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中央氣象局在今年1月推出以全台灣368個鄉鎮市區為單位的「鄉鎮逐時天氣預報」,以提供民眾更精緻、在地化的天氣預報。 撰文∕李名揚 重點提要 ■傳統天氣預報方法是以縣市中某一地點的天氣代表該縣市的天氣,距離該點越遠,預報越容易失準。 ■中央氣象局今年1月推出「鄉鎮天氣預報」服務,縮短預報點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鄉鎮天氣預報採用數位化的圖形顯示系統,預報範圍還可以再縮小,資料也可以直接輸出。 「為什麼昨晚氣象預報明明說會下雨,今早出門卻是晴空萬里?」相信這是許多人曾有過的經驗。天氣預報受限於當今科技的極限,本來就有一些不準確度,再加上中央氣象局預報某個縣市的天氣,其實只是以「該縣市某一個地點」的天氣為代表,若民眾所在位置距離那個地點很遠,天氣預報的誤差自然比較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央氣象局在今年1月推出「鄉鎮天氣預報」服務,將預報單位由原本的縣市縮小為368個鄉鎮市區,以縮短預報點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民眾可以到中央氣象局網站(www.cwb.gov.tw)查詢各地的詳細天氣預報。 電腦計算,人為修正 現代的天氣預報,是以最近數天的大氣狀況做為起始資料,並參考過去同樣氣候條件的統計資料,以電腦計算出未來可能的天氣概況。 中央氣象局的天氣預報主要是根據「數值預報」,也就是將全球的大氣空間分割成一個個網格,把每一個網格的大氣資料,如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力等輸入電腦,計算出各地未來可能的天氣變化。由於距離台灣越近的大氣情況,對我們的天氣影響越大,因此越接近台灣,網格就越小、越密集。目前中央氣象局在全球模式中是以55公里見方為一個網格,到了台澎金馬地區就縮小為5公里見方。在垂直方向上,由於越接近地表的大氣越濃密,對天氣的影響越大,因此網格的分格也就越細;而不同的電腦模式依其精度需求,有不同的分格數。 至於網格中的大氣資料,是由衛星、雷達、探空氣球等裝置偵測而來。世界各國的氣象資料都互通有無,因此全球模式中的大氣資料由各國提供,而台灣附近的大氣資料則由中央氣象局負責偵測。然而中央氣象局並沒有那麼多偵測儀器可以得到每一個網格的大氣資料,因此是將衛星、雷達及台灣陸地上25個人工氣象站偵測到的資料,根據一定的公式推算出每一個網格的大氣資料,再輸入電腦進行數值預報。 大氣的變化非常複雜,天氣系統也會移動,因此必須不斷輸入最新的大氣資料以進行更新,加上網格資料有很多是推算而來,更容易增加誤差。為了提高準確度,中央氣象局會把過去相同季節和氣候條件的氣象統計資料輸入電腦,修正數值預報的結果,這種方式稱為「統計預報」。 最後,所有數值預報與統計預報的結果,仍需以人力進行修正,這正是氣象局預報員所做的工作。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課長張博雄表示,隨著電腦計算能力進步,近幾年電腦預報的溫度已經相當準確,但是,電腦仍難以準確預報降雨情形,因為台灣地形複雜,風向、風速和濕度等綜合因素會造成垂直的大氣風場,改變大氣的穩定性,影響各地的降雨機率,必須由預報員根據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修正。 天氣預報準不準?與你在哪有關! 以前只有以縣市為單位進行天氣預報時,中央氣象局的做法是在25個縣市各選一個氣象站,透過電腦運算及預報員修正以得出該處的天氣預報,做為該縣市的天氣預報。這25個預報點均在各縣市的主要行政中心附近,所以所謂的「某縣市的天氣預報」,其實只是「某縣市的行政中心附近某個氣象站的天氣預報」。選擇氣象站所在地做為預報點,是因為在該處可以實際測量溫度、降雨、風向、風速的變化,進行天氣預報準確度的校驗。 台灣同一縣市內的地形高度可以相差上千公尺,在高山的迎風面及背風面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天氣型態,因此以縣市為單位來進行天氣預報,很容易讓距離縣市行政中心較遠的民眾覺得預報非常不準。其實根據中央氣象局針對各預報點的準確度校驗,在一天前的預報,平均溫度誤差在1~2℃之間(見左圖),可說相當準確;而降雨機率的預報準確度則在25%左右,這個數字雖然不高,但在全世界已是前段班。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4期6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鵬二號為無人駕駛直升機,裝載了多種定位系統,能協助提供各種不同環境下所需的訊息,讓直升機自主穩定飛行。 文/趙俞婷、楊嘉慧 審稿/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 蘇仲鵬、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研究生 曾昱諳 操作過無人遙控直升機的人都會發現,直升機容易受到氣流干擾而不穩,操控者要隨著飛行狀況,不斷微調直升機的姿態,才能讓直升機穩定地在空中停懸、旋轉、前進、後退、攀升或下降。而且操控無人直升機更需要在視線良好的地方進行,若想在視距外從事火山觀測、海岸巡防、潮汐監視等,就需要高穩定性的自主飛行控制器來完成飛行任務。為此,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蘇仲鵬與學生共同開發出「大鵬二號」,它不需專家操作也能穩定飛行,可提高執行任務的彈性,應用領域更廣泛。 調整機身姿態,達到穩定飛行 大鵬二號的操作方法是專家先以手動操控直升機飛到指定座標點的上空,等判定直升機的飛行狀況穩定時,再切換至自動控制模式,此時大鵬二號會自動擷取並記錄機身傾斜角度、遙控器撥桿上的數值等參數,交給由雲科大自行設計的機載飛行控制器控制機身姿態,以進行各種基本模態的飛行,並搭配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導航機制,執行GPS座標點對點的任務飛行。 控制器的操控方法是控制直升機上的四顆伺服馬達來改變機身的姿態,主要為翻滾軸(機身X軸旋轉角度)、俯仰軸(機身Y軸旋轉角度)、航向軸(機身Z軸的旋轉)、高度(機身Z軸)(見下圖)四個部份來達到平衡。例如直升機進入停懸模式時,若遇前方有強風,造成機身向後偏離停懸點,此時可調整機身上的十字盤(裝設於旋翼中心的連桿上,可控制旋翼翼面角度),調整主翼面的俯仰軸,讓機身前傾,產生向前的力量,便能回到停懸點。 讓直升機穩定飛行的感測元件 大鵬二號最特別的地方在可以穩定垂直上升、下降、向前、向後定速飛行,這是因為上面裝置了慣性測量元件(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與超音波測距儀等感測元件,可以隨時掌握自身的狀況,回饋到伺服控制系統,系統會根據此回授信號,發出最適當的操控指令。 IMU可以透過物件位置、角度及角速度,即時算出直升機的加速度。而GPS可利用接收數個衛星訊號,求得直升機位置的經緯度資訊。由於GPS提供的高度為海拔高度而非對地高度,在較低空時誤差量較大,使得Z軸座標值不準確,因此底部另裝有超音波測距儀,輔助測量對地高度。 IMU、GPS及超音波測距儀的資訊傳到控制器後,可即時獲得直升機的定位及導航資訊,快速將機身校回原位。例如飛行中,飛機的姿態出現機頭往下傾的情形,控制器可藉由調整俯仰軸,達到穩定飛行。此外,直升機做定點停懸任務時,若由於外部干擾由A點偏移到B點時,座標值的變化量會傳回控制器,並由機身的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及角度等計算出六軸(移動三軸及轉動三軸)的運動狀態,並產生適當的四軸控制量,將直升機調回A點。 直升機的控制,除了由控制器操控外,機身也裝了RF無線通訊模組(RF的頻段為學術及醫療研究使用,較不容易受干擾),使得地面端也能透過電腦介面顯示直升機相關訊息資料。在遇到飛行狀況不穩定時,可即時上傳修改資料,讓直升機更容易達到預期的姿態變化,甚至改變直升機的飛行任務。整體而言,大鵬二號的自主穩定飛行技術,除了可提供軍事用途,在民生上的運用也相當廣泛,也讓日後相關學理研究及應用開發很多的思維。 延伸閱讀 〈無人飛機來襲!〉,卡司塔維奇(Davide Castelvecchi)撰文,《科學人》2010年4月 〈人道救援也可以很科學〉,芬克(Sheri Fink)撰文,《科學人》2008年2月 《直升機為什麼這樣飛?(圖解版)》,林鍵鱗著,晨星出版 《軍用直升機》,Bill Gunston著,羅臻譯,麥田出版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難民家庭 經濟評論牽動歐美財經決策 【文/莊 芳】 前言 他的文章,各國財經官員必讀;美國財政部長推出新政,親自致電希望得到他的撰文支持。馬丁沃夫靠著深度專業的評論贏得世界尊重;而出身難民家庭的他,最希望的其實是用手中之筆,讓世界變更好。 倫敦泰晤士河畔,有許多新舊交替的建築物佇立。在具有百年歷史、黃綠顏色交錯的南華克橋旁,一幢棕褐色玻璃帷幕、七層樓高的低調建築,正是歐洲重要財經媒體,擁有一二四年歷史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總部據點。 