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劉備吸引張飛、關羽打天下,創辦人周春祿畢生都在尋找一個公平的方法,結合眾人之力創業,為公司永續經營努力。
文/林宏達
一個在民生社區賣肉的肉販,一個在台北市傳統市場賣魚的海產商,加上一個尋找事業第二春的商人一起創業,竟創造出全球第五大的拋棄式隱形眼鏡製造廠——精華光學。
精華光學目前是上櫃生技股的股王,這家公司去年的每股稅後盈餘高達八‧一八元,到八月二十七日,股價也維持在一百四十六元,比股價第二高的訊聯高出四十七元。精華光學一年生產一億五千萬片隱形眼鏡,從義大利到美國,全世界每天有一百二十萬人用他們的產品,「台灣做眼鏡的公司上市的不多,股價這麼高的只有精華。」台北市眼鏡公會理事長周文忠觀察。
精華光學是靠把拋棄式隱形眼鏡賣到全世界創造高獲利。目前嬌生等四家品牌大廠占有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占率,但精華卻用台灣代工產業獨特的彈性,結合其他品牌,開發不同的產品,搶占大廠吃不到的市場快速成長。因為進入門檻高,日本光學大廠Hoya的通路代表看到精華的生產線後,發現要在日本做出同樣品質的產品,成本一定無法跟精華競爭,決定請精華代工,德國的蔡司也把自己品牌的拋棄式隱形眼鏡交給精華代工生產。
因為精華的市場地位,加上獲利穩定,中華開發早在民國八十八年入股精華,搶下近一○%股份。玉山證券分析師許義忠表示,精華過去兩年淨利率都維持在兩成左右,「觀察重點在新產能成長速度,」他分析。
精華的股東結構非常有意思。精華創業二十一年,擔任董事長多年的張溪石,十五年前仍是在台北市跑各家傳統市場賣魚的海產商;當時的監察人褚富雄,那時是在民生社區傳統市場賣肉的肉商。在張溪石和褚富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台灣的第一個隱形眼鏡技師、精華創辦人周春祿。
小學學歷的隱形眼鏡技師 五十五歲創業,第一批貨在公寓生產
就像《三國演義》裡,劉備是小小泗水亭長,卻能拉著原本當過屠夫的張飛,和亡命之徒關羽聯手打天下,三個原本差異極大的人卻變成互補的創業夥伴,吸納各方勢力,才能從原本沒有任何領地的小人物,變成和曹操、孫權能互相抗衡的一方霸主。
精華光學發跡的過程也是如此,二十一年前,精華只是一間五百萬元起家的小公司,第一批貨還是在公寓裡生產的。周春祿靠著創業理想,把肉販、海產商變成創業同志,替精華建立起廣闊的合作網絡。
二十年前,隱形眼鏡是利潤極高的產品,台灣有二十幾家公司在生產,「以前一副隱形眼鏡賣八、九百塊,一顆水餃只要一塊五,做一副隱形眼鏡,成本只有售價的十分之一,」周春祿的兒子周育然回憶。但是好景不常,民國七十七年,嬌生推出第一款拋棄式隱形眼鏡後,產業開始改變。
以前傳統硬式隱形眼鏡只要幾個師傅,一個房間就可以生產,拋棄式隱形眼鏡卻是要大資本、高技術,而且是一開始市場潛力並不明朗的產品,市場突然大轉變,現在全球只有七、八家能生產,而能吸引蔡司、Hoya下單,二十四小時生產才趕得上訂單要求的公司,也只有精華光學一家。
說起周春祿,也是一段傳奇,這個台灣第一個隱形眼鏡技師,是台北茶商之子,因為家道中落,小學畢業就出來工作,但是在做隱形眼鏡之前,他卻靠小學學歷做上台灣前五百大加工出口廠的總經理。
