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中國第一支原子筆,到知名品牌Levi's牛仔外套,從出口炮竹、藤器,到全球最大的民生消費品貿易商,這是一個傳承百年、富過三代的儒商故事。

文/吳錦勳、李郁怡

翻開三月初的《富比世》(Forbes)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有一對兄弟富豪同時擠入前五百大,這是兩岸三地華人中,唯一靠自己打拚而致富的兄弟檔。

自賺財富,兄弟同列名五百大富豪!在落日行業中,打造日不落帝國

他們是馮國經、馮國綸。這對兄弟的傳奇,從一個英文單字看出。《富比世》雜誌註解台灣首富蔡宏圖的財富來源,是「繼承」。但同樣是大家族後代,《富比世》註解馮家兄弟的財富來源是「自賺」(self-made)。

馮家兄弟是百年利豐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人。利豐,就是當年把「原子筆」引入中國,並且命名的貿易公司。而且,還把藤製搖籃從東方送到英國皇宮,給嬰孩時期的查理斯王子使用。今天遍布全球的迪士尼卡通布偶、到年輕人身上穿的Levi's牛仔外套……,都由他們發包製作。

市值超過一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二百億元)、員工來自四十一國的利豐是全球最大民生消費品採購貿易商。哈佛管理學院四度將他們的經商之道列為教案,讓全球的MBA學子在最高學術殿堂討論。《遠東經濟評論》喻為「亞洲最有頭腦的商人」。

因為,這對兄弟將接手的一家「夕陽公司」,而今變成「日不落帝國」。他們改寫全球的貿易產業史,讓家族橫渡百年。

三月十七日,《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來到香港長沙灣道八百八十八號,專訪利豐第三代掌門人馮國經、馮國綸兩兄弟。這對被《時代》(Time)雜誌列為亞洲六十年來的英雄人物,榜上沒有蔣經國、李登輝,但是在《時代》雜誌的眼中,兩兄弟的影響力更勝於一國領袖。走進總部大樓的十一樓,送茶水的阿嬤,身著白色唐裝,茶盤一落,端上的青花瓷茶杯,杯盤蓋,手工描繪著花邊樓宇,古樸的寫上「Li & Fung Limited」、「Established 一九○六」。他們家族,開始於一九○六年。

人稱Victor的馮國經,是利豐集團主席。見到我們,主動由辦公室走到接待室門口迎賓,厚實手掌滿滿一握,聲如洪鐘的自我介紹,「您好,我是馮國經!請多指教。」他的「經」,濃濃的香港腔,刻意咬字,聽來如同「勁」。整個人精神奕奕,圓頭大耳。

弟弟馮國綸是集團董事總經理,人稱William。在父親遺照前面拍照時,兩位年過六十男人,顧不得別人在場,哥哥忍不住伸手幫弟弟整理衣領上的利豐別針,試了一次,不夠好,兩人講了幾句廣東話,又再試第二次,直到滿意為止。哥哥是哈佛商業經濟學博士、弟弟是哈佛大學MBA,就在這對「哈佛兄弟」的手中,一個快被黑夜啃噬的太陽,竟被高高的拋回天空上!

故事的轉折,在一九七二年。 

母親電召,割捨在美成就 哈佛兄弟返港接手黑手事業

那年,二十三歲的馮國綸剛拿到哈佛MBA學位。擁有哈佛商業經濟學博士的馮國經,已經是哈佛大學副教授。但是,母親的一通電話打亂了他們的人生算盤:「你們再不回來幫助爸爸,他就要累死了。」他的父親已經六十一歲,又身兼立法會及市政局工作,分身乏術。母親一通通電話催促。

在採訪中,回想三十多年的那一刻,馮國綸苦笑:「老實說,一點都不願意……。」

美國標準普爾(S&P)五百家企業執行長,有九%是哈佛MBA,高居所有名校之冠。有哪位哈佛MBA畢業後願意去管摺塑膠花的工人、困在紡織廠?他們是一群被訓練攀登喜馬拉雅山的好手,卻要被叫回去蹲古井。然而,有選擇的餘地嗎?兩年後,他的哥哥也放棄人人稱羨的哈佛頭銜。馮國經用國語一字一句說出:「回家,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挑戰。」

