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心農場〉爆紅 社群網站商機延燒/靠facebook賺大錢
【文/賴筱凡】
前言
「你今天偷菜了嗎?」這是近兩周最熱門的打招呼方式。這股熱潮,不僅讓行政院長跳出來叫公務員不要沉迷,教育部也希望藉由它端正風氣,就連富邦人壽的業務主管都得規範耕種時間;它,正是三個月內在兩岸暴紅的〈開心農場〉。
近三年來,facebook以社群網站之姿,在國外網路中竄紅;但來到台灣,這個生態循環卻反其道而行,認識〈開心農場〉的人遠多過facebook。到 底〈開心農場〉與facebook是什麼關係?就像百貨公司和專櫃。像〈開心農場〉這樣的專櫃,在facebook有成千上萬個,讓我們一窺靠著 facebook翻身的創業故事和祕訣。
平均全台灣每八個人就有一個人在玩(開心農場)、玩家人數逼近三百五十萬。三位「八○後」(一九八○年後出生)的青年如何創造這個最新的網路界奇蹟?《今周刊》特地飛到上海,專訪(開心農場)的開發團隊「五分鐘」三位創辦人。
兩岸二千萬人親身體驗狂熱/開心農場 三個年輕人網路圓夢想
坐在上海咖啡廳裡,(開心農場)的開發團隊「五分鐘」創辦人之一,也是首席營運長徐城,接受了《今周刊》專訪,這也是他首次接受台灣媒體的專訪。
全台每八人就有一人玩
今年才二十五歲的徐城,是個標準的上海「八○後」(一九八○年後出生)青年,白色T恤、牛仔褲,談話中摻雜著英文,隨著母親移民美國的他,舉手投足難脫ABC風格,做出來的遊戲卻很「東方」。
描述起(開心農場)引發的狂熱,理著小平頭、戴著無框眼鏡的徐城,難掩興奮地說:「我們也很好奇,台灣玩家的流量在近兩個月暴增。」這股反璞歸真的「種 菜」風潮,已經成功攻陷台灣。根據facebook統計,(開心農場)的台灣玩家逼近三百五十萬人,全台幾乎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在玩(開心農場)。
(開心農場)的另外兩位創辦人郜韶飛和程延輝,也都是「八○後」的新一代青年。掌握「五分鐘」內部營運的郜韶飛,是徐城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同學;而負責技術 研發的程延輝,則是郜韶飛的高中同學;一位是心思縝密的數學競賽冠軍,另一位則是求知若渴的物理競賽冠軍。在徐城眼中,「Ellison(郜韶飛的英文 名)是很有大智慧的人,Garry(程延輝的英文名)則是很讓人印象深刻。」
二○○四年,還在華東理工大學就讀的徐城,隨母親移民美國;一年半後,徐城重新與夥伴們碰面,郜韶飛已經是中國電子商務網站99bill的行銷助理,而程延輝則在台達電的上海分公司做研發。
「我們都是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所以,當郜韶飛提出創業計畫時,還在南加州大學念書的徐城,學位未成就決定回上海,因為他很確定學位並不是他要的。很 早就從河南老家來到上海念書的郜韶飛與程延輝更是如此,「他們都是很早就離家在外的人,很獨立、很明白我們要的是創業,是做自己的事業。」徐城形容。
八○後的上海人,眼看著老上海翻身為繁榮新天地,他們在傳統文化中長大,卻以西方教育育成;就如同隔著黃浦江相望的外灘與陸家嘴,衝突地並存,外灘哥德 式、巴洛克式的舊建築還在,對岸浦東新區的新金融大廈卻一幢幢冒出。這對於一手打造「五分鐘」的三人來說,是最好的寫照,思想既獨立又前衛,卻不脫中華文 化的色彩。
剛開始只有十五萬元創業基金
決定創業的他們,雖有八○後上海人的大無畏勇氣,卻阮囊羞澀,只能以十五萬元人民幣的大學生創業獎金當成第一筆資金。拿著這筆錢,三人在徐匯區欽州路只有 十坪大小的辦公室,成立上海你我信息服務公司,做的是網路書籤(Social Bookmark)服務;也就是使用者可以把自己的「我的最愛」放到網路上與其他人分享,自己可以收藏、別人也可共享的網路功能。