在精華的發展裡,創辦人周春祿的角色,就像劉備一樣重要,他懂技術又能精準抓住產業方向,是精華發展的實際掌門人。「投資公司看報表嘸(沒)效,看人投資才準……但是像他這樣的人,已經再也找不到了,」張溪石分析,股東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周春祿的高標準讓精華能轉型成功。
周育然回憶起父親,「他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周春祿注意細節,他自修美術,雖然學歷只有小學畢業,作品卻在台灣省美展中得名。他自修各種知識,做過日文秘書,賣過玩具、複製畫,五十五歲創立精華,一絲不苟的精神,也讓精華光學成為全球業界翹楚。
敢衝、敢拚,人脈廣闊的張溪石就變成周春祿的創業助力之一。張溪石比周春祿小十歲,他曾在周春祿負責的美森聖誕樹工廠上過班,周春祿在工廠的生產線旁,發現這個小夥子別人三個月才學會的東西,他一個月就滾瓜爛熟,張溪石的膽識和認真,讓周春祿願意把小姨子介紹給他。
精華創業之初,為了調度資金,張溪石介紹自己一個有閒錢的朋友——褚富雄入股精華光學,褚富雄雖然在民生社區當肉販,在桃園卻是擁有一個山頭的小地主。他跟褚富雄兩個人就成了精華一開始創業借款的金主,幾十萬、幾百萬的借錢給精華。
現任董事長陳明賢,也是精華的創始股東之一,他的行銷能力也軟化了周春祿一板一眼的個性。陳明賢表示,一開始,隱形眼鏡被當成藥品,不能打廣告,他只能一面教育眼鏡店,一面幫眼鏡店「打工」,只要眼鏡店找到客戶,陳明賢就會騎著機車,從驗光、試戴全程服務。精華還在公寓裡試產,還沒對外營業時,陳明賢就已經在外面找到大把訂單,挹注公司營收。
主動把股權分成四大分 避免公司成為一人成事的「一言堂」
有金主、有行銷大將,加上有兒子負責技術生產,周春祿組合出耐操耐磨的水牛部隊,也成就了今日的精華光學。
不過究竟是何能耐,周春祿可以整合各方人馬,運用不同專長的人,為公司創造價值?
大股東褚富雄的女兒,精華管理部經理褚昀宜分析,周春祿是一個非常公正有想法的人,創業股東最怕利益之爭,雖然他身為公司的執行長,但他卻把六成五股權分成四分,其中三分各擁有公司一七%的股份,第四份擁有公司一四%的股權,分別由張溪石、周春祿、陳明賢和褚富雄擁有,所有決議如果沒有多數人通過,任何人都不能讓決定翻盤,目的就是不讓公司變成一人成事的「一言堂」。
而且為了避免爭議,周春祿始終不願出任董事長,他寧願讓出資的大股東當董事長和監察人,直到過世之前,他才勉強掛上執行長的稱號,精華光學採購部經理辜素美回憶。
「股東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張溪石說。他也曾經投資過其他的公司,結果發生股東欠錢不還的糾紛,甚至告上法院,最後也不了了之。
想到辛苦賺來的錢由別人操縱,大股東當然會擔心,但周春祿不但帳目清楚,每一段時間,張溪石和褚富雄就要到公司來查帳目、簽單據,公司的營運狀況徹底透明,大股東還有薪水可以領,也就沒有拆夥的理由。
上櫃前只分過兩次股利 獲利轉投入發展新技術與建廠
精華雖然年年賺錢,但周春祿對於技術精進卻十分堅持,上櫃前精華只分過兩次股利,獲利都轉投入新技術或建廠,才能成就今天的精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公司在不斷成長,放進去錢會變大,我們當然選擇再投進去,」褚昀宜說。但是在其他公司,大部分都是一個人說了算,其他股東即使有意見,也不能攤牌討論,直接分紅反而是最簡單的選擇。
在精華,一個決策要形成,必須說服大多數股東同意,「他的決心和意志力,就表現在他跟股東解釋願景的意志力上,」辜素美說。
