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西經濟規模成形 瞄準中國前5大

5月中,各種關於兩岸經貿的利多政策及台閩人民互動活動,每天都占掉大半媒體版面,幾乎掩蓋掉517大遊行與520馬英九總統執政滿一周年的新聞。其中,有個新名詞是你必須知道的──那就是「海西經濟特區」。

這陣子最大的兩岸利多放送來源,就是首次舉辦的「海峽論壇」。

論壇期間,可以在金門馬祖等昔日軍事重地,看見大批搭小三通過境的大陸遊客,準備來台刺激台灣商機。

一水之隔的廈門與福州市內,街上也到處飄舞著「閩台手足情,兩岸一家親」的旗幟。論壇的開幕晚會,更以台灣人熟悉的《家後》《你是我的兄弟》等台語歌開場。

海峽論壇前身是舉辦過三屆的「海西論壇」,今年特地提前到5月、並改名為「海峽論壇」,舉辦地點遍及福州、廈門、泉州、蒲田等福建四大城,活動也擴大到經 貿採購、藝文旅遊、航運、中醫、宗教等近20項。除了辦到第11屆的「海峽經貿交易會」,包括媽祖、武術、姓氏祖譜、鄭成功文化、青年對談等,都成了交流 項目。

此外,中共也刻意拉高海峽論壇的規格,由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龍永圖擔任主持人,政協主席賈慶林、國台辦主任王毅均南下參加,堪稱福建近年最重要的一場活動。

事實上,論壇前一週,中共總理溫家寶才剛到廈門市考察,並在與金門隔海相望的海灘上拍照留念,重視意味不言而喻。

交流扎根 與會人數創紀錄

儘管海峽論壇以民間交流為主,沒有明確的談判任務,但台灣這次卻聚集了來自25縣市的近8000名人士參與,創下海峽兩岸歷年交流人數之最。

包括國民黨副主席暨桃園縣長朱立倫、台中市長胡志強、新竹縣長鄭永金、台中縣長黃仲生、金門縣長李炷烽、新黨主席郁慕明、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等都親自赴會。

朱立倫在開幕致詞時便表示,「兩岸分隔60年,台灣海峽曾經非常遙遠!」但這一年來兩岸關係飛速進展,讓他在90分鐘內就能抵達廈門。

對於這種大和解的熱鬧氣氛,新黨主席郁慕明有感而發,「這是個進步,很多從基層的民間聲音都出來了!」成員不再局限於高官及學者,地方人士、文化領袖、青年,都有機會發聲,「這代表兩岸的交流,已經從上層扎根到基層了,」不少與會者表示。

觀察今年論壇 福建地位崛起

過去,兩岸對峙猶如福建頭上的緊箍咒,迫使許多台商不得不略過這個距離最近的厝邊,改往其他省分發展。

去年,福建GDP總值才突破1兆人民幣大關,位居中國第12大經濟省,但夾在光芒萬丈的珠三角與長三角間,猶如大陸沿海經濟光帶的小暗點。

如今,在海西經濟區的規劃下,福建腹地可以延伸到北邊的浙江溫州、南邊的廣東汕頭、及西邊的江西省東部,打造出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面積26萬平方公里、GDP達1.7兆人民幣,繼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華中區之後的中國第五大經濟區塊。

海西其實不是新名詞,早在1999年,前福建省書記陳明義就曾提出「海峽西岸繁榮帶」,但直到四年前才被納入大陸的「十一五」計畫,並在今年看到明顯的支援動作,讓壓抑多年的福建振奮不已。最近打開大陸的電視頻道,到處都看得到關於海西的遠大藍圖。

海西能突然麻雀變鳳凰,最大原因便是它身負帶領台灣進入大中華經濟圈的任務,未來極可能成為兩岸交流整合的先行地。

一位福建當地官員戲稱,「大家都說,福建能否發展得起來,真的是成也台灣、敗也台灣!」

官方強力加持 海西身價暴增

但對布局大陸市場多年的台商來說,海西真的有吸引力嗎?

截至去年,福建累計批准台商投資案9718項,吸收逾140億人民幣的投資額;台灣已是福建最大進口市場及第四大貿易伙伴。

在海西的規劃裡,未來將優先爭取電子資訊、機械、石化等三大產業進駐,再吸引具高新技術的台商,發展茶葉、水果等地方產業。

但多達八成的高山和丘陵等地形,讓福建的交通聯絡十分困難,造成許多台商卻步。加上沒有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腹地人口做後盾,也讓想發展內需市場的台商不敢貿然投資。

因此過去20年來,福建吸引的多半是鞋類、服裝、原料等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如國產實業、春保鎢鋼、正新輪胎等、東南汽車等,也缺乏像深圳、上海那種完整的產業結構。

