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沃爾瑪效應
沃爾瑪效應

沃爾瑪從阿肯色州發跡的故事,已經成為美國企業的傳奇了。
第一家沃爾瑪成立於一九六二年;同一年,第一家塔吉特和第一家凱瑪特也成立了。沃爾瑪是由山姆˙沃爾頓所一手創立的,他鎖定在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把大家每天所需要的東西,用比其他人都便宜一點點的價格賣出,每天都用這種低價去賣,客戶就會自動送上門來。
就是這個想法,沃爾頓把公司的成本竭盡所能地控制在最低水準,也要求供應商能節省一些,把產品的售價降下來。沃爾瑪稍具規模之後,在郊區提供的商品之豐富,價格之低廉,前所未有,因而得以在這些區域快速成長,他們對供應商的要求,也就成為經營事業的方式,絕不放過每個省下一分錢的機會,成為一種企業文化,包括從設計、包裝、人工、物料、交通、甚至於店裡的庫存。就是這種源源不絕的節儉精神,不斷質疑,不斷施壓,所以創造出沃爾瑪效應。
「沃爾瑪效應」這個詞本身有文化上的特殊意涵,以簡單的幾個字,去代表沃爾瑪營運方式所造成的所有的衝擊。「沃爾瑪效應」本身也反映出我們自己對沃爾瑪的矛盾感受。沃爾瑪效應絕不是簡單的描述,也不是中性詞。而且沃爾瑪效應既沒有預設為負面;也沒有預設為正面。這個詞的色彩要看上下文來決定。

沃爾瑪效應——當沃爾瑪新進入一個區域,開始販售食品雜貨時,他們為客戶帶來了低廉的價格,同時,透過競爭,把附近既有的食品雜貨店的售價也壓了下來。
沃爾瑪效應——當沃爾瑪或其他的大賣場,到小鄉鎮上設點時,會改變當地的購物習慣,並且對當地傳統商業區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
沃爾瑪效應——一家大型的零售商,可以運用客戶力量,長期對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產生壓制力量。
沃爾瑪效應——購物郊區化;各種商店為了和沃爾瑪競爭,把薪資水準往下壓;消費型商品公司為了和沃爾瑪的規模相抗衡,不斷地整併;由於對不必要的成本,不斷檢討,企業在薄利之下也能生存;一家大企業是以犧牲同業為代價的方式,打造自己的成功。

