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手工藝散步﹝一﹞尋訪漂流木的身世

新綠微涼的季節,我們拜訪台灣的手藝品師傅,看看他們耐人尋味的作品。他們用最真 誠的心做出溫馨、良質的手藝品,豐富多樣的創作媒材、色彩繽紛的外貌、傳統與創新相互激盪,光是用眼睛欣賞就能感受到這世界的精彩。



位在太平洋畔的原愛木工坊,沒有地址,但循著羅班長的指引,從台11線轉入北太麻里橋北邊的小徑,很快就看到工坊了。有點破舊的工坊建築並不很明顯,但那 寫上「魯巴卡茲原愛木工坊」字樣的漂流木柱無庸置疑地宣告了此處的主人。工坊用最傳統的榫接手法,將形態各異的漂流木組成一個又一個板凳、靠背椅和桌子。 雖然樣式簡單,卻讓人看見了大自然姿態的千變萬化。



一旁穿越山谷的高架鐵道上不時有橘黃色火車快飛而過,陽光透過前廊的格柵棚架灑落而下,讓一地的碎石子有了美麗的光澤,攀緣其上的橘紅色炮杖花正燦爛綻 放,然而門前的詩意卻與主建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裡原是廢棄的軍用營房,連門前的路也是新開通的。工坊從新興國小移到這裡之後,並沒有修繕室內空間,所 有的門窗都只剩框架,牆上偶爾還可以看見裸露在外的磚塊。屋內堆放著大大小小的漂流木、裁切好的木片和完成的作品等等,工作區域則往屋子前後延伸,接獲任 務後就自己找地方做,讓人感覺到原住民的隨性樂天。



原愛木工坊其實是由政府輔導所成立的工坊,幕後的主要推手之一是前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擔心上國中的兒子會學壞,而辭去得東奔西跑的卡車司機工作的羅忠 儀,還有放無薪假的宋胤杰、被公司裁員的曾金明等人,這些離鄉出外打拼的遊子紛紛回到故里,一時之間也還不知道未來該往何處去,而工坊的成立不僅讓他們有 了學得一技之長的機會、維生的能力,甚至還擁有了創作的樂趣及成就感。



在原愛木工坊工作可以發揮創意,由於漂流木造型不一,訂購時只能選定大致的樣式和長寬高限制。雖然造型簡單,但是如何將這些彎曲角度不同的漂流木,組合成 比例和諧完美的桌椅,就是一大考驗,往往不到最後,他們也不會知道這張椅子或是桌子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示人。此外,所有的作品都是採用最傳統的榫接手法,完 全不使用鐵釘。如果你喜歡這樣樸實自然的家具,來訪時也可以現訂、現做、現取貨。



原愛木工坊
班長:羅忠儀
地址: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社區
電話:0919-304785


台灣手工藝散步﹝二﹞織布歌裡的美麗紋樣

天氣晴好、日光溫暖,一座傳統泰雅竹屋佇立在象鼻吊橋旁,雖然門戶緊閉、也與染織 無關,卻是辨識沒有圍籬的泰雅染織文化園區的重要地標。野桐工坊位在草坪另一端的現代建築裡,從績麻成線、染線、編織到後製車縫,完全不假他人之手,這是 尤瑪‧達陸所追求的染織技藝復興境界。



「復興」之詞聽來也許沉重嚴肅,但這一路走來,尤瑪可是肩負這樣的使命感,才能堅持至今。拾起失落多年的泰雅染織傳統,尤瑪再現了泰雅染織技藝之美,重製 已然消跡的傳統服飾,並與設計師合作注入現代時尚感。



日治時代,由於泰雅族激烈抗日,日本人的理蕃政策全都針對泰雅族而來,不僅部落被迫遷徒,甚至連織布都被禁止,使得泰雅文化產生嚴重的斷層。於是,尤瑪花 了10年的時間做田野調查,除了跟外婆學習織布技藝,也四處蒐集尚存於泰雅族人腦袋裡和手上的記憶,試圖找回已然斷裂的文化。那時候甚至連一件傳統服飾都 找不到,只有被單布;他們得走進博物館,才能一睹泰雅傳統服飾的真面貌。



921大地震之後,尤瑪離開被震毀的野桐部落家園,來到象鼻部落打造野桐工坊,園區內種植了好不容易才尋得的紅苧麻植株,以及各種染料作物。羊蹄甲、七里 香、桂花、福木、月桃、李樹、荔枝等常見植物,都能為經過多次日曬夜露才褪為淺色的苧麻線染上美麗色彩。染色時也絲毫不馬虎,得一再重複染到不會褪色為 止。走進工坊裡,看著神秘圖表和數字,將經線來回穿過綜線,美麗紋樣就這麼出現了。看著複雜的經線排列,讓人不禁佩服這古老技藝的奧妙。



