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國世

ksho@pu.edu.tw

 

一、概論

1. 政治區分:

雖然對於位於美國以南的這片廣大土地定義分歧[1],但傳統而言,拉丁美洲是指從美、墨邊界的格蘭得河往南,一直到南美洲南端的好望角為止全長一萬多公里的大陸和沿海島嶼。整個拉丁美洲可分為四個部分: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島及南美洲。目前在拉丁美洲地區共有三十三個獨立國家。其中講西班牙語的國家在北美洲有墨西哥;在中美洲有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等六國;在加勒比海有古巴及多明尼加共和國;在南美洲有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祕魯、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及阿根廷等九國。屬於葡語及法語系的分別是巴西及海地;英語系等國家有位於中美洲的貝里斯以及其他位於加勒比海的牙買加、蘇利南、聖文森等諸國。此外,還包括散佈在加勒比海及南美洲東北部等屬於英、美、法、荷等國的十多處殖民地。

綜觀上述,拉丁美洲地區仍以講西班牙語的國家最多,這個地區也是中華民國邦交國最多的地區,其中西語系有八國,包括中美洲六國、多明尼加及巴拉圭。

2. 地理位置和天然資源:

拉丁美洲位於北緯三十二度和南為五十六度間,面積二千多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面積百分之十三點八。除北面以格蘭得河與美國接壤外,其他都被太平洋及大西洋所環繞。境內地形、地質結構、土壤及氣候都非常複雜。

在地形上,墨西哥及中美洲境內靠近太平洋岸是北美落磯山脈的延伸,在南美則有高聳寬闊的安地斯山脈,因此這兩個地區多火山並常發生地震。在拉丁美洲有全世界水量最大的亞馬遜河,世界最大的亞馬遜平原以及阿根廷境內一望無際的彭巴草原。全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地區位於熱帶及亞熱帶。另外,大部分拉美地區都位於赤道以南,所以季節與北半球恰好相反。在資源方面,礦產儲藏量和農牧業的產量都非常富饒。其中不少礦藏,如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的石油、巴西的鐵、牙買加的鋁土、智利的銅、墨西哥的銀、玻利維亞的錫、哥倫比亞的綠寶石等都居世界前茅。豐富的金、銀礦更是西班牙在十六世紀初征服新大陸最主要的動機。再者,拉丁美洲的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非常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與畜牧業的發展。在農業方面,玉米、咖啡、香蕉、可可、甘蔗等產量之高世界聞名;阿根廷、巴拉圭及烏拉圭由於有廣大的天然牧場成為世界上輸出牛羊肉最主要地區。此外,拉丁美洲土地有百分之四十覆蓋著森林,因此林業發達,林中也棲息各種珍貴的飛禽走獸。因雨量豐沛、河流廣佈,拉丁美洲的水利資源也很豐富。另外不論在太平洋或大西洋沿岸因洋流交會,盛產魚類。

3.居民成分:

目前拉丁美洲人口總數約五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十。整體而言人口密度低,然而人口集中城市及少數地區也是不爭的事實。人口成長率大約百分之二點五,即每年約增加八百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成長快速的地區之一。

拉丁美洲居民可區分為四種:印地安土著、白人、黑人、及混血種人,其中印歐混血的梅斯提索人比例最多。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華僑,日本人和印度人等。

這些人種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是不完全相同的。在阿根廷和烏拉圭,因獨立初期大肆屠殺印地安人並且在十九世紀中葉接受大量歐洲移民,所以和哥斯大黎加是拉美白種居民佔絕對優勢的國家。巴西、古巴及智利也擁有相當比例的白人。目前白人富有階級在大多數拉美國家的政治及經濟生活中擁有很大的勢力。

印地安人是拉丁美洲的原住民,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他已擁有高度的文化發展。他們曾遭歐洲殖民者的極端壓榨及迫害。雖然如此,他們仍然在大多數國家及地區保存下來。在祕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及瓜地馬拉,印地安人仍佔其居民的主要部分。目前的印地安人,絕大多數是農民或農業工人,有些甚至還過著近似傳統部落式的原始生活。

黑人是歐洲殖民者從非洲掠奪而來,曾長期作為奴隸,主要在巴西及加勒比海地區從事熱帶或亞熱帶種植園中出賣勞力。在牙買加及海地幾乎全部或大部分是黑人。至於印歐混血種人,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多明尼加、委內瑞拉、巴拉圭及中美洲各國。

4.社會及經濟結構:

