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山大地震Aftershock
深切刻畫災難之後的情感變化和情感回歸。
導演的話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災難片。更確切地說,這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災難片。在表現地震帶來的毀滅性視覺震撼的同時,我們更著重希望讓觀眾感受到地震親歷者 內心的創傷。這種創傷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災後的恢復重建就可以輕易癒合的。當人性被天災逼到極限時,我們看到了親歷者內心的崩潰和坍塌。這種心如刀絞 的傷害不僅是地震發生的瞬間,也不僅是失去親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傷害是伴隨著那些活下來的人,他們日後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毀的房子可以重 建,廢墟也可以被清理得了無痕跡,但內心世界的崩潰是無法重建的。幾十年過去,他們就守著這些心靈深處的廢墟過日子。地震只有23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內 心深處的餘震卻持續了32年。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觀眾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看到,災難的颶風掃過之後,留給人們的就只剩下親情了。這既是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勇 氣,也是讓我們淚流不止的原因。─導演 馮小剛
強震23秒之後的32年
很多年前馮小剛導演看過作家張翎寫的一部小說叫《餘震》,看完以後他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衝動,想把它搬上銀幕。 但是製作這樣一部電影,需要鉅資的投入,錢少了拍不了,所以當時沒敢碰這個題材,但這個小說一直是深埋在馮小剛心裡頭。剛好2007年的秋天,唐山市政府 想拍一部紀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找上了他。於是馮小剛向唐山市政府推薦了這部小說,他們也覺得非常合適,就促成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
【唐山大地震】的總製片人王中磊說:「【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劇情片,災難只是它的背景,雖然我們花了很多的精力和資金去拍攝了那23秒的地震場面,但這個 故事的重心還是23秒之後的32年中國社會的變化,對待親情的變化,主人翁們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最終我們要說的是所有的變化都有可能,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 是不會變的。【唐山大地震】與一般的災難片有很大的不同,它更著重刻畫人在災難之後的情感變化和情感回歸。特效的部分可能是這部電影很大的一個亮點,尤其 是做為中國國產片來說,電影裡運用了所有最先進的拍攝方法。特效一定是被觀眾關注的重要方向,但我其實希望這部電影最感動觀眾的還是它的情感部分。」
技術層面的大挑戰
雖然已經有多年的拍片經驗,但【唐山大地震】對於馮小剛導演來說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馮小剛說:「最艱難的是對整個地震氛圍的營造,這個效果的營造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們的電影工業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請韓國的、英國的、 南非的專業技術人員等等,大家一塊兒來做這個事。拍攝的時候因為時間和季節的原因,好多都是幾乎不能克服的困難。老實說,拍這部電影的時候,當時覺得每一 個坎都過不去,而且在你面前有無數道坎,但當你把它們都克服以後,現在再問我,反而覺得好像也沒有那麼難,也都過來了,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時候也讓我非常感 動。」
製片王中磊說:「【唐山大地震】對我們的挑戰是很大的,尤其在技術層面。地震的那場戲,一開始我們運用了比較傳統的方法來拍攝,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 震顫等場面,用傳統拍攝方法會限制導演的畫面感,因為這種方法通常不會有大場面的感覺,尤其是沒有一個連續感。首先觀眾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別,其次鏡頭是不 連貫的,這個肯定會嚴重影響視覺衝擊力。雖然地震的場面在電影中僅僅占了十分之一,但它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觀眾對於後面主人翁們心理變化的理解。必須讓觀 眾感受到災難的真實和殘酷,主人翁的人生和心理變化才會顯得更加合理,所以我們最終經過權衡決定更換另一種拍攝方法。劇組動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拍攝設備, 讓景別的大小和鏡頭的連續性都達到相當高的標準,但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們的拍攝期拖長了一個多月。」
