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文/溫肇東
上海世博會在2010年10月底閉幕,大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個真議題還是「假議題」?世博會向來是各國展現國力的舞台,可說是一場另類的 「科技秀」,或者各自展現自己的文化特色,或強調和大陸交流的淵源,爭取大陸人民的好感,參展國的國家館和城市館真的在意「城市」這個主題嗎?
另一方面,過去8年上海砸下3,000億人民幣進行城市基礎建設,一舉帶動上海與其周邊城市的發展也是事實。但城市,真的讓生活更美好了嗎?上一屆日本愛 知博覽會各國館聚焦在主題「愛地球」。愛知博覽會的策展人強調他們要辦一場21世紀的博覽會,一反過去150年博覽會參展國主要在秀船堅砲利、人定勝天的 國力與科技。現在資訊這麼發達,有許多的場合、許多的媒體,平常就在作這些呈現與傳播。花這麼多錢的盛會,大家「應」來交流什麼?愛知在想的是一個現代國 家應如何與大自然相處,人類如何更謙卑地從大自然中學習其智慧。
深層思考 美好生活的內涵
中國大陸因政治、經濟及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有其階段性及脈絡。因此,上海舉辦世博會有多重目的,訂下這個主題,讓全世界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國實力,同時也讓中 國廣大的老百姓認識世界。城市發展基礎建設投資比較集中,可提升較多人的生活,也有其道理。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上海在硬體和軟體建設都改善非常 多,的確使生活更美好,也吸引了包括台商、各國的生意人絡繹不絕。
可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終究有其極限,有些城市會不會現在就已發展到頂了呢?會不會因為城市建設而湧進更多來外來人口,一方面使得鄉村因投資的排擠變得更凋 零?會不會因交通便利造成更多流量,也製造更多混亂與環境汙染?城市的發展是要吸引「更多人」到城市來嗎?到城市才能擁有好生活嗎?這是中國大陸希望傳達 的訊息嗎?
在此同時,看到IBM在全球和各國政府合作推動「智慧城市(Smart City)」計畫、聯合國也在推動「創意城市」,以城市為單位的競爭很明顯是未來趨勢之一,但城市有創意、更智慧,是使生活更美好的基礎或前提嗎?城市若 不夠有創意或是不夠智慧,就不會吸引智慧工作者、創意工作者前來居住或工作,也無法使城市更加有吸引力嗎?
有智慧的家電、交通,生活就會更美好嗎?感應式的開關可節省能源,可遠端遙控、預錄、預煮、預放洗澡水;可在浴室一面刷牙,一面看股市或新聞,有機器人替你拿早報、吸地板,是這些科技使生活更美好嗎?這些由工程師、科技人在實驗室想出來的生活,是「誰」需要的生活?
出走運動 樂活生活當道
上海世博結束之後,有哪些東西會長遠流下來?歷屆博覽會都留下了哪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東西?大家可以就近比較1970年剷平基地的大阪,和2005年恢 復成青年運動公園的愛知會場。台灣館搬回新竹是看得見的,要將之養在新竹,看不到的花費可能更多,保留台灣館而不讓它變成蚊子館是很大的挑戰。
台北的發展已經到極限,未開發的大片空地只剩202兵工廠及空軍總部等。很多人現在「出走台北」,往花東或宜蘭移動。城市發展是有其極限的,到某一程度, 大家會走回鄉村,追求慢活、樂活。城市對中國來講,現階段可能是最佳解答,但是對台北來講,可能已經不是了。五都的概念好像還是服膺「城市使生活更美好」 的邏輯。台灣的人口因少子化,馬上會到達頂峰,如果不考慮移民政策,「控制成長」反而是該考慮的。美國西岸及歐洲很多成熟的都市都刻意「拒絕成長」,維持 在一個較適當的規模,這在急遽成長的亞洲地區是較難想像的。
此外,城市觀光是不是零和遊戲呢?一線城市北京、上海、首爾、曼谷等,二線城市京都、九州、福岡、廈門、青島、杭州等也在拚觀光、拚經濟、拚更好的發展, 但觀光的需求可以無限地開發與成長嗎?每個人一年可以旅遊的時間、參與會展的時間,大概有一定的限度。最後是替代效果,還是多贏的局面?國際觀光客會不會 去了京都就不光臨九州了?要去上海開會,就捨棄首爾了?城市要如何做到像紐約、倫敦、巴黎,去再多次都不會覺得厭倦?
最近有人在討論空總和松菸的規畫,是變成社會住宅和文化園區,還是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台北需要幾座文化園區?台灣需要幾座文化園區?園區的發展會不會也有 競爭的零和問題?花博使台北更美麗,但如果800萬遊客主要來自國內,會排擠多少其他觀光景點的遊客?結束後有多少「美麗」會留下?有多少籌辦的經驗可移 轉到其他的市政建設?美國今年就不贊成用聯邦的資源去參加博覽會,所以在上海世博較少聽到美國館。
世博是展現國力的舞台,上海世博讓很多沒辦法出國的大陸人去認識這個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雖然這次的國際遊客其實不多,但一定要到中國才能認識上海世 博嗎?在世博的6個月期間,光是台灣報紙、電視新聞有多少版面?多少時段是在談論相關的內容?倫敦、紐約等其他地方也和台北一樣地報導上海世博。一場博覽 會,讓自己認識自己、讓別人認識自己,台北的花博也盡力使更多人知道它的用心,看到美的持久與快樂的力量。
from 創新發現誌 ( HTML 圖文版 )
上海世博會在2010年10月底閉幕,大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個真議題還是「假議題」?世博會向來是各國展現國力的舞台,可說是一場另類的 「科技秀」,或者各自展現自己的文化特色,或強調和大陸交流的淵源,爭取大陸人民的好感,參展國的國家館和城市館真的在意「城市」這個主題嗎?
