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正式進軍健康照護產業
上週最熱產業新聞,不外乎鴻海揮軍綠色IT應用服務市場,以及健康照護市場兩件事情;前者,業界幾乎一片看好,畢竟鴻海瞄準的是綠能管理等新興IT應用市場,甚少有企業經營該領域,但進軍健康照護產業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因為,這幾年來政府實在是推了不少與健康照護議題相關的科專計畫,如生醫科技島計劃、M-Taiwan下的行動照護(M-Care)、銀髮族U-Care旗艦計畫與遠距照護試辦計劃等,這意味著,已有不少業者進駐健康照護市場...面對上述情勢,後進者鴻海該如何是好?
先讓我們一起看看,鴻海計劃如何搶攻健康照護市場:
鴻海宣布與訊聯合資成立康聯生醫科技公司─以提供健檢中心、個人化醫療、基因及幹細胞治療、預防醫學等次世代醫療技術的開發為主。
另外,根據相關媒體報導,鴻海計劃在今(09)年第四季嘗試營運健檢中心。初期,會建置健康資訊管理平台,以及成立專屬的醫療團隊,以協助鴻海集團的內部幹部與家屬所需的健康諮詢服務,其後,亦不排除將健檢中心的服務開放給一般民眾。
行文至此,眼尖的讀者應該已經看到一些端倪了─就跟進軍綠能管理等新的IT應用服務市場一樣,鴻海 集團除打算透過建置整合式健康照護管理平台服務來降低每年高達8,000萬的員工健檢費用,在確認該系統服務確實可行後,也可能將之推向外部市場,獲利來 源?自然是從中賺取軟(平台廣告費用等)硬(各式醫療設備)體費用。
那台灣的健康照護市場又是如何呢?
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讓台灣政府與相關業者開始關注健康照護產業。台灣的老年人口日增(根據行政院經建 會─2007年台灣老年人口已突破10%,到了2017年則將逼近14%,2025年則達20%)、醫療費用持續上升與照護人力不足等現況,醫療產業正積 極於透過ICT技術,發展健康照護服務,以因應未來龐大的健康照護需求,而這也是政府會積極於透過科專計畫等方式,扶植、培育健康照護服務產業。
強調融合ICT技術的健康照護服務是透過讓民眾了解健康狀況等資訊的方式,落實預防、治療與長期照護。就台灣的發展趨勢來看,健康照護產業是以結合健康管理系統平台、可供使用者隨時查詢的行動化裝置,以及用來偵測使用者(目前是以慢性病患為主)現況的終端裝置(如結合RFID進行感測的醫療手環等)為主要應用。台灣的健康照護產業趨於小型化、私人化或區域化─健康照護服務無法互通,導致民眾無法隨時轉移等。台 灣政府的培育政策確實是讓不少醫療業者、軟硬體業者與系統整合廠商投入該市場,只不過,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業者不是著重於研發價格更近人的硬體感測裝 置、就是致力於開發具某種特定情境應用的照護服務,再加上現有的健康照護(系統)服務多是針對某特定機構開發的平台(產品/服務),因此,常會上演以下情 境:A醫院的健康照護病患欲轉至其他醫院時,卻因資料不可攜導致無法進行轉換等窘境。
【編按:雖經濟部技術處等單位業已研發出一套數位健康服務應用平台,但因醫院的業務型態與資訊系統架構等不同,甚少有醫療院所以上述平台為核心。】
舉例來說,雖然目前已有工研院、台灣康舒妥(Tunstall Taiwan)、中華民國長青照護協會、臺大醫院、三軍總醫院、萬芳醫院、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馬偕醫院、敏盛醫院、遠傳電信、神通 電腦、中華電訊、中興保全、開博、泰博、源星、格瑪數位、捷威、遠雄建設、南開技術學院與嶺東科技大學等數十家單位提供健康照護平台(工具)與服務,但因 上述平台服務各自獨立(指封閉式系統或主導單位不願整合等)、不易將之整合,導致已有許多業者投入的健康照護產業,仍沒有一個可以用來監控民眾健康狀況的通用型健康管理平台(含軟硬體相關設備)。