但網路書籤市場並不大,要從中賺到錢更是困難,三人得趁創業金燒光前,想辦法找到有現金流入的新業務,而網站外包成了他們轉型的第二項業務。
為了方便討論工作,徐城三人在辦公室附近租了一戶公寓,下班往隔壁一走就到家,休息之餘還能繼續討論工作。為了接外包案子,徐城甚至重新回到美國去,跑業務、接案子全由他自己來。
儘管後期案量成長,「但是做外包就像吸鴉片一樣。」徐城說,當外包的接案量增加,公司要聘的工程師也倍增,賺的永遠是人力財。就算一名工程師一天只領二百五十元人民幣,公司的毛利還是微薄得可憐。
只是,網站外包業務維持沒多久,一場金融海嘯襲來,再次沖垮了三個人的創業夢,「景氣突然變得很差,沒有人要外包網站了。」接案量急速萎縮,員工也陸續離去,「最慘的時候,全公司只剩下十二個人。」郜韶飛說,他們得開始想辦法生存。
當時許多客戶都把產品放在facebook平台,三人心想:「我們是有實力的,既然能把客戶的產品放上facebook,何不來做自己的產品?」就是這個念頭,他們開始第二次轉型。
有了網站外包的失敗經驗,他們清楚地認知到,不打出自有品牌,就永遠只能賺代工的勞力財。三人釐清方向後,決定延續網站外包的技術累積,從社群網站的遊戲應用程式開始做起,又稱之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群網路服務)遊戲。
有別於大型遊戲廠都是從MMORPG(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切入,資金有限、規模不大的「五分鐘」選擇從小的SNS遊戲做起。「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五分鐘』就能讓玩家得到 快樂。」...
《今周刊》670期更多精采文章
【文/賴筱凡】
前言
「你今天偷菜了嗎?」這是近兩周最熱門的打招呼方式。這股熱潮,不僅讓行政院長跳出來叫公務員不要沉迷,教育部也希望藉由它端正風氣,就連富邦人壽的業務主管都得規範耕種時間;它,正是三個月內在兩岸暴紅的〈開心農場〉。
近三年來,facebook以社群網站之姿,在國外網路中竄紅;但來到台灣,這個生態循環卻反其道而行,認識〈開心農場〉的人遠多過facebook。到 底〈開心農場〉與facebook是什麼關係?就像百貨公司和專櫃。像〈開心農場〉這樣的專櫃,在facebook有成千上萬個,讓我們一窺靠著 facebook翻身的創業故事和祕訣。
平均全台灣每八個人就有一個人在玩(開心農場)、玩家人數逼近三百五十萬。三位「八○後」(一九八○年後出生)的青年如何創造這個最新的網路界奇蹟?《今周刊》特地飛到上海,專訪(開心農場)的開發團隊「五分鐘」三位創辦人。
兩岸二千萬人親身體驗狂熱/開心農場 三個年輕人網路圓夢想
坐在上海咖啡廳裡,(開心農場)的開發團隊「五分鐘」創辦人之一,也是首席營運長徐城,接受了《今周刊》專訪,這也是他首次接受台灣媒體的專訪。
全台每八人就有一人玩
今年才二十五歲的徐城,是個標準的上海「八○後」(一九八○年後出生)青年,白色T恤、牛仔褲,談話中摻雜著英文,隨著母親移民美國的他,舉手投足難脫ABC風格,做出來的遊戲卻很「東方」。
描述起(開心農場)引發的狂熱,理著小平頭、戴著無框眼鏡的徐城,難掩興奮地說:「我們也很好奇,台灣玩家的流量在近兩個月暴增。」這股反璞歸真的「種 菜」風潮,已經成功攻陷台灣。根據facebook統計,(開心農場)的台灣玩家逼近三百五十萬人,全台幾乎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在玩(開心農場)。
