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灣旅遊網 更新日期: 2007/06/13 14:24 記者:朱宏瑜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朱宏瑜】

在日治時代,日本人有鑑於阿里山的森林資源豐富,為了便利砍伐後林木的運送,於1906年通過開發案,委由大阪「藤田組」負責開始動工興建阿里山森林鐵道,並於1913年延伸至阿里山沼平,全長71.9公里,高度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一路爬昇至海拔2216公尺的阿里山,是世界三大高山鐵路之一。

阿里山鐵路設計中最有名的特色,是「螺旋狀(Spiral)登山」及「Z字型爬升(Switchback)」等部分,所謂螺旋狀(Spiral)登山,是阿里山鐵路嘉義起點27.36公里處的獨立山,地勢急峻,因此設計以環繞三圈如螺旋狀盤旋至山頂。而Z字型爬升(Switchback),則是自屏遮那站到第一分道後,因為用地有限,為了做最有效的火車爬坡,因此將鐵路設計成「Z」字型曲折前進。火車時而前進,時而後推,因此早期台灣俗語中有「阿里山火車碰壁」的戲稱。

而阿里山鐵道在完工初期擔任林木運送重大任務的,是美國萊瑪(LIMA)公司所生產的18噸的夏依(SHAY)式二汽缸蒸汽機車。1912年時,阿里山鐵道之字型路段「二萬平」至「神木」的陡坡,18噸之機車無法負荷,故又引進三汽缸式28噸蒸汽機車。

夏依式蒸汽機車是由伊傳雷夏依氏(EPHRAIMSHAY)所設計,特色是具有「直立式汽缸」,較「往復式汽缸」更能適應彎曲的軌道路線及時走時停的行駛方式,因而獲得伐木業者的極大歡迎,並於1881年獲得專利。

夏依式蒸汽機車擁有世界最奇特的最小迴轉半徑結構,最小能達到僅30公尺的曲線半徑彎度,且具有併排直立、短距離之活塞衝程結構,四對傘型大小齒輪配備,形成八輸均屬動力輪,具備高爬坡能力,適合阿里山森林鐵路獨特之地形需求。

另外,該型機車置設灑砂系統,以「氣控撒砂」或「手控灑砂」,於軌道上噴灑陶瓷粉粒,以增加粘著力,在鐵道車輛史上樹立了「撒砂增粘」之典範。

而1999年3月7日及2007年6月14日,在嘉義火車站與台鐵CK101及CK124蒸車火車頭相會的SL-26號蒸汽機車,便是上述夏依(SHAY)式三汽缸式28噸蒸汽機車。

SL-26號蒸汽機頭於1912年出廠,1913年4月開始行駛於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眠月段,二次大戰後,由於鐵路柴油化與電氣化之趨勢,及公路與航空之競爭,萊瑪公司因而關廠,相對使得夏依(SHAY)式蒸汽火車頭維修困難,SL-26號蒸汽機車並於1976年8月正式停駛。

近來,由於阿里山的功能已由早期的林木生產轉為以休閒觀光為導向,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鑑於SL-26號蒸汽機車的歷史及觀光價值,在評估其維修後尚可堪用之情況下,花費約新台幣380萬元,於1998年9月動工進行大修

而維修的進行,主要是由五位已退休十餘年的老技師(包括前修理廠主任林墨山、技師吳水文、技師黃秋隆、技師鄭水炎及技師詹新發),克服了美國萊瑪(LIMA)公司已關廠而沒有原廠零件補充的困境,歷經四個多月的手工打造自行開模翻製零件,終於1999年2月底宣告修護完成,並在同年3月7日進行了鐵道迷津津樂道的SL-26與CK-101蒸汽火車頭,在嘉義火車站相見歡的盛會。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為保存鐵路文物,該處採取動態保存的方式,持續進行珍貴老火車整修工作。除26號外,林鐵31號及25號蒸汽火車也在93年及95年完成整修,並改為符合環保之柴油鍋爐,並已與世界各國昔日所使用的夏依(SHAY)式蒸汽火車頭有截然不同的風貌,希望大家在欣賞的同時,也別忘了多留意及愛惜這珍貴的鐵道國寶。

(資料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管處)

奮起湖石桌遊:http://6051.travel-web.com.tw/

阿里山森林浴:http://605.travel-web.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