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帝、影后:是單選題還是複選題?

聞天祥

一般來講,國際影展的焦點應該是影片和導演。但隨著對媒體效應的注重與傾斜,不但愈來愈多影展出現非要有美麗女星擔任評審的風氣,以保證每天星光大道都有 「料」提供給攝影記者。影帝影后獎落誰家,也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但國際影展不同於一般鼓勵產業的電影獎習慣把影片拆分成數十個部分以便各個部門都能被鼓 勵,而是以導演作為主要給獎對象。因此在演員項目,通常只叫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甚至可以視情況自由變動,因此出現了以下幾個有趣的現象。

一定要頒發演員獎嗎?

1954年威尼斯影展做出幾個耐人尋味的選擇。這年的金獅獎頒給了卡斯特拉尼(Renato Castellani)導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1954)。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導演的【大路】(La Strada / The Road,1954)則和伊力卡山(Elia Kazan)的【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黑澤明的【七武士】(1954)、溝口健二的【山椒大夫】(1954)並列銀獅獎。從今來看,四部銀獅之作的影史地位 幾乎都遠超過金獅獎得主,證明很多時候電影獎只能就當下影響做出抉選,偶然才會選出真正的影史經典。另外就是這年在演員部分僅頒出最佳男主角,得主是法國 巨星尚嘉賓(Jean Gabin),而且得獎作品有兩部,包括【巴黎風貌】(Air of Paris)和【不要碰珠寶】(Touchez pas au grisbi),女主角則從缺。

這年的演員表現有目共睹的精彩,【岸上風雲】的馬蘭白蘭度(Marlon Brando)、【七武士】的三船敏郎、志村喬、宫口精二,其實都有影帝實力。也許是已有銀獅在握,所以評審不再錦上添花;大概也只有這個理由可說明他們 寧可從缺,也無視於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在【大路】神奇迷人的演出。

茱麗葉塔瑪西娜在【大路】扮演一個看起來有點痴傻的女孩潔索米娜(Gelsomina),被母親賣給一個跑江湖的大力士森巴諾(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飾演),她被這個男人責打、奪去貞操,還得忍受他的勾三搭四,好不容易找到信念,自許是上帝要她來照顧這個莽漢,卻又遭他半路拋棄至死。在我粗 略的描述中,這類角色很容易就淪入廉價通俗劇式的苦命典型,然而茱麗艾塔瑪西娜不但演得有趣極了,也演出了自尊和心碎,神奇地結合卓別林(Charles Chaplin)與默片天后莉莉安姬許(Lillian Gish)在【落花】(Broken Blossoms,1919)的喜悲特質於一身。例如當她離家時,那又笑又淚,既是離開家人的不捨,又帶有探險外頭新世界的興奮。同樣的,當她被森巴諾奪 去貞操後噙著淚起身,卻又突然轉頭帶著感情笑望著呼呼大睡的男人。潔索米娜這個角色通過瑪西娜複雜的表演,卻達到了可信、可憫又可愛的純真境界。

這個角色感動人心的程度,甚至在當時義大利出現「潔索米娜俱樂部」。最絕的一次是在很多年後,羅馬治安不好,瑪西娜又喜歡背著大包包出門,終於遇到機車搶 匪,後來費里尼去報警,包包不久就回到他們家,但不是警察找回來的,而是搶匪自己寄回,裡面東西沒少,只多了一張卡片,寫著:潔索米娜,請原諒我們。不是 瑪西娜或費里尼喔!而是【大路】故事的女主角「潔-索-米-娜」。奇怪的是當時不僅威尼斯沒肯定瑪西娜,就連義大利電影獎也假裝沒看到她的成就,唯一提名 他最佳女主角的反而是英國金像獎。

1955年,威尼斯、坎城都沒頒最佳女演員獎;1956年,換成坎城不頒最佳男演員。而茱麗葉塔瑪西娜在1957年終於以【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 Nights of Cabiria)榮登坎城影后,證明了她不只可以演潔索米娜。

一次只能有一個演員獲獎嗎?

