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字:黃康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92;多人應該看過由英國亞德曼公司出品的電影《落跑雞》,劇情描述一群專門生蛋的金雞母逃離牧場的故事。片中的母雞們每天必須生產一顆雞蛋,如果連續幾天都沒有產蛋,就要面臨被宰殺的命運。雖然這只是虛構的動畫電影,但是事實上,我們過去熟知的牧場,早就演變成為一座座工廠,那些蛋雞、肉雞、豬、牛等農場動物,也成了一部部生產機器。

實際走訪現代化的養雞場,不難發現過去我們印象中的牧場,的確已經變成了動物工廠。從外觀來看,一棟棟的雞舍跟工廠的鐵皮屋沒什麼兩樣,一般人看不到、聽不到、也聞不到這些鐵皮屋內竟然住著數萬隻的肉雞。走進這些雞舍,裡面盡是歐洲進口的現代化設備,自動控溫的水濂、自動給水、自動補充飼料,只要一個人力,就可以管理7萬隻的肉雞,可說是充分發揮了工業革命以來生產自動化的精神。這些白肉雞平均飼養36天後,可達到每隻1.8-2.0公斤的重量,不能多也不能少,每隻要像同個模子造出來的一樣,完全符合規格化的目標。這樣注重生產效率的結果,目前台灣島上已經有1億隻飼養的肉雞,每年大約創造330多億的產值。

表面上,牧場變工廠的好處是,我們有?#92;多價格低廉、來源充足的肉品可供選購;但是這麼龐大的牲口數,其實就像所有的工業生產一樣,正不斷消耗地球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棄物。

高雄港71與72號碼頭是國內重要的?#92;倉,每年從這裡進口的?#92;物大約有將近300萬噸。如果以一輛飼料車可以裝載15噸的容量來說,一年光是從高雄港的?#92;倉運出的車次就高達20萬輛。這麼大量的?#92;物進口意味著必須有廣大的耕地種植飼料用的農作物。

                   

根據研究顯示,生產1公斤的牛肉要消耗16公斤的?#92;物。為了種植玉米、大豆等?#92;物供應家禽家畜們食用,有?#92;多森林已經被夷為耕地;但是未來世界人口還會不斷增加,開發中國家對肉品的需求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呈現倍數成長,兩相加乘的結果,未來可供開發的耕地,將趕不上無限制消耗肉品的需求。事實上,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玉米的價格開始不斷飆漲,因為玉米除了是主要的飼料作物,近年來更是替代性能源生質酒精的主要原料。這個轉變更加突顯出糧食資源的可貴。廉價的肉品並不能充分反應出它們原有的價值,結果導致不正常的過度消費與消耗資源。

至於畜牧業所產生的廢棄物,則是更加顯而易見的問題。過去只要一提到養豬廢水,就不免讓人聯想到高屏溪,因為高屏溪流域曾經是200萬隻毛豬的排便所。1998年離牧政策開始拆遷補償養豬戶以後,99%的養豬戶已經撤離高屏溪流域的水源保護區。但拆遷只是解決部分問題而已,養豬廢水的汙染並沒有從此在台灣島上消失,只是轉移陣地而已。一直到現在,屏東東港溪的?#92;多支流都還在飽受豬糞尿汙染之苦,濃厚刺鼻的氣味,加上河面上覆?#92;著泥狀的豬糞,即使幾乎每家養豬場都有廢水處理設備的今天,豬糞尿還是照樣亂排。台灣每年由家禽家畜所產生的糞便量有250萬公噸,相當於排放出34,000公噸的溫室氣體甲烷。便宜的肉品價格,並不能反映出昂貴的廢棄物處理成本。

工廠化、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強調大量、快速、平民化,不容易讓消費者意識到物美價廉的背後所消耗大量的資源,或是增加的環境負擔。金錢的代價,並不是肉品唯一的代價。

                   

採訪側記

消耗大量肉類食品到底是不是必要之惡?衛生署持續進行中的國民營養調查計劃或?#92;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根據1993-2002年的10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地區民眾的營養狀況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營養過剩,參與計劃的台大教授蕭寧馨表示,我們可能有熱量過剩的問題,卻有保護性營養素(維生素B群、礦物質、鎂、鉀等)攝取不足的問題。儘管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於蛋豆魚肉類的攝取,的確有部份年齡層有攝取過量的問題,但是營養攝取,還是應該依個人飲食習慣的不同作調整,「少吃肉」對某些民眾是必要的,但是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

 

我們的島II: 雞肉大不同--﹥

文字:黃康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天氣愈來愈熱,我們到處打聽哪個品牌的冷氣安靜又強冷;買衣服的時候,我們除了考慮美觀舒適,還希望買件名牌滿足一下虛榮心;即使是吃路邊攤,我們還會找一找網路上介紹的那家老字號滷味在哪裡;但是,到市場買雞肉時,你知道所買的是哪一牌的雞肉嗎?雞肉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購買的食材,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但為什麼雞肉沒有品牌可以選擇?