儘管歷史悠久,這份報紙在商業與金融人士心中,一直都是接觸國際財經新聞的主要途徑。其中,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更是二十多年來報社的金字招牌,擁有廣大且重量級的忠實讀者,如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br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英國央行總裁金恩等,都對他的專欄讚譽有加,前美國財長桑默斯還稱他「全球最有想法的專業財經記者」。 美國財長看重的《金融時報》評論家 不只撰文引起各界注意,自一九九九年起,他已是達沃斯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的固定參與成員,金融大鱷索羅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皆是座上常客。 一輩子埋首於經濟,今年六十六歲的馬丁沃夫,人生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擔任記者、專欄作家中度過,靠著手中的筆不停轉動,從一句一句字裡行間贏得世界尊重。 「其實,我從沒想過要當記者。」馬丁沃夫站在辦公室窗邊,緩緩說出這句話。他剛結束兩個月的美國行,回到倫敦接受訪問。這天,倫敦收起連日陽光,氣溫驟降至十一度左右;望著窗外陰雨濛濛,他有些感觸地說,「我從不覺得我能改變世界,但我想,至少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世界。」 二○○九年,美國政府為了解救國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蓋特納緊急推出俗稱「排毒計畫」的「官民合作投資計畫」(brublic-brrivate Investment brrogram,brbrIbr),當他宣布這項計畫之後,立即撥電話給人在倫敦的馬丁沃夫,在電話中向他解釋整個原意。想當然耳,蓋特納期望獲得這位媒體好友的肯定與支持,但想不到隔日刊出的專欄,卻受到嚴厲抨擊。 馬丁沃夫在自己的專欄中批評,這項政策簡直就是「禿鷹基金援助計畫」,恐怕對銀行本身效益不大。他的看法立刻引起業界大量引用。即使如此,蓋特納對他依舊十分推崇,今年六月接受媒體訪問時,舉凡提到歐債相關問題,他都一再端出馬丁沃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 小小年紀就想改變世界的革命家 事實上,馬丁沃夫多數專欄總是圍繞在經濟與政治議題打轉,這與其出身背景有很大關係。 他的父親是奧地利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從維也納逃到英國避難;母親則是荷蘭猶太裔,在歷史著名的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事件失去了三十位近親,一路逃至英國後,才與馬丁沃夫的父親相識。「我從小發現,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身邊幾乎沒有任何親戚。」 但也因此,父子倆感情極好,在他懂事以後,父親即經常和他談起早年的落難故事。上一代經歷了無數的動亂、戰爭,整個家族幾乎滅絕,隨後又面臨經濟大蕭條。這樣特殊的生長背景,讓生長在冷戰初期的馬丁沃夫對政治產生極大興趣,「應該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如何能讓世界更好』這個問題。」 小小年紀就碰政治?「沒錯,因為爸爸、媽媽告訴我,他們之所以搬到英國,世界之所以有二次大戰,社會之所以有蕭條,都與政治有關。我還不到十歲,就感受到政治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十六歲那年,他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讀大學時,馬丁沃夫又想盡各種方式,希望能更加了解政治事務,參與籌組牛津大學民主勞工俱樂部。「直到一次,我無意間讀到自由主義學者海耶克的書,忽然發現,原來經濟比政治更有趣,自由市場的經濟,甚至可以改變政治體制。」 凡事先打問號的世銀資深經濟學家 馬丁沃夫曾在著作中提到,父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連選擇職涯也不例外。他父親曾為劇作家,後來曾為德國當地報紙擔任駐倫敦特派員,以及多年的紀錄片製作人,「他總是教導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馬丁沃夫在年輕時即經常投稿,發表對於社會與政策的看法,企圖說服他人。 說服別人很難,「首先,你至少要說服自己,把腦袋裡所有的問號都一一解決。」馬丁沃夫說,從這時開始,「我慢慢養成了凡事先打問號的習慣,不相信太容易得到的答案。」...【全文請見今周刊809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忠謀最賞識的外資分析師 首度職涯大 【文/簡羽威】 前言 縱橫外資圈十餘載的陸行之,兩年前轉赴巴克萊證券後光芒依舊不減;鮮少接受媒體採訪的他,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暢談在外資圈打拚的甘苦,揭開他成為外資圈長青樹成功的祕密。 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正準備要到巴克萊資本證券上班的陸行之,在缺席一季的台積電法說會後,再度坐進第一排法人桌,準備向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提問。會場司儀孫又文以「不知接下來要到哪裡高就」的介紹,幽了陸行之一默,當天,張忠謀還「破例」讓陸行之問了三個問題。 除了半導體產業大老闆對這位「外資金童」禮遇三分,連續五年稱霸《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與《亞元》雜誌(Asiamoney)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也成就了陸行之「喊水會結凍」的地位。剛竄起的高科技企業渴望他來拜訪,就連張忠謀在法說會上也特別在意他。 用熱情趨動努力 大咖分析師馬步一蹲十幾年 明星分析師光環,未曾讓陸行之沉醉在掌聲中而有一絲懈怠!十幾年如一日的分析師生涯,到現在陸行之依舊是早上七點前進辦公室,忙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 受訪時,他指著自己的臉說:「前陣子我的半邊臉全垮了,醫生說是病毒感染,有好一陣子,我連笑都不能笑!」「這種從早操到晚的生涯,若非我有高度興趣與熱忱,怎麼可能撐到現在?」 陸行之的報告一出手,財經媒體爭相引用,但他對媒體刻意保持距離。不過,他道出想當分析師的一段陳年祕辛。在美國念研究所時,他常常將自己對科技事物的想法,投稿到台灣財經媒體,「每當看到自己的文章登出來,心中雀躍之感莫名,更加深了我擔任產業分析師的信念。」 父親從事直銷生意的陸行之,家境不錯,但離「家世顯赫」還有一大段距離。從美國留學回台的他,與大多數人一樣,四處投履歷找工作。 陸行之回憶:「當時找我面試的只有四家公司,最後我選擇日盛證券。為了報答日盛慧眼識英雄,我把自己當好幾個人用,一年內,從傳產業看到科技業;那時台灣還不流行『供應鏈』的概念,但我會根據美股收盤剛發生的事情,連動到台股,老闆對我的積極表現另眼相看。」 深具潛力的陸行之很快嶄露頭角,一年後,在恩師平博威力薦下加入柏克萊證券(BZW),也就是巴克萊資本證券的前身,正式踏入外資圈。之後,柏克萊證券被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證券合併,他與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夏鮑文(Bhavin Shah)共組團隊,鋒芒初露。 睿騰管顧總經理王安亞回憶,二○○○年他在花旗集團全球資產管理部門時,就對當時在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證券的陸行之印象深刻。他當時不太懂亞洲市場,台灣科技業消息大多是陸行之提供,「陸行之研究模型做得非常仔細、基本功夫扎得很深,是個非常用功的人。」 陸行之聲勢逐漸與夏鮑文平起平坐,只是,一山通常容不下二虎,適逢所羅門美邦證券(花旗環球證券前身)欲建立亞太區半導體研究團隊,在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陳衛斌的盛情邀約下,陸行之跳槽所羅門美邦證券,開啟職場生涯的黃金十年。 日商大和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不諱言指出:「陸行之是個非常會行銷自己想法的人。」一位與陸行之關係非常好的國際機構投資人就形容:「要是讓陸行之逮到機會介紹最近所看好的IC設計標的,他可以花一個小時不停地講,講到眼睛發亮!」 研究不分大小 放下身段拜訪小公司,建立高層人脈 一○年,陸行之毅然決然離開一手建立的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半導體研究團隊,來到巴克萊資本證券,重新打造一支團隊。