另外還有一個詞,也常常見到,模糊地表達出對沃爾瑪效應的恐懼感:「沃爾瑪經濟」。沃爾瑪經濟描述的是人們懷疑在「天天低價」背後,可能隱藏了一些可怕的無形成本,我們遲早要為此付出代價,因而感到焦躁不安。沃爾瑪經濟所形容的公司,工作充滿了陷阱:薪水低、福利差、工作呆板、沒有尊嚴、也沒有未來。在沃爾瑪經濟裡,消費者通常會因為東西便宜而買了太多。我們成了低價慾望的奴隸。沃爾瑪經濟的燈光永遠亮著——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星期七天,全年無休,你隨時都可以開車進去沃爾瑪買些東西。沃爾瑪經濟已經遠遠地越過美國邊界,到達許多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名稱就印在我們所購買的商品上,在那裡,有無窮無盡的農民,排隊等著一天十美元或五美元的工作。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覺得沃爾瑪的吸引力無法可擋,而沃爾瑪在滿足我們的胃口上,永遠不會猶豫。二○○四年該公司在美國的三十七個州,新設了二百四十四家超級購物中心——結合了綜合商品和食品雜貨店。相當於每週新開四家超級購物中心。雖然我們百分之九十的人,住處十五英哩之內就有一家沃爾瑪,該公司在二○○五年仍然是加快腳步在開店。前十個月,沃爾瑪就新開了二百三十二家超級購物中心,相當於每週五家。
最近這二年,沃爾瑪所增加的營業額,就超過了塔吉特的全部營業額。事實上就是我們每次買個五塊錢、十塊錢、或二十塊錢所累積起來的規模,讓沃爾瑪效應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從許多方面來說,我們現在都生活在沃爾瑪經濟裡——事實上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常常拿這句話當做比喻。如果沃爾瑪效應不是如此包羅萬象,其範圍就要讓人感到困惑了。音樂貿易月刊(Music Trades Magazine),以報導樂器的製造和銷售為主,在二○○四年六月號特別發表了一篇直言不諱的評論:「沃爾瑪真的是我們的威脅嗎?」該篇評論認為沃爾瑪決定要開始賣平價的吉他和管樂器,這對個人樂器專賣店是一大震撼,這些專賣店只是零售業的一角,大多數還是由地方上稍微懂一點樂器的人在經營。在該主題之下,有一長篇的分析報導,談及許多子題,其中有一段引述樂器零售業者的話:「客戶看到沃爾瑪的吉他賣八十九美元之後,如果他們再到你店裡來,看到吉他要賣五百美元,他們的直接反應是:『這傢伙一定是在騙錢。』」
二○○五年一月,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有一篇報導,關於倫敦商品市場鎳的展望:「鎳是二○○三年以來,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表現最好的商品,但今年可能會是這四年來,首次下跌的年度,因為沃爾瑪和宜家國際(Ikea International)等買家,用較便宜的替代品來製造各種產品,從咖啡桌到書桌和鏡子。」鎳價高漲,造成沃爾瑪去檢討家飾品,採用較便宜等級的不鏽鋼,含鎳量較少或是不含鎳。結果可能會是這樣:全球鎳的需求回軟,使得全球鎳價也跟著回軟——而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鎳也是一樣。(沃爾瑪的本能是對的;二○○五年,前五個月鎳漲了百分之二十五。但是下半年,鎳價回挫,到了十月,下跌超過百分之三十。)
在沃爾瑪稱霸的領域裡——不只是消費經濟,而是整個經濟領域——沒有企業可以迎頭趕上,從來就沒有。沃爾瑪效應每天都很明顯。西爾斯和凱瑪特在沃爾瑪的競爭之下,變得搖搖欲墜——他們的合併案,只能算是在面對沃爾瑪無情競爭下,茍延殘喘的掙扎。兩家結合,是否可以展現出前所未見的策略,開創新局,還有待時間來證明。但西爾斯和凱瑪特結合之後,規模只和一九九三年的沃爾瑪相當,大約是沃爾瑪目前的五分之一。
玩具反斗城(Toys “R” Us)這家公司設立於一九五○年代,是「品類殺手」(Category Killer)的創始者,改變了美國玩具的銷售方式,但是在和沃爾瑪激戰之後,也逐漸凋零了。美國自一九九八年起,沃爾瑪所賣的玩具,比玩具反斗城還多。二○○五年初,玩具反斗城賣給了三家未上市投資公司(private equity investors)所組成的聯盟,他們對於連鎖商店不動產的興趣,可能比玩具事業還高。我們認為該公司會繼續萎縮下去,不可能再把客戶從沃爾瑪的手中搶回來了。
溫迪西(Winn-Dixie)的營業規模達一百一十億美元,原本是一家令人尊敬的食品雜貨連鎖店,也漸漸蒙上陰影,由於沒辦法和沃爾瑪競爭,被迫在二○○五年宣告破產。九百二十家店,關掉了三分之一,並且裁員二萬二千人。
寶鹼(Procter & Gamble)和吉列(Gillette)是二家世界上最穩固也最具創意的消費性產品公司,他們達成共識,由寶鹼以五百七十億美元的代價買下吉列,合併成一家公司,其產品非常廣泛,包括從金頂鹼性電池(Duracell)到丹碧絲(Tampax)衛生棉條,從品客(Pringles)洋芋片到歐樂B(Oral-B)高級牙刷。該公司一共有二十一個品牌,每個品牌的營業額至少是十億美元。這個合併案的動機,有一部份是必須維持公司規模,以便於和沃爾瑪相抗衡。合併之後,該公司的營業額將達每年六百八十億美元,其中至少有一百億的業績來自沃爾瑪,大約佔了百分之十五。寶鹼在送交美國政府的申請文件當中表示,在合併之前,沃爾瑪佔其業務量的百分之十六。此外,前十大零售業客戶的業務量,佔了該公司的百分之三十二。這表示沃爾瑪不只是寶鹼的最大客戶而已——沃爾瑪等於其他九大加起來。因此,真正有趣的問題是,寶鹼購併吉列,到底是讓該公司得到更多的資源以對付沃爾瑪——還是合併之後的寶鹼,只是讓沃爾瑪變得更為強壯而已?


(本文摘自《沃爾瑪效應》內文⊕大塊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