雖然拉丁美洲各國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是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人民的生活水準偏低。工業發展情況,雖各有不同,但仍是比較落後,他們大都是屬於發展中或低度發展的國家。拉美這種低度發展、半殖民地現象,其成因包括:A.帝國主義操縱各國主要經濟命脈:從殖民時期開始,拉美地區就成為歐洲帝國主義者,廉價原料的來源,並盡情掠奪當地的金銀珠寶。在十九世紀初這些殖民地紛紛脫離西班牙或葡萄牙獨立,但是卻又立刻成為當時歐洲工業強權英國的經濟附庸,也是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及原料重要來源。直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拉美各國經濟的壟斷者。美國資本掌控智利的銅、委內瑞拉的石油、玻利維亞的錫及中美洲的香蕉等,因此拉美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B.大莊園制度:早在西、葡殖民時代拉美就存在大莊園制度,十九世紀初各國獨立後,除墨西哥及海地有某種程度的破壞外,大多數國家仍盛行此制度,也就是普遍存在土地集中在少數大地主手中,加劇社會的貧富不均現象,也導致在二十世紀,拉美各國普遍爆發左派游擊隊運動,造成政治及社會的不安定。C.單一產品制或單一經濟作物:這種制度也是從西、葡殖民時代開始。當時歐洲盛行重商主義,為了從殖民地獲取最大限度財富,因此強迫殖民地只生產一、二種能從國際市場謀取暴利的產品,像糖、棉花及金銀等,其他則受到嚴格限制或禁止,發展緩慢。到二十世紀中葉,在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單一經濟作物的現象仍十分嚴重。隨著這些作物在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常常嚴重影響這些國家政治及經濟的穩定。在政治體制上,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後,都沿襲歐美憲法成為共和政體,也設有議會。總統和國會議員也都經過選舉產生。但實際上,不少國家的政權仍掌握在少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及帝國強權所支持的獨裁者手中。此外,獨立後各國也頻傳軍人干政及政變事件,這些都是造成拉丁美洲政治、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

 

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美洲概況:

當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第一次到達美洲前,印地安人在美洲已有高度的文化發展,且總人數已達一千四百萬至四千萬人。

對於印第安人,過去有許多誤解。首先哥倫布把他發現的美洲誤認為印度,所以當地居民也被誤認為印度人或印第安人。其次,過去一般都把美洲土著稱之為紅種人。這也是誤會,因為印第安人皮膚實際上並不紅,只是他們常把紅色顏料圖在臉上而已。

經過學者長期研究後,一般都認為美洲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種的一支,約在一萬二千至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東北部通過白令海到達阿拉斯加,又經過長期不斷的遷移和推進,終於散佈到南北美洲各地。近來有些學者也認為,除了蒙古人種外,有一部份印第安人屬於澳大利亞的美拉尼亞人種。首批來到新大陸的亞洲人,不懂耕種而以漁獵維生並採集野生穀類和水果食用。在美洲,他們從南到北,建立起各種生活和社會制度,也累積大量文化財富。印第安人的分布非常廣泛,種族複雜,語言和膚色也各有不同。比較重要的有墨西哥及中美洲的阿茲堤克人和馬雅人,南美洲安地斯山區則有著名的印加文化。各種印第安人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雖然各不相同,但大致可歸為部落公社制模式。這種型態多半採母系氏族,有些處於過度階段,但有些已達父系氏族,甚至有些已組成部落聯盟,這些部落成員多半具有血緣關係。

美洲印第安人雖然在社會組織方面處於較低階段,但在文化方面卻有輝煌的成就與貢獻,其中又以馬雅文化、阿茲提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發展程度最高。

 

三、一四九二至一八二六年殖民統治期:

從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第一次在美洲登陸之日起,至一八二六年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獲得獨立為止這三百多年期間,拉丁美洲地區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等殖民統治時期。這時期西、葡、法等殖民統治者對拉美天然資源大肆掠奪,也強奪印第安人的土地及財富,屠殺印第安人並破壞印第安人傳統的社會制度與文化,他們也把西葡的大莊園制、農奴及奴隸制度強加在印第安人身上。他們對土生的白人也予歧視和排斥,亦即領導統治階層都由在伊比利半島出生的西葡人士擔任。這種政治及經濟上的不平等待遇,促使土生白人結合分離主義者,參加反殖民統治和獨立運動的行動。當然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事實上也受到十八世紀末美國獨立及法國大革命成功的鼓舞。此外,啟蒙運動所傳播的自由理念也扮演觸媒的角色。