轉到新東家,陸行之發揮拚命三郎個性,研究報告一篇接著一篇,震撼外資圈。 例如,今年甫上櫃掛牌的電子束檢測機廠漢微科,以三○六.五元收盤價成為半導體設備商股王。當時法人圈傳閱一份漢微科的研究報告,即是由陸行之與同事侯明孝兩人操刀,讓人見識到陸行之與其半導體研究團隊點石成金的功力。 再將時間點拉回到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當天法人圈也傳閱著一份由陸行之與吳秉恆兩位分析師聯手掛名的「砷化鎵」產業研究報告,所納入追蹤的個股股價更是連番大漲,成為去年底最具爆發力的中小型股。 一個是「電子束檢測機」、一個是「砷化鎵」,外人怎麼看,都不會將這兩項產業與外資圈聯想在一起。原因很簡單,現階段這些產業規模實在小到不行,成交量太有限,對大部分的外資投資機構而言,都不願投入資源,納入研究範圍。 喜歡挑戰的陸行之,顯然不甘於僅針對大型權值股進行「產業消息追蹤與投資價值判斷」,在小型股當中尋寶的挑戰,現在成為他的最愛之一。他詼諧地說:「我很喜歡看小公司,我甚至還看過年營收與我年薪差不多的公司!」...【全文請見今周刊809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亞洲科技公司由騰訊險勝百度,拿下龍頭寶座。這家早在2007年就成為中國第一個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網路公司,高速發展13年之後,面對可能到來的發展高原期,5月18日進行七年來最大的組織調整,將著力於行動市場、電子商務。 中國網路服務一軍的騰訊,2011年是豐收的一年,總營收超過45億元美元,較2010年成長45%。雖然營收僅在亞洲科技公司中排行24,但高達35.81%的獲利率,加上比對手百度較為多元的營收動能,成功將騰訊推上亞洲科技100強的龍頭寶座。 成立於1998年的騰訊,由工程師背景出身的張志東和馬化騰所創立,馬化騰看中即時通訊ICQ的潛力,推出中文版的QQ搶市。當年馬化騰只是想將QQ經營壯大後,售予大企業,獲利出場,「我們曾險些把ICQ軟件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現在有點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絡人才往往沒有注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馬化騰曾經如此表示。 如今13個年頭過去了,騰訊躲過網路泡沫化、金融海嘯,當年的QQ已經是註冊用戶超過10億、活躍用戶高達7.2億、同時在線人數達到1.53億的超級網路社群!深深影響中國5億網路人口。擁有QQ這支迷人的糖葫蘆,騰訊以黏著度很高的會員為基礎,發展出橫跨全部網路服務類型的大型企業,包括:遊戲、社群、電子商務、金流系統、入口網站、搜尋、網路安全、手機應用等全方位面向,建構出員工數高達2萬人的大型企業,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天津、武漢等20多個城市。 另闢成長活水:行動應用 從2011年財報來分析騰訊的營業模式,營收來源有80.9%來自網路加值服務、11.5%為行動網路加值服務、7%為網路廣告。網路加值服務主要可細分為社群、電子商務、遊戲領域。社群包括QQ企業版、QQ空間、QQ會員等額外的收費制服務。電子商務除了拍賣類型起家的拍拍網,還有金流系統「財付通」,其市占約為20%,僅次於支付寶,以收取交易手續費為收益。 遊戲部分則是來自消費動能更強大的虛擬寶物。目前騰訊代理與自製超過20款遊戲,從重度玩家等級的角色扮演多人在線遊戲,到輕薄有趣的網頁版休閒遊戲,布局非常嚴密,占總營收55.5%,是騰訊持續擴大發展的命脈。儘管網路加值服務是騰訊最老牌的營收管道,但持續開發新產品使得營收維持大幅成長,較去年同期增長45.4%。 QQ活躍人數已破7億,早就突破中國網路人口的天花板,高原期即將來臨,該從哪裡另闢活水?全世界都瞄準了行動商機。 從騰訊2011年財報來看,行動帶來的營收僅占11.5%,但是行動網路發展不過短短三年,11.5%已能看出成長潛力。目前騰訊的行動策略一部分來自PC服務的延伸,如手機QQ、手機騰訊網,也有針對行動網路開發的通訊App微信,其中微信上線短短433天,使用人數就已突破1億,讓馬化騰非常振奮,「過去PC網路是Web為王的年代,未來行動網路則是App為王!」 提升反應速度:組織再造 為了因應行動網路時代來臨,以及龐大人員的網路帝國,騰訊於5月18日進行組織架構調整,這是2005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改制。馬化騰對員工的公開信指出,「調整是為了更好地挖掘騰訊的潛力,擁抱互聯網未來的機會。目標包括:強化大社交網絡、擁抱全球網遊機遇、發力移動互聯網、整合網絡媒體平台、聚力培育搜索業務、推動電商揚帆遠航,並且加強創造新業務能力。」 將組織重新畫分成六個事業群,避免業務重疊、分門別類細部管理,馬化騰直言改制是為了重塑「小公司的創業特質」,激發激情、快速響應,引領技術和體驗的創新。新架構之中,最受矚目的是提升行動網路的重視度,並將電子商務分割成獨立子公司,可看出騰訊對兩者寄予厚望,如同飛向未來的兩只翅膀。 新組織架構之中,目前行動網路的「微信」看來是發展的重點項目,有機會在行動網路之中,重新複製QQ在PC電腦的成功模式──先創造社群再發展其他營利業務。而且微信很快地推出多國語言介面,全球化布局很早,再加上短小精悍、使用便利、擴散容易的App特性,讓微信比起繁重的騰訊其他產品,更適合帶領騰訊跨出中國市場。 而獨立出去的騰訊電商控股公司,更是得到更多集團直接資源。在組織改制一周過後,5月24日騰訊公告將投資10億美元給騰訊電商公司,這筆資金大部分將會用以提升賣家的服務體驗,並且整合拍拍、QQ商城、易迅、移動電商、生活服務等旗下電子商務業務,實現「B2C+優質商戶開放平台」的新一代購物網站。 跳脫產品類型的分類,大如騰訊,所有類型的事業都能經營,所到之處無往不利,就連小米科技執行長雷軍都感嘆地說:「沒有跟騰訊競爭過,你不會知道騰訊有多強大,我認為騰訊是反應速度最快的公司。」馬化騰也了解產品類型越多元,越是需要往更核心的地方走,也就是建構如同Facebook應用程式平台,或是蘋果電腦的iTunes、App Store的「生態圈」,靠數以百萬的外部開發商繁榮自家平台,建立自己的產業鏈。 擴大產業影響力:擁抱開放 因此,平台策略是騰訊現階段的開發主軸,已經上線的有電子錢包「財付通開放平台」,提供串聯轉帳付款。「社區開放平台」是基於社群網站QQ空間、QQ校友的人際溝通功能。「WebQQ開放平台」則是騰訊第一個以應用程式App為核心的市集。 2011年5月推出「Q+平台」,架構更廣大,Q+是支援Windows系統的開放式應用平台,使用者可以一鍵式地切換到Q+,它將接管原有的Windows桌面,使用者透過它,就能夠運用Q+平台上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商。再加上平台性格明確的拍拍網,以及剛剛推出的微信開放平台,從大螢幕到小螢幕,從聊天到買賣,騰訊一步步打造正向循環的生態圈。 1998年馬化騰受到英文ICQ啟發,開發出QQ,騰訊集團也從QQ開展出旁枝錯節的業務,13年來一直受到外界「抄襲」的批評,42歲的他對於批評越來越淡定。「模仿是最穩妥的創新。其實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他說,擁有龐大用戶的平台並不少,許多遊戲、郵箱、門戶都擁用,但為什麼成功複製其他業務的卻幾乎沒有?「所以我不盲目創新,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因此可以說,抄襲的目的是創新。」 2012年亞洲科技100強之中,有多家中國網路公司入榜,騰訊、百度甚至分別包辦前兩名,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擁有龐大人口的先天優勢,可以數量堆疊出可觀的營收。雖然騰訊的發展始終圍繞著抄襲的耳語,不過馬化騰的看法不無道理,抄襲人人都會,但能夠做大、做好,確實也是騰訊難以取代的獨門武功。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6月號《數位時代》,全省書店及便利超商熱賣中!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淺淺 既然澱粉是每日必需的營養素,不可或缺,那麼該如何正確選擇呢?好的澱粉哪裡找?哪些食物中有好澱粉?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孟瑜表示,有人減肥,結果是愈減愈肥,其實就是因為吃錯了澱粉,澱粉可在各種綠色植物的根、莖、果實種子內發現,澱粉類食物主要來自於全穀根莖類,有時亦稱為主食類。因為這類食物吃起來粉粉的,會有飽足的感覺,所以,常常被拿來當作主食。 抗性澱粉 降低熱量 在食物中的澱粉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容易被人體消化的「精緻澱粉」;另一種則不容易被人體消化,這種不易被人體胃腸消化的澱粉就叫做「抗性澱粉」,是一種無法由人體消化酵素水解,但是卻能夠在結腸中,被微生物發酵的澱粉或是澱粉水解的產物,不會經由小腸消化吸收產生熱量,其性質類似膳食纖維,經過醫學證實,有降低熱量攝取、促進腸道健康、利於血糖控制,以及調整血脂的功能。 ◎抗性澱粉: 是屬於天然的澱粉,取得容易,其中部分因為含有特殊構造,而無法完全消化,稱為「抗性澱粉」,此類澱粉性食物可細分如下: 1 全榖類:米、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等,即平常所吃的米飯、米粉,麥片、饅頭、水餃皮、餛飩皮、麵條等製品。 2 根莖類:如馬鈴薯、芋頭、地瓜、南瓜、蓮藕、山藥、樹薯等薯類。 3 含澱粉比較多的豆類:如豌豆、蔬菜豆類及紅豆、綠豆等乾豆類。 ◎精緻澱粉: 這類非新鮮食材的澱粉性食物,是屬於精緻化後的澱粉,容易被消化吸收,而且因為是甜甜的小餅乾或是點心,且經常伴隨脂肪含量過高,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吃過量,造成過多熱量攝取的問題。 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林孟瑜指出,因為網路資訊流通迅速,各式各樣的減重方法以訛傳訛,再加上明星光環加持,讓一些似是而非觀念變得很火紅,不少人似乎得了「澱粉恐懼症」。林孟瑜強調,其實澱粉真的沒有這麼可怕,想減重可以減少澱粉的攝取,但非一味的拒絕澱粉,在飲食上建議民眾多攝取上述的第一項,也就是天然的澱粉食材。 因為這當中攝取的不只是澱粉營養素,還包含纖維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這些不但有助於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消化代謝完整,部分尚含有「抗性澱粉」的成分,更有利於腸道運作及促進益生菌的生長! 而很多女生以為減重就是「不吃東西」或「完全不吃某種東西」,事實上,國內外專家都表示這個觀念是錯的!林孟瑜也說,如果不吃東西或是完全拒絕某類食物,會造成營養不均衡,可能會導致胖得更快,嚴重者甚至把身體搞壞。長期觀察想減重的人,不吃澱粉減重效果並不好,重點應該是選「對的」澱粉來吃,只要選對澱粉的種類,你也可以吃得很健康,而且輕鬆達到減重目的。 正確選擇澱粉 以前人不敢吃太多的穀類,總認為它所含的營養較少,致胖的澱粉成分多,但是現在眾多的研究都表示,人的身體每天都需要攝取各種的營養素,才能維持基本的活動機能。誠如專家所言,既然澱粉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那麼就更應該弄清楚怎麼吃才健康?又該如何正確選擇呢? 大部分的人澱粉攝取來源,都是來自於米飯和麵食,檢視一下你吃對了多少?林孟瑜表示,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日漸西化,大家所吃的食物愈來愈精緻化,攝取到的營養素多經過加工處理,但是精緻的澱粉飲食及高脂食物,容易讓人體血糖快速上升,並不利於身體健康。因此,林孟瑜強調,既然要吃就應該聰明的吃,聰明吃澱粉就是吃的量不一定要多,但是吃到的絕對是對身體有幫助的,就對了! 就算你天天都有吃到澱粉,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澱粉也有分好壞,請記住,好的澱粉帶你走向健康,壞的澱粉就只會讓你胖更快。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51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倩茹 呼吸困難時常喘或久咳不癒, 是心、肺出問題,還是另有隱疾? 留意呼吸系統發出的警訊, 別讓肺部隱形疾病悄悄找上你! 呼吸不順最有可能是呼吸系統的問題,許多人將呼吸系統問題誤以為是感冒症狀,對此,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江啟輝澄清,感冒屬於上呼吸道症狀,通常會出現喉嚨痛、打噴嚏、發燒等症狀,若還出現其他徵兆,就要警覺可能罹患其他肺病。 1.氣喘 一般來說感冒大約一個禮拜,症狀就會解除,如果你「老是」感冒,尤其是當接觸到特殊氣味、粉塵、氣候時,在沒有運動的前提下,就會開始打噴嚏,若有痰液、咳嗽、喘的症狀,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氣喘」候選人。 2.肺炎 當感冒超過一個禮拜,症狀沒有緩解反而越趨嚴重,加上發燒、黃痰、喘,就要懷疑有「肺炎」的可能性,應立即就醫。 3.肺結核 如果呼吸不順,伴隨著咳嗽,甚至咳血、胸痛、痰等肺部症狀,再加上疲倦、厭食、體重減輕、夜間出汗等全身性症狀,嘉義長庚醫院院長、前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蔡熒煌表示有可能是遭受結核菌感染罹患「肺結核」,江啟輝醫師表示,肺結核必須經由胸部X光檢查、驗痰與結核菌的培養,才能確認診斷,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接受6個月以上不間斷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 4.肺纖維化 早期的肺纖維化,可說是無聲的疾病,毫無症狀,但隨著纖維化持續加重,會逐漸開始出現咳嗽、低血氧、呼吸困難等症狀,最主要的原因是肺臟受到傷害後,人體異常修復產生的結果,如同外傷傷口結痂的情形一樣,這是屬於肺部功能不足而引起的呼吸不順。 5.支氣管擴張症 長期出現咳血、咳痰與呼吸不順的症狀,有可能是支氣管擴張症。支氣管擴張症是支氣管壁被破壞導致永久的擴張與變形,患者的支氣管因此變得彎曲、鬆弛,喪失纖毛清除功能,支氣管常被黏稠、化膿性的分泌物阻塞,嚴重的支氣管擴張症會引發大咳血危及生命。 6.慢性阻塞性肺病 如果有長期吸菸習慣,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可能性非常高,占患者中的95%。假如你有吸菸習慣,而在生活中漸漸覺得呼吸沒有以前順暢,開始感覺喘,且伴隨著咳嗽、咳痰等症狀,就要懷疑自己可能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除了及早就醫外,立即戒菸更是幫助自己避免惡化的關鍵因素。 7.肺癌 令人聞之色變的肺癌,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初期肺癌通常沒有症狀,如果出現持續性的咳嗽、咳血、呼吸不順、胸痛、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通常已是中晚期,這時必須立刻到胸腔科求診,進行相關檢查,以便診斷治療。定期性的胸部影像檢查,也有助於即早發現肺癌。 感謝臺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江啟輝審稿 ※延伸閱讀:《咳嗽,只是感冒嗎?》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看《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許多出身商學院課堂的企管大師相比,奇異電器(GE)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的實務經驗無人能及。這位成功將奇異帶上全球第一大企業的明星CEO,退休後,將自己的職場經驗著書分享,除了領導與經營策略外,一般上班族也可從中找出應用在自己身上的想法與做法。 【作者/李欣岳】 是否是所謂「夢想失落桌」的成員?對工作早已喪失興趣與熱情,總是不滿意客戶、公司、主管、同事,甚至更不滿意自己,經常和三、五同事共進午餐,一起抒發工作上的不滿。 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認為,缺乏對工作的夢想與熱情,是現代工作者的致命傷。從奇異退休後,威爾許經常往來世界各地演講,回答聽眾各式各樣的問題。他發現,「如何將興趣結合工作」、「如何在工作中懷抱夢想」這類問題,所佔的比例很高,因此,在他將經營管理心得寫成的著作《致勝》、《致勝的答案》中,有不小的篇幅,就是在分享個人如何從茫茫職場中,找到合適的工作。 他認為:「我們不可能知道哪個職務會把你帶到哪裡。」找到合適工作,是一個隨時動態調整的過程,工作者必須時時檢視現況、和自己對話,從中修正未來的職場規劃。「如果你認識一位十分忠實依循一套生涯計劃往前邁步的人,出席晚宴時,千萬不要坐在他旁邊,因為那種人一定無聊透頂!」 威爾許指出,工作者要懂得隨時聆聽5個與工作有關的訊號。這些訊號適用於組織中每個階層的工作,不論你是剛踏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或者是想往上爬的中階經理人,甚至是希望更上層樓的資深高階主管,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發現這5個訊號。 訊號1:人 第1個訊號和人有關。因為,即使工作的職責、薪資、工作地點等每件事都符合理想,但如果每天和同事相處不愉快,工作還是會變成十分痛苦的事情。 因此工作者要尋找「調性」(sensibilities)和自己吻合的工作。這包括各種價值、個性特質和行為,從員工應該多麼拼命工作,到對衝突是否處之泰然,績效評估是否開誠布公,開會的時候有多少笑聲?,這些都可稱之為調性。 