馮國經二十五歲就拿到博士,很快取得全職副教授教職,在全球菁英薈萃的學術巨塔,是天才的紀錄。摩根大通(JP Morgan)台灣區總裁錢國維說:「念哈佛MBA沒什麼了不起,但要當上哈佛教授,這可是進入全球最高的學術殿堂!」回家這條路,馮國經掙扎了四年,還是妥協。

回到香港,貿易商的角色江河日下,包括百年洋行。在他爺爺廣州開洋行的年代,貿易業是旭日,能說英語是有核心能耐的稀有人才,就能壟斷資訊落差,周旋於外國人間賺厚利。即便到利豐在香港發展的三○年代,「飛機沒有,什麼也沒有,客人每每要坐一個多月的火船才到。」貿易商仍具有關鍵位子。

但是,「現在不同了,客人乘飛機,說不定明天就突然出現,看看你在幹什麼。從前頂多打電報,擁有自己用的密碼。現在連傳真也落後,要用e-mail。」這是他父親一九九二年接受訪問時談及貿易業的變遷。

當會說英文的人滿街跑,客人一天內就能飛到世界任何角落。大公司自己成立進出口部門。貿易商還有什麼價值?沒有能力改變的貿易商一個個被淘汰。太陽會東升,也要西下。

變局中,貿易商能發展出什麼新價值?在馮氏兄弟出版的新書中,談到他們的摸索。

革除積弊,如拿刀砍自己人 場股權戰爭讓親族恩斷義絕

利豐的會議室桌上,擺了一幅中國的地形圖,上頭清楚標示著古代絲綢之路的智慧。

這條古老中國的經商路線,當時,馱著絲綢、瓷器和各種商品的駱駝和馬匹,必須橫越蜿蜒的山谷,翻過無數的山嶺,走過浩瀚沙漠中無數的綠洲,才能前往西方世界。

但在現代世界,你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搭蓋一座機場,即使距離遙遠也顯得不再重要。即時的資訊、快速的貨運,讓山脈和峽谷不再是最大的障礙。然而,新的商業板塊正在成形,國與國、區域與區域間的貿易協定,才是「新山岳」。現代商人必須瞭解這些新出現的絲路,以及背後塑造它們的力量。

利豐必須現代化。然而,往內看,一家員工百多人的老企業,幾乎沒人擁有大學學歷。而且,收賄嚴重。有一次,他的堂兄弟馮國礎與公司夥計去工廠驗貨,走得太快,夥計來不及向廠商通報他「太子爺」的身分,廠商把錢給錯對象,竟然一個勁的往馮國礎身上塞錢。收取回扣越來越嚴重,家族想大肆改革,遭到嚴峻阻力,竟有十五位員工聯手丟辭呈。

不止如此,會計帳的層次只能做出營業額、損益。

於是,從一九七二年到九二年,他們臥薪嘗膽二十年,展開整頓。從公司基礎工程的建置、優秀人才的引入,以及最受爭議的股權集中。

改革必須有實權與犒賞。利豐家族到了第三代,股權已經分散到三十五位堂兄弟姊妹,家族間的矛盾不斷,兩兄弟沒有關鍵的股權。然而,利豐三代家傳,股權為什麼要集中給馮家兄弟?改革者與被改革者之間,存在很深的芥蒂,在親族的眼中,兩兄弟出國喝了洋墨水竟然回家拿刀砍自己人。

一九八八年,馮家從第二代、第三代移師美國波士頓,召開家族會議。結果,發生尖銳分歧。也是董事成員的叔叔極力反對。儘管如此,家族成員還是形成將股權賣給馮家兄弟的協議。

這個家族分裂的過往,是一頁驚心動魄的歷史,直到多年後,馮家兄弟的堂姊馮雪生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和馮國經一家已沒有關係了,總之老死亦不相往來,行街見到面都當見不到。他們讀哈佛的要夠狠,當年他們吞占利豐,是處心積慮的。」