另一方面,過去8年上海砸下3,000億人民幣進行城市基礎建設,一舉帶動上海與其周邊城市的發展也是事實。但城市,真的讓生活更美好了嗎?上一屆日本愛 知博覽會各國館聚焦在主題「愛地球」。愛知博覽會的策展人強調他們要辦一場21世紀的博覽會,一反過去150年博覽會參展國主要在秀船堅砲利、人定勝天的 國力與科技。現在資訊這麼發達,有許多的場合、許多的媒體,平常就在作這些呈現與傳播。花這麼多錢的盛會,大家「應」來交流什麼?愛知在想的是一個現代國 家應如何與大自然相處,人類如何更謙卑地從大自然中學習其智慧。
深層思考 美好生活的內涵
中國大陸因政治、經濟及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有其階段性及脈絡。因此,上海舉辦世博會有多重目的,訂下這個主題,讓全世界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國實力,同時也讓中 國廣大的老百姓認識世界。城市發展基礎建設投資比較集中,可提升較多人的生活,也有其道理。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上海在硬體和軟體建設都改善非常 多,的確使生活更美好,也吸引了包括台商、各國的生意人絡繹不絕。
可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終究有其極限,有些城市會不會現在就已發展到頂了呢?會不會因為城市建設而湧進更多來外來人口,一方面使得鄉村因投資的排擠變得更凋 零?會不會因交通便利造成更多流量,也製造更多混亂與環境汙染?城市的發展是要吸引「更多人」到城市來嗎?到城市才能擁有好生活嗎?這是中國大陸希望傳達 的訊息嗎?
在此同時,看到IBM在全球和各國政府合作推動「智慧城市(Smart City)」計畫、聯合國也在推動「創意城市」,以城市為單位的競爭很明顯是未來趨勢之一,但城市有創意、更智慧,是使生活更美好的基礎或前提嗎?城市若 不夠有創意或是不夠智慧,就不會吸引智慧工作者、創意工作者前來居住或工作,也無法使城市更加有吸引力嗎?
有智慧的家電、交通,生活就會更美好嗎?感應式的開關可節省能源,可遠端遙控、預錄、預煮、預放洗澡水;可在浴室一面刷牙,一面看股市或新聞,有機器人替你拿早報、吸地板,是這些科技使生活更美好嗎?這些由工程師、科技人在實驗室想出來的生活,是「誰」需要的生活?
出走運動 樂活生活當道
上海世博結束之後,有哪些東西會長遠流下來?歷屆博覽會都留下了哪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東西?大家可以就近比較1970年剷平基地的大阪,和2005年恢 復成青年運動公園的愛知會場。台灣館搬回新竹是看得見的,要將之養在新竹,看不到的花費可能更多,保留台灣館而不讓它變成蚊子館是很大的挑戰。
台北的發展已經到極限,未開發的大片空地只剩202兵工廠及空軍總部等。很多人現在「出走台北」,往花東或宜蘭移動。城市發展是有其極限的,到某一程度, 大家會走回鄉村,追求慢活、樂活。城市對中國來講,現階段可能是最佳解答,但是對台北來講,可能已經不是了。五都的概念好像還是服膺「城市使生活更美好」 的邏輯。台灣的人口因少子化,馬上會到達頂峰,如果不考慮移民政策,「控制成長」反而是該考慮的。美國西岸及歐洲很多成熟的都市都刻意「拒絕成長」,維持 在一個較適當的規模,這在急遽成長的亞洲地區是較難想像的。
此外,城市觀光是不是零和遊戲呢?一線城市北京、上海、首爾、曼谷等,二線城市京都、九州、福岡、廈門、青島、杭州等也在拚觀光、拚經濟、拚更好的發展, 但觀光的需求可以無限地開發與成長嗎?每個人一年可以旅遊的時間、參與會展的時間,大概有一定的限度。最後是替代效果,還是多贏的局面?國際觀光客會不會 去了京都就不光臨九州了?要去上海開會,就捨棄首爾了?城市要如何做到像紐約、倫敦、巴黎,去再多次都不會覺得厭倦?
最近有人在討論空總和松菸的規畫,是變成社會住宅和文化園區,還是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台北需要幾座文化園區?台灣需要幾座文化園區?園區的發展會不會也有 競爭的零和問題?花博使台北更美麗,但如果800萬遊客主要來自國內,會排擠多少其他觀光景點的遊客?結束後有多少「美麗」會留下?有多少籌辦的經驗可移 轉到其他的市政建設?美國今年就不贊成用聯邦的資源去參加博覽會,所以在上海世博較少聽到美國館。
世博是展現國力的舞台,上海世博讓很多沒辦法出國的大陸人去認識這個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雖然這次的國際遊客其實不多,但一定要到中國才能認識上海世 博嗎?在世博的6個月期間,光是台灣報紙、電視新聞有多少版面?多少時段是在談論相關的內容?倫敦、紐約等其他地方也和台北一樣地報導上海世博。一場博覽 會,讓自己認識自己、讓別人認識自己,台北的花博也盡力使更多人知道它的用心,看到美的持久與快樂的力量。
from 創新發現誌 ( HTML 圖文版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