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人處在適當的忙碌之下時,快樂便會從工作中滋生出來,有如五彩的花瓣由結實的花朵中長出;如果他們忠實地助人,並且富有同情心,他們所有的感情便會穩定、深沉、持久,使靈魂富有生命力,一如自然的脈息之於身體。

勤奮可以讓你通往成功

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一連串兒的讓人精神為之振奮之事,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

魯迅說得更清楚:「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任何事情,唯有不停前進方可有生命力,學習更是如此,不前進就是後退。學校不是享樂的天堂。在這裡,人才雲集,快節奏的生活,高度的競爭又時刻令人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壓力,潛移默化地催人上進。這其中不乏有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有一位知名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住在十九樓的時候,我曾一度與一位年歲不很大,但沉默寡言的中年教師住對門,他就是被稱作「中國文科的陳景潤」裘錫圭教授。別的我似乎忘了,但依稀記得他 那十‧五平方公尺的房間,朝北,漏水,最靠角落,且房內四周從地板到天花板堆的都是書。他是古典文獻專業的,我沒有聽過他的課,平時也很少說話,只是見面 點頭而已。

有回我上廁所,發現他蹲在那裡,還在一頁頁地背字典看詞書。人家告訴我,這不是第一次。在圖書館閱覽室裡,他總是用最快節奏的步子走到書架旁,抽出一本書,又小跑式地趕回座位,那動作,記錄下來,活像電視動畫片裡匆匆趕路的人物。

當我們的孩子已追逐戲鬧在走廊裡的時候,他仍然是單身一人,整天鑽在書堆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仿佛生活在距今幾千年前的另一個世界裡。 在這間神秘的小屋裡,他寫出了郭沫若贊為「至確」的考據文章,辨識了大量的戰國出土竹簡;在這間神奇的小屋裡,他爭分奪秒,努力拚搏,登上了中國古文字研 究的一座又一座巔峰。

他也有娛樂的時候,那是在水房。他洗著洗著衣服,會突然發出幾句京劇唱詞的狂吼,聲音震顫了玻璃窗,在他身邊沒有準備的人會嚇一跳。一個蘊涵著巨大能量的軀體,這會兒才找到感情的噴口。他急急忙忙洗完衣服,端著臉盆,又大步流星地鑽回了那間小屋。

像上面這位學者的人比比皆是,他們都深深地知道成功是由勤奮鑄就的。他們從不浪費時間,充分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勤勤懇懇,為事業而奮鬥著。



燒掉的帳冊

今年我參加醫療奉獻獎的評審,每位得獎人都有令人感動的事蹟,我們天主教也有一位神父和一位修女得到這種榮譽。


這次得獎者之中有一位已經去世三十年了,他是嘉義人,曾得到日本的醫學博士,回台灣以後,有台東地區的鄉紳請他去台東的一個偏遠地區行醫,因為那裡很窮,當時簡直找不到好的醫生去。


這位醫師是基督徒,立刻答應了,而且終生都留在台東這個偏遠地區照顧當地的病人,他當然也完全不在乎收入,窮人沒有錢繳費,他照醫不誤,而且每年除夕夜,一定將帳冊燒掉。


帳冊上當然登記的是人家欠他的錢,燒掉帳冊,表示將人家欠他的錢忘得一乾二淨。他本人當然無法來領獎,他家人代他領獎時,提到此事,仍然十分感動。


其實,我們都有一本該燒的帳冊,這本帳冊寫的是人家對不起我們的事,這帳冊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我們實在該將它燒掉,讓我們的腦海中不記得任何人家對不起我們的事。


巴爾幹半島的戰爭,就因為那裡永遠有一本該被燒掉的帳冊,這本帳冊上記錄幾百年前賽爾維亞人和奧圖曼帝國間的衝突,更記錄了他們的深仇大恨。幾百年來,賽爾維亞人始終記得他們如何被回教徒所擊敗,對他們來說,這是奇恥大辱,也因此絕不能讓科索夫獨立。


如果這種歷史上的仇恨沒有消除,任何政治上的權宜措施,都只能求得短暫的和平,而不能求到永久的和平。


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會認為別人對不起我們,而且我們也一定會多多少少不能原諒別人,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和平,我們應該經常燒掉那些記錄我們怨懟的帳冊,讓世人不再欠我們任何東西。


