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5 
世界資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大是文化出版》

    你對世界資源的概念,還停留在十年前嗎?現在的真相是﹣

    → 2008北京奧運與2010上海博覽會促使國際銅價大幅上揚。

    → 全球最主要的砂糖生產國是巴西,台灣的自給率為0%。

    → 玉米價格居高不下,是因為肉品生產增加,導致家畜飼料的需求量大增。

    → 美國生產的大豆,90%以上都是基因改造。

    → 濫墾森林會導致食物短缺。

    → 地球上可供人類使用的水,僅佔0.01%,亞洲因人口激增,將率先面臨缺水窘境。

    

    你更得知道的真相是﹣

    .石油多久會用完?台灣海域有豐富能源可以取代石油?

    .水,這樣用下去,還要多久會變成高價資源?

    .玉米、稻米、糖、大豆,都可以拿來做燃料,那我們吃什麼?

    .價格這麼貴,為什麼還叫卑金屬?那稀有金屬不就……

    這本書,關心生活的人、想要理財的人,不可不讀;12歲以前應該翻閱、12歲以後最好細讀的世界地理必備參考

    逐漸枯竭的資源,是近年來重要的投資標的。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投資的是哪些資源或公司?這本書以前所未有的宏觀眼界介紹全球資源局勢,陳述各種可靠資料,並以一目瞭然的地圖標示法,說明蘊藏量、消費量,讓所有讀者瞬間得到盱衡全局的投資視野。

    ■ 內文簡介

    水 Water

    由於經濟成長、新興國家人口爆炸,缺水地區增加水是人類最重要的自然資源。

    人類一天必需攝取2到3公升的水,再加上洗衣、烹飪等生活用水,據統計每人每天至少得使用20公升的水量。

    然而,環顧世界情況,以中東和北非為中心的區域,卻有10.69億人必需走上至少30分鐘,才能取得每日必需的20公升水。這些地區由於可 用水很少,不得不使用污穢的水作為生活用水。據統計,許多開發中國家就是因為使用這些不安全的水,每天至少有3900名兒童死於痢疾。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以及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公布的資料顯示,1990年到2004年間,世界上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 的人口減少了1億2000萬人;然而,單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來說,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從1991年的2億6400萬人增加到2004年的3 億2200萬人。還有一個訊息或許出乎人意料,已開發國家中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也從1990年的「0」人增加到2004年的1300萬人了。

    令人擔心的是,往後中國和印度等地由於人口急速增加,將使得亞洲地區缺水情況日益惡化,加上地球人口在本世紀中將達到100億人,所以一般 預測最壞的狀況是:屆時將有60個國家、計70億人會直接面臨水資源短缺的窘境;最好的狀況則是:48個國家、計20億人將面臨此問題。

    地球上可供人類使用的水僅佔0.01%

    地球上的總水量為13.86億立方公里,其中大約有97.47%是海水,淡水僅佔了2.53%。而淡水多半為南極和格陵蘭島上的冰,其中只 有三成左右是以河川、湖泊等液態方式存在。但這些液態水幾乎都是地下水。也就是說,人類可以使用的淡水,僅僅占了地球總水量的0.01%,而人類卻必需依 賴如此少量的水資源生存。由此更可以讓我們體會到,水資源有多麼珍貴。

    過去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橫跨哈薩克與烏茲別克兩個國家的鹹海(Aral Sea),現在的面積與1960年代相比,只剩當時的四分之一。因為週邊地區的農業開發,不斷截流、改變河道,使原本流入鹹海的水過度被利用到灌溉上,減 少了鹹海本身的水量。水量大減之後,耕作地荒蕪,水中鹽分過高,連帶使得漁業衰退。

    中國的黃河也因為上游到中游地區過度汲取河水,導致下游區域於1990年代頻繁出現河水乾枯的「斷流」現象。水量的銳減使得週邊地區的農作物產量銳減,流域的沙漠化現象也不斷惡化,形成嚴重的問題。

    此外,沙烏地阿拉伯也因為長年利用大量地下水灌溉,導致地下水量銳減。以往年產量都超過400萬噸的小麥,1996年的時候已經減少至三分之一以下,只剩120萬噸。

    大量利用地下水灌溉導致水量銳減的例子,不論是先進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都很常見。此外,由於排放農藥以及化學肥料、廢水、工業廢棄物而污染地下水,或是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的地層下陷,更增添了供水穩定性的不安因素。

    如果地下水枯竭,就無法提供不斷增加的人口足夠的糧食。環保意識高漲的已開發國家,會針對水污染提出適當的因應對策;但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之外已沒有多餘的力量可以去思考環保問題,因此水污染將會更加嚴重。

    日本正間接大量消耗全球的水資源

    在日本,只要扭開水龍頭,水就理所當然地流出來。年降雨量約達全球平均值近兩倍以上的日本,水資源豐富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因為人口密度較高,每人分配到的水資源量大約

    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其實稱不上充裕。(編按:台灣年降雨量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可分配的用水量卻是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比日本更少。)

    食物大多仰賴進口的日本,也等於大量消耗了其他國家的水資源。因為進口的穀物以及肉類等農作物、食用肉類、木材等進口產品,都是使用其他國家的水資源所種植、生產出來的。

    從他國進口的農作物以及肉品,在種植、生產時消耗的水,我們稱作虛擬水(virtual water)。日本所進口的虛擬水水量超過日本國內的取水量,甚至相當於開發中國家大約12億人份的量。

    順帶一提,麵包一片用水40公升,咖啡一杯用水140公升,漢堡則用水2400公升。而這些食物的原料大多都是依靠進口支應,因此日本進口食物的同時,也間接消耗了輸出國的大量水資源。