(開心農場)的另外兩位創辦人郜韶飛和程延輝,也都是「八○後」的新一代青年。掌握「五分鐘」內部營運的郜韶飛,是徐城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同學;而負責技術 研發的程延輝,則是郜韶飛的高中同學;一位是心思縝密的數學競賽冠軍,另一位則是求知若渴的物理競賽冠軍。在徐城眼中,「Ellison(郜韶飛的英文 名)是很有大智慧的人,Garry(程延輝的英文名)則是很讓人印象深刻。」
二○○四年,還在華東理工大學就讀的徐城,隨母親移民美國;一年半後,徐城重新與夥伴們碰面,郜韶飛已經是中國電子商務網站99bill的行銷助理,而程延輝則在台達電的上海分公司做研發。
「我們都是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所以,當郜韶飛提出創業計畫時,還在南加州大學念書的徐城,學位未成就決定回上海,因為他很確定學位並不是他要的。很 早就從河南老家來到上海念書的郜韶飛與程延輝更是如此,「他們都是很早就離家在外的人,很獨立、很明白我們要的是創業,是做自己的事業。」徐城形容。
八○後的上海人,眼看著老上海翻身為繁榮新天地,他們在傳統文化中長大,卻以西方教育育成;就如同隔著黃浦江相望的外灘與陸家嘴,衝突地並存,外灘哥德 式、巴洛克式的舊建築還在,對岸浦東新區的新金融大廈卻一幢幢冒出。這對於一手打造「五分鐘」的三人來說,是最好的寫照,思想既獨立又前衛,卻不脫中華文 化的色彩。
剛開始只有十五萬元創業基金
決定創業的他們,雖有八○後上海人的大無畏勇氣,卻阮囊羞澀,只能以十五萬元人民幣的大學生創業獎金當成第一筆資金。拿著這筆錢,三人在徐匯區欽州路只有 十坪大小的辦公室,成立上海你我信息服務公司,做的是網路書籤(Social Bookmark)服務;也就是使用者可以把自己的「我的最愛」放到網路上與其他人分享,自己可以收藏、別人也可共享的網路功能。
但網路書籤市場並不大,要從中賺到錢更是困難,三人得趁創業金燒光前,想辦法找到有現金流入的新業務,而網站外包成了他們轉型的第二項業務。
為了方便討論工作,徐城三人在辦公室附近租了一戶公寓,下班往隔壁一走就到家,休息之餘還能繼續討論工作。為了接外包案子,徐城甚至重新回到美國去,跑業務、接案子全由他自己來。
儘管後期案量成長,「但是做外包就像吸鴉片一樣。」徐城說,當外包的接案量增加,公司要聘的工程師也倍增,賺的永遠是人力財。就算一名工程師一天只領二百五十元人民幣,公司的毛利還是微薄得可憐。
只是,網站外包業務維持沒多久,一場金融海嘯襲來,再次沖垮了三個人的創業夢,「景氣突然變得很差,沒有人要外包網站了。」接案量急速萎縮,員工也陸續離去,「最慘的時候,全公司只剩下十二個人。」郜韶飛說,他們得開始想辦法生存。
當時許多客戶都把產品放在facebook平台,三人心想:「我們是有實力的,既然能把客戶的產品放上facebook,何不來做自己的產品?」就是這個念頭,他們開始第二次轉型。
有了網站外包的失敗經驗,他們清楚地認知到,不打出自有品牌,就永遠只能賺代工的勞力財。三人釐清方向後,決定延續網站外包的技術累積,從社群網站的遊戲應用程式開始做起,又稱之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群網路服務)遊戲。
有別於大型遊戲廠都是從MMORPG(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切入,資金有限、規模不大的「五分鐘」選擇從小的SNS遊戲做起。「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五分鐘』就能讓玩家得到 快樂。」...
《今周刊》670期更多精采文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