在《百年利豐》一書寫著「從利豐的長遠發展看,當年如果沒有私有化(股權集中),利豐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成就。」此書的作者、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馮邦彥指出,當股權與經營權結合後,「就好像回到創業的第一代一樣。」之後,原本兄弟倆手中的股權從不及兩成,提升到四成以上,成為馮家第三代的真正接班人。

不止如此,臥薪嘗膽二十年,在引入優秀人才的摸索過程,還吃上官司。

為了建立新管理團隊,兄弟兩人需才孔急,以重酬延攬人才,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異業人才。值得一提的是黃子奇。這位曾在英、美兩國接受教育,擔任過香港郵政署長,退休後,進入利豐擔任董事總經理及附屬公司董事。一九九四年,棄官從商的黃子奇,因不滿馮國經「未履行事前承諾支付的相關薪金與福利」,告上法院,一度與馮國經對簿公堂,最後,利豐敗訴,賠償黃子奇港幣九十萬元。

然而跌跌撞撞中,他們摸索到如何建立起一套現代的獎酬制度,延攬優秀人才願意進入夕陽產業。後來小約翰韋恩制度就延續這個精神。

經過二十年蹲馬步,利豐建置成為一家現代化公司,邁入起飛期,他們重新在香港證交所上市。馮家兄弟啟動一連串的「三年計畫」(詳見第一百五十六頁「貿易巨人的下一步」),與三十五次的成功購併,成為香港第一大貿易商,蛻變成為一家跨國公司。

一九九四年,對兄弟兩人是難熬,也關鍵。難熬的是,他們的父親馮漢柱過世。但也在這一年,兄弟兩人蓄積二十年的實力,開始展現。

父親過世,最艱難關鍵的一年 臥薪嘗膽二十年,吃下大敵進軍國際

關鍵第一役,就是購併當時在香港的頭號敵人:英之傑(Inchcape)採購部門。

英之傑,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資洋行,總部設於倫敦,曾經,它是市場老大,利豐是老二。後來,不但營業額被利豐追趕過去。一九九五年,英之傑的採購部門也被利豐購併。

這是高難度的一役,因為利豐「收購一家規模與他一樣大的公司」,好比「大象吞大象」。結果,磨合的非常快,購併空前成功,利豐擴張將近一倍,營業額達到港幣一百億元規模。員工數增為兩千人,從一個區域貿易商,變身為在十八個國家擁有據點,連結兩千個供應商的跨國企業。他們一直打不進去的歐洲市場,也成功接收。而原本預估客戶會流失兩、三成,結果一個也沒流失。這起經驗,讓利豐第一次被寫入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案,一九九六年,兩兄弟更因此被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列為「全球最佳二十五大經理人」。

臥薪嘗膽二十年,利豐發展出新貿易商的價值,打下全球供應鏈整合的基礎。再透過十五年間的三十五次購併,將「全球供應鏈」價值發展到極致。太陽不再西沉,回到日正當中。

這是一個虛擬帝國。現在的利豐,既無工廠、也無針線,更沒有直接聘用任何一名生產線工人,但它卻構築一個既廣且深的網絡,這個網絡囊括了全球四大洲、四十一個國家、超過一萬家的工廠。在這個網絡中,全球有超過兩百萬人為它工作。

擁抱改變,啟動三十五場購併 一萬家虛擬工廠、遍布四十一國

當客戶向利豐下單時,他們可以在這網絡中,迅速找到最適合的生產者,組織出一座「虛擬工廠」。每天,它要處理一千張訂單,每張訂單的商品都不一樣,每張訂單都自成一間虛擬工廠。你可以說,這是一家貿易公司,也可以說簡直就是一家資訊公司。

舉一個例子:

五月三十日,一家美國零售商向利豐下了一張三十萬件男性斜紋工作短褲的訂單。利豐沒有工廠、沒有紡織機、沒有布料、沒有染料,也沒有拉鍊,也沒有雇用任何一位女裁縫師。

然而,這筆訂單竟然在一個月後出貨了!短褲的鈕扣來自中國,拉鍊是日本製造,紗是在巴基斯坦紡的,然後在中國織成布料並染色,最後成品則在孟加拉縫製完成。因為客戶要求的時間很短,所以利豐一接到訂單,就分給三家工廠承接,同步處理,最後每件短褲看起來都像同一家工廠製造的。