一般產業性的電影獎,在入圍名單即以規範好入圍的額度(通常是3-5名),最後才在頒獎典禮宣布得主,除非特殊情況(例如芭芭拉史翠珊、凱薩琳赫本曾同時 在奧斯卡封后,去年金馬獎則由張家輝、黃渤共享影帝)得主通常只有一位。但國際影展只會有競賽片入圍名單,於是一、二十部入圍影片,誰都有可能在任何獎項 勝出。

1958年是柏格曼(Ingmar Bergman)大放異彩的一年。先是【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在柏林影展奪下金熊獎;接著【生命邊緣】(Brink of Life)又在坎城影展獲得最佳導演,另外片中四名女演員比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伊娃黛貝克(Eva Dahlbeck)、芭洛西亞歐娜絲(Barbro Hiort af Ornäs)、英格麗裘琳(Ingrid Thulin)也一併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2002年,歐容(François Ozon)導演的【八美圖】(8 femmes)盛況空前,八位大名鼎鼎、各據一方的法國女星被他關在一間房子裡互相推諉對方是殺害男主人的兇手。這八個女明星包括凱瑟琳丹妮芙 (Catherine Deneuve)、丹妮兒戴喜歐(Danielle Darrieux)、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芬妮亞當(Fanny Ardant)、維吉尼亞拉朵嫣(Virginie Ledoyen)、露迪芬莎妮(Ludivine Sagnier)、菲敏理查(Firmine Richard),她們先在柏林影展一起獲頒「藝術貢獻獎」,又在年底的歐洲電影獎合得最佳女演員,彷彿「團結就是力量」。不過到有提名名額限制的法國凱 撒獎,就只有伊莎貝雨蓓和芬妮亞當入圍最佳女主角。而俄羅斯影評人協會和法國Étoiles d'Or獎則直接把獎頒給伊莎貝雨蓓一人而已。

2006年,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玩美女人】(Volver)以家鄉婦女為角色典型,內容涵蓋了亂倫、謀殺、棄屍,卻讓人在幽默花俏之餘,依然感受到豐沛的愛與寬 容。更讓老影迷興奮的是他早期作品的繆司卡門莫拉(Carmen Maura)終於重回陣營,演出一個被以為早已死去的母親,當女主角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向她訴說自己有多想她時,直讓人覺得這是阿莫多瓦自己的「心聲」。這屆坎城評審是否不知該把影后頒給演技邁向成熟且風韻迷人的小潘潘,還是屈居 配角卻光彩奪目的卡門莫拉?最後一不作二不休,乾脆全片有戲份的六名女角,除了前述兩人、還包括蘿拉杜納斯(Lola Duenas)、尤漢娜柯博(Yohana Cobo)、布蘭卡波提羅(Blanca Portillo)以及查斯拉姆普雷芙(Chus Lampreave)一起並列影后,創下坎城紀錄,倒也不失為對這部歌頌女性生命力的作品的另類肯定方式。但是在西班牙哥雅獎和影評人協會獎,就是由潘妮 洛普克魯茲獲女主角獎,卡門莫拉拿女配角獎。同年坎城最佳男主角也是由【光榮歲月】(Days of Glory)的五名男演員共享。這年的評審團主席是動不動就六大巨星(【阿飛正傳】)、八大巨星(【東邪西毒】)一起助陣的王家衛,此一結果應該也是他希 望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奇蹟吧!

不過同屆頒出最多演員獎的應該是1993年的威尼斯影展!一般國際影展的演員獎大都不會有主、配角之分,這年卻破天荒將演員獎擴增到最佳男主角(法比西歐 班提佛立歐Fabrizio Bentivoglio【壞小子巴比】)、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藍色情挑】)、男配角(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1,2,3,太陽】)、女配角(安娜柏拉圖Anna Bonaiuto【Dove siete? Io sono qui】)外,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導演的【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的39名演員也得到整體演出獎。如果再加上得到終身成就獎的義大利女神克勞蒂亞卡迪娜(Claudia Cardinale)、美國演技派巨星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本年多達45名演員在威尼斯獲獎。威尼斯之後在1994、1995、1996年還是把演員獎按男女主配角頒發,1997年又回復只有男女演員 獎,而無主配角之分的國際慣例,但另增「馬斯楚安尼獎」(Marcello Mastroianni Award),借義大利首席男星的名字來鼓勵表現突出的新演員。

最佳演員一定是主角嗎?

