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傾聽——當沉默成為雄辯的瞬間

滿臉倦容的客戶臉上浮現迷惑的表情,「我毫無預警地被任命為新企畫的領導人,卻不覺得可以在這一年中做出什麼成果……」

◎沉思可以絕地反攻

我大致聽過一遍客戶「毫無希望」的理由,愈聽愈覺得是個燙手山芋。客戶接下公司器重的企畫,但是在急就章的狀況下,團隊人手不足、顧客要求過苛,而且沒有緩衝期。是個不允許失敗,卻也無法描繪出成功的劇本。

在客戶差不多解釋完「毫無希望」的理由時,我問了以下問題:「從現在開始五分鐘內,請試著想像一切都順利完成的狀況,請別在意該如何完成,不要分析,想像就好。」

客戶顯得有點詫異,或許是至今為止的面談都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他同意先想像看看。之後的二十分鐘,他一語不發地持續想像,我也一語不發地默默關心他。

安靜到僅聞彼此呼吸聲的二十分鐘過去後,客戶說:「我知道應該做什麼了。」語畢,他陸續列舉出該做的事,「到目前為止,我都只想著如何召集人手而奔波來去,現在我懂人手不足的原因了。只要瞭解理由,剩下的就是做該做的事。」

◎教育欲與變革欲會阻撓對話

阻撓對話的,正是教育欲與變革欲。假如想教導或改變的對象有強烈的主見,不僅難以溝通,稍有不慎甚至會變成對決的狀態。我所參與的企畫,內部的對話往往受到教育欲與變革欲阻撓。

教育欲強的人口頭雖說知道,也許只是「以為」自己知道,變革欲強的人則會一躍而起,有所行動。為了幫遇到問題的對象的忙,教授起解決方案。

就當事者眼中看來,也許是出自一番好意的行為,卻受到欲望左右,容易變得自我中心,看不清楚對方的情形。與「讓我教你」、「讓我幫你」這種善意背道而馳,淪於好管閒事、無意義的徒勞無功。溝通若受到自我中心的教育欲或變革欲影響,難以產生彼此尊重的對話。

答案會從客戶身上產生,所以不要恐懼沉默,要靜待答案。

同理可證,請避免嘗試整理對方的話,像是「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吧?」、「只要這麼做就可以了吧?」、「重點是這個嗎?」以自我中心的心態聆聽他人所言,以「總而言之,就是這樣」的心態,將別人的話縮減為二十分之一,剩下的就割捨不要。請捫心自問,是否正在做這種事。

溝通時排除自我中心的心態,正是以對方為中心的聆聽基礎。草草打斷對方的話,自行導出結論,是忙碌商場中隨處可見的光景。部下的話上司連一半也聽不下去, 隨意說出:「簡單說來就是這樣吧。」上司的話部下也聽不進一半,粗率地做結:「我明白了,事情就是這樣吧。」甚至在面對客戶時,也只擷取與個人工作相關的 部分,自己做出結論。

歸納並非錯誤,可是話聽不到一半,就自行決定重點,剩下的完全捨棄,是極度危險之事。戰略顧問大多擅長從客戶的話裡挑選出必要的訊號,捨棄不必要的雜訊。高明的經理也是一樣,沒有一一傾聽部下、客戶說話的時間。一旦瞭解目標、決定採取何種行動,便主動出擊,推動事情運作。

對優秀的組織開發督導者而言,這種能力也是必要的。若只是傾聽組織成員的話,太陽都要下山了,必須從中挖掘出重點,使重點顯而易見,與成員分享。但是不能 操之過急,不能為了方便隨意整合,得完整聆聽對方想傳達的內容。什麼是訊號,什麼又是雜訊,不能自作主張判斷,得讓對方或團隊判斷。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組織開發督導者的工作正是如此。在當下找出像答案的事物,再順利整合,並不是組織開發督導者的工作。出人意料的是,戰略顧問或出色的經理都對督導不拿手,或許原因正出於此。

◎受到詢問,要刻意保持沉默

這是筆者二○○五年九月出席 SoL 會議時發生的事。這場會議與其說發表者會提示答案,不如說是展現問題。舉例來說,在「以推動組織變化的前提下進行變革」這個回合中,一開始就提示了三個問題。

1.What are your tools?(你的工具是什麼?)

2.How do you know large-scale transformative change when you see it?(你如何瞭解大規模的變革已然成功?)