如果工作者的調性很難融入所服務的公司,每天上班就必須換上另一副臉孔,假裝自己是某種人,才能和別人相處。這可真是消滅工作熱情的殺手。 威爾許認為,在這當中,工作者如果可以感受到,自己很喜歡身邊的人,可以和他們聲氣相通,打從內心樂於和他們為伍,彼此非常有默契,發現他們的想法與行為和你很相似,那麼,這就是合適工作的正面訊號;相反地,如果工作者發現上班經常需要戴上一副面具,不時在心裡嘀咕:「我不需要和同事做朋友。」那麼,這就是警訊。 訊號2:機會 工作是否適合你的第2個訊號,和機會有關。也就是,這份工作能帶給你多少成長與學習的空間? 威爾許認為,做起來游刃有餘的工作,雖然十分吸引人,成功如探囊取物,也自有報酬,不論是心靈或荷包上都能獲得滿足,但這並非工作的本質。因為,工作都應該帶些挑戰性,讓自己覺得:「這份工作中的大部份我都會做。不過,我還缺乏某些技能與知識,可以在這裡面學點東西。」 任何新工作都應該有延展性,而不是輕鬆上籃得分。因為延伸、成長、學習,這些才能吸引、激勵工作者,這會讓工作更有趣、更有成就感,讓人用大腦工作。尤其是現在產業變化快速的環境下,工作者隨時都要面對新變化、新趨勢,具有挑戰性的能力延展,才能開啟未來更寬廣的出路。 威爾許認為,與機會有關的正面訊號,包括這份工作能給你個人和專業生涯成長的機會,能學到以前不知道該學的東西;警訊則包括,你以專家的身分被錄取,到職後,可能是那裡最聰明的人,都是你在提供建議,卻無法從工作上獲得學習與成長。 訊號3:出路 機會訊號是指找一份讓你成長的工作;出路訊號則是找一份離職時對你有幫助的工作。 這可以從大公司、小公司2個角度來看。進入擁有強大「員工品牌」的公司,例如奇異、微軟、IBM、麥肯錫、花旗銀行等,就像奪得奧運獎牌,在往後的職場生涯,這樣的經歷會讓人聯想到傑出表現和成就,擁有在這些廣受推崇公司的資歷,往往就是能力最好的背書。 相對地,小公司的資歷,則可為工作累積另一種能力與肯定,因為在小公司,會有在其他地方比不上的經驗。例如,因為人力較精簡,工作者有機會更早擔任管理職、更早主持某個專案或單位,和內外部的高階主管,有更多共同工作的機會,盡早擁有這些能力,對往後的生涯絕對有幫助。 工作者檢視與出路有關的正面訊號,包括這份工作能給你終身帶著走的經歷證明,而且是有前途的公司和行業;警訊則是這個行業已經在走下坡,或者經濟面十分糟糕,公司品牌對將來職涯轉換也沒什麼加分效果。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41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分享 女性最適合做業務 社會新鮮人求職,談到業務工作就搖頭跳過。事實上,想讓薪資有無限可能,當業務是最快、也最有機會,即使是坐辦公室的人想升遷,也需要擁有優異的業務力才有資格成為高階主管。業務所能成就的事業發展,其實遠超乎妳的想像。 【撰文/唐滋蓮】 根據Yes 123求職網的問卷調查,二○一○年應屆畢業生有六成都排斥當業務,最嚮往的職務是「行政總務」;今年,幾乎所有產業都對新鮮人開出職缺,卻以業務類工作最多,但已有近五成的畢業生表示願意投入業務工作,較往年意願高。 去年,一一一一人力銀行也發表過一份數據,台灣有五成八的受訪上班族從事過業務相關工作,主要以「專櫃/門市人員」、「消費性產品銷售」與「直銷/傳銷產品」業務為主。相較其他職務,業務確實是創造高薪的快速管道,有二成三當過業務的受訪者曾領過「百萬年薪」,顯示業務的確能靠自己的努力晉升為「百萬富翁」。 越來越多人發現,「業務工作」能帶來不同的人生樣貌,不管是在物質上(薪資),或是在人格塑造、人脈擴充以及做事態度上,都能呈現另外一番態勢,甚至可以說,業務是一種打穩「職涯基礎」的訓練工作。 業務,其實就是在學習當老闆!根據統計,全球千大富豪及世界五百大CEO,超過半數都曾從事過業務工作,可口可樂創辦人伍德瑞夫(Robert Woodruff)做過卡車業務員、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第一份工作也是擔任航運業務。 不論職業別 每個人都是業務 《超級業務都是這樣想的》作者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在書中也提到,無論妳的職業是什麼,每個人都在推銷,妳的一生就是不斷進行溝通、說服與影響他人的過程。 身為人資部門職員,妳的客戶是全體員工;生產部門的人也得要面對行銷、業務部門,升遷至高階主管的必要籌碼,也是業務力,人人都是業務,皆需業務力,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村上隆在《藝術創業論》一書也提到,藝術家不能只是創作,更要能「解釋」自己的藝術作品,這無疑也是業務力的一種展現方式。 台北花園大酒店總經理林靜如,大學畢業就許下志願,要在四十歲前當上總經理,當她因為優異的表現不斷獲得升遷時,有人提醒她:「妳想當總經理,就得懂業務才行。」她立刻從櫃檯經理轉到業務單位任職學習,果然,在三十七歲就如願。 因此,幾乎所有的職場專家都會告訴妳:如果可以,最好趁年輕時當業務,可以快速提升溝通技巧、反應能力、抗壓性、人脈累積,這些能力在任何一個職務上都沒有「業務」累積速度來得如此迅速。 「業務工作還幫我磨練出了完全不同的個性,讓我變得『外圓內方』。」奧美廣告業務執行長陳婉瑜表示,她以前是有名的「大砲性格」,直來直往,太尖銳常會傷害到人,但從事業務工作後,她不需要放棄原本的想法或原則,但做法可以調整成更多人能接受的模式。 同理心愛分享 女性適合當業務 「我希望我的孩子第一份工作就能去當業務,雖然辛苦,但是可以磨練人與人之間的進退應對最多,學習最快。」曾經負債累累,靠著出色的業務行銷,如今已是上億身價的業務導師張秀滿說,業務就是在學做人、做事和經營人際關係,還要懂得打造個人人格魅力,隨時充實自己,這份工作學到的事情,未來放在任何職位皆能勝任。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女人變有錢》NO.21 2012年5~6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美麗夢想,妳可以找到很多夢想不成真的理由,但要實踐夢想的方法只有一個:起身執行。簡單3個行動,讓夢想不再只是「夢」! 【撰文/李文瑜】 環遊世界、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精美小店、舉辦一場夢幻婚禮...許多女人的內心角落,總有幾個非常想要完成、卻又認為遙不可及的夢想。為什麼說是遙不可及?因為現實生活中總有太多阻礙,讓夢想變得很難實現,例如沒時間、實行起來太困難,更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金錢。 愛因斯坦說:「人因夢想而偉大。」雖說藏在妳我心中的美麗夢想,不必和改進人類生活這種遠大志向劃上等號,但若讓夢想永遠只能是夢中所想,那可不是嘆口氣、用「可惜」兩個字就能形容的失落。夢想,真的很難實現嗎?先來看看已經圓夢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想環遊世界 萬元就能實現 在很多夢想大調查中,「環遊世界」這個夢想經常榜上有名,相信這也是很多投資美人心中的願望,但妳擔心沒有上百萬的資金可以圓夢,或是怕去環遊世界所花的時間,會讓收入中斷? 六年級生的陳美筑,至今已經環遊世界無數次,很多人都想:等到退休後,存夠了錢,一定要好好犒賞辛苦一輩子的自己,帶著退休金去環遊世界。不過年輕的陳美筑不想等到老後才來實現夢想,她三十歲的時候毅然辭掉工作,和妹妹兩人勇敢去逐夢。 這是陳美筑第一次環遊世界,最終姊妹倆各自只花了三十萬元,在一百一十三天內走訪了十五個國家,因為預算十分有限,旅遊中能省則省,平均一天的交通與吃飯等生活費,都必須控制在約一千多元。之後,陳美筑又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環遊世界,現在甚至成立了「中華環遊世界協會」,希望幫助有同樣夢想的人圓夢。 如果妳無法讓收入中斷,或是真的挪不出時間進行一次長程的旅遊,可以學學這期《女人變有錢》採訪到的案例︱︱艾琳的方法,因為熱愛旅遊,她每年都會做好年度旅遊計畫,每個月從薪水中提撥部分做為旅遊基金,十七年內走訪了四十個國家、一百五十座城市,且踏訪之地仍持續增加中。她以和陳美筑不同的方式,正在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 陳美筑和艾琳的故事說明:相同的夢想,可以用不同的預算和方法來完成,重要的是妳有沒有做好「圓夢計畫」。 起身執行 讓每個夢想都成 夢想無法實現的原因有很多種,但要實踐夢想的方法只有一個:起身執行。以下三個行動,讓妳的夢想不再只是「夢」! 行動1 讓夢想具體化 如果光是想「我要環遊世界」、「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其實這是很空洞的夢想,妳應該這樣想:「我希望在五年後能夠存到一百萬元,去參加旅行團環遊世界」、「我希望在四十歲時,可以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飾品店」。 也就是說,清楚夢想的預算是多少?有多少年時間可以完成夢想?如此一來,才可以擬訂具體實踐夢想的計畫表。