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熊貓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大熊貓
【外文詞條】panda

知識分類:人體、健康篇>食品

亦作giant panda。
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毛色黑白相間,外形似熊的哺乳動物,見於中國中西部,主要以竹為食。一度與小熊貓一道歸入浣熊科(Procyonidae),但現在通常歸入熊科(Ursidae)。(大熊貓的某些結構,如頭骨及牙齒結構與熊不同,故有人將其單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

耶穌會傳教士大衛(Armand David)於1869年發現了幾張大熊貓皮,但1913~1915年斯托茨納探險隊(Stotzner Expedition)考察之前沒有一個歐洲人在野外見過活的大熊貓。從前在中國和緬甸,大熊貓的分布範圍很大,但由於其森林生境的破壞,大熊貓現僅分布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省山區為數不多的僻遠的小片竹林中。大熊貓被列為瀕危物種,不足1,000頭仍生活在野外,另100頭左右飼養在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動物園中。中國政府已將大熊貓棲息的野地撥作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身長可達1.5公尺(5呎),體重約100公斤(220磅)。大熊貓的毛色特殊,其被毛濃密,主要為乳白色,從肩部到前腿為粗大的黑色紋帶,後腿黑色,外耳黑色,眼周亦有一黑圈。幾乎僅以竹為食,前足有拇指樣構造,能幫助抓住竹的嫩莖和葉。牙粗大,適於咀嚼和磨碎竹的各個部分(尤其是竹笋及根),但其消化系統的構造與食肉目動物相同,故不能消化纖維素(竹的主要構成成分)。結果,大熊貓必須吃下大量的竹以從中獲取需的營養;每隻大熊貓平均每天食15~30公斤(33~66磅)竹葉、莖和笋,每天花費10~12小時用於進食。而豢養的大熊貓很喜歡穀物、牛奶、蔬菜等飼料。

大熊貓在平地步履蹣跚,但爬樹十分靈活。除生殖季節外為獨棲。通常在3月至5月交配,妊娠期122~163天,8月或9月產仔,每窩產1~2仔。新生的大熊貓體型纖小,目不能視,體毛稀疏,體重僅約100克(4盎斯),不能獨立生活,不能移動。母大熊貓將這幼仔托在寬大的前爪上,抱在胸前。幼仔於45天左右睜開眼睛,約75天開始爬行,此時開始迅速生長。約5個月開始食竹,18個月開始營獨棲生活;6~7年達性成熟。野生的大熊貓生殖週期很長,豢養的大熊貓生殖也很困難,因此野生大熊貓因偷獵或生境破壞而損失的個體數可能得不到補充。

豢養的大熊貓可訓練以進行滑稽表現,牠們的表現十分吸引觀眾。但事實上大熊貓是性情頗為急躁的動物。中國政府常將大熊貓贈給或借給外國以示友好。第一隻在西方展出的雄性大熊貓名叫蘇林,1936年到達美國時還是一隻幼獸,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Brookfield Zoo)展出,1938年死亡。 1972年中國政府將兩隻大熊貓,一雌一雄,贈給美國,飼養於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這以後,幾個其他動物園也收到大熊貓。
載自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