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潤為國界的全球地圖
北緯15度,離赤道只有120公里距離的墨西哥赤瓦瓦州(Chihuahua),摩托羅拉(Motorola)工廠2004年1月15日升起了三面旗子,一面是赤瓦瓦州旗,一面是工廠的廠旗,中間則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來自台灣的鴻海集團,以1,800萬美元正式買下這個距台灣12,000公里之遙的五百人工廠,並且保證絕不裁員。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親自出席交接儀式,更顯示了這項決心。
這是鴻海在美洲最新的結構性布局:把美國本土的廠房儘量往南遷移,以節省成本;而無法遷移的據點,一則轉型成物流及研發中心,一則是快速關閉。
無情的競爭,無人能倖免
為了應付全球愈來愈壁壘分明的「區域經濟」,鴻海必須看見未來十年的競爭形態;為了在國際競爭對手的節節進逼下生存,鴻海必須能同時在全球各據點開戰。鴻海已經是台灣第一家完成歐、美、亞三大洲併購的公司,它必須要從「製造外移」的層次,學會真正的全球管理:運用「全球資源」,經營「全球成本」,來壯大全球化企業。
然而,一面國旗,卻讓這位從不畏懼國外大廠競爭的CEO動容不己,隨行左右的人員都感受到郭台銘的心情激盪。
或許是因為征戰多年的思念,也或許是因為他的心中感慨萬千。
「每次走在那些廢棄的巨大廠房之間,清點那些宏偉的船塢和數千人的設備,彷彿可以看見在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輝煌帝國時期。」一名鴻海集團派駐海外的主管,分享他一路追隨郭台銘揮軍全球戰場的感受。從蘇格蘭造船廠,走到東歐雷達基地兵工廠,無論是曾一時雄霸世界的海權國家,還是掀起工業革命的製造基地,都無法逃脫競爭的無情。
歷史對時代的無情,連國家都無可倖免。
沒有進步,原地踏步,不到一個世紀就被取代。
國家如此,企業更是如此
2004年,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公布了「科技一百強」,其中有高達70%的企業,在2003年時並未名列榜上,說明了科技產業變動之快,不管是在景氣谷底或是高峰,景氣來了,一樣有企業遭到淘汰。只有鴻海竟然連續七年都榜上有名(請見表1-1)。「新世紀將是『成功崛起』與『失敗滅亡』高速變換的年代。」郭台銘在2000年初、也就是二十一世紀第一次對內部五百名幹部訓話時,就強調這是「危機」與「轉機」更明顯並存的時代。
企業無論大小,都面臨全球競爭
「全球化的過程,讓競爭的規模愈來愈大、而且愈來愈複雜,」哈佛大學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點出了目前企業的困境。郭台銘在2004年的股東會上也清楚表明,現在跨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一種「全球成本的競爭」。所謂「全球成本的競爭」,就是「社會成本+國家成本+公司營銷成本」的競爭。
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Thurow)指出︰「企業的經濟地圖,是以利潤為國界-它們會找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在獲利最高的地方販售。供應鍊管理,是這種模式的最佳寫照-哪些作業該委外?哪些作業要自己進行?兩者又該選擇在何處進行?答案均指向全球運作。」
現在,企業不管大小,都要面對全球競爭帶來的變化,而且企業的規模愈大,所面臨的變革幅度愈大,難度也愈高。
「競爭」觀念為什麼對台灣企業特別重要?東海大學專研經濟社會學的陳介玄教授曾指出,「從總體角度來看,這是台灣能以『後進資本』的角色,來取得國際市場的有效策略。」換言之,以台灣殺價高手造成的「競爭結構」,其實造就了長久生存發展的機會。
而鴻海又是如何從「競爭」中崛起,甚至還能連續七年,都進入美國《商業週刊》科技一百強排行榜?
