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文社會志業 (12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因。」下午一位年紀和我差不多的病人告訴了我他的家庭、他的奮鬥、他的眼淚。

  「我從小最怕過母親節,母親節一到,別人都高高興興、歡歡喜喜的,可是我都好想哭,我沒有媽媽,我媽媽在生下我那個最小的弟弟,就死了。我們家一共有九個小孩,我是老大,只有一個妹妹,八個男孩,我那個最小的弟弟,還不到一歲,就發燒,後來肺炎死了。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闆」,我粗聲地問,「還有沒有黃玫瑰?」

老先生從屋裡走出來,和氣地說:「沒有了,只剩下你看見的那幾朵啦。」

「這黃玫瑰每一朵的頭都垂下來了,我怎麼買?」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適合自己的對象,必須擴大生活圈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但是,擴大 生活圈的同時,也要放寬自己的擇友條件,不要隨便將別人貼上「討厭」的標籤 ,否則,可能錯失良緣。世界上的人,雖有千百種;卻有一種很簡單的二分法:把所有的人分成「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兩類。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不同的磁場,光看一眼好惡立判。有的憑經驗、有的靠直覺。交集多的,初初相識就一見如故。交集少的,馬上分辨出「我們不是同一國的」。

年少的時候,我會很得意自己擁有一眼把人看穿的敏銳度,年紀漸長,才知 道「眼光犀利」和「表情勢利」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傷到別人的同時,損失最多 的還是自己。在不是很了解對方的情況下,輕率地貼上「我不喜歡這個人」的標 籤,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像一座堅實的城牆,阻擋我們進一步認識對方,也失 去向他學習的機會。

你對他人的認知,其實就是自我反省的測量器。你對別人的感覺,真正反應出的是你對自己的感覺,跟那個人本身的關係其實並不大。你不可能真正愛一個人或恨一個人,除非那個人的行為,正好反射出你對自己的愛與恨。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在他身上看到自己不願意面對的缺點。唯有心懷感恩地面對,並且透過自我反省及學習,才能在這個經驗中成長。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是短暫的,記錄是長久的。


※今天請教別人,明天勝過別人,有什麼不好呢?只要開口,就有機會。


※人類是因為堅持實踐夢想才偉大的。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4 Mon 2007 11:46
  • 窗外

 

李家同

做校長,有一個好處,到別的大學去訪問,總會受到很好的接待。我最喜歡去的一所英國大學,校長學的是精密機械,但好像極有修養,不但談話非常優雅,而且生活也很有品味。他們學校的貴賓餐廳有片大型的落地玻璃窗,窗外有一大片草地,草永遠剪得很整齊,最好看的是草地中間的那棵大樹,這是蘋果樹,有一次,我春天去那裡,蘋果花盛開,校長請我吃飯的時候,坐在靠窗的桌子,一面用餐,一面欣賞窗外盛開的蘋果花,真是一種享受。

今年,我又去了,窗外仍然是賞心悅目的花園,蘋果花也盛開,可是那靠窗的桌子不見了,我們在裡面的一張桌子吃飯,校長本人吃得極為簡單,其他人也如此,好像大家都在吃麵包和湯,我向來痛恨洋人的牛排,所以吃簡單的食物我也十分快樂。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說,我剛生下來的時候,很黃很瘦,吃什麼吐什麼。醫生說是我是天生的噴門狹窄,必須開刀治療。才剛生下的嬰兒就要動手術,成活的机率當然很小。所以,姥姥堅決反對,每天都去找院長好幾次,要求想出更好的治療方法。在姥姥的強烈要求下,最終沒有開刀,經過精心的治療,我不吐了,慢慢地好了起來。媽媽常說,我的小命是姥姥救回來的。

由于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的工作又很忙,我的童年就是牽著姥姥的衣角度過的。姥姥是北方人,喜歡做麵食,于是我從小就養成了吃麵食的習慣。我特別喜歡吃姥姥烙的大餅。把白白的面粉放進盆子里,加進適量的水,然後揉成麵團,放進些麻油,做成麵餅,不用任何其他的佐料,就這樣放進鍋里烙熟,就可以了。說起來挺簡單,可是想做好就難了,從小我就看著姥姥烙大餅,可是從來也沒烙出過姥姥烙的那种味道。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擁有一切,但不快樂。也有人幾乎一無所有,卻快樂而且毫無掛罣。