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女人變有錢》NO.21 2012年5~6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李雅雯、陳書榕】 履歷表投了又投,經過漫長等待,仍等不到回音;自傳一修再修,洋洋灑灑寫了長篇大論,卻提不出自我價值;人力銀行網站上,職缺列出一大串,依然不知道自己適合哪個工作;前去面試時,當主管詢問「了解公司和產業嗎」,卻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上述情境,幾乎是每個求職者的共同恐慌──還不太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就算有想去的公司或行業,了解也不夠深入。 除此之外,就業環境的多變與不確定,可能更讓你感到焦慮。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4月份失業率為4.1%,創下近三年半以來新低。儘管看起來似乎是好消息,但專家認為,由於企業用人明顯趨於保守,4月間就業人數的增幅,其實不如過去兩年;加上6月是大專院校畢業季,屆時失業率可能再度攀高。 另一個數據統計,應該會讓現下年輕人更心慌:目前國內青年仍有超過10萬人失業,失業率在4月高達11.75%。不難想見,隨著畢業季到來,又有一大票新鮮人走出校園,求職環境勢將在供給遠大於需求的情況下,變得更惡劣,甚至可能進一步壓低新鮮人起薪。 無論是求職或轉職,本質上都是「自己的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之間的媒合。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想讓自己成為企業想聘用的人才,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天分與熱情何在,更要了解企業本身的特性,以及所需要的人才特質。 擁有6項軟實力,躍升企業最愛「π型人 在5月下旬舉辦的一場「上班族競爭力管理論壇」中,邀請到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IBM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陳勝一、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等人,談論當前的職場,究竟最需要哪種人才?答案是「π型人」! 根據IBM歷年來的《全球CEO調查》, 最容易影響企業營運的因素,除了市場、技術之外,讓企業主長年掛心的就是「人才」。陳勝一指出,市場對於人才的需求正在改變,從前需要的是具備單一技能的專業者,現在則需要專業多工的「π型人」──亦即,除了對於專業技能有高掌握度之外,同時擁有第二或第三專業技能,並且具備跨領域的觀察角度與歷練,能對市場進行全面性的剖析與理解,創造出相當於一般員工的雙倍或三倍價值。而這樣的員工,自然能成為市場上的搶手人才。 針對如何成為「π型人」,綜合戴勝益、陳勝一、何飛鵬三人的見解,必須具備下述6種「軟性人才力」: 1.自我察覺 求職期間,絕不要直接就點開人力銀行網站看職缺。陳勝一建議,首先要多看新聞報導,了解市場趨勢和產業脈動。接下來,則要回到「自己」本身,捫心自問「你了解自己嗎」,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何在;以及,與他人相比起來,自己的核心能耐又有什麼過人之處。 2.蒐集資訊 「一定要蒐集到大量的正確資訊,才能做出最適宜的判斷,否則只會功敗垂成,」戴勝益說。找工作也是如此,若只是看見眼前雲霧,以為找不到出路,卻不努力搜尋相關工作資訊,就算爬得再高、走得更遠,也只是徒然,殊不知過了眼前這關,等著你的就是一片美好桃花源。 3.接受挑戰 人生在睜眼、閉眼之間轉瞬即過,所以「不要對自己做太清楚的設限」。何飛鵬認為,現在雖然是專業分工的社會,但是如果只將自己的視野與學習範圍,限縮在現有的專業上,對於新事物的學習力就會降低。 此外,常問自己「懂不懂」「會不會」,就能發現不足之處,並設法加以彌補。唯有持續不斷地突破原有的安全範圍,你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才能愈擴愈大。 4.謙沖為懷 在職場上,要跟其他人共事的機會很多,因此,老闆絕對不會只要有專業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你具備謙虛待人的態度。所以,趕快檢視自己的「驕傲」程度吧! 5.合群共處 沒有一個老闆會樂見辦公室鬧紛爭,影響工作氣氛和效率。所以,戴勝益提醒,如果你常跟人處不來,不妨試著釋出善意吧!你會發現,連原本是敵人的人,都會慢慢靠近你。 6.持續學習 擁有願意「學習的態度」固然很重要,但陳勝一指出,能否持續學習,才是成功的關鍵。藉著多看、多學,訓練自己的整體思維,有助於自己不只是專注在短期層面,還能將眼光放遠,累積獨特見解。 了解自己、了解產業,更要擁有正確的目標與信念 掌握了上述6項軟性人才力,何啟聖指出,求職者還必須強化自己的「求職技巧」,在投入職場之前掌握「了解自己」及「了解產業」這兩個原則,才能精準地找出適合自己的未來道路。 無論培養了多少能力,或是準備了多少技巧,或許你內心最焦急想知道的,終究還是:「那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找到工作?」聽聽知名心理學家法蘭柯(Viktor Frankl)給你的建言。 《我專業,故我在》一書提到,法蘭柯是二次大戰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待過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集中營,從中觀察到人如何在絕望中苦撐,並研究人們的求生心理。法蘭柯發現,能活著離開集中營的人,多半都是相信前方還有路,而他們也正是靠這股力量存活下來的。 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目標」和「信念」,就會帶來希望。正在求職的你,只要設定目標,對未來有信心、有想法,就絕對找得到出路。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6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蔡芳紜】 主管真正的職責——為部屬的工作增加價值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葛洛夫指出,主管真正的職責是「為部屬的工作增加價值」。主管必須想辦法改善部屬的工作習慣、方法,甚至調整工作內容,做更有效率的生產,提升團隊產出的質與量,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主管。 「你是個好主管嗎?」 聽到這個問題,你也許會回想一下每天與部屬互動的狀況。 你自認不是什麼壞蛋,通情達理、也不會一天到晚逼部屬加班,他們應該不會討厭你吧……只是,有時候你對部屬的要求標準有點嚴格。不過,部門業績年年達標,大家也都得了甜頭不是嗎?況且,你相當能幹,一人能抵三人用,為你工作的部屬總是很輕鬆。 所以,你應該做得不錯吧?不過,這樣就能算是個好主管了嗎? 改善部屬工作習慣,主管責無旁貸 無論你覺得自己夠不夠好,都必須正視一項重要的訊息:你的管理行為,對部屬將會造成舉足輕重的影響。 根據瑞典學者研究指出,工作者擁有一位好老闆,將可降低至少20%心臟病發的機率;如果跟著同一位老闆4年,心臟病發的機率更可降低39%。另一項對美國上班族的調查結果則指出,工作者會選擇離職,通常並不是為了離開公司,而是為了擺脫壞主管。 在職場上,主管有權開除不合乎標準的員工。然而,當部屬面臨不適任的主管時,卻無法炒老闆魷魚,只能默默承受,直到耐性耗盡的那天黯然離開。就組織而言,好員工是很有可能為了「開除壞主管」,連帶「開除了你這家好公司」。 而一個好主管,究竟該做到哪些事呢? 許多人都以為,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將公司高層的指示往下層傳、使喚部屬幫他做事。不過,英特爾(Intel)前總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卻在《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書中指出,這是錯誤的觀念,主管真正的職責是「為部屬的工作增加價值」,也就是,主管必須想辦法改善部屬的工作習慣、方法,甚至調整部屬的工作內容,做更有效率的生產,提升團隊產出的質與量。 掌握8訣竅,讓部屬樂於為你效命 一個主管若無法使部屬願意為他效命、建立有生產力的關係,就不能被稱做好主管。要達到這樣的成果,主管必須確實做到以下8件事: 1.發掘部屬強項: 提及「主管」,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往往是主管開罵的景象。其實,一個稱職的主管除了注意部屬缺點,更需要了解部屬的優點,才能適才適所、將對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以發揮更大的生產效能。 2.與部屬分享資訊: 在傳統的觀念裡,組織營運的成本、獲利、銷售額、策略目標等資訊,都被視為最高機密,結果導致搞不懂公司想做什麼的員工,無心於工作。其實,將營運面的重要資訊分享給員工,使他們了解公司的使命、清楚該為何而戰,反而能激發更多的責任感,對工作負責。 