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國中沒畢業,卻有560億身價


中國最大汽車玻璃廠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曾經在人民公社種田,每天只賺人民幣1毛錢,在商場打滾40年後竟成為中國百富,他究竟有什麼本事?

文/林宏達

「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說話的人比周邊訪客矮一個頭,但深邃堅定的眼神卻顯露大老闆的霸氣和自信,他就是中國最大汽車玻璃廠福耀集團的董事長曹德旺。他一邊手撫著辦公室裡一本高兩公尺的《金剛經》,一邊用低沉的嗓音對記者說:「參透這句話,你就能在中國市場成功。」

曹德旺今年六十二歲,出身福建山區農家,只讀到初中一年級,講話帶著濃濃的福建腔。去年,他在胡潤中國百富榜上排名第五十六,今年,隨著福耀的股價大漲逾三倍,按五月底股價計算,曹德旺身價超過人民幣一百二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六十億元),比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身價還高。

這位中國的新百億富豪,曾在人民公社種田,一天只賺一毛多。為了翻身,他做過三輪車伕、賣過水果,靠一天賺人民幣兩塊錢的小生意,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段日子太累了,媽媽每天叫醒我之前,都先坐在床頭流淚,再叫醒我。」對窮困的過往,曹德旺一點都不隱藏。

不過,現在的他,已是中國汽車玻璃大王。他經營的福耀玻璃近年高速成長,不僅是福建首家掛牌上市的企業,也是中國最大、全球第四大汽車玻璃公司,在中國市占率超過六成,全球前八大車廠都是福耀的客戶。 福耀一年生產的汽車玻璃面積達四十平方公里,可以舖滿兩個中和市。去年營收人民幣三十八億八千萬(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億元),雖然只有台灣最大玻璃廠台玻的七成,但淨利人民幣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六億元),卻與台玻相當。

曹德旺目前還是福建省政協委員、國務院國情研究員,他參與創立的福耀,還被中國工商總局認定為汽車玻璃產業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前後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胡錦濤都曾參觀過他的工廠。在福建,比財力、比政商關係,沒幾個人能超過他。

領先布局。歷經三次危機,學會緊跟國家政策

從小水果販變身為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到底有什麼本事? 領先布局,是曹德旺能夠勝出的關鍵。一九九五年,當中國轎車市場一年只有三十二萬輛時,福耀已開始送樣申請車廠認證;一九九九年,當同業開始衝刺中國市場時,福耀已領先外銷美國成功;到二○○五年,中國轎車一年銷售已攀高到二百八十萬輛時,福耀開始量產汽車玻璃材料浮法玻璃(一種新式平板玻璃),完成產業鏈整合。 懂得搶先布局,因為這名在商場打滾四十年的商人認為,在中國投資,不能只看報酬率。

「今天能夠大賺的潮流、明天就可能大賠」,中國企業必須看透無常變化中的規則,才能打敗同時握有技術和資金的外商。 這個體悟再深一層看,就是「要從國家的角度看市場,永遠跟國家(政策)保持一致」。所以,當別人苦惱政策善變時,曹德旺卻能看清政策走向和市場發展的衝突,從大格局定位自己的企業。

不過,這可是他歷經三次大虧損的經驗,才學會的功夫。 第一次是在人民公社時期,為了把生意做大,他帶著人民幣三千元到江西收購高價木耳,再拿回福建銷售。在那個「割資本主義尾巴」、私自販賣商品尚屬違法行為的年代,曹德旺不幸被發現,木耳被扣押,辛苦積蓄險些賠光。 第二次是福耀還屬於鄉鎮企業時,工廠六年都不賺錢。

於是他跟官方談條件,由他承包經營玻璃廠,結果第一年就轉虧為盈,之後,營收每年倍增。但是,一九八六年中共展開「整黨運動」,工廠轉虧為盈的成績,反而變成政治不正確的把柄,對手認為「他賺這麼多錢,不可能不放進自己口袋」,於是以貪污罪告發他。官司一路從縣政府、省政府打到中央的上訪局,在發回重審兩次後,最終獲判無罪。

曹德旺證明自己清白後,鎮政府決定跟他合資,共同經營汽車玻璃廠。當時,因為文革剛結束,競爭少,福耀又引進芬蘭最新設備,玻璃廠業績因此每年翻升。但曹德旺不想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決定投資房地產。沒想到碰上一九九三年實施的第一次宏觀調控,原本求他借錢買地的銀行卻抽掉銀根,市場需求也因政策冷卻,「工廠賺的還不夠付那邊的利息」,因為布局失利,福耀陷入危機。

當時,中國的玻璃工廠有數千家,他問自己究竟該不該專心經營玻璃廠? 在美國福特汽車博物館裡,這名中國企業家找到布局的答案。走進博物館,他發現,一百年前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相似。當時美國有五萬家車廠在競爭,如今,美國只剩下三家汽車廠瓜分所有市場,至於能夠存活下來的汽車玻璃公司,歷史都超過百年,這些公司都是靠專心擴張規模,成為最後的霸主。

