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創新網站】「聲活派」搶攻華文有聲市場50億商機

你會怎麼使用你的MP3?是聽音樂還是廣播?現在華文聽眾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頻道。 於今年4月正式上線的聲活派,結合了電台、書籍、雜誌等資源,將提供給華文聽眾更多的數位有聲選擇。

《數位時代》採訪.撰文=何宛芳

二○○四年,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大手筆捐贈了交通大學台幣一億元,成立「交通大學數位創意產業發展中心」,扶植台灣創新、具市場潛力的數位內容產業,也因而催生了今日的「聲活派」網站。
今年三月底,由百益科技與交大數創中心共同開發的「聲活派」正式上線。進入聲活派的網頁後,可以看到包括小說、雜誌、演講、甚至是笑話等有聲內容,使用者可免費試聽確認是否購買,一旦決定付款購買,使用者就可以把該項有聲內容下載到自己的電腦裡,無論是MP3、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或是PDA,只要支援微軟的DRM(數位版權管理)模式,都可以用來聆聽該數位有聲內容。
可別認為這樣的有聲內容只是照本宣科般的沉悶無趣,事實上,聲活派所提供的每項有聲內容,都是經過腳本撰寫、配音專業後製的精心傑作,就連艱澀的理財議題,都可以變身為廣播節目般有趣活潑的型式向聽眾放送。從今以後,你的MP3除了音樂之外,可以有更多選擇,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時間,一樣可以成為知識充電的最佳時刻。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尚工業紀錄者 孫正華:我和時尚,都不靠表相

「當時還在念國中吧!爸爸說要送我一台照相機,Canon、單眼的,很老舊的照相機。」孫正華回憶許久以前某個有陽光的下午,爸爸領著她到博物館的門口,教她如何透過相機鏡頭看世界。

構圖、景深、光圈、快門……「這是一堂很專業的攝影課,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顯然深奧了些。」課程結束,孫正華小心翼翼地端起相機,拍出這輩子第一張自己掌鏡的照片,「洗出來,老爸一看,搖頭歎說『孺子不可教也』!」原來在這照片裡,建築物拍得完整,但爸爸,只剩一顆頭,突兀地「嵌」在照片末端。

「我喜歡攝影,希望能把事情看得清楚透徹。」
照片的確是有力量的。有故事的照片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有感情的照片可以啟發世人的想法,而孫正華的第一張照片,說不上有故事有感情,但卻因此註定了她的志業,就在快門開合的百分之一秒,孫正華驚覺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找到自己的興趣了,我喜歡攝影,喜歡記錄自己看到的東西,或者應該說,我希望能把事情看得清楚透徹,並且忠實地記錄下來。」

老相機的快門,就這麼「停格」了孫正華的志趣,而隨著這幕停格的延伸發展,十幾年後,台灣的流行市場少了一位職業模特兒,或許,影視藝能界也少了一位光鮮明星,但是,卻讓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誠懇的時尚工業記錄者。熱切地,孫正華試圖透過自己的採訪、攝影、筆記、解讀,讓台灣能夠接觸到時尚精神的真正精髓。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衣櫃裏的女兒


女兒是老天爺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賴佩霞

早晨,我那十一歲的小天使跑進浴室對我說:「媽咪,我有個禮物要送你,等一下打開衣櫃就會看到了。」我問也沒問,我當然知道她的小腦袋在想什麼,這是我們常玩的遊戲。三十秒後,我走出浴室、打開衣櫃,一眼就看到貼心的禮物。大大的眼睛、翹翹的鼻子、粉紅的嘴唇、甜甜的聲音說:「Surprise! It’s Me. 」 她身材嬌小,一蹬一抱就撞進我懷裏,緊緊地抱住我,親著我的臉頰,將頭塞滿我肩膀與脖子間的空隙。嗲聲嗲氣地對著我的耳朵說:「Mommy, I Love You So Much,Thank You!」

雖然我早料想到今天的禮物是她,但這次當我抱住她時,卻有很深的觸動。我摟著她,心想:的確, 她就是老天爺送給我最棒、最珍貴的禮物。她時時刻刻提醒我存在的恩賜,她的存在就是生命對我最大的慈悲。只要她按平常作息, 平平安安地出現在我面前,就足以讓我明白,我是個幸運的女人。這是老天爺所能夠送給一個母親最好的禮物。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檳榔西施與網路麻豆

◎檳榔文化舉世少有

台灣人吃檳榔的習慣可能是世界少有的,經年累月發展出來的檳榔文化可能更是少有,甚至大陸的觀光客一來到台灣就指名要看檳榔西施,幾乎已經變成某種文化地標。

而從檳榔攤的發展,有時候倒也能夠看出這個島民的一些文化習性,例如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的創意與執著,還有一窩蜂很快的把一個市場做爛的現象。

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談到台灣的檳榔攤早期只是在路邊掛個招牌。一眼望去,一條街上四五家檳榔攤的招牌,競爭激烈。生意人腦筋動得快,後來開始有人在招牌加掛霓虹燈,入夜後五光十色。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型趨勢】台灣產的Google人-迷人的公司才能留住一流人才