3.傾聽部屬心聲: 想像你正在會議上表達意見,卻遭到他人打斷,你勢必感到相當沮喪,甚至會痛恨對方,並且發誓不要再跟他說話。可想而知,經常打斷部屬說話的主管,也無法贏得部屬的信任與尊重。唯有放下成見,願意閉上嘴巴、聆聽部屬心聲,主管才能對員工產生影響力,創造更大的績效。 4.保護部屬: 除了將工作任務交付給部屬,在部屬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如果遇上任何阻礙,主管都必須在第一時間跳出來排解,或者適時爭取部屬應得的權益。舉例來說,如果在部屬工作時,有高層介入、顧客騷擾、或公司內浪費時間的無效率會議,主管都必須跳出來制止。有了這樣的擔當,不僅能使部屬專心在眼前的工作,主管也可贏得滿堂信賴。 5.清楚設定目標: 許多主管都以為,設定目標就是「交代部屬做事」,然而,指派任務只是目標設定的第一步,管理大師肯‧布蘭查(Ken Blanchard)在《一分鐘經理》提到,主管還必須確定:部屬已清楚什麼是「好的結果」,以利事後對工作績效的查核與回饋。此外,設定目標也能預防雙方對「該做的事」認知不一致,創造有效率的生產行為。 6.讚美部屬: 部屬對工作的熱情,來自他是否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而員工最大的成就感來源,就是主管的「讚美」。在部屬照著原先設定的目標努力,並達到所謂的「好的結果」時,主管就要立刻給予回饋,使部屬了解自己做對了,往後也能擁有更好的動能,繼續努力做出對的事。 7.斥責部屬: 評估部屬努力的成果時,如果發現他並未達到設定目標時所說的「好的結果」,主管也要立刻給予另一種回饋:「斥責」。斥責是針對事件、不牽涉人格的指正,它必須在部屬犯錯的當下執行,讓他知道這是嚴重的錯誤,才能有效預防再犯。如果主管不立刻斥責,只會姑息不良的工作方法,讓錯誤一再發生。 8.授權與賦權部屬: 在職場上,能力出眾的工作者容易先被拔擢,但是當上主管後,由於部屬能力往往低於主管自己,許多主管因而不敢放手讓部屬做。其實,主管的任務在於提升團隊的總產出,因此,主管更需要授權,才能擁有充分的時間,拓展新業務、協助部屬成長,讓團隊產出繼續增值。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3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競爭思維說掰掰!全球化時代,解構重組已成常態,你得學會換位思考,建立彈性的合作技巧,把對手變成幫手,才有贏的機會! 【作者/王妍文;攝影/關立衡、林育緯】 21 世紀的龜兔賽跑,已經進入了第4 回合賽局。第1 回合「龜兔賽跑」時,兔子因為看輕對手,半途睡覺,在比賽中輸給烏龜。Lesson 1 是:千萬不要看輕對手,要學習烏龜比命長。 第2 回合,兔子不敢掉以輕心,一口氣跑到終點,終於贏了。Lesson 2 是:工業社會專精能力,是贏的關鍵。 後來烏龜不服氣,又約了第3 次比賽,並建議另換地點,想要再度挑戰兔子。兔子收下戰帖,全心應戰,沒想到快到終點時,卻遇到一條河,進退兩難。此時,只見烏龜慢慢地游過河,拿到冠軍。Lesson 3 是:改變戰場,讓烏龜成為勝利者。 過去,我們強調從烏龜的堅持、兔子的能力與改變戰場,找尋贏的機會;但是現在,世界已進入全球網絡推動的經濟體系,第4 回合的「龜兔賽跑」,究竟Lesson4 是什麼? 這一次,兔子和烏龜變成朋友,在別人邀請下,又進行一場比賽。先由兔子背著烏龜快跑,到了河邊,再由烏龜背著兔子渡河,兩者雙贏,成績還比先前的都好。 全球分工愈來愈緊密,不僅國家與國家界線模糊,虛擬與真實世界也逐漸解構,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慢慢產生變化。人改變了,一切定義都起了變化。 工作夥伴,從近在咫尺身邊的人,變成遠在天邊的大陸、印度或美國同事,不知多久才有緣得見廬山真面目;實體消費,以前看到還要貨比三家,現在連上網到亞馬遜、淘寶網,天天都能在虛擬購物中心流連忘返;過去人脈是私有財產,現在facebook上處處都是你的朋友,陌生人也一樣可分享你的朋友。 第四回合的龜兔賽跑,「懂得合作,成績會更好」,是龜兔賽跑進化論,最有趣的啟示。 但是要掌握合作連結,只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還必須跨出熟識圈,跟不同領域的朋友對話、團體與團體碰撞、對手與對手良性較勁、兄弟與兄弟輪流當家,各種創意與新型態合作方式,百花齊放。 如何讓對手也想跟你合作,是職場中挑戰的課題。 1合作賽局:不玩零和遊戲 學會 +-×÷ 合作不僅在做事,更是在處理人的問題,找到為自己人際力量添分的加減乘除方程式,自然讓對手也想要跟你合作。 拉開合作序幕前,要先顛覆腦袋中的競爭思維。過去談競爭,多半是「零和遊戲」的叢林法則思考,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贏我輸。其實,競爭可以是互利、共生,不一定要贏者全拿,而是一起合作,創造更大價值,讓大家都贏。 把別人消滅,可能要耗掉自己5 分力氣,不如把這精力拿來跟別人合作,創造10 分收穫。「他好,我才會好,」擅長跟別人合作的網路金流公司里斯特(Richi)媒體資訊創辦人戴季全說。 決定合作的關鍵,多數人會將眼光放在利益上,5分鐘就能決定要不要跟對方成為合作夥伴的戴季全則會先看「人」,找到喜歡分享、能夠長期合作的共生關係,往往勝過短期利益的計算。 合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不能成功,要看人跟人之間有沒有好關係、好人緣,擁有「人和」,自然讓事情水到渠成。「一旦把人的問題處理好了,事情就做完了。」擁有16 年專案工作(PM)經驗、創新企業學院PMP 專案管理課程講師周雅珊說。 2 贏得好人緣:學做事,不如先學做人 人是感性的動物,內心好惡往往決定會做的事情。 如果別人喜歡你,他會願意分享好機會;若別人不討厭你,至少不會阻撓你贏得勝利的機會;一旦別人看你不順眼,即使在忙碌中,也不會在乎花時間多伸出一腳來絆著你。這其中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完全取決於你有沒有好人緣。 想要好人緣,得先學會溝通,影響他人贊成你的決定,這是儲存合作力的加法法則。 人與人之間最難溝通的情況,莫過於兩個人個性、想法迥異。我們都習慣與自己背景、價值觀相似的人來往,從相同術語、眼神交會中,就能輕鬆自在獲得安全感。 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合作對象不會永遠是相同背景的人,更何況,想讓創意一鳴驚人,最能衝撞出火花的人,往往是團隊中個性、想法最南轅北轍的對象。 【完整內容請見《30雜誌》05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徐仁全;攝影/關立衡、林育緯】 「我不知道我究竟喜歡什麼?」 「 我什麼都可以做,卻沒有特別想做什麼!」 「別人好像都知道未來的方向,只有我還在…」 人生,20 歲成年,困惑找方向;27 歲,進入社會3~5 年,迷茫為未來準備;30 歲匆匆而立,開始獨立承擔責任;35 歲人生原本進入穩定期,又有強烈的動機想還可以做什麼;40 歲,人生下半場啟動,第2 發展曲線又來叩門…。 面對一連串的問號,關鍵時刻,你真的做得出關鍵決定嗎? 很多決定做不出來的原因,是我們只看見社會價值期待的心理時鐘,根據時間軸在每個關鍵時刻敲擊,每敲一下,就心驚一下。但其實在生涯發展中,每個人內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自我成長時鐘,他想要的方向及儲備的能力,才能真正解決自我衝突,去除焦慮。 最近,林書豪,這個哈佛小子,一個快速竄紅的NBA 尼克隊控球後衛,不斷上演NBA 奇蹟。如果以一般社會價值來看,一個哈佛大學高材生一定能在金融中心華爾街找到好工作,為何他反方向選擇在NBA 中坐冷板凳,等待一線的機會? 23 歲的林書豪,當社會期許他往華爾街發展,心理驅使他往NBA 去,但因為選擇清楚,即使兩個時鐘看似衝突,坐冷板凳甚至要被除名,他都甘之如飴,真的讓他等到一線機會大翻身。 關鍵時刻,你的自我成長時鐘真的這麼清楚嗎?你有能力跟社會心理時鐘做清楚的對話嗎? 《30》雜誌與104 人力銀行合作,進行「27 關鍵、30 轉型」大調查,發現以下結果: 1. 超過一半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價值感到模糊,職涯發展至少延後5 年。 2. 46%的人,想要在30 歲當上主管,但是準備時間緊迫。 3. 超過25%的人,25 歲才進入職場,距離定錨的關鍵27,只有2 到3 年的準備期。 可以看出職場現象是工作價值模糊,期待與現實有很大落差,所以會強烈感覺到被「噹! 噹! 噹!」的社會心理時鐘追著跑,關鍵時刻究竟該怎麼做關鍵決定? 1. 辨別什麼是關鍵時刻 沒錯,一個社會心理時鐘,在不同的時間點就會響一下,向你報時。人說:「30 而立」,大家面臨30 歲之前就開始恐慌,怕到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有人更說:「40 而不惑」,只是很多接近40 歲的人,還在騎驢找馬,搞不定要繼續在公司待下去,還是離開,自己創業。 當社會心理時鐘20、27、30、35、40 定點報時,很多人不知所措。