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根廷文學

 

作者:朱景冬 

 

 

 

    在拉丁美洲,阿根廷的文學比較發達,它受古代印第安文學和宗主國文學的影響較少,而受歐洲文學的影響較多。

 

  殖民地時期,阿根廷產生了它最早的散文詩《阿根廷》(1602),作者是馬丁·德爾·巴爾科·森特內拉(1535? 1605),對印第安人的社會風習作了細緻的描寫。1612年,魯伊·迪亞斯·德·古斯曼(15541629)寫成《阿根廷》一書,記述早年開發拉普拉塔河事件,有重要的文學與歷史價值。18世紀出現了具有西班牙古典主義傾向的詩人曼努埃爾·何塞·德·拉瓦爾登(1754~約1810),其代表作是《雄偉的巴拉那頌歌》和劇本《西裏波》。

 

  19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革命取得了勝利。這場革命運動為阿根廷民族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出現了一群年輕的詩人和優秀詩歌,主要屬於古典主義,主題多為謳歌新獲得解放的祖國。維森特·洛佩斯·伊·普拉內斯(17851856)的《愛國進行曲》(1813)後來成為阿根廷國歌;胡安·克魯斯·巴雷拉(17941839)的《瑪伊普》和《伊圖薩因戈戰役》等詩激蕩著強烈的愛

國熱情。

 

  獨立革命勝利後不久,阿根廷發生了內戰,封建軍閥羅薩斯打敗對手,對全國實行獨裁統治。阿根廷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獨裁鬥爭。這一鬥爭推動了文學的發展,其主要傾向屬於浪漫主義,代表作家有埃切維裏亞、薩米恩托和馬莫爾等人。

  埃斯特萬·埃切維裏亞(18051851)是阿根廷第一個浪漫主義作家,著有長詩和詩集《埃爾維拉,又名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2)、《慰安集》 (1834)、《詩韻集》(1838);政論《社會主義原理》(1838);政治諷刺小說《屠場》(1838)。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18111888)的代表作《法昆多,又名文明與野蠻》(1845)對羅薩斯政權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顯示了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文學才能。何塞·馬莫爾(18171871)是詩人和小說家,他的長篇小說《阿瑪利亞》(1851)表現了羅薩斯獨裁統治下布宜諾賽勒斯人民的嚴酷鬥爭。

 

  19世紀下半葉,阿根廷出現了三部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加烏喬詩歌,以大草原為背景,以加烏喬為主角,表現克裏奧約(即土生白人)的鄉村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伊拉裏奧·阿斯卡蘇比(18071875)的《桑托斯·維加》,彙集了許多有關加烏喬的傳說和故事,以濃郁的詩情和鮮明的色彩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景色;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18341880)的《浮士德》寫得生動有趣,富於想像力;何塞· 埃爾南德斯(18341886)的《馬丁·菲耶羅》及其續篇《馬丁·菲耶羅的歸來》,歌頌了爭取自由、反對階級壓迫的鬥爭,反映了19世紀末阿根廷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中鄉村的破敗和加烏喬的不幸命運。

 

  羅薩斯獨裁政權崩潰之後,阿根廷文學湧現了最後幾位浪漫主義詩人和一群具有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傾向的作家,其中有詩人奧萊加里奧·安德拉德 1839 1882),以濃重的抒情筆調描寫自然景色;表現加烏喬典型人物的拉斐爾·奧夫利加多(18511920);詩集《風中之葉》和《遠方的回聲》的作者卡洛斯·吉多·伊·斯帕諾(18271918);以及具有獨特風格的佩德羅·博尼法西奧·帕拉西奧斯 (18541917)

  在散文方面,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家是:盧西奧·維克托裏奧·曼西利亞(18311913),著有《朗克爾印第安民族紀遊》(1870);米格爾·卡內(18511905),著有《青年時代》(1884);愛德華多·維爾德(18441913),著有《失去的時間》 (1878)和《順水》(1914)

  在小說方面,盧西奧·維森特·洛佩斯 18481894)的《大村莊》(1884),歐亨尼奧·坎巴塞雷斯(18431888)的《沒有目的》(1885),何塞·馬里亞·米羅(18671896)的《交易所》(1891),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在戲劇方面,愛德華多·古鐵雷斯(18511889)的劇本《胡安·莫雷拉》演出成功,從而使加烏喬戲劇得以流行。保爾·格羅薩克斯 (18481929)、馬丁·加西亞·梅羅(18621905)、何塞·曼努埃爾·埃斯特拉達(18421894)和佩德羅·戈耶納 (18431892)則是這個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史家與文學評論家。

 

  20世紀初,阿根廷文學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1893年,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魯文·達裏奧來到布宜諾賽勒斯,對阿根廷許多詩人發生了影響。其中最重要的詩人是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18741938),他的詩集《傷感的月曆》(1909)和《百年頌》 (1910),以它的新奇的形式、華麗的辭藻和優美的比喻,對阿根廷文學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其次有埃瓦裏斯托·卡裏埃戈(18831912)、巴爾多梅羅·費爾南德斯·莫雷諾(18861950)、阿方西娜·斯托爾尼(18921938)、阿爾圖羅·卡普德維拉(1889 )等人。卡普德維拉的詩集《梅爾波梅內》(1912)和《世界的節日》(1921)以風格別致、意境優美而著稱。

  這個時期的小說和戲劇繼續遵循現實主義的道路發展。羅伯托·何塞·派羅(18671928)的《勞烏喬的婚姻》(1906)和《胡安·莫雷拉孫子的奇遇》(1910),貝尼托·林奇 (18851951)的《佛羅里達的鷹》(1916)和《挖骨頭的英國人》(1924),曼努埃爾·加爾維斯(18821962)的社會小說《師範學校女教師》(1914) 和《納查·雷古萊斯》(1918),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的《加烏喬戰爭》(1905)和《古怪的力量》(1906),恩裏克· 羅德里格斯·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羅的榮耀》(1908)和《索戈伊比》(1926),都是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紀20年代,阿根廷文學中出現了一種帶有強烈民族特點的傾向,主張以新的風格表現民族的題材,因而使這個時期的詩歌和小說脫離現代主義的陳規而轉向歐洲最流行的文學流派。在這一傾向影響下,裏卡多·吉拉爾德斯(18861927)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堂塞貢多 ·松勃拉》(1926),出色地描寫了潘帕斯草原和加烏喬生活,塑造了加烏喬的典型形象。極端派詩歌的創始者之一豪爾赫·路易士·博爾赫斯 (1899 )的詩集《布宜諾賽勒斯的熱情》(1923)和短篇小說集《虛構集》(1944),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奧利維裏奧·希龍多 (18911967)、裏卡多·莫里納裏(1898 )、法蘭西斯科·路易士·貝爾南德斯(1900 )、萊奧波爾多·馬雷查爾 (19001970)、卡洛斯·馬斯特羅納迪(1901 )等,也是比較重要的詩人。這個時期的戲

劇主要著重心理分析,代表作家是薩穆埃爾·埃切爾鮑姆(18941967)、阿爾曼多·迪斯塞波洛(1887 )

佩德羅·皮科(18821947)和法蘭西斯科·德·菲利皮斯·諾伏亞(1889193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根廷文學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流派,產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埃內斯托·薩瓦托(1911 )和他的小說《隧道》 (1948)、《關於英雄與墳墓》(1962,胡利奧·科塔薩爾(1914 )和他的小說《踢石戲》(1963)等。

  

 

參考書目

Ricardo Rojas, La literatura argentina,Buenos

Aires,1948.

from
http://www.argsoccer.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