在競爭激烈的網路市場戰爭裡,不僅「求才」是項硬功課,「如何留才」更是 決定勝負的關鍵。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絕佳福利之外,Google營造出的 「多元」、「社群」與「持續學習」等公司文化,更是拉攏工程師的獨門武器……

《數位時代》撰文=何宛芳

Google日前公布了二○○六年第二季的財報,營收高達二十四億六千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七七%,而七億二千一百萬美元的稅後淨利(net profit),更較去年同期的三億四千三百萬,增加超過一倍。又一次,Google打破預期,讓它的投資人笑得闔不攏嘴,Google證明了它讓所有公司望其項背的成長動能。
專家們分析,Google的成長來自於新產品與跨國服務的推廣。為了配合持續飆升的成長速度,Google的組織也像吹氣球般持續膨脹。根據Google向美國證管會提交的文件(SEC filings),從二○○一年底至二○○五年底,Google的員工成長了二一八四%,來到了五千六百八十名員工。甚至有人分析,Google每個員工的產值高達一千九百萬美元的天價。
過去幾年,Google持續向業界挖角,包括亞馬遜(Amazon)A9搜尋公司執行長曼博(Udi Manber)、微軟中國區總裁李開復、eBay先進開發技術總監莫尼耶(Louise Monier)等電腦、網路大老紛紛投效Google,但台面上的不過是冰山一角,有更多不願具名的優秀菁英持續向這個人才磁鐵靠攏。
如同《搜尋引擎觀察報》作者蘇利文(Danny Sullivan)所說,Google「用天才吸引天才」(Talent Attracts Talent)的求才策略的確奏效,但衍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Google到底是用何種能力,讓如此多天才與菁英甘願留在Google持續效命?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盛夏的星期日下午,電視劇「危險心靈」的導演易智言,穿著牛仔褲、深藍色Polo衫,坐在台中中友百貨黑暗的樓梯間,燃起香菸。

門外誠品展場內,一百多位影迷早就騷動不已,有的已經站上椅子,拿出數位照相機,等著導演、演員們魚貫入場。

試映會活動開始,展場內歡呼一片。導演仍坐在髒兮兮的階梯上,靜靜地抽著菸。

攝影:邱劍英

 作者:王曉玟 2006.08.02/ 第352期

正在上演的公視大戲「危險心靈」,引發熱烈討論。面對遲來的掌聲,導演易智言沒有受寵若驚、得意忘形,他還是一貫地討厭成人世界的偽善,一貫地堅持當四十六歲的「青少年」。他的赤子之眼,看到了什麼?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每個人的原型記憶中,總會有一處無法磨滅的純真,伴隨著歲月的更迭,縱使投身社會的洪流裡,這份純真,依然如聖潔的天堂般,吟哦地召喚。或許是一件難以忘懷的事件、一張揮之不去的面孔、一樣時時惦記的物件或者是一處無法再返回的所在,一條熙熙攘攘的市街。這樣的寫作題材,透過作家的筆觸,往往能得到許多讀者的共鳴,一如潺潺細流般縈繞著閱讀的過程,在西方,普魯斯特的普羅旺斯,追憶著似水般的年華;在台灣,詩人楊牧的花蓮,山風海雨拍擊著記憶的涯岸。

而那是一條什麼樣的街道?讓多感的小說家有了這樣的描述,「這條街,像一紙輕舟停泊在首都的邊緣,脆弱、搖擺,隨著事情一件件發生…..歡唱高歌,好像是為忘記它的不幸。」其實,我們可以在週遭的環境中不期然地發覺,繁華之處必定隱藏著破敗與不堪,那有可能是大英國協的倫敦、紐約的中央公園、巴黎的蒙馬特區或者是台北的新公園。在高貴的華麗外衣底下,那目光灼灼的小人物,或許無法走入史詩般的記載中,然而,透過小說家悲憫的筆觸,畏瑣的靈魂也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作者藉由書中的主角,奧力弗,慘澹的童年生涯裡在蒙馬特區接續發生的一些生活點滴,週遭人物上演的一齣齣活生生的人生舞台劇,有可能是遭人唾棄的殘障者「蜘蛛」,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布格哈,還是主角心目中愛慕的對象瑪竇,情節的描述如同時間的流逝平凡且生動。雖有可能遭棄而被送到孤兒院,但是書中的主角奧力弗卻以堅毅的人生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種種的逆境,也如同他在口袋裡不經意的瑞典火柴盒一樣,時時閃現生命奮鬥的火花。

當我沉浮於庸庸碌碌的成人世界裡頭,總是在不經意的念頭裡靈光乍現一般,追憶起生命中那美好的孩童時期,雖然,信美的故土已如歲月的變遷飛灰煙滅,但是,那仍舊是脆弱的生命可以繼續往前的動力,因為,我讀到且體會著作者的心境,「生命中,有些時候是很嚴肅的,有些時候比較輕鬆,但是不必小題大作,大家一起努力就好了。」這讓我們一如古老的朝聖者一般,心繫著聖地,往前再邁一步。(文 / 莫瑞森,文字工作者)

