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廈華愛閩東 華映借殼背後貨款圖謀
2009-02-16 12:52:58 華夏經緯網
關鍵詞: | |
在入主*ST廈華(600870)三年後,中華映管(2475.TW)再戰A股,擬將旗下在大陸的液晶模組資產借殼SST閩東(000536)上市。而令投資者疑惑的是,中華映管何以捨近求遠,不出手救援瀕臨退市的*ST廈華,而選擇借殼SST閩東?
中國證券報記者卻發現,表面看似不合常理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中華映管在大陸做大液晶面板產業的夢想。未來華映有望在大陸建設6代線或者更高世代 的面板生產線,而通過入主SST閩東,不僅可以擁有一個上市融資平臺,更有望從大陸對台資企業總額高達1300億元的貸款中分得一杯羹,以投資高達數百億 元人民幣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自2月4日復牌以來,SST閩東(000536)已經連續8個漲停,股價從停牌前的4.8飆升到7.13元,漲幅達到47.6%,同期深成指的漲幅為18.75%。SST閩東自2006年12月25日起停牌,停牌期長達700多天。
獲得融資平臺
支援SST閩東股價大幅上漲的動力來自於此次的重組方中華映管,這家公司三年前入主*ST廈華,是台灣第三大液晶面板製造商。
中華映管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曉燕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次借殼SST閩東,最重要的是華映在大陸資本市場獲得了一個融資平臺,該公司大的戰略方向將完全由華映來掌控,華映在閩東也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SST閩東披露的股改及資產重組預案顯示,在將全部資產負債出售給福建省電子資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而成為凈殼的同時,向 Chunghwa Picture Tubes(Bermuda)LTD. (以下簡稱“華映百慕大”)、 Chunghwa Pic-ture Tubes(L)LTD.(以下簡稱“華映納閩”)和福日電子(600203)非公開發行股份,以購買華映百慕大、 華映納閩合計持有的福建華顯、深圳華顯、華冠光電和華映視訊四家液晶模組公司各75%的股權以及福日電子擁有的206基地資產。擬購買資產的預估值合計為 27.59億元。
奧維諮詢公司總經理喻亮星介紹,全球液晶顯示行業在經歷2008年下半年的重創後,台資液晶面板企業至今仍身陷巨虧泥潭,而在大陸獲得一個融資平臺對台資面板企業將具有重要意義。
部分知情人士表示,“在當前金融危機下,企業融資普遍比較困難,試問全球有誰會像大陸一樣對台資企業提供總額1300億元的貸款?華映的6代線非常符合大陸的產業政策導向,應該有機會獲得大陸銀行的貸款,這對華映是很好的機遇。”
去年12月,國臺辦主任王毅在第四屆兩岸經貿經貿文化論壇上宣佈了十項惠臺措施,其中一項就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將在今後三年內為台資企業提供一筆總計130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貸款。
相關人士稱,在這筆總計130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中,國臺辦有較深的介入,一些符合大陸產業政策導向的大項目將獲得重點支援。“華映所從事的液 晶面板行業,是大陸一直鼓勵發展的產業,而華映借殼SST閩東一事也是由國臺辦會商福建當地政府、證監會等部門後才拍板的。春節前,華映方面還專程向國臺 辦有關負責人彙報借殼一事的進展。有關部門也有意使首家在大陸借殼上市的華映成為支援台資企業發展的典範。”
另外,福建當地對兩岸經貿合作也有著更多的期待。福建省資訊產業廳副廳長邵玉龍此前就對媒體表示:“我們正按照原資訊產業部和福建省簽訂的‘部省合作’協議的內容,努力打造海峽西岸資訊產業基地,對於台灣企業來福建投資,我們將採用先行先試的方針。”
在福建當地,華映借殼SST閩東上市並不是一個秘密。一位當地人士透露,“華映與SST閩東去年就開始談,起初是想注入華映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但因為華映光電所從事的CRT業務不景氣, 2007年還虧損3億元,後來就選擇了注入4家液晶模組公司。”
事實上,據劉曉燕透露,華映光電早在2003年就開始向大陸證監會申請IPO。
華映早在1994年就在大陸投資設立了華映光電,總投資額達到6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單一顯示映管生產廠。華映光電自成立後,效益就非常好,於是在 祖國大陸有關部門的支援下,華映光電出現在祖國大陸第一批擬上市的台資企業名單中。隨後,華映與平安證券、元富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簽訂上市改制輔導合 同,開始啟動上市程式。但後來因受制于IPO暫停及當時的兩岸政策,一直未能如願。
曾擔任華映大陸上市財務顧問的元富證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就十分贊同台資企業在大陸借殼上市,“台資企業在大陸直接申請IPO,時間不容易掌握,費用也不便宜,而在當前A股股價普遍處於低檔的時候,臺商若能成功借殼上市,成本相對低了許多。”
或新建6代線
多年來,華映在大陸的投資取得了不菲的收益,繼續做深做大在大陸的業務,將成為華映趕超其他面板巨頭的一個機會。但中華映管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劉曉燕也表示,目前如果在大陸新建6代線,面臨的主要政策障礙是台灣當局的限制。而當前兩岸關係的緩和,則為台灣當局鬆綁面板產業創造了條件。
據台灣媒體報道稱,台灣“經濟部”初步將解除本地面板商在大陸生產七寸面板的限制規定,隨後將開放5.5代面板廠登陸,6代面板廠可望在4年內登陸,但前提是台灣的八代廠已進入穩定量產階段六個月。