一個人唯有胸中踏實,才不會感到空虛,才會感到幸福快樂。單身的人,希望結婚。希望那個最最最最愛的男人或女人,會像及時雨一般的出現。那麼就可以過一份快樂的生活,擁有幸福了。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攝影/徐仁全

比起德國其他大城市,如法蘭克福、漢堡或柏林等動輒百萬人口,弗萊堡20萬人口只能算小鎮。且它位在西南方,過去在德國歷史上也不是太重要,台灣旅遊團根本不可能會到這個偏僻的小鎮觀光,因為沒有太雄偉的教堂及城堡可參觀。

但弗萊堡這個小鎮,卻是全德國太陽能應用最發達、最普及的地方。截至去年底,弗萊堡太陽光電板鋪設面積已達1萬1000平方公尺,總鋪設量達到7300kWp(kWp,峰瓩;每峰瓩可輸出1瓩電力之太陽電池容量)。相較於面積大弗萊堡235倍的台灣,至今年2月止,只裝設了1350kWp的太陽光電系統容量,還不及弗萊堡太陽能裝置容量的1∕5。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最喜歡的飲料從冰可樂,變成溫開水。

更明確地說,從冰可樂、黑咖啡、麻辣鍋,變成溫開水、熱牛奶、地瓜稀飯。

如果到咖啡廳,不能只點溫開水怎麼辦?那就來杯「無咖啡因」的咖啡吧。「要不要甜點」?我搖頭笑笑,好像服務生問的是:「要不要出軌?」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樹木在我們周遭總是存在得那樣理所當然;但一旦樹木生病,人類往往總是現實的想到重新種就好了,只是生命是否真能這樣輕忽對待?樹木提供給我們自在呼吸的新鮮空氣、給予生物棲息的場所,一直仰賴樹木生存的我們,是否也該學習好好珍惜樹木?

台灣島嶼之所以美麗,有很大的部分是來自於蓊鬱的山林,豐富的林相讓各種生物棲息其中,自然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台灣有一半以上的土地由森林構成,春夏秋冬隨著季節的變換,給予山頭不同的面貌;但是山林的砍伐,讓森林面積逐漸縮減。

但同時我們卻無法忘懷樹木給我們的舒適感受,於是我們在城市景觀中栽種樹木,公園裡、人行道旁到處都可以見到樹木的蹤跡,樹木的存在就如同沙漠中的綠洲,給予城市喘息的空間。

樹木在我們的生活中何其重要,但是我們往往不去重視它,在開發與建設的主流思考下,第一時間犧牲的就是樹木,擋住路的移走、妨礙建設的就砍除,樹木彷彿成了裝飾物品,只是純粹為了環境美觀而存在。

其實,隨著溫室效應的日漸嚴重,樹木扮演著降低二氧化碳的重要角色,政府在鼓勵大家多多種樹的時候,必須要注意適地適種的問題,在做開發時,也必須考量當地的環境生態,如果等到破壞殆盡,再來重新栽種,似乎不是應有的考量。

                   

從過去的柳杉遭到松材線蟲入侵到台東蘇鐵被白輪盾介殼蟲侵襲、褐根病引發全省樹木的生存危機,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卻又不斷地發生,全台此起彼落都傳出樹木死亡的消息,究竟我們對於樹木的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3400公尺的排雲山莊旁,高爾盯著阿扁說出:「對抗氣候變遷是個道德問題。」而阿扁也含笑點頭,周圍的鎂光燈閃爍著。隔天斗大的墨字寫著:「總統表示對抗全球暖化,才是真正愛台灣。」對於這般美好畫面的幻想,卻建構於此刻諸般的不協調。

「請專業環保公司估算」、「門票內涵碳稅」、「植樹吸收」,邀訪單位侃侃談著碳平衡。暫不細究用錢來解決問題思維是否恰當。只想提醒,電影>的製片公司,也在該片導演要求下參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計畫,但這些經費並非直接來自每位電影票卷。而近期於歐洲舉辦的環境相關研討會,同樣提供購買碳抵減(Carbon Offset)卷的服務。其立意於現行航空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管制尚闕如,因此希望藉著消費者自發性的行為,減輕旅程對全球暖化的衝擊。以筆者為例,若欲到瑞士參加研討會,則需額外支付80歐元給名為 “MyClimate”的組織。該組織將利用此費用,於非洲、印度等地,執行植樹、提昇熱效率、再生能源替換等計畫,以抵減航程的總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一切估算與抵減計畫,都需依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中清潔發展機制的規定。而此類個人對於消費行為的潛在環境危害,負起「迴避」、「減輕」、「彌補」責任的過程,不正是綠色消費的落實嗎?