作者藉由書中的主角,奧力弗,慘澹的童年生涯裡在蒙馬特區接續發生的一些生活點滴,週遭人物上演的一齣齣活生生的人生舞台劇,有可能是遭人唾棄的殘障者「蜘蛛」,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布格哈,還是主角心目中愛慕的對象瑪竇,情節的描述如同時間的流逝平凡且生動。雖有可能遭棄而被送到孤兒院,但是書中的主角奧力弗卻以堅毅的人生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種種的逆境,也如同他在口袋裡不經意的瑞典火柴盒一樣,時時閃現生命奮鬥的火花。

《童年大街三部曲》,包括:
《瑞典的火柴》《三根薄荷棒棒糖》《野地的榛果-童年大街三部曲完結篇》三書

載自博客來網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歡、喜、悲、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試著給自己一點時間,學著去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作者安吉麗思透過深刻的追尋,從思索中領悟到,用心體會眼前的每一個經歷,品嚐當下的每一分喜怒哀樂,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書中描繪作者的親身體驗,在每個當下所激發出來的力量,以及用心生活之後所獲得的滿足和喜悅。

作者簡介:
  芭芭拉.安吉麗思 著
  是國際知名的人類關係專家,也是多部暢銷書的作者,同時,她也主持美國CBS電視台節目,以及洛杉磯每天播出的廣播節目,在美國巡迴發表關於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演說更是極受歡迎。

目錄

  • 作者序 豐富生命之旅
  • 第 一 篇 當下省思
    • 第 一 章 你快樂嗎?
    • 第 二 章 世紀末的不安
    • 第 三 章 迷途
  • 第 二 篇 生活憬悟
    • 第 四 章 自我重生
    • 第 五 章 工作與差事
    • 第 六 章 挑戰逆境
  • 第 三 篇 人際體驗
    • 第 七 章 開懷去愛
    • 第 八 章 讓靈魂自由奔放-給女性
    • 第 九 章 何不放下武士精神?-給男性
    • 第 十 章 與子女一同成長
  • 第 四 篇 用心實踐
    • 第十一章 追求性靈生活
    • 第十二章 傾聽靜寂
    • 第十三章 儀典的啟示
    • 第十四章 慈悲與感恩
    • 第十五章 回歸心靈的原鄉
  • 載自博客來網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人推薦:

【1】了藍海策略,你對目前的競爭情勢絕對有不同的體認。金與莫伯尼提出了相當有說服力的論點,以創意而非競爭的模式來擬定策略。他們強調價值創新與利害關係人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不論是經理人還是商學院學生都一定要讀本書。

——Nissan 汽車總裁暨執行長卡洛斯‧高恩(Carlos Ghosn)

【2】本書閱讀價值極高。書中實例包羅萬象,例如手錶、釀酒、水泥、電腦、汽車,甚至馬戲團,為未來策略發展注入新意。

——帥奇集團董事長海耶克(Nicholas Hayek)

【3】我要向所有公部門及私部門的經理主管推薦藍海策略。本書說明,如何突破現狀,打造贏向未來的策略,並以經濟迅速的方式確實執行。本書不只是實用的指南,同時也十分啟發人心。——洛杉磯警署署長威廉‧布瑞登(William Bratton)

本書是哈佛商學院出版社2005年的超級重點書。

  本書提出的是「不靠競爭而取勝」(Winning by Not Competing)的全新策略思維。自工業革命以來,企業競爭激烈並競相追求獲利永續成長,公司競爭以搶占優勢,市占率,力求差異化。然而這些競爭策略絕非未來創造獲利成長的正途。

  本書挑戰你認知中的所有策略模式,W。 Chan Kim與Ren幨oche Mauborgne強調,割喉競爭的唯一下場,就是血染成河(紅海),不分敵我都得承受獲利縮減的後果。本書依據百年來30家企業的150項策略變遷研究,作者認為,真正持久的勝利不在競爭求勝,而是創造「藍海」(blue oceans)——嶄新未開發的市場空間,逐步發展成熟。作者稱這種策略為「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創造重大價值,讓對手相形見絀,無法趕上。

  Blue Ocean Strategy 以有條不紊的方式,點出競爭何以與事無補;至於如何打造並掌握blue oceans,本書也提出所有企業都適用的原則及方法。本書顛覆傳統策略思維,為掌握未來開拓一條大膽全新的路徑。

★先試著回顧一百年前的情況:「當今企業有多少是當時毫無所知的?」答案是:汽車、唱片、航空、石化、醫療保健、管理諮商。再回想三十年前的情況,許多總值幾十億美元的龐大企業,當時還毫不起眼,例如共同基金、手機、生物科技、折扣零售、包裹快遞、咖啡吧。