不過,現在海西特區終於有了三大強力運轉引擎,讓它不再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首先,是中共高層的政策加持。5月初,中共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台辦主任王毅更在海峽論壇上宣布對台八項利多政策,都被視為中央力挺海西特區的宣示動作。

如過去為人詬病的交通,中共這幾年便幫助福建大量增建交通網絡,幾乎每年將會開通一條鐵路,高速公路也將在5年內由目前的1200公里,倍增至2500公里。福建省最近5年動工的交通投資,超過50年前的總和。

台閩往來快捷 經濟愈發光亮

其次,是台閩兩地距離的接近。

兩岸直航前,相隔不過幾公里的金門和廈門,必須花一整天從香港轉機才能到達。如今走小三通便可從金馬直奔廈門、福州,大為縮短往來時間與成本。2001年實施小三通以來,旅客從第一年的2.1萬人次,急速增至去年逾90萬人次,今年可望突破120萬人次。

兩岸往來的正常化,無疑是台閩兩地經濟合作的最佳條件,也是其他省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如本次論壇期間,兩岸航運業便協議成立「海峽快捷公司」,預計年底可試營運,屆時每天從台北直航福州僅需2.5小時,讓兩地成為「一日生活圈」。福建還有中國第二長的海岸線與125個港口,是發展海運的極佳條件。

截至去年,福建GDP已連續7年兩位數成長,人均GDP衝上全國第7位,擁有177個中國名牌及馳名商標(全國第5)。3月出版的《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裡,福建位居第八,排名比上年上升一名。

福建發改委處長葉飛文更樂觀表示,未來海西經濟區將以每年高出全國一至兩個百分點的速度成長,成為中國新一個經濟亮點。

拉攏高新產業 訂做台商專區

為吸引台商投資,海西各省市也刻意投台商所好。

如1990年代因「戒急用忍」政策讓台塑經營之神王永慶為之氣結的廈門「海滄計畫」,最近便打算捲土重來,計畫在泉州打造投資額高達60億美元、產量100萬噸乙烯的台灣石化專區,屆時不僅會是福建最大台商投資案,也將帶動台灣石化產業鏈落腳對岸。

此外,冠捷、華映等大廠,也已在廈門一帶建構完整的顯示器生產聚落,近年更吸引友達、群創等大廠進駐。

在兩岸正式簽訂金融MOU(共同監理備忘錄)前,中共也率先宣布開放台灣的銀行、保險、證券業,得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如富邦參股的廈門商業銀行就將成立台商企業部。

而與台灣相近的氣候、文化、較一級城市低廉的人力,也是吸引台商的條件。

海西區的大夢,也讓過去名不見經傳的二、三級城市,動了起來。

如向來有「世界鎢都」及「稀土王國」之稱的江西贛州,便以連接海西、長三角、華中區、珠三角的樞紐角色自居。皮膚黝黑的贛州市副市長詹延遵在福州海交會場上說,「贛州方圓500公里內,可到廣州、深圳、廈門、福州、溫州等城市,這是產業投資的黃金距離。」

為吸引台商,贛州最近還緊鑼密鼓地規劃台資專區。詹延遵強調,除了礦產與金屬加工業,台灣的農業也很適合過來,「贛州有全世界產量第二大的臍橙,台灣農業有技術與資本,到這來都很有優勢。」

離福州兩小時車程、素有「中國溫泉之鄉」稱呼的福建省永泰縣,也在海峽論壇期間舉辦一場影視基地計畫的研討會,打算運用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中國東南方的影視觀光聚落。

投資成本便宜 人才還需加強

近年頻繁來往兩岸開發文創業商機的法藍瓷總裁陳立恆建議,當海西區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試行地時,台商不妨將此視為進入大陸內需市場的跳板,以後要進去上海、北京等一級戰區前,不妨先來這試水溫。

長年評估大陸省市競爭力的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總幹事羅懷家分析,只要是需要便宜原料、人工、土地的產業,都可以考慮海西區,「兩岸直航促成了海西的成形,讓台閩兩地交通成本大減,比在珠三角或長三角划算。」

但他也提醒,為與其他區域競爭,海西區必須趕緊找出自身特色,如福建的顯示器聚落與汽車業、泉州的石化園區,「解決內陸交通不便的問題,海西區就不再只是資源的輸出地,會更適合台商在此長期發展。」除了交通,人才短缺也是台商得考慮的因素。

多年前製作動畫片《媽祖的故事》時,到福建尋求奧援的台灣動漫創作協會理事長鄧有立觀察,雖然海西區人工便宜,「但只有中低階技術人才還可以,前期規劃與後期行銷,還是得靠台灣人。」

未來,海西區能否從被遺忘的前線戰地;轉為中國市場的經濟新亮點?台商將扮演關鍵推動角色。



from 遠見雜誌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