西班牙對新大陸的征服及殖民並掠奪大量資源財富外,傳播天主教信仰也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這種現象可從目前拉丁美洲地區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眾是天主教徒窺知一二。

        再者,這段西、葡、法殖民時期所建立的大莊園制度,奴隸制及地方首領制,造成拉丁美洲地區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經濟依賴外國強權以及個人主義式的政治領導風格,使得大多數國家遭受軍人及獨裁統治的紛擾現象。

        至於為何拉丁美洲地區不能同北美英國殖民地在獨立後成為單一國家,而分裂成目前的三十三個國家,是許多因素造成的。首先殖民者的統治方式,加深這個地區的分裂。在殖民時期,拉美地區只能直接與宗主國貿易,區域間的貿易則完全被宗主國禁止,因此減少各地區間的互賴依存的關係。其次,這些地區在獨立後又淪為英美政治及經濟附庸,更加深了既存的分裂現象。再者,拉美地區在獨立初期社會結構較美國複雜。拉美獨立受益最大的是土生白人,印歐混血及印第安人的社會及經濟地位卻無明顯改變。最後是大河、高山及叢林等地理的阻隔,阻礙彼此間的來往,這些地理因素最後也都成為獨立國家間的天然疆界。

 

四、從獨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都在十九世紀初即一八二六年前獨立。古巴是在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後獨立,而巴拿馬則是在一九O三年在美國支持協助下脫離哥倫比亞獨立。至於其他英、法、荷等在加勒比海的屬地則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陸續獨立。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初期因為驅逐了西葡統治者並且新的領導階層無法填補政治的空窗期,因此大都形成無政府的混亂局面,也導致在殖民時代,掌控地方政治、經濟的地方酋長主義在拉美地區竄升、盛行,遂行個人、獨裁的統治方式,影響日後拉美各國政治的穩定。再者,獨立初期也普遍存在主張中央集權的保守人士及聯邦分權的自由派人士的對立、爭鬥,使得這些國家政權不斷更迭。

        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獨立,代表這些國家排除殖民時代存在的貿易障礙,加入國際貿易行列。大部分國家都和美國及西歐建立外貿關係。然而這些國家在獨立初期進步仍相當有限。大多數農村、貧窮及不識字人民的生活也沒有獲得改善。

        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由於以英國為主的世界貿易蓬勃發展為拉丁美洲各國開啟原料出口的新市場。出口的激增有助這些新興國家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阿根廷、烏拉圭和智利在教育上有長足進步。再者,經濟的發展形成新興的中產階級,有助於阿根廷和智利在十九世紀中葉後成為政治穩定的國家。此外,十九世紀中葉後,大批歐洲移民湧入阿根廷、烏拉圭、智利及哥斯大黎加等國,這是這些國家目前白人居多的原因之一。

        十九世紀末,因為美國的工業發展急需拉美廣大的市場及豐富的原料,遂取代英國成為在拉丁美洲新的霸權。此外,美國的資本也大量湧入拉美各國。一八九五年起美國更是直接介入拉丁美洲事務。

 

五、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冷戰末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在拉美影響力遞減,另一方面美國的經濟勢力則不斷增加。美國的跨國企業深入拉美各國的農、礦、工、交通及服務等各行業。而拉美各國的原料及食品出口也都以美國為主要市場。

        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危機及隨後的二次世界大戰,曾對拉美地區帶來正面及負面的影響。阿根廷及墨西哥等大國曾把握此時機促進國內工業發展,但對大部份中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小國卻仍然依賴農業等第一級產物的外銷,且仍處低度發展。

        在六O年代,世界經濟蓬勃發展,但拉美經濟並沒有因此而明顯成長且仍依賴原料出口,因而貧窮人口不斷增加,造成農村抗爭、工廠罷工,往城市移民以及非法佔用土地等社會動亂現象。在七O年代拉美各國也大都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及日益惡化的外債問題。到了八O年代,被喻為拉美經濟「遺失」的十年,在這段期間各國的經濟更形惡化,通貨膨脹、外債問題爆發,有些國家甚至宣佈停止付息。

        在政治和社會方面,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危機及隨後的經濟衰退促成拉美某些國家出現左派政府,但是有些國家則試圖以軍事來鎮壓左傾勢力。在二次大戰及冷戰時期,拉美各國都跟隨美國支持軸心國,並和美國並肩作戰對抗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成功後,拉美各國左派游擊隊受到鼓舞,活動頻繁,美國為防止古巴革命輸出到拉美各國,因此結合拉美各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推翻多明尼加及智利等國社會主義政府。