★本書兩位作者都任教於歐洲MBA排名第一的INSEAD 商學院,他們研究百年來三十家企業體的150個策略個案,發現割喉式的競爭只會造成一片血海,大多數的企業在紅海中競爭,猶如當前全球化的競爭;真正獲利的企業徹底甩開對手自闢沒有競爭的新市場,也就是書名比喻的「藍色海洋」。

★在紅海中廝殺的企業,彼此競爭的是價格,因為他們只能靠大量生產、降低售價來獲取利潤(薄利多銷)。而藍海的企業,是成功的企業,他們創造出一片蔚藍大海,擺脫其他競爭者,或者完全沒有競爭者,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市場(不需要多花研發預算,只要找出產品獨特價值就能提高售價)。

★藍海策略強調價值的重塑和創新,而不偏執於技術創新或是突破性科技發展(有別於過去的創新理論)。作者認為,能夠超越競爭的成功的企業,不是去挖掘自己的顧客需要什麼;而是研究非顧客的需求。

  「永遠不要問你的顧客要些什麼!他們只知道他們看得到的,他們不知道他們見不到的,而這往往正是顧客需要。當你為他們創造出來,顧客發覺之後,就會說:啊!這就是我想要的。」

作者簡介

金偉燦

  歐洲商業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國際管理教授,波士頓顧問集團旗下韓德森公司(Bruce D. Henderson)主席。在加入INSEAD之前,他是密西根商學院的教授,擔任許多跨國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或顧問並發表了大量專業論文,曾獲艾德瑞吉‧海恩斯獎(Eldridge Haynes Prize)。

莫伯尼

  歐洲商業管理學院(INSEAD)的傑出學者並擔任策略與管理教授。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研究學者。目前的研究領域,著重在知識經濟的策略、創新和財富創造。

譯者簡介

黃秀媛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報》、《世界日報》編譯。譯有《巨龍》、《生命在愛中成長》、《愈成熟愈快樂》、《男人新中年主張》、《十誡》、《半斤非八兩》、《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完全通路行銷》、《關鍵十年》、《沃爾瑪王朝》等(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內容轉載

前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約時報、BusinessWeek、Amazon #1暢銷書
美國半年內銷售破百萬冊
EQ之後最轟動的趨勢話題

  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這是比爾蓋茲已經推薦過N遍的一本書。他說,這是一本所有決策者、企業員工都必須讀的一本書。

  《BusinessWeek》說,所有的MBA都在讀《世界是平的》。《財星》雜誌說,全美國的州長、國會議員都在談《世界是平的》。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建議,進職場前應該先讀《世界是平的》。有的商學院甚至要新生來報到前就先把《世界是平的》讀過。

  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因為,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了。

  拜科技之賜,即使在家裡開一個工作室,一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同樣的,大企業也可以比小公司更靈活,更細膩。從前做夢都沒想到的,今天不只變可能,甚至是必要了。

  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

作者簡介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
  在《世界是平的》出版之前,他已經是美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世界是平的》更奠定他趨勢大師的地位。
  他經常被拿來與曾執輿論五十年牛耳的李普曼相提並論。不過他更勝過李普曼的,是影響力早已不限於美國。他在《紐約時報》每週三、五見報的國際事務專欄,透過紐時供稿系統,固定被全世界七百多種報紙轉載。轉載之頻之廣,無人能出其右。
  他文體自成一家,速度與噱頭兼具,因為易於辨認,網上甚至出現不少搞笑模仿。他很會講故事,但總是很快講到重點,絕不浪費讀者的時間。他常為自己的觀察鑄造新詞,如本書中的「戴爾衝突防制理論」就已經廣為流傳。
  他太常得獎,如今已是普立茲獎的終身評審。他精通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有五所美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新聞工作之餘,他也是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與哈佛校長薩默斯與本書第四章出現的山達爾共同開一門「全球化」的課。

譯者簡介

楊振富(1至4章)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在一九四○年出版,
一九七二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
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能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
視野之廣。
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
讀這本書可以節省冤枉路。
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
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因為一場決鬥被判禁足42天,期間又適逢熱鬧的嘉年華會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對於一位血氣方剛的二十七歲年輕軍官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懲罰。軍令、屋牆固然可以禁錮身體的移動,卻無法禁止一顆活躍心靈上天入地,穿梭古今,讓想像力獲得最大的釋放,帶領他自由翱翔,何況還有善良忠僕、惹人疼愛的小狗羅西娜陪侍在旁,讓原本鬱悶不堪的禁足,脫胎成一趟熱鬧活潑,多彩輕盈又富哲學探索的房間旅行。難怪,本書於一七九五年甫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成為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

補充說明:

  艾略特(T.S. Eliot)的一句:「Where is all the knowledge we lost with information? 」每天我們從各種媒體獲得大量的資訊,從中我們得到的反思、啟示有多少?如果我們生於沒有電腦、電視和收音機等的年代,是否我便會失去智慧、快樂、還有「我」嗎?幸而沒有電腦,我們還可以靠大腦在這段被困期間自娛,讓法國作家Xavier De Maistre示範給你看。