碳平衡費用該由誰負擔,只是種枝微末節的不協調,最大關鍵,還是落於高爾此行的成本效益。雖然邀訪單位表示此行將有10億的等值媒體宣傳效果,但似乎未從「邊際效益」與「機會成本」的角度衡量。在各大報已會以半版來報導IPCC的研究結論,主流電視台亦針對北極流冰消減狀況製作專題,甚至學界都缺乏氣候變遷論戰的台灣。此時,一個敲響警鐘的宣道者的疾呼,似乎不如行政者的具體經驗分享來的重要,例如英國環境部秘書長Miliband,其在氣候變遷法的推動經驗,定能對於研擬中溫室氣體減量法提供建議。此外,環保運動總是抨擊著政府對大工程的迷信,例如面對蘇花高時,提議若等額的預算轉移到洄瀾夢想聯盟所提出的各項計畫,才能真切的創造花蓮的未來。同樣的,一下將3400萬用於邀訪高爾,是否也落入了對於「大」與「集中」的迷思?畢竟能源政策環評的經費也不過就600萬,而環保署過去2年與溫室氣體相關計畫,總計也僅3600萬,而一個環保團體秘書長的月薪甚至低於3萬4。

若欲就此點討論,我們無法迴避一個難解的謎團—『沒有高爾,這3400萬會存在嗎?』若以去年成立的『氣候變遷聯盟』為名,提出一系列的對抗全球暖化的計畫:以1000萬成立環評委員的智庫小組,協助其檢視各開發案對全球暖化的衝擊;以500萬,進行民間版的能源政策的政策環評;針對溫減法中,飽受爭議的既有排放權的配置,花費500萬籌組獨立專家團進行各情境衝擊評估。這三個攸關重大的計畫,總計也僅邀訪高爾所需的三分之二,但企業界會有同等意願嗎?『太具爭議性』、『不宜與政府作對』可能都是婉拒的藉口,但『廣告效果』的衡量才是決定性因素。倘若如此,『協助企業界建立環保形象』曾幾何時成了環保團體的責任?

邀訪行程的規劃中,最令人費解乃『台灣高爾之友會』的設置。縱然在宗旨中已明示以全球暖化為主,但能擺脫搜尋“Friends of Al Gore”時,多是支持其參選總統的組織的尷尬嗎?更何況『高爾之友』此類歌迷會般的名稱,是否會被簡化成對高爾此人的完全認同?當環保聯盟的前輩引述著賈德戴蒙的>來表達對於生態崩潰的憂心時,或尚能與戴蒙認為核電是對抗氣候變遷之所需的看法加以切割。但當『高爾之友會』的大旗一張之時,是否意味著將對高爾協助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取得原住民保留地的採油權之類的指控,視而不見?

記得先前邀訪國際友人來台時,他們總熱情地說著:『要盡其可能的利用他們。』而亦有人到訪後,發出『把那麼多資源放到招呼一幫旅客, 會否用在自身組織發展會更好?』的感嘆。這次高爾的邀訪,若仍是由環保團體出面,也應該思考是否對氣候變遷聯盟後續計畫有所幫助。否則,不願面對的真相(Inconvenience Truth),將僅是便宜行事的捷徑(Convenient Track)。而對抗全球暖化,促成低碳社會。捷徑,能引領我們到應許之地嗎?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譯自2007年5月2日ENS泰國,曼谷報導;楊璧如、丁秋仁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2007年的第三份,也是最後一份報告在4日公布。各國在曼谷召開會議,逐條檢閱報告內容。這份報告將顯示,若對全球暖化不採取任何因應措施,所要付出的代價必將高於立刻採取行動。世界保育基金會(WWF)認同此一結論,且發表了15項遏止氣候變遷方法的報告。

