱,「正因為這是瑪嘉所親身經歷的故事,所以在合力改編的過程中,更加深這工作的難度。我們無法避開故事中的歷史部分不談,卻又擔心這樣的元素會使電影變得沉重不堪,於是在多方考量之下,電影才會有如今的呈現:以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的殘酷──像是小瑪嘉想像逃亡中的叔叔被逮捕甚至處死時那種天真到有點好笑的片段──用這種方式來取代成年人較為嚴肅的思考模式,以平衡片中那種無法避免的抑鬱情緒。不過當然這也成為撰寫劇本方面最困難的地方──因為一切都要用最自然的方式來呈現。」(完整內容請見Ilook電影雜誌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