  1790年De Maistre還在意大利波埃蒙特區當軍官時,在一場私鬥中被逮捕,因而被罰關進寓所裡四十二天,只有一個傭人照顧和一頭狗陪伴他。De Maistre在這四十二天裡懶理被囚禁,還是一樣去了「旅行」,這種旅行還要是一種「New manner of travel」,而且旅程讓他創作了這本另類旅遊記事《Voyage Around My Room: Selected Works of Xavier De Maistre》。在他的描寫裡,我們知道這種旅行不需付上任何力氣和金錢;不分老少,也不需要理會天氣好還是壞、不會遇上強盜,總之適合每一個人。一切看起來好像真的很好玩似的,他還誇口說在他之前誰都不敢、沒有試過或做夢也沒有想過去這樣的旅行,經過他的旅行經驗後,其他人便可以依照他的「示範」去嘗試一下。他要向剝奪他自由的人表示「謝意」,如果不是被軟禁,他就不會懂得在遇上生命中的困難時,依然可以自得其樂。比起《等待果陀》那兩個流浪漢以「吊頸」來消磨時間, De Maistre享受自由移動被剝奪的日子的方法,既積極也有趣多了。

  其實De Maistre的目的地並不是甚麼陽光與海灘的旅遊勝地,那只不過是他的房間--一個長方形的空間,從東面走到西面,只需有三十六步而已。原本他打算從房的一角走到房門口,但途中遇上了一張椅子,於是行程就改變了,思緒也隨之改變,就是這樣無分方向、步法,無限制地遊走其中。De Maistre會告訴你房間那四道牆並不是封鎖的圍城,而是幻想蔓延的憑藉。他帶領讀者在這房間內「雲遊四海」,從仔細描述牆上的一幅畫開始,到裡面一事一物都能引發他種種的聯想和回憶--很多平時忽略了或習以為常的東西,如今他都能夠開放各種感觀去感受,以另一個角度重新端詳一番。像De Maistre那樣把物件作出聯想,是很多甚麼編劇、創意寫作班等的訓練方法之一--一件信手拈來的東西(一支鉛筆,甚至是自己的手指頭),留意它的外形、線條、顏色,及功用等,這些特質如何象徵人物個性。或者以一幅畫或照片,描述它的現狀,再聯想這幅畫的「過去」和「將來」。除了視覺外,還有聽覺、嗅覺各種感觀和記憶交融,甚至有驚鴻一瞥之感,使人有所頓悟。這些頓悟無需翻山越嶺,即使失去移動的能力是可以垂手獲得的。(本文由網路與書提供)

作者簡介

  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 1763-1852),出身貴族,投身軍旅,一七九0年因為一場決鬥事件被罰關禁閉在家中四十二天,在這段期間內以玩票性質寫成《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一書,一七九五年甫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引起極大注意與迴響,開創此種另類遊記的先河,在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算得上經典之一。德梅斯特不自認為作家,著作也不多,流傳下來的可能僅只本書。

譯者簡介

  嚴慧瑩,輔大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現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譯作:《羅絲‧梅莉‧羅絲》、《永遠的山谷》、《沼澤邊的旅店》、《口信》、《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等。

內容轉載

在孤獨中照見自己
南方朔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之交,在跨阿爾卑斯山地區有個薩伏伊公國,這個公國出了一對頗具知名度的貴族世家兄弟。

  哥哥約瑟夫‧德梅斯特〈Joseph de Maistre, 1753-1821〉,他出生於薩伏伊的首府尚貝里,一七九八年間,法國兼併薩伏伊時,他流亡瑞士,後來投奔皮德蒙─薩丁尼亞王國,擔任駐聖彼得堡大使。他後來的大半生都在今天的義大利北部度過,是那個時代歐洲擁護王權的著名保守政治哲學家。

  弟弟則是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 1763-1852),是小說家、畫家兼軍人,他在法國兼併薩伏伊後,流亡俄羅斯做到將軍的職位,他後來的一生都在俄羅斯度過。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一七九四年〉、《高加索的囚徒》和《西伯利亞的年輕女子》〈皆一八二五年〉,其中的《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是本有趣的小冊,它讓人體會到,雖困居一室之內,但只要能思能想能讀,把這段日子看作是個旅程,則不僅可以讓自己脫離空間的桎梏,奔放於外,這個旅程還可以強化人們的感覺體會能力,讓以前麻木的變敏銳,以前的自大專擅則可翻轉成謙卑自抑。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世人們替自己的心找到鏡子,俾能在孤獨中照見自己。從一粒砂都可看出世界,自己的房間又怎麼可能不成為更大的心靈資產?

