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飲茶

    茶最早是作為藥物被人利用的,從神農嘗百草的神話中我們就可得知,古人吃茶是用來解毒的,《神農本草經》說:“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華陀《食論》說:“苦茶,久食益意思”。茶具有醒腦提神的作用,古人早已認識到了。
    茶還有清涼消暑的功效。三國時有一種“三生茶”,傳說有一“次蜀國大將張飛率兵巡視武陵,時值盛夏,大批士兵中暑,當地百姓獻上用生米、生姜和生茶葉搗碎 后加鹽沖泡的“三生茶”,士兵飲后暑疫全消。現在的湖南、貴州等地仍用“三生茶”來解暑去疾。茶的藥用時期大約在秦漢以前,之后就逐漸轉移力飲用了,但人 們仍很重視茶的藥用功能。如唐代名醫陳藏器說:“茶為萬病之藥”(《本草拾遺》)。陸羽 《茶經·一之源》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醒酬甘露抗衡也。”茶不僅 能治病療疾,而且能延年益壽。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仙人掌茶》詩序中寫道:…准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 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宋代
錢易著的《南部新書》記載:“大中三年,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皇問,服何藥而致此,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或出, 亦日進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賜茶五十斤,令居保壽寺。”飲茶有如此功效,難怪日本人有“茶壽”(即108歲)之說了。
    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于川蜀之地。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証說:“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前面我們提到的《華陽國志》中“巴志”和 “蜀志”均有四川產茶的記載。西漢未年四川籍辭賦家王褒有一篇《童約賦》,其中以詼諧的方式涉及了茶事。這篇賦說的是,王褒到寡婦楊惠家作客。楊惠的憧仆 便了懷疑王褒與其主婦關系曖昧,于是對王褒很不客氣,既不給他打酒,又跑到楊惠亡夫的墓前發泄說:“大夫買便了時,但要守家,不要為他人男子酤酒。”王褒 聽說后大怒,決心懲治懲治這個“惡僮”,于是出一萬五千錢向楊惠買便了,便了很不情愿,而且向王褒揚言:你要買我可以,但是,要我做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 寫明在契約上,不然我是不做的。王褒便提筆寫下了各種各樣具體而繁雜的勞役,如“晨起早們,食了洗滌,……關門塞竇,勿與鄰斗……”等等,一直寫到便了求 饒為止。在這篇頗富戲劇色彩的《僮約賦》中有這樣兩條:“烹茶盡具”、“武陽買茶”,這也是便了必須做的事情。前一條說明,當時四川飲茶已成風氣,而且在 富室大家還有專門的飲茶器具﹔后一一句說明,當時四川已有專門出售茶葉的市場。武陽即今四川彭山一帶。
    飲茶風氣由四川逐漸向各地傳播,到西漢未年,茶已成為皇室和貴族階層的高級飲料,在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漢馬王堆貴族墓葬中,曾發現一箱茶葉,東漢,漢王曾專 門到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招收學童學習種茶技朮,東漢名士葛玄在天台山設立“植茶之圃”。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三國志·吳書·韋耀傳》 載:吳主孫皓昏庸,每與大臣宴,競日不息,無論何人,每人必須喝酒七升,喝不下者硬灌。當時,大臣韋暇很受寵信,但不善飲酒,每宴享之時,孫皓便“密賜茶 芬以當酒”。
    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如《廣陵香老傳》載:“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甭之,市人競買。”不過, 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據北魏楊銜之《洛陽伽藍記》載:北方人不僅不喝茶,而且鄙視飲茶。當時南齊 秘書丞王肅投降了北魏。剛到北方時,他不習慣北人吃肉喝奶的飲食,每食以“鯽魚羹”為菜,“渴飲茗汁”,喝起茶來動輒一斗。北朝士大夫稱其為“漏厄”一一 永遠裝不滿的漏斗。可是几年以后,在北魏孝文帝舉行的宴會上,王肅卻大嚼羊肉,喝羊奶,孝文帝感到很奇怪,就問王肅:“卿為華夏口味,以卿之見,羊肉與魚 羹,茗飲與酪漿,何者為上?”王肅答曰:“羊是陸產之最,魚為水族之長。但若以味而論,羊好比齊、魯大ü,魚則為邪、營小國6茗最不行,只配給酪作奴仆。 ”王肅這樣回答是為了討好孝文帝,可從此以后,北朝士人就稱茶為“酪奴”了,而且“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隨著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要有一個更為統一安寧的環境的。


from http://free.prohosting.com/tea-cn/big5/extang.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