但職涯發展專家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黃素菲認為,你要隨時問自己5 個問題: 能力、興趣、價值、目標、性格, 知道這5 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你內心自我成長時鐘的覺醒,一旦當你發現有什麼事讓你感到樂此不疲,不用別人催促,也不用別人盯,再苦再累都無所謂,這個時候你可能找到真正的關鍵方向。這時做的決定,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 2. 關鍵決定如何做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題,一般人在說YES 或說NO之前,因為缺乏系統性評估,害怕做決定,常常就乾脆不做決定,擔心「萬一做錯了怎麼辦?」 黃素菲說,做決定常有迷思:「行動之前,我一定要有絕對的把握」、「我的生涯發展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不能錯」、「如果我改變決定,就表示我失敗了」,這些都要從平日自我成長時鐘的生涯自信培養起。 其實所有的大決定,一定要從平日生活的小決定做起,實作美學專家蔡穎卿認為,一天該怎麼開始?該怎麼吃?怎麼安排?都是一種價值觀取捨的練習;如果平日沒有思考訓練,又怎麼能期待在20 歲或30 歲為自己做出重大決定。 很多人不做決定的原因,是希望全拿,「但任何關鍵決定都要學會取什麼、捨什麼,決定後,要有可執行的計畫,並實際行動,」蔡穎卿說。 【完整內容請見《30雜誌》03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王維玲;攝影/林育緯】 計畫三合一,抓大抓小不抓中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最近非常風光,旗下營運11 個餐飲品牌繳出亮麗成績單,2011 年營業額預計可達95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4%,2020 年將挑戰直營店1000 家,營收超過400 億元的目標。 但是讓戴勝益最出名的,不是敏銳的商業頭腦,而是他的「愛玩」。戴勝益每個月只工作15 天,其他時間,全部用來登山、旅遊、畫畫、陪伴家人,工作時間比別人少一半,戴勝益卻為何還能駕馭時間,維持自己充實卻不緊迫的生活節奏? 戴勝益的能量祕密,就寫在他隨身攜帶的年度行事曆裡。2011 年尚未結束,戴勝益卻早在2 個月前就填好2012 年的行事曆,從1 月一直到12 月,除了公司重要會議、股東會議、尾牙等公事之外,還寫滿了登山計畫、畫畫、騎腳踏車、家族旅遊、同學會等密密麻麻的「玩樂」行程。 他有個「三合一」哲學,他認為人生就像一杯三合一咖啡,咖啡粉代表工作,奶精是家庭生活,糖則代表個人嗜好,單一飲用,令人難以下嚥,但是調合在一起,卻是一杯香醇可口的咖啡。懂得調配出屬於自己人生咖啡,才是真正的智慧。 你在做年度計畫了嗎? 來看看戴勝益是怎麼做360 度全方位有能量的生活計畫: 三合一哲學1: 抓大抓小不抓中 別被85% 無聊情緒打亂了 一般公司領導人總是非常忙碌,有開不完的會議、做不完的決策; 戴勝益認為,最高階領導人不應該凡事一把抓,把握「抓大抓小不抓中」的原則,就不會瞎忙。 同樣是一天24 小時,戴勝益一天卻可以花上6、7 個小時,公司未來的發展策略、營運方向、成長規模,都在這段時間決定。 戴勝益每天早上及晚上都泡澡半小時,許多靈感往往在這時候冒出來,以前戴勝益會邊洗邊跳起來寫筆記,現在他乾脆直接用手機留言給自己,每段錄音,都是一個好的想法。 戴勝益不開車,每天走路及搭車,又多出1 至2 個鐘頭的空閒時間思考;不喜歡必須不停談話社交的高爾夫球,14 年來,戴勝益每天都走1 萬步,利用這段時間跟自己對話。爬山時,戴勝益總穿著有口袋的背心,想到什麼就趕快速寫下來,10 天的登山活動結束,就累積了50 幾張便條紙,讓員工接下來整整忙了一年。 公司領導人的決策,對公司的未來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戴勝益說:「當CEO 的人,不能太忙!」懂得留時間給自己,才有足夠的空間沉澱下來思考,做出最好的決策。 戴勝益從不參加各部門的年度策略會議,他說:「陶板屋明年要展店幾間、要選哪個地點,這些跟我有什麼關係?」但是卻每個月花時間看過所有的客訴資料,有人認為客訴只是小事,卻可以稽核出餐廳服務品質及員工的應對進退是否需要改進,讓王品能夠時時準確地維持「以客為尊」的文化。 「中」,指的便是組織自然運作的部分。戴勝益通常只訂出明年的發展方向及利潤目標,下面各個部分自然會去分頭執行,不用他過問。 職場中人做久了,很容易對生活工作感到倦怠及疲憊,在戴勝益看來,原因就在於把力氣浪費在錯的目標上。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生中有85%的不愉快,都屬於被外在環境影響的小事,例如被狗吠、天氣不好、老闆心情不好等;12%則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一般人卻不願意實際去面對,只會拖延逃避;只有3%屬於非常難以解決的困境,例如家中出現變故、自己或親人的健康出現問題。 一般人生活漫無目的,缺乏效率,往往是因為將那97%不嚴重的問題,當成那3%在處理,以至於沒有時間去處理3%真正嚴重的問題。戴勝益建議,如果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放下85%不值得在意的小事,騰出更多空間去解決那12%的問題,也有更充裕的時間去處理那3%的困境。 三合一哲學2:愛玩才能拚,有效率才能賺 如果有所謂的「夢幻工作」,餐飲龍頭王品集團應該可以列入前3 名。夢幻的理由,不是優渥的薪資及獎金,而是董事長「帶頭去玩」的企業文化。 【完整內容請見《30雜誌》01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品品牌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台灣區總經理張億芝,日前於中華彩虹天堂協會的演講中提到,人脈在許多人的眼裡十分重要,但是付出真心對待人,將對方變成永久的朋友更重要,這些人脈也將會成為協助你在職場上工作順利的重要力量。 張億芝表示,她的第一份工作在dunhill擔任業務,必須不斷地拜訪店家及百貨公司洽談合作。她常拜訪客戶到10點甚至11點,直到店家拉下鐵門為止,張億芝花了許多時間建立客戶關係,當她需要業績時,請對方幫忙進貨,客戶通常都會答應。 誠心 對待每個人 「不要樹立敵人,誠心對待每個人,因為他們都可能成為你的人脈。」張億芝說,18年前她在dunhill工作時,因有手表的品項,每年都要到瑞士參加表展。當時各大雜誌的記者都會採訪表展,但有些小型雜誌知名度不高,往往不被廠商重視。 當時有位雜誌社的社長兒子帶了記者到表展,但是到處碰釘子,沒廠商願意接待,張億芝熱情招呼他們,並一一講解手表功能,之後她和這位記者成為好朋友。 18年後,記者已經成為雜誌的總編輯,張億芝則因為從事精品行業,有時需要記者協助報導,對方一定幫忙。她認為,以交朋友的心態,真心以待,人脈會自動建立。 精品店的銷售人員是幫公司賺錢的團隊,同時也是張億芝的人脈。她說,從事精品行業,銷售人員需有豐富的銷售經驗,還必須了解精品和精品的歷史等,公司才會願意雇用,這樣的人員並不好培養。有位銷售人員,從她開始工作時就一起共事,只要她換品牌工作,對方就跟著換品牌,成為她的好幫手。 付出 建立好關係 「人脈是從給予開始的。」張億芝當業務時,手機24小時不關機,客戶任何時候需要她,她都立刻處理。從業務轉成管理店務,她有時會和店員電話聊到夜深,內容五花八門,包括工作或生活各方面,這也讓她和銷售團隊建立起良好關係。 張億芝真心對待銷售人員,也讓銷售人員真心對待客戶。她舉例,銷售人員會利用休假時,到客戶家整理衣櫃,提出購衣參考;下大雨客戶不想出門時,店員會開車到客戶家,拿商品給客戶看。 她也發現,銷售人員的抽屜常有很多餅乾、果汁,都是準備給客戶的小孩吃的,銷售人員笑著對她說,如此客戶跟她們都可以專心於購買和銷售。張億芝感動地表示,這些都不是用公司經費購買的,是銷售人員自掏腰包用心對待客人的表現,在競爭的精品界,如何獲得全台灣這麼多客戶的信賴?就是盡量讓店員與客戶有良好的關係。 在精品界,公關人員每天必須看報紙,看有哪些是自家產品的新聞曝光,利用系統報告計算曝光率,也是獎金發放的依據。系統報告必須有一組人,負責登記、記錄。因系統昂貴,公司並未編列經費購買。 她記得有一次和行銷經理一起到廣告公司開會,對方表示,負責她們的窗口住院開刀,張億芝主動寫電子郵件關心對方。 朋友 人脈的基石 後來這位人員身體康復後上班,傳遞給張億芝年度的報告,就是她想要的曝光率計算。她說,關心對方竟免費得到她需要的報告,是她始料未及的,也是「人脈是從給予開始」最好的例子。 「朋友也是人脈」。張億芝表示,很多人只想著工作和賺錢,卻不和朋友聯繫,日復一日,身邊的朋友仍有聯繫的剩下幾個?如果你永遠都表示很忙,漸漸地就沒人會約了,和朋友也不會有互動的機會,不妨學習每一周都和朋友見面,一年365天,藉此可聯繫到許多朋友。 張億芝提到,人脈必須靠一輩子經營,經常用心地關心身邊的人,也是做人的態度。「有人說用錢買不到人脈,這些人脈會跟著你一輩子」。 【2012/06/21 經濟日報】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