做個心靈富有的人

在 1946 年時,我爸爸已經過世五年,他沒留下什麼錢,兄姊也都已結婚、另組家庭,家裡只剩下媽媽和我們三個小女孩。


記 得在復活節的前一個月,教會牧師宣布,希望大家都將身邊的錢節省下來做特別的奉獻,去幫助教會中一個貧困的家庭。所以,回家後,我們三姊妹就商量好,節省 家中不必要的開銷;同時,姊姊也去做臨時清潔工,我和妹妹則做些簡單的手工藝品到街上販售,盼望能對那不知名的「貧窮家庭」有些許的奉獻。


在那個月之中,我們三姊妹共賺了 70 元,也是我們收入最高的一個月。復活節的前一天,我們將所賺的許多零錢,換成 3 張二十元及 1 張十元的新鈔;那一夜,我們三姊妹興奮得難以入眠,一直迫不及待地想到教會,去奉獻那「辛苦賺來的70元」。


星期天早上,突然下起大雨,我們沒有帶傘,所以全身被雨淋得濕透,鞋子也因破洞而積滿了水;但是我們走了超過一哩路,到達教會後,很興奮、也很驕傲地奉獻出那「70元」!當時,我真的感覺到,自己是非常的富足啊!


從 教會回家後,媽媽對我們的行為感到高興,特別買了一打蛋,也炸了薯條給我們吃。當天傍晚,牧師開著車子到我們家來,給媽媽一個信封袋;當袋子倒出來時,發 現裡面是「3 張二十元、1 張十元的新鈔,以及17張一元的鈔票」。媽媽低著頭,把錢放回信封內。那時,我們三姊妹都沒說話,只低著頭看著地板,我的眼淚掉落到地板 上--我們才知道,牧師宣布的貧困的家庭,竟然就是我們家。


我低著頭,看著拆縫過的衣服和磨破的鞋子時,我突然感到好羞愧--我不想再去教會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是教會中「最窮的家庭」。


在一星期中,我們家沒有人談論此一話題,直到週六,媽媽才打破沉默,問我們要如何使用這筆錢?我們不知道,因我們覺得「自己不是窮人」,不曉得「窮人會如何使用這筆錢」?然而,我們只知道,我們不想再去教會了,不想去被別人當成窮人看!可是,媽媽還是強迫我們一定要去。


隔天,星期日,雖然出太陽,可是我們三姊妹徒步走到教會,一路上都沒說話,心情很壞、很沉重、很冰冷!


那天,教會來了一位宣教士,他說,非洲的教會是用曬乾的土塊建造,但需要錢「買屋頂」;只要 100 元,就可以為非洲教會鋪蓋一個屋頂。宣教士在台上對大家說:「我們能不能獻出金錢,來幫助貧窮的非洲人?」


這 時,我們一家人相互注視,並露出這星期來的「第一次微笑」。在奉獻時,媽媽把上星期牧師給我們裝有「87 元的信封袋」,全數投入奉獻袋中。清點奉獻後,牧師宣布:今天奉獻,超過一百元一點點。宣教士很興奮,因他原本並不期望,會在我們小小的教會,獲得這麼多 的奉獻所以他在講台上大聲地說:「你們教會中,一定有人很富有!」


聽到這句話,我媽和我們三姊姊,都泛著淚光--原來,我們是這個教會中「最富有的家庭」!宣教士不是這麼說嗎?從那天起,我和我的家人,都不再是窮人了!


一個人是否「富有」,往往不在於錢財的多寡,而在於心靈是否快樂、飽足?我們看到大家眼中的有錢人,擁有那麼多東西時,常會羨慕、嫉妒他;但如果我們想到他的心靈享受那麼少,又怕被偷、被搶、被綁架,天天提心吊膽時,則又會可憐他了。


所以,每個人都知道,「施比受有福」,當我們將手中擁有的,奉獻給更需要的人時,心中自然歡喜快樂。就像本文中的三位窮姊妹,當她們將辛苦賺來的錢,奉獻給教會的「窮人」時,心中的「自我價值感」,就自然提升;雖然她們「將錢袋倒空」,但內心卻被「愛和喜悅」所填滿啊!


但願我們也能和三姊妹一樣,快樂自豪的說:「我們都是心靈富有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