而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如果未來台灣政策鬆動,華映可能在大陸新建6代線或者更高代數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屆時龐大的投資規模將是華映的巨大壓力,而通過SST閩東的融資平臺及大陸對液晶面板產業的扶持政策,華映將極大地緩解資金壓力。
資料顯示,以生產液晶電視用的6代線為例,新建一條生產線投資額高達150億元,7代線更是達到200億元。在華映的競爭對手三星、奇美、友達紛紛投資新建高代數生產線的壓力下,華映有著投建生產線的強烈衝動。
根據公開資料,奇美電子2008年TFT-LCD合併營收為3133億新台幣,友達光電2008年全年合併營業額達4239億新台幣,而華映2008年合併營收僅為1182億新台幣。
儘管如此,華映目前的經營業績卻不容樂觀。華映2月10日披露的2008年度業績顯示,該公司2008年合併營收同比下降25.8%;稅前凈利 潤虧損116.7億新台幣,同比下降232%。而進入2009年,華映營收大幅下滑的局面並未見好轉,華映1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26.2億元,環比減少 27%,同比大幅減少81%。
喻亮星認為,華映雖然是台灣第三大液晶面板廠商,但是在規模上與“面板雙虎”奇美、友達的差距較大,屬於產業跟隨者,一直有著做大規模的野心。 此前一直有華映被前兩大廠商收購的傳聞,而自1994年進入大陸市場以來,華映在大陸的產業佈局日益完善,也逐漸意識到深入紮根大陸市場可能是其做大做強 的機會。
興業證券研究員時紅認為,包括華映在內的台灣主要面板已經在大陸設立了液晶後端模組加工廠,如果在大陸投建面板廠不僅可以縮短供應時間,節約成本,也能更快響應下游大陸整機彩電廠商的需求,為台資面板廠贏得更多的商機。
何以不救廈華
對於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虧損,瀕臨退市的*ST廈華而言,此次華映如果將4家液晶模組公司的資產注入無疑將會鹹魚翻身,但華映此次為何捨棄入主三年的*ST廈華而不顧呢?
*ST廈華一位內部人士對華映將液晶模組資產注入SST閩東頗為不滿,“華映三年前就做了廈華的第一大股東,但這幾年來公司業績一年比一年差,如今不僅見死不救,華映這次卻將這麼好的資產放到閩東,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
*ST廈華因為連續兩年虧損,如今正在退市邊緣掙扎,2006年、2007年分別虧損5.4億元、3.9億元,2008年前三季虧損3.4億元,公司已經發佈了2008年業績預虧公告。
對此,劉曉燕的解釋是,“液晶模組製造與彩電整機生產儘管是產業的上下游,但目前大陸的產業政策有很大的區別。液晶模組和面板製造因技術含量 高、能滿足下游整機廠商需求而受到鼓勵,而彩電整機企業則較少受到政府政策方面的扶持。”此外,維持整個產業鏈的合理分工也是華映所考慮的,“液晶模組畢 竟僅僅是整個液晶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與下游的整機製造放在一個上市平台中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它與上游的面板製造聯繫更為緊密。”
銀河證券研究員朱力軍也指出,華映可能是想將SST閩東打造成液晶模組資產的上市平臺,未來如果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為緩解資金壓力,可能會考 慮利用上市平臺融資或者申請貸款,而這樣的項目無疑更加符合大陸的產業政策導向,在融資貸款等方面更能得到支援。而對於下游的彩電整機企業而言,在國家層 面的政策扶持則並不多。此外,海信電器(600060)、四川長虹(600839)2007年非公開發行申請均未獲得通過,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在市場對彩 電整機廠商盈利能力的擔憂。
此外,也有人士向記者透露,華映方面不願借殼*ST廈華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自進入廈華以來,發現廈華的窟窿比較大。“廈華之前在海外有很多應收 賬款,但後來一查,卻發現大多收不回來,成了死賬。另外,在賬面上有不少存貨,但是由於液晶電視無法維修,很多存貨的實際價值非常低。”
對於*ST廈華連續三年虧損,華映財務副總兼發言人巫俊毅對媒體表示,其主要原因在於積壓的呆貨、呆料,在華映入主之後就設法整頓,而去年也做 了一次性處理徹底把包袱甩掉。同時也結合了華映的技術,針對其製造、品質作進一步的改善,希望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獲利水準。而對於廈華今後的發展,巫俊 毅則表示,雖然對廈華的投資效益不如預期,但廈華在大陸市場耕耘多年,在品牌和渠道方面仍有一定基礎,華映持續經營廈華的方向不變。
*ST廈華2008年三季報顯示,華映方面對公司的借款總計4.5億元,大多以委託貸款的方式借給*ST廈華,年利率參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應 計利息為1820萬元。該公司半年報中還透露,大股東華映方面通過延長公司採購的賬期和提供委託貸款等方式緩解公司的資金壓力,液晶面板採購交易由即期付 款改為120天賬期。
華映一位內部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強調,“華映方面僅持有*ST廈華27%的股份,原來的第一大股東華僑電子持有18%股份,華映雖然是第一大股東,但是在*ST廈華的話語權還是有限。而在SST閩東,華映將會是絕對控股,對公司的戰略起到絕對作用。”
銀河證券研究員朱力軍也認為,華映是做液晶面板起家的,當初入主*ST廈華,更多的是從產業鏈垂直整合的角度來考慮,為自己的面板尋找到穩定的下游廠商是其主要目的,對終端品牌的運作則並非其所長。
來源:中國證券報 陳靜
from http://big5.huaxia.com/tslj/qycf/2009/02/1319806_3.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