如果這筆訂單晚兩個星期才接,利豐就會由完全不同的供應鏈處理,從遍布全球的一萬家供應商中挑選不同的合作廠商。

從一九九四年迄今,兩兄弟共進行了三十五次購併,每次都成功,成為集團最重要的成長策略。過去十年,利豐營收成長近六倍。

最難得的是,每次購併都能留才。在利豐集團裡,有八○%的高階經理人來自購併。現在利豐貿易的第三號人物、加拿大裔的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就是在二○○○年購併Colby之後,留下的關鍵人才。如果你有機會在利豐的上海辦公室看到一位肯亞籍的經理人也別吃驚,因為,這家華人公司超過半數的員工是外國人,利豐的官方語言也變成英語。

利豐已成為橫跨四十一國的跨國公司,吸納各國人才,集成河,馮國綸很自豪的說:「利豐文化是一個ever change culture,不斷改變的文化。」

二十年臥薪嘗膽,他們讓夕陽公司變成日不落帝國。《富比世》雜誌公布兩兄弟的最新財富數字,合計約近「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他們於香港擁有三家上市公司,還包括玩具「反」斗城、OK便利商店等事業。

譽滿商界,每年G8均獲邀!謙虛低調,做機場主席照樣排隊通關

對香港人而言,馮國經已不只是商人,他長年擔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商業顧問委員會香港代表,和各國領袖、部長交好,對話的層級是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等政要。今年六月即將被推舉「國際商會」(ICC)主席,是九十年歷史的商會第一位亞洲籍主席,每年的G8(八大工業國)高峰會均獲邀出席。

儘管,馮家兄弟已經「富過三代」但作風平實、謙卑。

曾和馮國經一起搭機的義美食品副董事長高志尚說,他雖然已是香港機場的「頭家」,貴為主席,但他寧願和大部分旅客一樣,慢慢排隊,自己拉行李,不走快速通關,令高志尚很驚訝,「他明明可以享受特權,但是主動放棄。」高志尚分析,他要親身體會機場一切設施,才能知道機場動線順不順暢?有哪些盲點?他可以親自找出問題改進。

與馮國經相識二十多年的宏電腦創辦人施振榮說:「他就是因為謙虛的人格特質才贏得我的尊敬,否則Ph.D(博士)那麼多,也沒有什麼好敬重的。」

錢國維曾和馮國綸去做投資說明會時,也觀察到,馮國綸沒有保鑣排場,自己拎公事包,不會非坐商務艙、頭等艙不可。這裡有個例子可以看出他們的謙卑作風,直到今天,馮國經吃完午飯,常親自巡店,有時員工認不出他,他還自我介紹,完全沒有大老闆的架子。馮國經說:「我父親給我一句終身受用的一句話,每個人,上上下下,你都有東西是可以學的。」

樂裕民提到這對兄弟檔老闆的印象是,「沒見過有人像他們兩人一樣這麼努力工作,幾乎是無止境的(endless)的工作。」他隨手舉例,即便他要與兩兄弟開會,都要排到兩星期後,而且是早上七點鐘。不止早起工作,還晚睡開會,我們採訪當天,樂裕民說,這兩兄弟晚上十點半還有一場越洋的電話會議。

曾國藩治家格言說:「家中錢多,子弟未有不驕者也。」他們的自律,可追溯至家風。

當年馮漢柱送兩兄弟念英皇佐治五世中學,受全英式教育,還要研讀拉丁文和法文。但母親為了怕他們忘本,放學回家後,請來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的私塾老師,教他們背四書五經。後來,兩兄弟負笈美國,一個進麻省理工,一個進普林斯頓,父親要求兒子寫信回來一定用中文,若寫不出一個字寧願他們用英文把字的發音拼出來。

影響至今,馮國綸仍可用廣東話背文天祥〈正氣歌〉、周敦頤的〈愛蓮說〉。這些講求的是一個人的頂天立地的氣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中國文人價值。這種風格養成,有如蘇州名園獅子林的太湖石。匠人們要把採到的岩石沉入湖泊,花費一代,甚至二代,讓水流把它們沖刷成奇、秀、瘦、透的雅石。

