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賣14億雙女鞋只是個起點 大中華至少再旺10年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示:「2020年中國將全面成為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代表的是13億中國人更富有。而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掀起的漣漪效應,將是大中華經濟共榮圈的下一個黃金10年。

今年7月,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阿雪,帶著8歲兒子回雲南省貴州過暑假。從機場到老家長達2個小時的車程中,她一路看著自己從小生長的家鄉有了巨大轉變——碎石子泥巴路變成寬大的柏油路,綠油油的農田變成大廈林立,就連老家的農地也被政府徵收,蓋起了高速公路。

最令她感到震驚的是當地人敢花錢的態度。「上館子吃飯,好像不用錢似的拼命叫菜,一個晚上就吃了1000塊人民幣,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個月的薪水,吃不完他們也絕對不會打包剩菜剩飯帶回家,他們說乞丐才會打包剩菜。」阿雪驚訝的說。

阿雪所見證的,正是中國二線城市的崛起,以及從沿海到內陸新一代中國人的超強消費力。而這巨大轉變的背後推手,就是中國政府所勾勒的「均富新中國」,也是中國再創下一波10年經濟成長的關鍵。

3大改變 中國人民富起來

中國要讓13 億人的人均所得從目前的3700 美元, 至少翻1倍,達到全球平均人均所得8000美元,雖然還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然而元大華夏中小基金經理人盧正穎觀察到,中國政府正緊鑼密鼓透過3大改變,加快速度讓中國人民富起來。

改變1 工資大躍進

讓人民變有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薪。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因員工跳樓事件,自今年6月起調薪,緊接著10月又將有另一波大規模的加薪動作,受惠員工多達34萬人,富士康此舉全面引發中國工資加速上漲的連鎖反應。此外,中國的第125年經濟計畫,也喊出5年內所得增加1倍的目標。收入增加將帶動中國內需消費成長、服務業興起,產業及消費轉型趨勢更明確。

改變2 內陸加速城市化

中國勞工薪資成長,企業負擔卻相對沉重,為了尋找廉價勞工,沿海企業只好往內陸移動。而隨著企業不斷的西進投資,將間接帶動西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加速城市化建設,也增加了二、三線城市的就業機會,例如富士康前往四川重慶建廠,連帶讓整個資訊產業鏈朝大西部移動。

改變3 促進產業升級

中國明年將啟動第125年經濟計畫,「十二五」的重點就是調整產業結構。以過去10年來看,「十五」計畫以石油、鋼鐵、水泥等基礎工業為主,替中國經濟打下基礎;「十一五」計畫則發展房地產、醫療、食品等產業,進一步滿足人民基本需求。

而接下來的十二五計畫將進行產業再升級,重工業、高污染的製造業比重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環保、生技等新興產業,而新興產業中又以民營中小企業居多,這也代表中國「國營企業退場、民營企業大躍進」的跨時代轉變將來臨。預期未來中國服務業比重將逐步提高到7成,也就是消費內需可望朝占GDP國內生產毛額>70%比重邁進,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主要動能。

兩岸三地 共享下一個10年經濟榮景

透過這3大改變,中國國家主席胡景濤近期在公開場合中預告:「到2020年,中國大陸將全面建設成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的中國,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盧正穎認為,小康社會代表中產階級的崛起,意味著更強勁的購買力。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有項統計顯示,中國女人一輩子要買420雙鞋,購買年齡主要集中在15 歲到55歲這40年間, 去年全中國就賣出14億雙女鞋, 未來隨著中國人民更富有, 對奢侈品的需求也將更強烈,「14億」只是個起點。

再從人口紅利角度來看, 目前20~55歲的中國青壯年約占總人口的40%左右, 大約有將近6億的消費人口, 而這批青壯年的消費動能至少仍可維持10年以上。

消失的邊界 中港台共享資源與市場

專門研究中國發展趨勢的德勤中國研究與洞察力中心(CRIC)指出, 在中國逐步邁入小康內需經濟結構的轉型趨勢下, 將替大中華帶來未來10年的價值創造。CRIC的觀點是,中國、香港、台灣兩岸三地正形成一種「消失邊界」的經濟共同體,彼此分享資源、市場,替雙方的利益創造了機會。

例如兩岸三地企業互相掛牌上市、開設分行、簽訂ECFA等經貿協議、開放各種跨境投資窗口等,打造出新型態的商業、零售、服務等企業, 推升大中華共榮圈邁入新的10年。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分析, 面對新一輪的產業大改組,如果兩岸能以技術研發為基礎,強化優勢互補,在2020~2030年內就能攜手成為新興產業的龍頭,打造出中華品牌的拳頭產業。

盧正穎認為, 在華人消費市場強而有力的支持下, 華人品牌崛起成為必然趨勢。尤其在市場及品牌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企業具有從二線、三線的中小型公司逐漸邁向一線, 甚至是龍頭企業的契機。而這樣的契機, 正好也是投資人長線布局大中華未來黃金10年的大好機會。

布局大中華 第4季是最佳買點

暢銷財經作家暨經濟學家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在著作《漫步中國股市》中寫到,中國未來幾十年還有很高的經濟成長率, 而且比全世界其他大國的成長率都高, 因此他建議每個人的投資組合都應該包含中國成長股, 任何投資組合如果沒有包含中國股票才是最大的風險。

然而,只買中國,將錯過兩岸三地優質企業的成長機會,而且單一市場風險集中度高、波動大,因此最穩健的投資方式,就是挑選優質的大中華基金,把未來10年的成長潛力股一網打盡。

以技術面來看,大中華股市經歷20101月高點後,進入修正整理階段, 目前本益比已至平均水準的16.9倍以下,股價淨值比則接近長期平均1.84 倍,長線買點浮現。

就政策面來看,中國即將公布十二五計畫的內容, 可望帶動經濟持續成長; 台灣因ECFA 生效,早收清單實施後也將激勵台股;香港則在與中簽訂「清算協議」後,將加快人民幣產品發展, 有助於人民幣業務迅速增長,中長線來看有利香港經濟發展,再加上香港企業盈餘回升,也成為支撐港股上漲的動能。

因此,盧正穎認為,今年第4季是買進大中華基金的好時點,建議投資人若看好大中華未來10年的爆發力,可以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長期參與大中華地區的漲升行情。

元大華夏中小基金經理人盧正穎 買中國指數賺1倍 中小型基金賺3

曾經有一位進出台股上億元的中實戶說:「台股基金只有中小型可以買,而且只要定期定額投資就好!」原因就是台股每年波動大,定期定額買小型股比大型股的獲利佳,如果以2009年的台股中小型基金為例,最高可賺近1倍,而其他台股基金可能只有5成漲幅。

隨著大中華地區黃金10年的來臨,這個方法將適用以中國為主的大中華市場,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愈來愈多國內投信發行中國或大中華中小型基金。事實上,近期中小型股基金表現的確比大盤優異許多,根據Lipper 統計至9月中旬的數據,全球主要區域基金今年以來平均績效約0.25%,但同區域的中小型股基金平均績效卻高達4.87%,這樣的趨勢在金融海嘯後特別明顯。

其次,因應兩岸愈來愈緊密的經貿發展,以及台灣具備同文同種的優勢,未來投信設計產品的重心不僅放在海外,更會以中國為核心,可以預期與中國相關的基金將成為各投信業者的標準配備,而鎖定中小型股為目標的大中華基金,是目前看來最佳的市場區隔。

【完整內容請見《Money2010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