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撇步,教你選到綠房子

開會上課到一半,會有螢火蟲和白鷺鷥走進來作伴;光影和風恣意在室內流動,
土地和自然之間不再有界限,這樣的建築是如做出來的?

文.林貞岑  攝影.陳德信

2008/10 康健雜誌 119期

十幾年前,在全球狂熱高舉「開發至上」的1990年代,日本人把淡路島的土與石灰礦(造水泥),挖到關西填海造陸,興建關西國際機場,殘暴地留下一大片廢墟,樹木全被砍倒,寸草不生。後來委託建築師安藤忠雄改造重建。


安藤來到現場為之氣結,決定先「要回生命,回歸自然」,再談重建。他們先花5年時間,種下300萬棵樹苗,利用地下儲水瓶回收雨水灌溉樹木,不同於別人的先蓋再栽或只蓋就跑。中間曾歷經阪神大地震,震央直接切過基地,被迫修改設計圖。
7年後夢舞台計劃區完工,擁有國際會議廳、戶外音樂廣場、植物園、溫室花房與住宅群。最令人驚喜的是,汨汨泉水竟從這片曾經受傷的土地湧出,一片綠意盎然,甚至長出紅色鬱金香。

十多年來,他每年都會帶學生回到這個位於關西的西南邊的小島,親手種下櫻花樹苗,還在日本各地推動「種樹運動」,鼓勵社區居民和小朋友一起種樹,培養居民環境意識,「等樹長大把房子遮住,才是好建築,」安藤忠雄說。

建築物要跟自然環境融合

講求節能減碳及生態平衡的綠建築,又稱為永續建築,近30年在全世界各地風行,台灣也在2002年立法強制公有建築物必須符合綠建築(定義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指標,迄今通過綠建築標章案例約有119個,總計省下八億多元電費。



然而,單靠綠建築要來挽救地球暖化,恐怕緩不濟急。推動台灣綠建築的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認為,法令規定只是最低門檻,民眾和專業人員是否有「綠觀念」才是關鍵。

多數人對綠建築的想像,仍停留在昂貴複雜的技術層次,包括環保建材、高科技環保工程,如太陽能板、雨水回收利用系統、節能省電裝置,但更深的意涵應是自然建築大師萊特所說的:「讓建築物跟自然環境完全融合協調。」

安藤忠雄的建築並沒有運用高科技的節能技巧,他只是堅持用最簡單的元素和材料,如清水混凝土和木料,並且不斷種樹,將自然納入建築設計裡,讓人在生活中隨時感受到環境土地的四季變化。例如他的各項轟動國際的作品:光的教堂、水的教堂、木的殿堂、森的博物館……,你光看名字就知道有光、水、樹、空間。

他認為好的建築師首要條件是「愛地球」,如果每一位建築師都能注重環境永續,「100個建築師就足以減輕環境很大的負荷。」

在台灣,也有愈來愈多建築師跟上這股綠風潮。

例如姚仁祿把「綠牆」觀念運用在悶熱的停車場,在立體停車場的每層樓四周,都種滿爬藤類植物形成綠牆,不用加裝抽風設備,就能達到淨化空氣和循環效果,「這種風吹在身上很舒服,」他說。



在通風、採光、安全的空間裡,輕鬆互動

提倡師法自然、人天共好的建築師江文淵覺得,綠建築不單只有環保技術,更需要有面對環境的友善意願,真心為土地和環境付出貢獻關懷,「是一種綠色生活的態度,」他提出「節氣建築」概念,希望打破建築和自然界線,讓人重新回到「日出而作」的單純生活。
7年前,他帶領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在新竹寶山蓋半畝塘會館,300坪只用了30坪蓋房子,其餘全用來種果樹、蓋池塘,重建生態區。

暢銷養生書《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作者,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就曾在部落格中直言,半畝塘會館是他去過最舒服的台灣綠建築,「建築是會呼吸的,是會和自然界互動的,」完全打破他對建築呆板的想像。

在淡大教授綠建築的江宏一,則將綠建築的態度運用在自家老宅改建中。為了讓狹長陰暗的老宅通風光亮,他特別做了三個天井,並打通樓層的隔間,讓光線可以毫無阻礙地散落各處。

兩側房間則加開大窗戶增加對流,夏天不開冷氣也涼快。

裝潢少、牆壁不上漆維持混凝土原色等,不但降低對個人和環境危害,也兼顧三代同堂的個別需求,讓小孩有地方遊戲,老人則不會跌倒,全家人都能安全舒適。(80頁)
從公共空間、辦公室到居家,因為與自然共融,人可以自在放鬆,在綠建築裡開始幸福的親密互動。




6 撇步,教你選到綠房子

1、利用不同時段去看房子:
買屋不怕多看幾次,找不同時段,如白天、晚上、晴天或雨天,看房子的狀況如何、環境會不會太吵。

2、格局要方正、對稱:
通常格局方正、對稱的房子採光、通風較好。

3、帶指南針,研究窗戶方位。
北面可開窗,但日曬的西、南面要有適當遮陽裝置。另可請住商提供頂樓或屋頂遮陽材料

4、浴室、廚房要注意通風,
可避免潮濕和空氣不流通對身體造成危害。

5、選擇環保建材:
地板、牆壁是否使用國內外認證的環保建材,避免使用紅色的石材,可能會有放射線物質危害。

6、了解個人生活需求,
把最好最大的空間,留給家裡最常使用的地方,譬如廚房或客廳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