大部分股東平時都會來公司,只要有想法,大股東聚在一起就可以決定公司方向,但每一次一有決定,周春祿不但會跟大股東溝通自己的想法,還會跟擁有股票的員工一一解釋決議的原因。
花兩年說服股東轉型 沒門路,從原料開始都自己研發
民國八十五年,投資生產拋棄式眼鏡的決定,就花了兩年研究和討論才完成。當時張溪石就曾反對,因為做拋棄式隱形眼鏡,一切都是未知數,當時精華沒有技術,要花多少錢才能開發完成?生產良率什麼時候能達到標準?精華能不能在大廠主宰的市場殺出生路?都是未知數,從財務的角度分析,風險不小。
周春祿的原則是——做決定,比的是道理,誰能說服大家,就用誰的決定。周春祿看到,從民國七十七年嬌生推出拋棄式產品後,傳統的硬式和軟式隱形眼鏡鏡片雖然仍然暢銷,市場卻開始下滑。當時精華已經是台灣最大的隱形眼鏡廠,一年營業額約三億元,獲利八千多萬元,他向股東拋出一個問題,「你們是要賺這八千萬,賺五、六年,然後關門,還是再拚一次,再投資精華,讓公司可以永續經營?」
反覆解釋轉型對公司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找來業務人員跟各式各樣的市場資訊,解釋到大部分股東都接受,精華才增資五千萬元,正式投入拋棄式隱形眼鏡生產。
決定轉型後,周春祿的壓力更大,一開始精華不但買不到現成的設備,連原料都要從頭開始研發。一開始沒摸對方向,「機器整台整台的報廢,」周育然說。
「他常常跟我說,只要投資公司,以後讓你數錢數到手軟,」想起周春祿,辜素美的眼眶整個紅了起來。因為為了達到跟別人保證的目標,周春祿自己熬夜設計廠房、畫設計圖,後來精華花了五年才把拋棄式產品的良率調到足以登上國際舞台。
現在精華光學除了守住鏡片代工本業,也在大中華區發展自有品牌,「我們觀察大陸市場已經有三年以上了,」周育然說。這幾年,精華光學的產品也已經可以賣進大陸市場,「現在的大陸,就像以前的台灣,拋棄式隱形眼鏡正準備要起飛。」
八月二十七日,精華召開董事會,就像過去二十一年,參與創業的董事們聚在一起討論公司未來的布局,不同的是,褚富雄把董事席位傳給了媳婦,周春祿的位置也由周育然承接,公司上櫃之後,參與討論的人也不只是公司的員工,有來自IBM的獨立董事和中華開發的法人代表,討論的內容也從轉型技術問題,變成海外控股公司的財務安排。
但是精華股東間充分討論的文化並沒有改變。股東會前一個小時,陳明賢就已經在會議室裡跟大股東做簡報,解釋公司的營運狀況,因為只有大股東都同意,公司才能決定下一步的方向。許多公司共患難的創業股東,未必能共享上市得到的利益,但在精華,這群人創業二十多年後,仍能坐在一起討論公司未來。
現在,周家在精華的股份,也和其他大股東差不多,如果不分股票給員工或其他股東,周春祿的財產也許會更多,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周育然看著天花板一分多鐘,才慢慢的說,「我想,他這一輩子堅持的就是要幫助弱勢者,讓公司永續經營,」也因為周春祿替精華設下了一個公平的制度,這家公司才能把肉商、魚販、工程師、行銷人才聚在一起合作二十多年,各自為公司出力,把一家小公司,變成全球第五大的拋棄式隱形眼鏡大廠。
精華光學小檔案 成立時間:民國75年 獲利能力:95年營收15億元淨利3億6千萬元 主要產品:拋棄式隱形眼鏡 主要股東目前持股:中華開發9.67%陳明賢5.22%張溪石4.8%褚富雄家族4.1%周育然3.56% |
from 商業周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