    今後全球的人口將不斷成長,食物的需求量也會隨著增加。這時如果缺少了水,食物的增產也不用談了。而且商品輸出國家的人口如果增加,為了餵飽自己國家的人民,也許就會限制出口量。

    對於自全球各地進口食物的日本而言,出口國家的水資源不足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水資源是生命的源頭。石油可以由生質酒精替代,但是水資源卻是無可取代的。在重新體認到水資源的可貴之下,建立妥當管理水資源的全球性機制,其必要性正逐漸升高。

    石油 Oil

    大量消耗而逐漸枯竭的石油,開採器械進步延長了可採年限,石油與森林資源以及糧食資源不同,只要消耗,資源量就會不斷減少,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因此自十幾年以前,就不斷有人提出「十幾年後便會消耗殆盡」的警告。

    然而,儘管每年消耗了大量石油,但是可採年限與1970年代相比,卻延長了不少。1970年代,一般都認為石油「30年後就會枯竭」,但是到了目前,石油依舊存在,可採年限反而延長到40.5年。

    詳究其原因,除了純粹因為發現新的油田而增加確定蘊藏量(定義請參照第160頁)之外,透過技術革新以及原油價格的上漲,使得以往在經濟上、技術上難以開採的油田,得以合乎事業利益而開始使用,這也是確定蘊藏量增加的原因。

    總而言之,即便沒有發現新的油田,只要開採技術進步以及石油價格上漲,合乎利益的蘊藏量就會增加,這也是確定蘊藏量之所以會增加的原因。

    順帶一題,如果不考量經濟上、技術上的條件,人類所可以挖掘的最終可採蘊藏量也因為新油田的發現,從1970年代的2兆桶躍升至現在的3兆桶,提昇了約1.5倍。

    話雖如此,包含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的石油在內,存在於地球上的石油量也是有其上限的。經過一天天的消耗,石油存量確實朝向枯竭的盡頭邁進,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原油價格持續飛漲,2008年曾經高達每桶145美元

    原油,是指直接自油井抽出的黑色黏稠狀液體,主要成份為碳氫化合物,也包括了少量的硫磺、氧、氮等各種物質的液狀油體。

    將原油的雜質除去,並經過精煉以後所製成的產品可分為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

    原油的用途,主要作為化學纖維與塑膠的材料以及汽車、發電廠的燃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大家所知,原油價格的飛漲,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與印度的需求量增加是原因之一。再加上次級房貸問題導致股價下跌,使得投機資金進入黃金以及原油市場,更使油價直線上升。

    於石油交易中心──.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NYMEX)之中交易的WTI(西德州輕質原油公司)原油期貨價格,進入2008年以後首次突破每桶(約159公升)100美元,到了 7月,每桶更突破了145美元(2009年4月已回跌為50美元左右)。

    中國、印度的能源需求必定會大幅增加。也由於無法忽視中印兩國在全球需求中的上升比率,他們的需求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將會逐漸擴大。

    中東產油國家是OPEC的重心

    約有六成的石油蘊藏量集中在中東地區。而以這些產油國家為中心的石油聯盟(oil cartel)即是共有12國加盟的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這個組織對於決定原油價格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其動向更是受到全球注目。

    OPEC設立以前,產油國家因為缺乏技術與資本,無法進行需要龐大經費及高度技術的石油探勘,因此只能將採礦獨占權賣給包辦探勘到批發的歐美國際石油資本。也因為一切都掌控在他人手上,產油國對於石油大公司單方面削減原油價格的舉動,立場不得不放軟。

    為了打破這種狀況,1960年在伊拉克的召集之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五國便組成OPEC,聯合對抗歐美各國石油企業。

    OPEC首次向全世界突顯其存在感的事件,便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決定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調漲原油價格以及石油禁運。這即是「石油危機」的開端,也是原油價格的決定權自歐美石油大企業轉移至OPEC的契機。

    近年來,為了維持高油價,OPEC面對油品消費國所提出的增產要求則是採取慎重保守的態度。如委內瑞拉所採取的資源國家主義,也就是將本國的石油資源國有化,停止供應外資企業的舉動愈加明顯,這種動向也受到全球的關注。

    2007年時,OPEC加盟國的原油生產比例已經達到了42%。與俄羅斯、中國、美國等非OPEC加盟國比較起來,所占的百分比雖然較少, 但是在確定蘊藏量方面,OPEC加盟國卻占了約75%。今後可以預見的是,OPEC在原油生產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將會逐漸提高,如此一來OPEC在原油價格 的決定上,預計將會擁有更強大的支配權。

    ■ 作者簡介

    資源問題研究會

    由一群新聞工作者以及專家所組成。他們對資源小國——日本所面臨的現狀抱持不安,預測到世界各國之間將會掀起一波資源爭奪戰,而在1990年代後半開始運作。針對日本與全球各國面對的資源問題,舉辦許多以一般大眾為目標的專題研討會以及其他啟蒙性活動。

    ■ 譯者簡介

    劉宗德

    出生於台灣台北市。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曾任雜誌兼任翻譯、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兼任助理。

    課餘閒暇時喜愛閱讀、看電影,以及從事旅行、游泳等等活動。特別喜愛遊逛古蹟、博物館、美術館。

    譯有《3天讀懂哲學》、《3天讀懂德國》、《3天讀懂世界史》、合譯《其實我們沒那麼了解美國》(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 書籍資料

    
書 名:世界資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資源問題研究會
譯者:劉宗德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語言:繁體中文
條碼-ISBN:97898665262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