目前,工坊以重製博物館裡展示的泰雅族傳統服飾為主。由於沒有實品,她們只能看著翻拍回來的細部照片,再憑經驗去找出每一個紋樣的織法,然後以詳細又簡單 的圖表記錄下來,讓這些技法得以不斷地傳承下去。除了開放族人訂製傳統服飾外,跨界與設計師創作舞台表演戲服,也讓這些技法有更多變化的可能。夏日森林服 裝秀也正籌備要在雪見遊憩區登場。



同時,尤瑪也與服飾、金工、陶珠、數位彩印等各界設計師合作,準備推出時尚精品。例如,只取泰雅族服飾外形的純白色服飾、黑白陶珠飾品、解構紐扣圖案做為 絲巾花樣等等。甚至還融入不繡綱紗,讓方形織品也能任意塑形,成為裝飾居家空間的趣味元素。但對尤瑪來說,這並不是終點。未來的30年,她打算在部落裡建 蓋一所小而實在的染織學校和幼兒園,填補泰雅族在學齡前及高中到研究所的教育空窗,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個部落都有織布工坊,而每個族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 上生存,同時傳承文化。

泰雅染織文化園區‧野桐工坊
主人:尤瑪‧達陸
地址: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1鄰38號
電話:(037)962-388
網址:tw.myblog.yahoo.com/yumataru-blog
注意:參觀請先預約

台灣手工藝散步﹝三﹞太魯閣編織與拚布的合奏曲

太魯閣山腳下的這片平原,世代聚居著太魯閣族人。在狹小密集的部落街上,平凡不起 眼的平房建築裡,一個個繽紛璀燦的織布品在此誕生,這是胡秀蘭和家人一起攜手呵護的夢想,其中還包括她的先生和兒子,這兩位在傳統上不得碰織布機的男子。


16歲那年,由於胡秀蘭是家中唯一留在花蓮工作的女孩,媽媽便要求她一定要學傳統織布,而她也依習俗編織了十條將來要帶到夫家的床布單。那時不像現在有工 廠機器幫忙捆線捲,為了不浪費每一條線,她得要自己整線、纏線,還要學會如何讓線「不見頭尾」,把接線處隱藏起來的技巧。


隨著原住民文化日漸受到重視,身懷傳統織布技藝的胡秀蘭也被挖掘出來,受邀輔導培訓二度就業及家政班,將現代織布機的技術傳授給各族原住民,讓她們能將織 布手藝繼續傳承下去,甚至連客家族群也求教於她,學習如何將染布工藝與實用商品結合。在教學的同時,胡秀蘭也不忘向老人家請益,多方汲取傳統織布的相關知 識與技藝。對她來說,族群與族群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是沒有任何界線的。


手工編織的美麗布樣在單色拚布包上奔跑飛舞,胡秀蘭的每一個創作品都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山豬不見了」系列拼組出可愛的山豬臉孔,甚至在布包背面還 加上一條小尾巴,卻看不見山豬的大獠牙,原來所謂的「不見了」,意指著獠牙不見了,也代表被人們養殖的山豬失去了野性。「夜貓族」系列則結合貓頭鷹傳說和 傳統女性臉部的V型紋面圖樣,看來簡單大方卻意境深遠。


對胡秀蘭來說,最令她著迷的是菱形圖案,這些大菱形裡面還有很多個菱形,象徵著家族的團結和諧,這是她最重視的價值。工作室裡還有一塊結合了六十多種菱形 圖案的織布作品,這些菱形圖案並不是無意義的線條變化組合,它們擁有等同於家族徽章的重要地位,記錄了家族勢力範圍內的所有事物,是胡秀蘭蒐集多年的成 果。她自己設計的紋樣也以菱形為基調,甚至能將兩個背對背的臉孔藏在其中,傳達「不解風情」的意境,讓人在讚嘆其手藝的精巧之餘,也忍不住莞爾一笑。


