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融合:整合你的一舉一動
將你的個人資料,從信用卡帳單到手機通訊記錄,全部整合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數位檔案中,就可以全面監控你的一舉一動。但請先別擔心,資料融合技術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撰文∕賈范克(Simson L. Garfinkel) 翻譯∕周坤毅
重點提要
■將資料庫連結在一起的概念稱為「資料融合」,這是隱私權擁護者最害怕的事情。然而到目前為止,這項技術似乎只應用在某些特定領域,譬如說賭場防止詐騙與強制追討子女贍養費。
■資料融合技術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原因是資料庫中充斥著錯誤與無意義的巧合。新的演算法克服了部份的障礙,但是否真能改善損益比?
幾年前,我在開車前往機場的路上,順路在星巴克買了一杯拿鐵,到機場停好車後,我搭上前往英國的班機。八個小時後我抵達希斯洛機場,先買了一張手機預付 卡,然後想買前往倫敦的火車票。就在此時,我的信用卡開始罷工,不能使用。直到返回美國,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很顯然的,上飛機前我在星巴克消費,沒多 久之後就在海外購買手機預付卡的行為,觸發了信用卡公司的電腦中某種反詐騙的資料管理機制。信用卡公司試圖打電話通知我,卻轉接到語音信箱,於是決定停用 我的信用卡。
這次經驗最讓我生氣的是,電腦早該知道在英國購買預付卡的正是我本人。畢竟我購買機票時用的也是這張信用卡,而且我搭乘的是美國的主要航班。這些資料庫不是都應該互相連結嗎?
大部份的人可能以為事情本該如此。在看過「全民公敵」和「神鬼認證三部曲」這類好萊塢電影後,我們預期某個地下政府組織,能夠隨時存取我們倚賴的所有資料 庫,而且只要敲幾下鍵盤,便可以隨時監視我們的行蹤。從不同的來源收集資訊並加以合併的程序稱為「資料融合」,目的是建立一個比原始資料的功能更強大、更 有彈性,也更精確的資料庫。資料融合的擁護者宣稱,他們的系統能讓政府機構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的資訊;批評者則擔憂這項技術會威脅公民自由,因為當初人民 提供這些資訊時,沒有預期要讓資料轉做他用。正反兩造都假定資料融合系統確實可行,但事實上,這個系統與大家想像的那麼無所不包、穩定可靠而發展成熟,還 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全面資訊監控計畫
資料融合技術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發展的電腦配對程式。美國國會在1974年通過隱私權法案,也同時授權創立了聯邦家長協尋服務,這個單位擁有一個龐大 的黑名單,用來禁止那些失去監護權後,就未善盡贍養責任的父母取得多項聯邦福利(例如護照)。這些資料也與全美新聘僱員檔案相連結,能夠找出最近剛找到工 作卻沒有按時支付贍養費的父母,以便從他們的薪水扣除相關費用。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先進科技中心的研究人員在1984年發表了兩篇論文,討論一種「戰術資料融合系統」,能夠從感測器、資料庫與其他來源即時蒐集戰場資 訊,加以融合後提供給分析人員,從此「資料融合」正式成為科技新名詞。這個概念隨後在各個領域蓬勃發展:生物資訊研究人員討論基因組資料融合;美國國土安 全部花費超過2億5000萬美元,設立58個全國與地方性的資料融合中心;消費者市場行銷公司尼爾森(Nielsen)也研發了資料融合產品,能夠辨認並 鎖定具有特定特徵的潛在顧客群,而不必浪費精力在傳統亂槍打鳥式的行銷手法。
資料融合的用途廣泛,而應用在尋找潛藏的恐怖份子時,引起了最激烈的公共辯論。美國海軍少將彭岱特(John Poindexter)與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的波普(Robert L. Popp)在2006年表示:「偵測恐怖份子的關鍵在於觀察現在與過去恐怖攻擊的計畫,據此尋找恐怖攻擊計畫的行動模式。」他們認為如果美國政府能從市場 交易的資料庫中,找出不是農民卻大量購買肥料的記錄,那麼1993年的世貿中心爆炸案、1995年的俄克拉荷馬爆炸案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想要取得這些購 買記錄,並與農田所有者與聘僱記錄的資料庫媒合,政府必須史無前例地取得私人電腦系統的使用權,全國每個人的每筆轉帳記錄都會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形下受到 監控。基於上述理由,國會決定在2003年取消彭岱特與波普的「全面資訊監控」(TIA)研究計畫。
from 科學人雜誌 ( HTML 圖文版 )
撰文∕賈范克(Simson L. Garfinkel) 翻譯∕周坤毅
重點提要
■將資料庫連結在一起的概念稱為「資料融合」,這是隱私權擁護者最害怕的事情。然而到目前為止,這項技術似乎只應用在某些特定領域,譬如說賭場防止詐騙與強制追討子女贍養費。
■資料融合技術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原因是資料庫中充斥著錯誤與無意義的巧合。新的演算法克服了部份的障礙,但是否真能改善損益比?