  我們當知道,西方從中古以降即因?武而流行決鬥。到了一六五0年代,歐洲各王室才相繼明令禁絕。有的把決鬥轉變成不涉及生死的儀式,有的則把違法私鬥者加以懲處。薩米耶作為軍人,年少氣盛而私鬥,遂被罰禁足四十二天,於是遂有了這部接近「隨想錄」性質的小冊問世。

  這部小冊寫作的時候,薩米耶乃薩伏伊公國的貴族少年軍官,因而他的隨想筆記裡遂自然而然地傳遞出許多上流社會的風俗,如少年軍官喜歡向貴婦美女諂媚逢迎,上流社會也熱衷於搞派對;而作為貴族畫家,他也有許多價值不菲的收藏。這些風俗誌的紀錄可以讓人們對那個時代喬張作致的貴族生活方式多出許多非常精確的理解。

  而除了風俗誌的部分外,這本小冊最發人深省的,當然仍是他在自己房間裡閱讀與反思的部分了。在閱讀的部分,它讓自己的心靈隨著書本而飛出了房間之外,自由自在地翱翔,閱讀的樂趣因此而更加豐沛。除了閱讀書本外,他也重新閱讀自己收藏的繪畫與版畫。由於心情的轉化,他在畫面裡也讀出了更多的訊息,如對不幸者的悲憫和義憤,讓自己素質裡比較好的那一面被喚起。十六世紀法國思想家蒙田有見於當時的世局紛紛,因而退隱到自己的家裡,與孤獨為友,以書本為師,做了一場心靈探索的旅程,而後出山,立即不同凡響。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其實是大有用的。

  而除了這些部分外,這個小冊裡更有啟發性的,乃是在這四十二天裡,他的感性倍增,更能去體會細膩的人間互動,因而他遂說,從僕人與我的狗身上學到哲學與人文的教訓。此外,他也察覺到上流社會的許多虛假性。人在孤獨中更能照見自己,並產生智慧。

  遠自希臘時代開始,如何?更好的自己建構出一種說辭,一直是人們關切的問題,由「靈肉二元論」最後過渡到佛洛伊德的「超我─自我─慾我」的三層次論,而在這本小冊裡,薩米耶則在「獸性─靈魂」的二元觀點上反覆說明。由於他不是嚴格的思想工作者,難免說得牽強模糊。但他至少知道,人有一個更好的自己,那個自己要在面對自己的旅行中去尋找。

  把人生比喻成旅行,?的是找到更好的自己,對於真正的旅行,看盡千山異國,不也同樣要以返回到自身為最後目標嗎?

(本文作者為文化評論家)
載自博客來網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7年冬天的法國東北小鎮,天真小女孩被發現陳屍在冰凍河面──頸部有一道勒痕。謀殺案為平靜小鎮帶來衝擊,不過在這個人命不值錢的大戰時期,更何況受害者只是小餐館老闆的女兒,命案偵查不了了之。

  隨著時移事遷,當時參與偵查的菜鳥警察多年後在他的記事本中回溯並拼湊出埋藏的真相,孤獨檢察官狄亭納、嗜血法官米葉克,還有偶然來到的小學教師莉西亞……這些面孔交織出複雜難理的虛虛實實。而警察自己也藏有祕密。

  《灰色的靈魂》演繹小鎮中人物,崇高同時卑微,不論貧富賤貴一概在烽火亂世承載苦痛和心事的重量。面對謊言選擇沉默與懦弱,而覆於大地的真相兀自仍暗潮洶湧拍應著人撇不掉的羞恥。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善與惡之間的分界──何其模糊──想是小說所探討的主旨。

本書特色

  這些文字散發出一種晦暗、蠱惑人的美。這種美來自其歷史背景──1917年充滿反叛和逃兵的那場戰爭,也來自那些飽受情感撞擊人物的內心深處。……菲立普.克婁代寫下一本氣氛沉暗、文字素樸,但卻震撼人心的小說。──閱讀雜誌:2003年度小說首獎評語(Lire)

  《灰色的靈魂》生動且恰當的調子,和它本身富有的傳統敘事那黑而冷的幽默,都該讓本書作者獲得年度文學獎。它值得。──知名評論家Bernard Pivot

  如解剖刀神奇探入隱藏於肌膚下的靈魂,作者令人感動、內心翻攪,最後向你潮湧吞沒。──《快迅雜誌》(L’express)

  菲利普.克婁代是一位偉大的法文小說家。──《觀點雜誌》(Le Point)

  一位貨真價實的藝術家,以傑出的《灰色的靈魂》取得公眾輿論的信服。──《世界報》(Le Monde)

  誰讓這個形而上的偵探故事最終撥雲見霧了?──《費加洛雜誌》(Le Figaro Magazine)

  設於大戰背景的這本小說,帶有西默農和Julien Gracq的小說氛圍。──《費加洛雜誌》(Le Figaro Magazine)

  如果你喜歡《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的賈畢索或經典作家西默農的小說氛圍,或是敘事手法,你一定會喜歡這本小說。──《ELLE》雜誌

  本書雖以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卻不是一本討論戰爭的小說。作者要訴說的,是衝突情境如何使人瘋狂,並以此加劇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鴻溝。作者將故事發生時間定於一九一七年,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正是出生在飽受戰火的洛林區默爾特—摩澤爾省。