WWF全球氣候變遷計劃主持人福默爾(Hans Verolme)認為,「立刻採取行動來減緩氣候變遷,才能為民眾及企業帶來實質的益處與保障。」他說:「地球正在發燒,不過人們與世界保育基金會不懈地齊力改善地球的狀況;換言之,人類因為全球暖化已經付出太多慘痛的代價,唯有起身行動,才可避開未來災難的威脅。」

WWF氣候行動之一是新的碳足跡信用卡,由荷蘭最大的商業銀行Rabobank所發行,這張信用卡現在有110萬使用者。

銀行表示,經過特殊發展出的計算方法,將購買物的總CO2排放量轉換成金額,例如加油比買花排放更多的CO2。如此一來,銀行對於氣候計畫將有所貢獻,得以抗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效應。

「黃金標準」能源計畫,是由WWF在開發中國家發展的永續能源計畫品質標準,這張信用卡就是藉由這個計畫,來協助達成所有購買行為的碳補償。各個不同的夥伴機構所進行的活動,都經由外部認證機構認可。

在泰國,WWF為促使再生能源在泰國興起,其中一個合作計畫就是進行有關「非常小型能源製造商」的修正法案,以因應排放問題及燃煤發電廠產生的其他污染。

2006年泰國國家能源政策議會通過WWF贊助的修正案法案,通過私人的再生能源公司製造1到10兆瓦電力售給供電系統。這是泰國第一次允許電力供應權力釋出,以及允許小型的電力製造商成立,而其中不乏再生能源的佼佼者。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民間會議道出了糾葛複雜的環境問題

共同作者:劉香君、耿璐、吳佳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今年422地球日前後,民間環保團體在台北NGO會館舉辦了一場「全國NGOs環境會議」,正當所有媒體焦點在陳總統一席「挺蘇花高」的言論時,其實,會場上還談了多少重要的環境問題,可有人關心?

錯誤政策迫使媽祖魚面臨生死關口

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台灣是一座海島;台灣政府更宣稱為海洋立國的國家,台灣人民卻對海洋有著陌生感,面對水藍蕩漾、美得像馬爾地夫、夏威夷等世界名勝的台灣海岸,卻任其佈滿水泥建設與重工業開發。今日的台灣海岸,更存在著一個更迫切的危機,一種美麗的生物——中華白海豚,目前正遭受台灣西南海域的開發而面臨跡近絕種的生存困境。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松億、陳亮如
「當你對這個河川、這個地方、這個環境有愛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你做的事情永遠都不夠,會一直不斷的想做。我已經有孩子了,每次看到他時我就在想,我們以後要留什麼樣的土地給他?」──南港大坑溪巡守隊員張錫塒。

臭水溝 沒人關心大坑溪

大坑溪地處台北市南港區和台北縣汐止市的交界,發源於台北縣石碇鄉山區,是基隆河上游的一條支流。寬度約為5-10公尺的河道,所區隔出的兩岸,分屬台北市與台北縣,卻反而因此成為台北縣、市政府皆放任不管的灰色地帶。過去幾十年來,沿岸的大型養豬場、混凝土工廠及製茶廠排放的廢水,加上河道上隨處可見的垃圾,把溪水染成黑褐色,散發出陣陣惡臭,還有白色泡泡漂浮其上,?#92;多人只把它當成一條臭水溝,早就忘記清澈的大坑溪是什麼樣子了。

幸好,2004年底,情況開始有了變化,台北市的16所社區大學與數個民間團體,聯合發起成立「淡水河守護聯盟」,誓言為維護淡水河系的環境盡一份力。南港社區大學茶山導覽隊的學員,也在守護南港大坑溪的信念下,自發性的成立「大坑溪巡守隊」,並招募學員加入,展開河川的巡守工作。

「一開始說要成立河川巡守隊,專家們就會說要做『水質監測』,不過那聽起來太專業了,很容易就把人的興趣給嚇跑,所以我們決定,先從『出去玩』開始。」巡守隊的創始隊長張錫塒說,他們起初也沒抱著什麼遠大的目標,而是先帶著去玩的心情,讓大家走出去接近河川,是必須踏出的第一步,只要常常去看,有了感情,自然就會開始產生自己關心的問題。

認真玩 也能成就大事情

「說要做水質監測,大家都不會;但說要去玩,大家都會了吧!」在張錫塒的號召下,一群熱心又愛玩的隊員們開始「認真的去玩」,竟也被他們「玩」出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這也是他們當初所沒預料到的事。