1994年,【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入圍坎城競賽,這是法國巨星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嘔心瀝血之作,也對這位歷史上爭議不斷的女性做出了嶄新的詮釋。結果本片確實在頒獎典禮當夜拿下最佳女演員,但得獎的不是飾演瑪歌皇后的伊 莎貝艾珍妮,而是飾演母后的義大利女演員薇娜麗西(Virna Lisi)。這對伊莎貝艾珍妮而言形同羞辱吧!因此有傳言這是當年評審團特設的副主席、也是旗鼓相當的法國影后凱瑟琳丹妮芙的「傑作」。不果這是難以證實 的八卦猜測而已。那年坎城失落的豈止伊莎貝艾珍妮,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三色」系列繼威尼斯、柏林連奪大獎後,坎城硬是不肯給壓軸的【紅色情深】(Trois couleurs: Rouge)任何獎,反而是奧斯卡急著提名他角逐最佳導演和劇本!言歸正傳,第二年法國凱撒獎讓【瑪歌皇后】的伊莎貝艾珍妮、薇娜麗西分獲最佳女主角、女 配角,飾演瑪歌兄長的尚雨果安哥拉(Jean-Hugues Anglade)也獲得最佳男配角,皆大歡喜。

所以國際影展頒的「最佳演員」並非一定要是「主角」才有可能得獎。2010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克里斯多夫沃茲(Christoph Waltz【惡棍特工】),不也是2009年的坎城影帝嗎?

呼聲最高的就會得獎?

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主演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把法國傳奇歌后琵雅芙(Edith Piaf)詮釋得活靈活現,獲得2008年奧斯卡、凱撒獎、金球獎、英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她是在西蒙仙諾(Simone Signoret)後,第二個拿到奧斯卡影后的法國人;以及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後,第二個以非英語角色封后者。但這部片在2007年柏林影展競賽時,最佳女演員卻被德國女星妮娜荷絲(Nina Hoss)以【耶拉】(Yella)一片奪走,但後者也獲得德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

有趣的是在2007年歐洲電影獎,瑪莉詠柯蒂亞也未能獲獎,敗給比她早一年獲得奧斯卡影后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海倫米蘭以【黛妃與女王】(The Queen)先拿下2006威尼斯影后,之後即橫掃2007年的奧斯卡、金球獎、英國金像獎、歐洲電影獎、演員工會獎,以及品味各異的紐約、洛杉磯、國 家、全美四大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可謂百發百中,不愧是「女王」啊!

演員一定是得「演員獎」嗎?

前面就提過【八美圖】在柏林拿的是「藝術貢獻獎」!
1989年柏林影展,曾經一起在演員訓練班當過同學的好萊塢明星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金哈克曼(Gene Hackman)都有作品入圍,而且彼此都是一個月後就要揭曉的奧斯卡影帝候選人。按記錄來看,這年柏林影展的最佳男演員是【烈血大風 暴】(Mississippi Burning)的金哈克曼;但請等一下,【雨人】(Rain Man)的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卻獲得「榮譽金熊獎」喔!所以到底誰贏誰輸呢?好像怎麼說都可以。不過一個月後,是由達斯汀霍夫曼勝出,拿下他的第二座奧斯卡影帝。

張曼玉以【錯的多美麗】(Clean)獲頒2004坎城影后那年,柯恩兄弟執導、湯姆漢克(Tom Hanks)主演的【快閃殺手】(The Ladykillers)怎麼都殺不死的黑人老太太厄瑪P.霍爾(Irma P. Hall)也破天荒以「演技」獲頒評審團獎,這個獎通常是頒給影片導演的。

在【縱慾】(The Free Will)表現大膽出眾的男主角約根霍格爾(Jürgen Vogel)在2006柏林影展也沒獲得最佳男演員(此獎由他的同胞Moritz Bleibtreu以【動情激素】The Elementary Particles獲得),而是得到「藝術貢獻獎」。有一說是他身兼本片演員、製片及編劇之一。所以演員以不見得只在演員獎露臉而已囉!

影迷藏寶圖

這篇自問自答的文字,其實是我在第39期誠品講堂所撰的內容大綱,這期講堂以「影展」為題,因此介紹了不少影展與一般電影獎的差異,平常鮮少有機會就此談論或書寫,也提供給讀者做為參考。--節錄自世界電影http://www.worldscreen.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