「我們真的很辛苦,」郭台銘在2004年6月股東會中,坦承鴻海目前跨入TFT-LCD面板產業所遭遇的苦戰,並透露前一天,「我一下飛機,段行健(注:群創光電執行長)就來找我開會,一直開到半夜。」
群創光電是鴻海集團跨入高科技最大的一筆投資,初期資本額是220億台幣(母公司鴻海精密三十年來的資本額也才280億台幣),但群創一開始就被外界認定很可能會延遲投產時間表,能否順利達成目標,仍是一大未知數。
延遲的理由不只一個。首先是2003年底景氣開始大好,全球TFT-LCD面板廠紛紛加緊擴大產能,產能一擴大,零件原料供應就開始吃緊,從設備、原料到大尺寸的彩色濾光片等,各路對手都爭相搶奪資源。而2003年5月才動土的群創,才準備開始大興土木,就受到了其他面板廠的資源排擠,「大家都會想辦法卡他。」全球知名的調查機構美商顯像資訊(Display Search)台灣總經理王建二指出。
群創是一個典型的全球競爭縮影。
就算其他廠商的產品規格和群創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仍難保群創未來不會成為它們的敵手,因此其他廠商沒有必要互相合作,來幫助鴻海壯大成長。群創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得靠集團自己支援,這便是所謂「公司營銷成本的競爭」。而為了要擴大產能,就得進行一連串的資金籌募。例如2004年7月,韓國樂金飛利浦(LGP)於美國上市,吸金17億美元(相當於500多億台幣),對其他廠商也產生資金排擠的效應;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對TFT-LCD的政策優惠支持的強度如何?高科技基礎建設如何?這就是所謂「國家成本的競爭」。
郭台銘對競爭環境的敏感無所不在。「我從韓國機場手推車的模具製作水平,和大陸官員的年輕化及高效率,就覺得台灣值得驕傲的地方愈來愈少,」郭台銘語帶憂慮。
除了搶材料、搶設備、搶資金,最重要的還有人才的供給、人力的素質,而這也是一種「社會成本的競爭」。
郭台銘親赴第一線作戰
每一種競爭,國外及國內的對手都會想辦法卡住群創的腳步,但它們卻阻止不了郭台銘親赴第一線作戰。
為了和奇美策略聯盟,郭台銘曾親自南下。初期奇美曾提供十五吋和十七吋面板半成品(Cell)給鴻海,讓鴻海自己做後段組裝。一名南部大廠副總就提到對郭台銘作風明快、親和力強的印象,「他在車上跟我說,他生下來是先學講台語,才會說國語,我不知這是真是假。」這名副總說。
為了爭取TFT-LCD的原料大尺寸玻璃基板,媒體也報導2004年5月7日,郭台銘親自和康寧公司(Corning)的台灣總經理柯康宜(Nitin Kulkarni)一起打高爾夫球。全球第一大LCD玻璃基板製造商的康寧公司,韓國三星(Samsung)的最大材料合作夥伴,也在台灣投資了60億台幣興建玻璃熔爐。
「當SARS來的時侯,有哪一家台商公司董事長直接到大陸第一線?只有郭台銘吧。」花旗美邦銀行董事總經理Kirk Yang指出。董事長本來就不用到生產線,但郭台銘站到第一線,一方面爭取決策時效、一方面穩住軍心,完全是「戰爭」思考。
但這一次鴻海傾全軍之力衝刺TFT-LCD面板,為的是什麼?面板為什麼對鴻海下一步的競爭能力這麼重要?
鴻海目前掌握全球十分之一的個人電腦出貨量,每十台有一台來自鴻海的全球工廠。根據研究機構IDC(國際數據資訊)估算,2003年全球個人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為1億5,000萬台,2004年大約成長為1億8,000萬台,預估2005年將達2億台。
「以後面板會和電腦連在一起出貨,不會再分開了。」Kirk Yang指出,就像過去筆記型電腦如果沒有面板就出不了貨,而現在全球1億2,000萬台個人電腦也處於從CRT監視器,全面轉成TFT-LCD面板的關鍵階段。
如果沒有面板供應,就算有訂單也沒用。
「反觀如果鴻海有了自己的面板廠,能供應充足且比別人還便宜的面板,就可以趁著面板改朝換代的這個階段,再搶別的組裝大廠訂單。」一名業界人士觀察這次面板帶來產業的改變後說。大家都知道未來顯示器市場將會由面板取代,但是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最便宜的產品?