幾年前,我在開車前往機場的路上,順路在星巴克買了一杯拿鐵,到機場停好車後,我搭上前往英國的班機。八個小時後我抵達希斯洛機場,先買了一張手機預付 卡,然後想買前往倫敦的火車票。就在此時,我的信用卡開始罷工,不能使用。直到返回美國,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很顯然的,上飛機前我在星巴克消費,沒多 久之後就在海外購買手機預付卡的行為,觸發了信用卡公司的電腦中某種反詐騙的資料管理機制。信用卡公司試圖打電話通知我,卻轉接到語音信箱,於是決定停用 我的信用卡。
這次經驗最讓我生氣的是,電腦早該知道在英國購買預付卡的正是我本人。畢竟我購買機票時用的也是這張信用卡,而且我搭乘的是美國的主要航班。這些資料庫不是都應該互相連結嗎?
大部份的人可能以為事情本該如此。在看過「全民公敵」和「神鬼認證三部曲」這類好萊塢電影後,我們預期某個地下政府組織,能夠隨時存取我們倚賴的所有資料 庫,而且只要敲幾下鍵盤,便可以隨時監視我們的行蹤。從不同的來源收集資訊並加以合併的程序稱為「資料融合」,目的是建立一個比原始資料的功能更強大、更 有彈性,也更精確的資料庫。資料融合的擁護者宣稱,他們的系統能讓政府機構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的資訊;批評者則擔憂這項技術會威脅公民自由,因為當初人民 提供這些資訊時,沒有預期要讓資料轉做他用。正反兩造都假定資料融合系統確實可行,但事實上,這個系統與大家想像的那麼無所不包、穩定可靠而發展成熟,還 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全面資訊監控計畫
資料融合技術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發展的電腦配對程式。美國國會在1974年通過隱私權法案,也同時授權創立了聯邦家長協尋服務,這個單位擁有一個龐大 的黑名單,用來禁止那些失去監護權後,就未善盡贍養責任的父母取得多項聯邦福利(例如護照)。這些資料也與全美新聘僱員檔案相連結,能夠找出最近剛找到工 作卻沒有按時支付贍養費的父母,以便從他們的薪水扣除相關費用。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先進科技中心的研究人員在1984年發表了兩篇論文,討論一種「戰術資料融合系統」,能夠從感測器、資料庫與其他來源即時蒐集戰場資 訊,加以融合後提供給分析人員,從此「資料融合」正式成為科技新名詞。這個概念隨後在各個領域蓬勃發展:生物資訊研究人員討論基因組資料融合;美國國土安 全部花費超過2億5000萬美元,設立58個全國與地方性的資料融合中心;消費者市場行銷公司尼爾森(Nielsen)也研發了資料融合產品,能夠辨認並 鎖定具有特定特徵的潛在顧客群,而不必浪費精力在傳統亂槍打鳥式的行銷手法。
資料融合的用途廣泛,而應用在尋找潛藏的恐怖份子時,引起了最激烈的公共辯論。美國海軍少將彭岱特(John Poindexter)與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的波普(Robert L. Popp)在2006年表示:「偵測恐怖份子的關鍵在於觀察現在與過去恐怖攻擊的計畫,據此尋找恐怖攻擊計畫的行動模式。」他們認為如果美國政府能從市場 交易的資料庫中,找出不是農民卻大量購買肥料的記錄,那麼1993年的世貿中心爆炸案、1995年的俄克拉荷馬爆炸案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想要取得這些購 買記錄,並與農田所有者與聘僱記錄的資料庫媒合,政府必須史無前例地取得私人電腦系統的使用權,全國每個人的每筆轉帳記錄都會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形下受到 監控。基於上述理由,國會決定在2003年取消彭岱特與波普的「全面資訊監控」(TIA)研究計畫。
from 科學人雜誌 ( HTML 圖文版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