工作室裡,另一個讓人注目的是一位正在專心織布的年輕男子。他是胡秀蘭的兒子胡俊傑,18歲開始學織布,2009年就以25歲之齡獲得臺灣原住民工藝師認 證。男子碰織布機,在太魯閣族傳統上可是禁忌,因此他不碰傳統織布機,只使用現代織布機編織。禁忌問題解決了,那麼外人的眼光呢?他說,從高中就讀汽修科 時,他就喜歡自己動手做禮物送朋友,一直被當成怪人,早就習慣了。堅定的眼神裡,沒有一絲的猶豫和不安。桌上型迷你織布機、筆娃娃、幸運織帶,胡秀蘭準備 了許多 DIY 活動讓來客體驗織布世界的奧秘。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來這裡走走。

那都蘭工作室
主人:胡秀蘭
地址: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秀林路11鄰40號
電話:(03)861-2213
注意:來訪請先預約。


台灣手工藝散步﹝四﹞陶藝釉彩的無限可能

離開人潮聚集的八里海岸和八里市區,張正成生活藝術工作室坐落的位置有些前不著村 後不著店,雖然是住宅區,卻隱約可見野草蔓生的荒地,散發著幾許的荒涼況味。然而,滿屋的陶藝品卻為這裡點綴了繽紛色彩,讓人馬上忘卻了屋外的寂寥。但張 正成卻笑說,擺放在這裡的其實都是讓人傷心的作品,因為它們不夠完美。


在南投竹山的農家長大,張正成從小就展現了繪畫天份,高中時遇到一位美術老師的啟蒙指導,讓他立志報考美術系,即使第一年失敗了還是不放棄,終於在第二年 如願以償。他說,雖然他的學科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在術科方面他很用功。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用功,他的廣告設計生涯一開始十分順遂,一退伍就進入知名廣告公 司,企畫比稿更是無往不利,還曾獲得時報最佳平面廣告設計首獎等獎項,後來自立門戶開設設計公司,為不少知名企業設計CIS。


然而,電腦設計工具的成熟改變了廣告設計界的生態,手繪功夫了得的資深設計師不再佔有優勢,甚至在價格上還屈居劣勢,為了自我尊嚴與價值,他決定轉換跑 道。之所以會選擇陶藝,要溯源到更早之前。1992年前後,他曾罹患不明原因的嚴重眩暈,完全無法工作。他說,創作的好勝心讓他害怕落後他人,於是便利用 那段時間學習陶藝。之後,他對工藝的創作慾望開始澎湃洶湧,在經營設計公司期間,其實已經開始創作陶藝。也因此,面對人生重大轉折時,雖然內心不免慌亂, 他還是勇敢地踏出這一步。


但是,要轉入陶藝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說,陶藝界不習慣分享自己的創作技巧,縱然他內心有千百疑問,卻總是問不出個所以然,只能靠自己摸索嘗試。而最大 的問題和瓶頸還有「釉彩」。廣告設計出身的他十分強調色彩的搭配,卻對釉藥的化學成份和變化一竅不通,碳酸鈣、氧化鎂、鐵、銅、鈷…讓他看了頭昏眼花。不 服輸的他,除了向楊作中老師學做釉藥之外,也花三年的時間磨釉藥,常常為了一個顏色得花上三到四個月的時間來研究,才能做出自己想要的顏色、紋路和感覺, 累積下來,已經有好幾千片的釉藥可供他創作選擇使用。


當陶藝技巧更臻成熟,也對釉藥瞭若指掌後,累積三十年的美學歷練也開始發揮,他的靈感源源不絕,常常一個星期就能畫出近十件的作品草稿,完全沒有才思枯竭 的問題。他的作品交融抽象意境與實用價值,結合鍛鐵、玻璃等媒材,創作出一件件燈飾、花器、陶磚藝術門把等居家用品,希望將藝術帶入日常生活中。像是蜂巢 系列即以甜蜜的窩為概念,結合不鏽鋼、木頭和陶瓷等媒材,為年輕夫婦設計杯盤、置物罐等新居用品。最新的系列「美麗東方2010現象」,則以大茶壺為創作 主體,呈現大自然的風、火、土、水等元素。


張正成是很用功的創作者,除了不停的動腦和動手,所有作品的釉藥成份比例、窯燒溫度及成果等等,也都用專屬表格詳細記錄下來。若有訪客或學生詢問,他總會 大方傳授,絲毫不藏私。他說,就拿釉藥來說,同樣的釉藥放在不同的窯裡燒,會呈現不同的結果,所以一定要做功課,東西才會是他的。他始終認為,該你的,努 力到一個程度,人家就會給你。也因此,即使年過半百才轉換人生跑道,他依然有亮眼的成績展現。

張正成生活藝術工作室
主人:張正成
地址:台北縣八里鄉民有街81號
電話:(02)8630-3730
注意:來訪請先預約。







from MOOK 旅遊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