作者簡介

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

  1962年生於法國洛林區Dombasle-sur-Meurthe,身兼小說家和劇作家,為法國備受矚目的中生代作家,擅長以平實但富詩意與韻律的文字描畫生命複雜的情境。曾以《莫斯忘記了》獲法蘭西廣播金獎、《千百悔恨中的一些》獲馬塞巴紐爾獎(Prix Marcel Pagnol)、《我放棄》獲法蘭西電視獎,他的短篇小說集《小機械》獲2003年龔固爾短篇小說獎。

  克婁代為營造本書的灰冷色調只在冬天動筆,費時四年始告完成,最後為他摘下法國最高榮譽之一的荷諾多文學獎,《閱讀》(Lire)雜誌亦評為2003年度最佳好書榜首,同時入圍龔固爾、費米娜文學獎。還榮膺2004年法國《ELLE》雜誌讀者票選首獎。

譯者簡介

嚴慧瑩
  輔大法文系畢業、法國博士,譯作《口信》、《六個非道德故事》、《永遠的山谷》、《沼澤邊的旅店》、《羅絲 .梅莉.羅絲》、《終極美味》,並著有多部旅遊美食書,文章散見報刊。

內容轉載

我在此,命運注定我要在此。
Jean-Claude PIROTTE, Un voyage en automne《秋日之旅》


當人物與光明交融之際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人都會在天堂裡遇見五個人
聽他們說出你的五個功課,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生命

內容簡介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的最新力作,獻給所有認為自己來到人間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人。
◎故事描寫一個在遊樂園裡的老工人艾迪,自從退伍以後就困在家鄉,每天重複一樣的工作。他認為自己被命運綁住,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是被沈默卻又暴躁的父親害了。他待在這個海灘小鎮,孤單一人。他只剩下回憶。
◎在83歲生日這一天,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了命,進了天堂。在天堂裡,艾迪遇見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這五個人逐一對他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是什麼時候在人間與艾迪相遇。艾迪逐漸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而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會在最無法預料的時空,產生交集。
◎本書要告訴讀者:每一個生命都會碰觸到另一個生命;你所付出的愛,絕對不會白費。你所遇到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再回到生命裡。
◎假如你認為自己微不足道,讀過這本書後你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與別人相遇。

作者簡介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到巴黎出差的深夜, 突然接到一通緊急電話,通知他羅浮宮年高德邵的館長遭人謀殺,就在博物館內,屍體旁邊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密碼。蘭登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 Sophie Neveu 在整理分析謎團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藏有一連串的線索。這些線索人人可見,卻被畫家巧妙地偽裝,加以隱藏。

  蘭登發現一連串令人震驚的關聯:已故的館長是鍚安會的一員--鍚安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祕密會社,其中的成員包括牛頓、波提且利、雨果,和達文西等人。至此蘭登發現自己正在追蹤一個石破天驚的歷史大祕密,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個世紀、既富啟發性又危險的祕密。在這場遍及巴黎的追逐中,蘭登和 Neveu 發現他們是在跟一個始終不露面的幕後主使者鬥智,這個人似乎總是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除非他們可以解開這個錯綜複雜的謎團,否則錫安會的祕密,這個具爆炸力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失。

作者簡介 :

  丹‧布朗畢業於安赫斯特大學(Amherst College)的菲利普o埃克塞特學院(Philips Exeter Academy),在他全心投入寫作之時,一直擔任該學院的英文老師。1996年,丹‧布朗出於對從事密碼破譯工作的秘密政府機關的興趣,寫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數位堡壘》(Digital Fortress)。而這部小說立刻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網路小說。它以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背景,探究了公民隱私和國家安全之間的界限。
  丹‧布朗的父親是一名曾獲得總統榮譽獎的數學教授,母親是一名職業宗教音樂家,因此,他從小就生活在科學和宗教相衝突的荒唐哲學中。丹‧布朗的妻子既是一名藝術歷史學家,也是一名油畫家,她不僅和丈夫一起合作研究,還一直陪伴著他完成頻繁的研究之旅。《達文西密碼》正是夫妻倆一起到巴黎,在羅浮宮所完成。
  丹‧布朗另著有Angels & Demons以及Deception Point。現居新英格蘭。

文/陳以喬

回首看今年度之最痛快淋漓瘋狂暢銷的浪漫驚悚的推理小說,絕對是《達文西密碼》了。這本人人愛不釋手,一看就上癮,連大小S都在節目上頻頻說好看的書,到底它的魅力在哪裡呢?