雖然參與人數僅僅不到10位,但巡守隊員們卻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與行動力,密集的走訪大坑溪,觀察大坑溪的生態,並拍照留下影像紀錄,在短短半年之間,就在大坑溪流域來來回回走了100多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的停機坪



小舅帶我去松山機場的跑道末端,看著飛機從自己的頭頂起飛、降落,伴著轟轟的引擎聲。那時的年紀還小,對飛機有無限的期望與憧憬,也覺得自己在那一刻,心都跟著飛機起飛,整個心情熱熱鬧鬧的,那時看飛機對我來說,是一種熱鬧而繽紛的心情。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 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划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總在不知不覺時襲來,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也還想不清為什麼要愛他,就愛上了他。愛是神祕主義,一種沒有邏輯的直覺感應。

很少人會明白,當時為什麼愛他。愛像一股充沛的能量,從胸口汩汩湧出,像地下溫泉選擇某個出口一樣,自然天成不,和愛不一樣,為什麼不愛他,總是比較容易說出理由來。

愛很混沌,它會忽然發生,不愛,卻很少忽然發生,總有徵兆,像一隻隻毛毛蟲一樣,慢慢嚙咬你的愛情樹,直到有一天,它宣布陣亡。被毛毛蟲嚙咬的樹未必只有一條死路,如果那棵樹的生命夠堅強,如果找到了有效的除蟲方法,總還可以春風吹又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走進陳座老先生--「零收伯」家庭院時,他正斜躺在藤椅上,雙腳墊高在另一張圓凳上看電視。我還未說完自己的身分,他就笑咪咪的先遞上一張摺疊四分之一大小的報紙廣告版,指著上面一個英文單字「netting」問我。

見面才第二次,他已好幾次有這樣的舉動;隨手指著一個英文單字就要我唸,我總是說:「沒法度啦!阿伯要教我哦!」他就笑瞇了眼用他的日語腔唸,然後問我對不對,我也學他用日語唸英文,他笑得更開心,稱讚我,並問我讀甚麼學校畢業的。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聽過那麼多可怕的外遇事件,每年逐漸提高的離婚率,還有跟感情有關的兇殺新聞......電視節目上那麼多離婚者傾吐的心聲又都離奇可怕,我想我已經得了婚姻恐懼症......現在連談戀愛都害怕......」有一次喝下午茶時,聽到隔壁桌的上班族女郎這麼說。

我常常聽到二十多歲,剛走出校門,進入所謂適婚年齡的女孩這麼感慨著。雖然這麼說,她們還是一邊矛盾著,一邊掙扎著,一邊瘋狂的談著戀愛,一邊渴望著結婚進行曲在耳邊響起,一邊害怕著在這個社會上已經太多了的悲劇發生在她們身上。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花蓮願景 談蘇花高替代方案 

鍾寶珠:花蓮永續向東看 沒海岸就沒觀光 --﹥

本報2007年5月8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推翻蘇花高帶動經濟的工業發展邏輯,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在「誰要蘇花高?」公聽會上,提出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恢復海岸風貌、提升原住民文化價值、培育軟體人才等,東部經濟發展因子,加強花東的競爭力。

鍾寶珠表示,花蓮一直喊窮,失業率高,但是事實上,過去幾年政府投資花蓮的經費,已經超過300億元,但是這些經費都與公路建設有關,由此可見,公路建設不等同於經濟發展。她指出台九線與台11線的拓寬,周邊民眾並未獲利,以及人口負成長的事實來證明。

花蓮未來的發展究竟要向西看,還是向東看?向西部看,以工業發展的思考邏輯,十大建設為花蓮帶來的花蓮港,帶來了砂石業、礦業、水泥業、造紙廠,數十年來,東沙北運造成海岸退縮。花蓮有了這些產業,為何失業率還是這麼高?她希望人們能夠向東看,看見花蓮在環太平洋資源帶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鍾寶珠提出4項花蓮發展的因子:

發展大眾運輸工具:台鐵已於8日推出傾斜式列車,花蓮到台北只需2個小時。民眾應想想,究竟什麼交通工具才能為花蓮帶來更多的客人?是10年後的6萬輛汽車,還是每小時一班,帶來上千人的火車?她也提出將車站轉型為旅客服務中心,發展花東地區的縱谷觀光策略。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