3.What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your practice? (你工作的關鍵要素為何?)


發表者給了我們數分鐘沉思上述問題,才緩緩發表內容。

在彼得‧聖吉的回合中,他尤其特意使用沉默。在美國這種憑藉滔滔不絕進行個人主張,好證明自己存在的社會,除了這種刻意使用沉默力量的情況,往往會被其他人的聲音或話語掩蓋。東方人恰好相反,對於沉默的優點知之甚詳。

一提出問題,就立刻找出答案的傾向,在東方人身上其實也很強烈,但我在這場會議中,再度瞭解不讓答案貿然出現,刻意創造出沉默與沉思的時空的重要性。

◎不要立刻回答

如果你習慣一碰到問題,就立刻嘗試找出答案,那你在商場上可說十分強勢。在經營顧問中,甚至有以提出一個又一個假說,推敲出最接近的答案而得意的人。

愈深奧的問題愈需要深遠的思慮,這並非緣木求魚,而是必要的流程。

SoL 世界論壇的第一天,由身為創設者之一的奧圖‧夏默開場。他強調收集可見之物(visible)的工作只稱得上下載情報,聽取不可見之物 (invisible)才是更重要的。這就是「 型理論」的概念,在《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 型理論》一書中有詳盡解釋,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讀。

深層性認知需要採取以下步驟。

1.Observe, observe, observe.(觀察、觀察、觀察。)

2.Retreat and reflect: allow the inner knowing to emerge.(退一步省察,等待潛在智慧現身。)

3.Act in an instant.(迅速行動。)


簡而言之就是:

1.Seeing
2.Sensing
3.Presencing


另外,還要求以下三要素。

1.Open mind
2.Open heart
3.Open will


就算聽了別人或別家公司員工說的話,感到恍然大悟,也不能照本宣科對方使用的領導特質、組織開發的手法或教訓。

東方人總想知道各種事例,不過知道後又能如何?過去的經驗已過去,事例也不過就是事例。最重要的是,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領悟到這些教訓可如何作為原則活用。

勢必要養成在提出問題後,「不立刻尋找答案」這種乍看之下背離常規的態度。為了在本質上理解複雜的事物或構造,得跳脫與已知的體系、過去的體驗對照的方法,轉而鑽研虛心觀察的技巧。

不只要有分析的技能,也要有忍耐的技能。為什麼?因為人會受到疑問就在眼前,卻得忍耐不找答案,擔心該不會就此失敗的恐懼影響。別因不安或恐懼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必須承擔風險,保持沉默。

這不就是禪宗修行的態度嗎?組織學習的頂端,與東方禪學相通。會這麼想的應該不只我一個人吧。



計程車司機給微軟高層上了一堂MBA課































"再給你舉個例子。那天民眾廣場,三個人在前面招手。一個年輕女子,拿著小包,剛買完東西。
還有一對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個是個裡面穿絨襯衫的,外面羽絨服的男子,拿著筆記本包。
我看一個人只要3秒鐘。我毫不猶豫地停在這個男子面前。
這個男的上車後說︰延安高架、南北高架~~~還沒說後面就忍不住問,為什麼你毫不猶豫地開到我面前?
前面還有兩個人,他們要是想上車,我也不好意思和他們搶。
我回答說,中午的時候,還有十幾分鐘就1點了。
那個女孩子是中午溜出來買東西的,估計公司很近;那對男女是游客,沒拿什麼東西,不會去很遠;
你是出去辦事的,拿著筆記本包,一看就是公務。而且這個時候出去,估計應該不會近。那個男的就說,你說對了,去寶山。"






"很多司機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價又漲了啊,都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我說,你永遠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你永遠不能提升。從自己身上找找看,問題出在那裡。"
這話聽起來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你自己",或者StevenCorvey的"影響圈和關注圈"的翻版。
"有一次,在南丹路一個人攔車,去田林。後來又有一次,一個人在南丹路攔車,還是去田林。
我就問了,怎麼你們從南丹路出來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
人家說,在南丹路有一個公共汽車總站,我們都是坐公共汽車從浦東到這裡,然後搭車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
比如你看我們開過的這條路,沒有寫字樓,沒有酒店,什麼都沒有,只有公共公車站,
站在這裡攔車的多半都是剛下公共汽車的,再選擇一條最短路經打車。在這裡攔車的客戶通常不會高于15元。"






















我迫不及待的在飛機上記錄下他這堂生動的MBA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