鴻海絕不會放過這個產業結構改變的好機會。「郭台銘最擅長的,就是從變動中看到機會。」一名業界人士指出。
投入TFT-LCD產業,一方面保護既有版圖,一方面群創也可以扮演面板供應者的角色。「如果我們把未來TFT-LCD的個人電腦做到像CRT顯示器個人電腦一樣便宜,別人能不交給我們訂單嗎?」一名鴻海內部決策人士透露鴻海的企圖心。投入面板,還是為了維護成本的優勢,特別是桌上型電腦的市場仍大。
「別忘記,個人電腦未來也會繼續演變,」郭台銘在2003年股東會後對記者強調,桌上型電腦有無法取代之處,未來會和筆記型電腦分庭抗禮。目前全球每十台個人電腦,有一台來自鴻海,只要群創能供應更便宜的面板給鴻海,讓鴻海趁這一波TFT-LCD桌上型電腦市場演變的關鍵時刻,搶攻更大的市場,只要變成每十台個人電腦,有三台由鴻海出貨,鴻海的勢力就會是目前的三倍!
套圈圈遊戲
但是這一次群創的對手,布局一家比一家深、後台也是一家比一家強。日本夏普(Sharp)、韓國三星及樂金飛利浦集團在十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而台灣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領軍的友達光電、奇美集團許文龍領軍的奇美電子、超過五十年歷史的中華映管,以及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領軍的廣輝電子,都有日本公司的技術支援和合作,在產業初期高風險時就完全投入,郭台銘的面板能做得比他們便宜嗎?
「愈晚進來的人,在資金、產能和技術上更不能犯錯,」前瀚宇彩晶總經理吳大剛在2004年3月12日彩晶五代廠動工時就指出,他們的每一項投資都經過仔細精密的模擬和計算。
像鴻海這樣的晚進者還有另一項成本,就是在一開始就用第五代廠機台來做試產,不像其他公司從三‧五代開始進行,會比較便宜。「鴻海買先進設備不一定比較貴,但是用先進設備來投產到量產,學習曲線的成本就比別人高。」奇美副總經理吳炳昇說。許多人一開始都認為,廣達在1999年成立廣輝電子之後,是最後一家第五代TFT-LCD廠,鴻海不可能再進來了。
而且,面板價格一直往下掉,愈晚進來愈吃虧,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就預言,2005年面板商的虧損將以百億計算。企業的內外在環境變化愈來愈快,鴻海要做面板,就要有把握做得比別人便宜。鴻海憑什麼成為最後一家大規模投資的面板廠?
「你看過園遊會裡那種用圈圈套獎品的遊戲吧,」一名鴻海高階幹部回憶去年郭台銘參加集團舉辦的園遊會,看見了用圓圈圈套瓷娃娃的遊戲。郭台銘率領著一群幹部,突然停下來,開始玩起套圈圈遊戲。一開始,郭台銘用了十個圈圈都沒有套到,因為瓷器表面很滑;於是,他又買了十個,還是沒套上。最後共用上三十個圈圈,才套上獎品。
「我這麼忙,為什麼還要玩這個遊戲?」郭台銘告訴身邊所有的高階主管,只有勇往向前的決心,才能完成目標,「你們這些主管,也要有下去套圈圈的精神!」他強調主管們也要有親自下去打仗的決心,站在第一線和員工並肩作戰。
「有困難才有機會,有挑戰才有創新」,這是郭台銘的名言之一。最近五年來個人電腦的變化愈來愈快,困難和挑戰同時並存,誠如郭台銘強調,經濟發展面對的是「新思維」、「新科技」、「新生態」,只有靠自己和自己競爭,才能克服惡劣環境生存下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