英國人在超市挑選雞肉時,他們可以選擇最便宜的一般雞肉、注重動物福利的「自由食物」(Freedom Food)、或是標榜有機的雞肉;法國人買雞肉時,選擇就更多了,他們有一般的白肉雞、等級高一點的認證雞、講究品質的紅標雞、有機飼養的有機雞、以及強調地區性不同的特產雞,每種等級的雞還有數十種不同的品牌;那台灣呢?除了CAS優良肉品以外,大概就是一般肉雞和土雞兩種吧。

當雞肉不分等級、不分品牌的時候,價錢很容易變成消費者和業者的唯一衡量標準了。削價競爭對於有心想要生產健康、安全、高品質的雞農來說,非常不利。不多施用抗生素的雞容易生病,只要一隻雞生病了,很可能整個養雞場裡的雞都會被感染,業者必須承擔極大的風險;另外,肉質好的雞必須有足夠的飼養天數,但是飼養時間一久,不但飼料吃得多,而且一年能賣出去的數量減少,誰有能力負擔這些多出來的成本?

                   

事實上,大約6年前,台灣曾經推動過「台灣土雞」的認證雞,要通過這個認證的雞,必須是祖先三代都在台灣的品種、飼養天數要達到一定標準,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須通過藥物檢驗。2001年參與認證的業者有7家、2002年3家,到了2003年只剩1家獨撐,「台灣土雞」認證用意良好,但結果淒涼。中央畜產會家禽組組長林興誠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消費者導向的時代,若消費者沒有要求,不會故意做提高成本的做法。」其實,每個消費者可以開始思考,我們要吃大量但不重視健康與安全的雞肉,還是在一樣的預算下,選擇較少量、但是高品質的雞肉?要吃什麼樣的雞肉,其實,決定權在消費者自己。

採訪側記

?#92;多媒體或民眾對於白肉雞業者施用抗生素、快速長肉、不重視動物福利等,有很多的責難,事實上,這是一個包括政府貿易政策、消費者意識、與整個肉品產銷系統下的共犯結果。如果,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表現出對雞肉品質的重視,那麼,整個肉品供應體系就有更大的空間在品質上提昇,即使是政府老是抓農畜產業去當自由貿易的砲灰,國內的雞農還是可以拿著品質當盾牌,對抗大量而廉價的進口白肉雞。

 

我們的島III: 有雞園地--﹥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錦彪(公共電視記者)

當禽流感的陰影籠罩,大部分雞農都戰戰兢兢,擔心雞肉滯銷、雞價下跌,成本將無法回收的時刻,花蓮新城鄉的一家養雞場卻異軍突起,標榜無毒生產的牧草雞透過網路行銷,在網站上成為當紅炸子雞,土雞肉一斤賣到160元,仍然供不應求。

養牧草雞出名的張孝男,早年從事建築業,前幾年建築業不景氣,中年失業的他在6年前回到故鄉花蓮,把老家的檳榔園開墾成為養雞場。

憑藉著從小養牛的經驗,張孝男回想起小時後割草餵牛也同時要餵雞,吃草雞的雞肉又鮮美又嫩,於是有了用牧草養雞的點子。在廣達3公頃的土地上,張孝男放牧了7千隻土雞,平均1隻雞有4平方公尺的活動範圍,寬廣的空間令一般養雞場望塵莫及。張孝男夫婦每天清晨4點就起來,趁著牧草上的露水還沒有乾就趕著割草,這時牧草水分充足又鮮嫩,是雞的最愛。

在無毒農業政策的輔導下,張孝男的牧草雞場經過土壤與水質監測,雞肉也通過抗生素等用藥的檢測,成為花蓮無毒農業第一批示範戶。每個包裝上都有貼有食品履歷與無毒農業的認證標章,透過網路宅配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減少了中間的剝削,目前一個月可以賣出2千隻以上的土雞,生意扶搖直上。

牧草雞成?#92;地打出市場,也吸引更多雞農申請加入無毒農業的行列。這種方式所生產的肉品成本雖高,無形之中卻鼓勵了對環境、對動物都比較友善的畜牧方式。

根據國際有機運動聯盟的定義,對環境友善的畜牧方式,必須要能夠保護植物和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並且根據家禽畜的先天習性,提供其生活條件,讓從事有機生產和加工的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優質生活。這樣的生產方式保障環境,也同時保障了人的健康。當歐盟等國家開始轉型,減少工業化集約式的畜牧生產,轉向對環境有善的放牧生產,在台灣,友善畜牧仍然是新的觀念,但是?#92;多農民以傳統的經驗,用比較自然的方式飼養,無意間落實了友善畜牧的理念,花蓮牧草雞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採訪側記

在長期重西輕東的產業發展下,花蓮反而幸運地保有無汙染的土地。2年前,花蓮縣政府開始推動農業的轉型,推出「無毒農業」計畫,希望能落實土地永續發展,又符合生產著與消費者的需要。這項由地方政府推動的計畫仍然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也是邁向健康生產的起步。

【影音?#92;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from 環境資訊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