於是,在他腦中浮現一個畫面:中國正在走美國一百年前工業化的道路,只要能存活下來,靠著不斷擴大規模,他的公司終將成為最後勝利者。 看清楚自己在國家和產業發展布局裡的位置,他終於了解,「要賺錢不能單看市場,必須從整體經濟發展替自己定位」。錢賺多、賺少,不過是一時的「夢幻泡影」,看懂國家發展,才能從受限於形勢,變成利用形勢。「從那之後,接下來的宏觀調控,我沒有再受過傷!」深深吸一口雪茄菸,曹德旺得意的說。

以市場換技術。導入國際級設備和管理,借力使力

從一九九○年代起,他聚焦投入汽車玻璃產業。儘管那時中國買得起車的人還非常少,但他堅信「坐過車的人,不會再回去走路」。從大環境觀察,汽車產業總有一天會起飛。因此,接下來的二十年,他投下人民幣一百億元,發展汽車玻璃。 別人靠買進做好的平板玻璃,加工成汽車玻璃出售。福耀卻是從設計、買進矽砂、生產平板玻璃、加工,到送至客戶倉庫,全部自己來。為了做垂直整合,福耀北到長春、南到海南島,西到成都、內蒙古、東到福建,都有自己的工廠。

除了垂直整合外,曹德旺還懂得用中國市場、廉價的生產成本以及進入障礙,換取外商的生產、管理技術。 在中國,人工便宜,許多工廠動輒上萬人。曹德旺卻發現,歐美員工薪資雖是中國的四倍,生產力卻是中國的八倍,「如果效率只有人家的八分之一,未來終將失去競爭力」。因此,他不斷引進最新的自動化設備,同時裁員,一條日產六百萬噸玻璃的浮法玻璃生產線,配備八個三公尺高的義大利機器人,整條生產線只有不到一百名員工。

「福耀最大的競爭優勢,就在他的成本比競爭對手低了至少二到三成。」上海中信證券研究部研究員潘建平觀察。用中國廉價的工資、搭配上歐美先進的設備和管理,讓福耀的生產成本幾乎無人能敵。 玻璃通路公司、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則觀察,在玻璃領域裡,汽車玻璃屬於技術門檻較高的一塊,需要經過車廠長時間認證才能打進市場,毛利高,但競爭也相對激烈。因此,除了比產能,還得比技術。

為了拿技術,曹德旺兩度運用「以市場換技術」方式,逼國際大廠把技術灌進福耀。 一九九六年,當時的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廠法國聖戈班(saint-gobain)公司入主福耀。聖戈班改革福耀過去寬鬆的會計標準,把超過一年的應收帳全部改列為呆帳,同時用現金流量考核營運成績。 導入國際級的管理方式,三年後,福耀就成功打進最難攻的美國市場。但也在那一年,曹德旺卻把大股東聖戈班「請」出董事會。

原來法商不希望福耀進軍美國,甚至在股東會動用表決權阻止福耀向海外擴張。結果,曹德旺放話要辭職,「我走,工廠馬上倒!」當時,中國汽車市場不景氣,福耀連虧三年,聖戈班盤算派人接管福耀的風險更高,這反成了曹德旺的護身符。於是,他出高價收購聖戈班手上的福耀股權,一舉成為握有福耀五四%股權的最大股東。 在聖戈班之後,美國最大汽車玻璃製造廠匹茲堡玻璃公司(PPG)又控告福耀傾銷,二○○四年福耀勝訴。為了降低損失,匹茲堡同意和福耀分享技術,一年後,匹茲堡替福耀架設的最新浮法玻璃生產線正式點火,從生產的玻璃抽取權利金,美商等於不用在中國設廠,就能分享利潤。

完成垂直整合。效率提升,七年獲利增七.五倍

曹德旺把用市場換技術的策略發揮到極致,現在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玻璃中,有七成都是由福耀生產的。 「跟十年前相比,玻璃的價格已經跌了百分之兩百。」曹德旺觀察。經歷三次宏觀調控,到二○○四年時,大陸四分之一的汽車玻璃廠都陷入虧損,但是福耀因為取得外國的技術和訂單,並完成垂直整合,過去七年來,福耀不但營收年年成長,獲利更大增七.五倍。

營收、獲利同創新高,曹德旺卻不滿足。因為「台塑單是一個漳州電廠,一年就有人民幣二十億的效益!多好的效率!」言談之間,這位中國汽車玻璃大王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滿是佩服,更把台塑的高效率經營當成標竿,不論用人或管理都向台塑看齊。 儘管規模不如台塑,但這位出身農家的中國百億富豪,要讓福耀持續成長、經營為百年企業的決心,卻不輸給台灣的經營之神。

 

from 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