非所有醫療單位都有能力提供健康照護服務。並非每個醫療單位都有能力建立可支援健康照護的資訊系統架構與基礎設 備,如無線網路存取、行動護理車與健康照護管理平台等;再加上健康照護往往涉及複雜的資料存取問題,如不能讓使用者直接進入醫療單位的資料庫存取資料等, 因此,醫療單位還得為健康照護服務建置完善的資訊安全防護機制方可。
欠缺具體可獲利的商業模式─使用人數偏低、服務不普及。截至今日,尚未看到有任何殺手級健康照護服務可以吸引所 有民眾願意買單(指沒有健康疾病問題的民眾也願意使用),沒有具體的獲利模式,亦是導致提供健康照護服務的業者多將之定位成一個加值服務而非銷售主力的原 因,如銀髮族U-Care旗艦計畫中的唯一非醫療單位─中興保全即將「MiniBond衛星定位協尋服務」等健康照護服務定位成提供給既有客戶的加值服 務。
醫師法與醫療法的部分規定有礙健康管理產業發展─導致業者躊躇不前。根據醫療法,只有病患的直屬醫生與護理人員 才能觀看病歷,這除代表醫療單位原希望透過發展健康照護服務以舒緩醫護人員不足的願望將無法實現,有提供健康照護服務的(醫療)單位恐陷入觸法的窘境─因 為(醫療)單位多半是透過聘請專案管理師(非病患的直屬醫生或照護人員)的方式監控使用健康照護服務的民眾的身體狀況。
─健康照護小辭典─ ◎定位與急救服務:透過整合衛星定位系統、各式行動網絡與終端裝置等,針對需要健康照護服務的使用者,進行定位追蹤與提供緊急救援服務,如中興保全等。 ◎臨床照護:醫療業者透過整合健康照護平台、醫療管理資訊系統(HIS)、臨床資訊系統(CIS)、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ACS)與醫院簡要系統(LIS)等服務的方式,提供住院病患臨床照護服務,如馬偕醫院等。 ◎心理照護:透過ICT技術讓散落在各地的健康照護服務使用者可以互通有無,另外,醫療人員亦可透過上述工具提供使用者各式心理諮詢服務,如嶺東科技大學等。 ◎生理監測:透過手錶等生理訊號感測器、居家照護衣等終端裝置,監控健康照護使用者的血壓(糖)、體溫、心跳、心電圖等,確保使用者的身體無礙,一般來說,提供該類服務的業者多會透過策略聯盟等方式,與提供定位與急救服務等業者合作,如工研院等。
目前,台灣的健康照護產業目前是以年長者,以及即將成為年長者為主要客群,業者係透過ICT技術,提供遠(近)距照護服務,現有的健康照護服務型態主要有四:
─────
鴻海集團可能掀起的市場漣漪?
鴻海集團的加入,雖無法立刻解決上述的問題─健康照護產業趨於小型化/私人化/區域化(平台服務無法互通)、欠缺具體可明的獲利模式以及部分醫療法規有礙健康照護產業發展等,但無可否認的,其加入確實有助於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商業模式逐漸清楚─至少可用來降低大型企業/集團花在員工健檢的費用,至於未來鴻海集團能否將其建置的健康資訊管理平台上的資料與其他醫療單位的健康照護資料相通,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綜觀目前有提供健康照護服務的單位的手法,多是以複合式銷售的手法在提供業者產品服務,如由馬偕醫院、工研院與遠雄建設等業者一同提供 給遠雄未來城第三期建設案居民的健康照護服務,以及由敏盛醫院協神通電腦、義隆電子、合世生醫、捷威科技與元智大學等業者一同提供的U-Case遠距照護 平台,但因截至今日的買單者(使用者)仍不多,成效尚待觀察。
反觀鴻海集團,由於其發展健康管理資訊平台是以服務內部為數不少的員工(初期)健康照護服務為主,因此,即便鴻海集團無意(或短期內無此計劃)將該平台推至外部市場,也是穩賺不陪。
第二,用來監控使用者身理狀況的終端設備費用可望降低。早在鴻海集團正式進軍健康照護產業前,旗下的富士康已投入人力研發與健康照護服務相關的醫療電子儀器;由此,可推估,康聯生醫的成立,以及使用其所提供的健康照護服務的民眾逐漸增加後,有助於壓低運用在健康照護服務的醫療器材費用,如各式生理訊號感測器。from http://www.zdnet.com.tw/enterprise/column/shirley/0,2000090265,20136732-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