首先是媲美好萊塢的情節,要是你習慣看好萊塢電影,你一定會能想像書中許多的畫面呈現,巨大的飛機掩護著嫌疑犯悄聲落地,或是在不可思議的巨大穀倉裡有著許多精密先進的設備……。再來是有如MTV的緊湊節奏,全書由開始到結束,經過的時間根本不到24小時,但主角卻已來來去去,從法國到英國,從巴黎到了蘇格蘭。書中每章的結尾,總結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會讓人想要一頁一頁看下去,猜想故事會如何進行下去。另外,最重要的,本書充滿了有趣的歷史謎團與豐富的歷史、繪畫、宗教知識。作者丹.布朗因著家學淵源,知道許多有趣的歷史謎題和繪畫知識,於是能運用自如,創造出一個新的謎團。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得獎與推薦記錄

  這是一個都讓人好久都難以忘懷的故事。所有文學與生活中重要的主題,都交織在這個不同凡響的小說裡:愛、恐懼、愧疚、害怕贖罪。這本小說太震撼了,讀完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其他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味……《春膳》作者伊莎貝拉‧阿言得(Isabel Allende)推薦

  ●ALA選書(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英國「觀察家報」年度最佳圖書
  ●舊金山Chronicle2003年度最佳圖書、Alex獎(給青少年看的成人書獎)、Entertainment Weekly2003年度最佳圖書
  ●Borders2003年度新人獎、Boeke 新人獎、Barnes & Noble 新人獎、、Literature to Life獎、亞馬遜書店2003暑假搶眼新書

書評介紹

  一部美麗的小說……今年截至此時為止寫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寫父與子、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脆弱的關係。忠誠與血緣串連這些故事成為今年最抒情、最動人、也最出人意表的一本書。--丹佛郵報

  一鳴驚人之作……一對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關於文化的不可思議故事。真正讓人蕩氣迴腸的古典小說。--舊金山紀事報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不僅是一部政治紀事,也是一個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劃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從敏感、缺乏安全的阿米爾到他父親多層次的發展,以及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與在美國、中東的餘波盪漾……締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將這個過去隱而未現、在新千禧年卻成為全球政治中心的國家文化呈現世人面前。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出版家週刊

  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山的親密友誼開始,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看著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在作者筆下,革命前的阿富汗溫馨且幽默,但也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磨擦而現緊張……充滿迴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紐約時報

  不算是中東政治的故事……而是在一個分崩離析的美麗國家裡生活的故事。透過扣人心弦、甚至有時令人極度不安的角色與情節安排,作者以自身的文化與他摯愛祖國的歷史為我們提供借鏡。--聖安東尼快報

  生命的節奏是這個故事的架構。這部小說以一九七○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透過作者的文采,雅俗共賞。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與救贖勾勒生命圓滿循環的功力展露無遺。一部極具療癒力量的恢宏文學作品。--水牛城新聞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此書是一部睿智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休士頓紀事報

  凡夫俗子在歷史狂濤裡的獨力奮鬥,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時人雜誌

  引起迴響……敏銳,真實……「追風箏的孩子」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人與阿富汗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和人民……生動且易讀的作品。——芝加哥論壇報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鍊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毋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鶴》,而非馬哈富茲的《開羅三部曲》。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既表現對說故事的熱愛,也展現文學寫作的功力……具備得獎特質的大器作品。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部份之一是簡單的記述文體。就像哈金那部描寫愛情、政治與階級問題的小說《等待》一樣,本書以無辜的故事洗滌讀者的心靈。——克里夫蘭誠實報

  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瞭解並悲憫阿富汗的人民……這本書的力量來自於作者讓文化在書頁上栩栩如生的功力……讓人愛不釋手。--愛荷華城市新聞

  生動描繪三十年前的阿富汗。——華爾街日報

  作者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費城詢問報

  對這個在九一一之前備受忽視甚至誤解的國家,作了異常深入的描寫。儘管歷經殘酷波折,但這部小說的結局卻對阿富汗的未來抱持樂觀,這也是全球共同的期待。——書頁

  作者以相同的沉著筆調處理溫情與恐怖、加州美夢與喀布爾夢魘……非常出色的故事與道德寓言。——地球與郵訊

  從「追風箏的孩子」的第一行起,作者就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一個精彩的回憶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大部份美國人從未見過的阿富汗,描述了罕為人知的人性面。——康特拉寇斯達時報

  一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鳴驚人之作。他這部纏繞背叛與贖罪的深情小說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劇為骨架……這不僅是一個成長或移民辛酸的故事,作者把這兩個元素都融入得之不易的個人救贖宏景之中。所有的這些,加上豐富的阿富汗文化風情:魅力難擋。——克柯斯評論

  生動描繪阿富汗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生活。阿米爾和他父親的角色,他們的關係,以及哈山與阿米爾的關係,都描寫且發展得極為縝密、具說服力。現於加州行醫的作者可能是唯一一位以英文寫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說值得推薦。——圖書館期刊

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隨全家逃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加州執業。《追風箏的孩子》雖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卻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目前正改拍成電影中。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外交研究所博士班,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現任公職。譯有《理查費曼》、《諾貝爾女科學家》、《牛頓打棒球》(牛頓)、《現代方舟二十五年》(大樹), 《古烏伏手卷》、《法律悲劇》、《古典音樂一0一》(遠流) 、《史邁利的人馬》、《完美的間諜》(木馬)等。

內容轉載

第一章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