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暖化,登革熱病媒蚊越來越多,科學家也提出各種消滅病媒蚊的妙點子,其中一招便是以橈足類,如卡通海綿寶寶裡的皮老闆──中劍水蚤撲滅孑孓。
文/楊嘉慧
審稿/行政院衛生署暨國立台灣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蔡坤憲
過完農曆新年,天氣逐漸回溫,又得注意登革熱的流行。目前台灣防範登革熱的主要方法是清除積水的人工容器,並且在疫情緊急時噴藥消滅病媒蚊。當有登革熱病 例通報時,會開始進行噴藥,噴灑地區是通報病例所在地向外擴散 50 公尺為範圍,因為病媒蚊飛行距離通常不會超過 50 公尺,但如果在 5 日內還有第 2 個疑似個案,噴藥範圍就會擴展至半徑 100 公尺。噴藥重點主要以病媒蚊棲息場所的一、二樓為主,由於蚊卵和幼蟲不容易被殺死,5~7 天後可能還會有新孵出的蚊蟲,因此通常會再噴藥一次。
按規定,每年噴的藥不能是同一種,以避免蚊子產生抗藥性。然而,民眾也會買殺蟲劑噴藥,政府和民眾噴的藥不同,已使得病媒蚊產生抗藥性,目前常用的殺蟲劑只剩一、兩種有效。
以細菌、基因重組對抗病媒蚊
行政院衛生署暨國立台灣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蔡坤憲表示,噴灑藥劑預防登革熱的效果,會因蚊蟲產生抗藥性而降低。目前科學家紛紛提出各種 其他可能的辦法以解決問題,例如利用不孕性雄蟲技術(sterile male technique),在實驗室培養大量雄蟲,並照射低劑量放射線,只殺死精子,但仍保留交配能力,則當牠們釋放出去與雌蟲交配,就不會產生後代,可減少 病媒蚊數量。
另有科學家試驗發現:蚊子若感染特定品系的沃巴赫氏立克次體(Wolbachia,變形菌門,比大多數的細菌小),壽命將會變短,且細胞內特定沃巴赫氏立 克次體品種也有對抗病毒增殖的能力。如果將這類帶有立克次體的病媒蚊大量飼養後再釋放到野外交配,由於立克次體會經卵傳播,生下的子代也會感染立克次體, 這樣就可使野外蚊蟲壽命縮短,降低蚊蟲傳播病毒的機率。
此外,有科學家提出以基因重組方式,改變蚊子的嗅覺受器,讓牠們聞不到人類的氣味;而美國加州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兩年更試驗出新型的基因重組 致死基因昆蟲釋放技術(release of insects carrying a dominant lethal; RIDL),培育抵抗力弱的蚊蟲,當牠們與野外蚊蟲交配,生下的子代抵抗力也會減弱,容易死亡;該組研究人員最近還提出利用基因改良,使雌蚊的翅膀肌肉退 化,一旦雌蚊無法飛行,便容易死亡,降低散播病毒的機率。
天敵剋制法
只是上述種種想法都還在試驗階段,因為這些方法可能會影響食物鏈,破壞生態。目前較可行的辦法是以天敵剋制病媒蚊,例如在池塘養蝌蚪,蝌蚪吃孑孓,可減少 蚊蟲;不過,蟾蜍或青蛙會引來牠們的天敵──蛇,所以這種方法只適合用於郊外。此外,大肚魚也會吃孑孓,在容易積水的地方養大肚魚,確實可減少病媒蚊孳 生;但是大肚魚的生存條件高,容易因水體乾燥、缺氧、食物不足而死掉,要花較多人力照顧。
在各種蚊子的天敵中,蔡坤憲認為以橈足類如中劍水蚤(Mesocyclops spp.,即卡通海綿寶寶裡的皮老闆)來掠食孑孓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橈足類在台灣的某些淡水生態環境中就廣泛分布,不需由國外引入台灣;而且不像大肚魚容易死亡,也不會引來像蛇這類動物。
橈足類是生活在海洋或淡水的甲殼綱動物,是海洋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根據蔡坤憲研究發現,若將橈足類加入積水的人工容器中,不需加以照顧,可以存活數個月至半年之久,即使乾季時容器只剩一點點水,牠們仍舊可以存活。橈足類除了掠食孑孓補充營養,也會將過剩的孑孓攻擊咬死。
以橈足類控制埃及斑蚊在越南已有成功的案例,未來只要在無法移除的生活用或農業用大型水桶內,或在庭院中大型易積水的水桶內,甚至都會區久積不退的大樓地下室積水池內,引入本土的捕食性橈足類動物,將可有效降低蚊蟲密度,防止病媒蚊的騷擾和登革病毒的傳播。
登革熱小檔案
登革熱是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依抗原性的不同,分為第一、二、三、四型等四 型登革病毒。患者症狀包含全身高熱、發疹,以及頭部、肌肉、骨頭、關節等處有劇烈痛疼。病媒蚊若叮咬登革熱急性期患者,就會散播登革病毒。
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國家,包括亞洲、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北部,以及部份太平洋地區的島嶼。有些地區如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 高棉、越南、緬甸、泰國、寮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菲律賓、大溪地、加勒比海群島,以及若干中南美洲國家,如巴西和古巴等國家,已成為地 方性傳染病。
延伸閱讀
〈防治登革熱的水蚤〉,蔡宙撰文,《科學人》2005年5月號
〈用細菌對抗病媒蚊〉,諾葛來迪撰文,《科學人》2009年4月號
高三課本《生物》下冊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