        另外,在二次大戰後拉美各國勞工及中產階級不滿美國勢力在該地區干預日深,形成一股民族主義浪潮,最具代表的是阿根廷的貝隆政府,他順此潮流將許多在阿根廷的外國企業收歸國有,並卻企圖在當時世界資本及共產主義對立下,帶領阿根廷走出自己的路。

        在六O及七O年代,拉美各國為防杜左派游擊隊及左派革命成功,逐漸形成軍事主義,這時祕魯、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巴拉圭等南美各國都形成軍人專制、獨裁的局面。到八O年代因為各國的覺醒及歐美等國際壓力下,這些國家才逐漸走向民主化國家。

        O年代的中美洲因一九七九年尼加拉瓜桑定推翻蘇幕薩家族獨裁政權,革命成功,引起美國恐慌擔心尼國淪為古巴第二,因此當時雷根政府積極介入並軍援反抗軍及週邊國家,使中美洲成為世界火藥庫。這件棘手的事件在中美洲各國的努力及國際勢力支持下,在一九九O年因查莫洛夫人上台而獲得平息。

 

六、冷戰後的拉美情勢

        一九八九年蘇聯及東歐共產體制的瓦解,代表東西對抗亦即冷戰時期的結束。這個事件對拉丁美洲區域情勢也有深遠的影響。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拉美與美國的雙邊關係。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所以拉美已不再是美國拉攏對抗共產主義擴張的親密戰友。九O年代柯林頓政府傾全力於內政及經濟建設,因此對拉美的關注及援助愈來愈少,拉美國家有逐漸被邊緣化的危機,所以經濟是冷戰後拉美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此外,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冷戰時期,美國常以反蘇、反共產的理由直接介入、干涉拉美各國事務,在冷戰結束後,也逐漸失去其正當性。因此在九O年代美國遂以打擊毒品走私為新的藉口,介入拉美多國事務。拉美各國游擊隊組織更指稱美國此項行動雖明為反毒實欲藉此消除各國左派游擊勢力。此外拉美移民也被美國政府視為影響該國國家安全及社會福利。

        此外,在九O年代美國極力在拉美推動經濟上的門羅主義,企圖將拉美劃入美國唯一獨占的市場。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形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一九九四年在邁阿密舉行第一屆美洲高峰會議所揭示在2005年前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構想,都顯現出美國在這方面的企圖心。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對拉美是利是弊各有說辭,不過拉美各國大都認為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區的設立,獲利的只是美國,也是美國對拉美經濟上另類門羅主義的干涉。

        而在拉美本身,雖然大部分國家在九O年代都已經由極權走向民主政府,但是政治不穩定,政治的極端主義以及社會混亂仍普遍存在拉美各國。例如巴拉圭在一九九六年曾發生失敗的政變; 祕魯藤森總統更在一九九二年發動自我政變,解散國會、制定新憲法並重新改選總統及國會。此外,在委內瑞拉及阿根廷也都出現強人領導的局面,這些現象令人不禁懷疑拉美的民主時代真的來臨了嗎?在墨西哥自一九二七年即執政的革命制度黨 (PRI) 在西元二千年總統大選中敗給國家行動黨 (PAN),完成墨西哥近七十多年來首次民主政府的更迭。

        在經濟方面,大部分國家雖然都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及外債問題,但是失業及依賴單一初級產業出口,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困擾。許多國家的經濟體質仍然相當脆弱,是值得繼續關注的重要課題。再者為了面對及克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九O年代拉美國家又再次推動區域整合,例如一九九四年,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及烏拉圭正式成立南錐共同市場;在安地斯山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及玻利維亞等國也積極推動成立安地斯共同體,而我中美洲友邦也在一九九一年宣布成立中美洲整合體,試圖將政治、經濟及社會整合畢其功於一役。

        總之,拉美地區幅員遼闊,人種複雜,地理差異性大,氣候及物產也不盡相同,因此唯有針對各國分別探討、研究,才不致於以偏概全,也才能夠真正認識並掌握拉美情勢。

 



[1]對於美國以南的廣大領域除廣義稱為拉丁美洲外,也稱為伊比利美洲(Iberoamérica)即曾遭受位於南歐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的十八個西語系國家及巴西;此外也稱之為西語美洲,即十八個西語系國家,以及印地安美洲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