養石如養人,馮家兄弟置於中、西文化的兩重漩流裡,成為少數兼具東方對人圓融敦厚,又有西方學術訓練的頭腦,引領利豐不斷蛻變。

*一分鐘認識利豐
 
文、整理/呂燕智

它,引進第一支圓珠筆到中國,取「原子彈」時代先進科技之意,命名為「原子筆」
它,旗下有OK便利店、玩具「反」斗城等知名通路
它,迪士尼、Levi's、沃爾瑪、可口可樂都是客戶
它,營運版圖橫跨4大洲、41國
它,是全球最大民生消費品採購貿易商
它,兩位接班人獲選《富比世》2006年最佳企業家

30年 把香港貿易世家變跨國企業 

1906年 馮柏燎與李道明在廣州創辦利豐公司,出口煙花、塑膠花、藤製品、瓷器、衣服等
1915年 馮柏燎代表中國政府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
1937年 第2代馮漢柱於香港註冊成立利豐有限公司
1938年 廣州淪陷、利豐總部從廣州遷至香港
1945年 第3代馮國經(現任集團主席)於香港出生
1946年 自美國引進原子筆
1949年 馮國綸(現任董事總經理)於香港出生
1952年 受香港政府所託,製作兒童藤椅獻贈英國查理斯王子與安妮公主,並獲英女皇感謝函
1970年 馮國經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商業經濟學博士
1972年 馮國綸取得哈佛MBA學位後返港加入利豐,任職紡織品部門
1973年 利豐有限在香港掛牌上市
1974年 馮國經返港加入利豐,任職貿易部門
1981年 馮國經接任利豐董事總經理
1985年 與美國Circle K Corp、日本UNY合作成立利亞零售,開設香港第一家OK便利商店
1986年 馮國經轉任利豐副主席,馮國綸接任董事總經理
     與美商玩具「反」斗城合作在香港開設分店
1988年 收購家族股權,利豐有限進行私有化
1989年 馮國經升任利豐主席,第3代正式掌控管理權
     啟動第一個3年計畫
1992年 利豐有限重組後於香港聯交所重新上市
1995年 以港幣4億5,000萬元購併香港最大競爭對手英之傑集團採購部門
2000年 以港幣22億元購併Colby採購集團
2001年 利亞零售在香港掛牌上市
2004年 利和經銷在香港掛牌上市
2007年 年營收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過去15年一共進行了35次購併,包括美國Tommy Hilfiger全球採購部、德國零售商KarstadtQuelle採購部門等,迅速從區域貿易商轉為全球貿易商

資料來源:《百年利豐》、利豐集團

*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鴻海、台積電

文/李郁怡

利豐是全球貿易龍頭業者,儘管從客戶手上過手單子,賺到的邊際利潤率只有三%,但它從一九九二年重新上市後,過去十四年間,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達到三三˙五%。亦即,雖然每筆生意的利潤非常薄,但一天能處理高達一千張來自全球的訂單,最終產生驚人結果:股東每投資一百元,每年可以從利豐手上賺回近三十四元。長期表現佳,那短期又如何?

如果與台灣的龍頭企業鴻海,或是台積電相比,二○○二年到○六年間,利豐「低淨利率,高股東報酬率」的特色,可以說是「最會賺小錢的大公司」。因而在港股之中,是投資人偏好的「藍籌股」。

香港凱基證券亞洲營運總裁鄺民彬解釋,低淨利率,但卻有高股東報酬率,與利豐馮家兄弟擅於進行購併操作有關。「收購的綜效很快的展現,所以營收成長快的同時,又能夠快速節省成本賺錢,反映在股東報酬上。」

而股東的報酬率高,受到投資人青睞,推升利豐的股價,則讓利豐在進行購併時,金庫滿滿,更有談判條件,形成資金的正向循環。利豐的競爭對手則分析,是利豐在全球擁有一千家以上客戶,一萬家以上零售商的「經濟規模」,面對供應商有議價的能力,而提供客戶的加值服務則可以增加交易,錢轉得非常快,這是利豐賺錢能力超越同業的另一主因。
from 商業周刊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