總監製陳國富說:「小剛是一個非常熟練的導演,他已創作了很多不同的類型的電影,但【唐山大地震】對他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他在拍攝【集結號】的時候曾 經煩惱那些戰鬥場面怎麼實現,這次他面對的是一個巨大地震的虛擬再現,這其中牽涉的技術問題真的超過一般觀眾能夠想像。拍地震有一個技術門檻,你是不是要 把整個景搭在一個可以製造地震效果的裝置上面,這是一個大工程。還有在籌備的過程中,小剛非常苦惱的一個問題是這麼大的一個景,最後要把它全部震垮,這些 問題對於導演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雖然整個地震的鏡頭在電影中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在很多方面它都突破了華語影片的製作規格,劇組也請了很多國外的專家來 幫忙。」
沒有明星,只有人物角色
如何找到橫跨30多年、代表三代人的演員形象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大難題,透過大量的海選和反覆權衡,最終選出了最適合的人選。除了六年之後再度與馮導合 作的夫人徐帆,馮導的多年好友陳道明,演員張靜初、李晨、張國強、陳瑾、陸毅、劉莉莉、王子文等,還包括首次演出電影的兩位小演員張子楓和張家駿,大家連 袂奉上了堪稱最有難度也最令人期待的集體演出。
除了故事本身,【唐山大地震】劇組上下一致表示,最為感動的就是片中那些臨時演員。這些臨時演員全部來自唐山本地,大多有過家人在大地震中罹難或倖存的經 歷,因此對這一題材懷有很深的感情。據製片主任胡曉峰說:「片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戲動用了2000多人,光部隊就1000多人,難民500-600人,工作 人員也達到了將近400多人。」
同時呈現災難和人情
曾兩次和馮導合作【集結號】及【非誠勿擾】的著名攝影師呂樂,此次再度擔綱攝影指導。雖然還是寫實風格,但要表現中國30多年來的巨變,尤其是重現舉世皆知的1975年7.28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對攝影工作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呂樂說:「拍災難片要優先照顧特效,一些角落要留給特效部門不能動,聽他們指揮。比如有一個場景,爆破公司要把一個主樓炸掉,樓很大,是1比1的比例,這 時候就要聽爆破公司、現場製片和安全部門的指揮,擺很多機器抓住瞬間。特效包括視覺效果和特殊效果,後者包括如下雨,震動等等。我們用韓國運來的機器,把 房子搭在上面,材料不能太沉,底下有電控氣壓和油壓來模仿地震平面。演員臉上身上都噴了特別多的豆粉,模仿塵土,廢墟上面還有雨、血、泥漿。第二天換成太 陽光束。工作人員都覺得太難受了。有一組招待所被地震毀滅的鏡頭重複了六次。招待所上面有1976年的語錄牌,我們要先拍牌子掉下來,再拍人從上面跳下 來,再拍燈泡砸到雨搭上,再拍整個窗戶變形、玻璃碎掉,最後拍大堂出口坍塌,人跑出來。這些是一次操作拍不下來的。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動作銜接的點,比如人 掉下來,牌子接著砸到人身上,特效演員要做到被砸的動作,時間和部位都要準。動作要特別像,縱向誤差不能太多。這一個鏡頭就拍了兩天時間,特效演員跳了至 少10次。」
重現震撼世界的23秒
1976年7月27日,唐山發生芮氏7.8級地震,這一震驚世界的大地震實際發生時間只有23秒,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達到25.5萬人。【唐山大地震】以 史無前例的拍攝手段、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集體協作重現了這次地震,並將其放大為幾分鐘。關於這場戲前後有很多動人心魄的故事,尤其是兩個孩子被壓在石板下, 母親徐帆要選擇其中一個救出,成為整部電影的靈魂核心。地震之後肩扛攝影機走過廢墟的戲也讓攝影呂樂印象深刻,而那場戲竟然純屬“即興發揮”。
攝影呂樂說:「之前我們討論過這片子裡別太多手持鏡頭,那場戲發生的時間是淩晨,但拍的時候已經快黃昏了。韓國特效把雨也準備好了,副導演帶領群眾演員還 有特效化妝部門都準備好了。第一組鏡頭是設計好的,表現很多衣不蔽體的群眾傷殘遍地,請來的群眾演員都是當年經歷過那次大地震的唐山本地人,他們一哭我們 的心一下就揪起來了。導演拍了兩次就立刻決定換方法,說我們手持進去。當時下著雨,光線漸暗,如果是用升降機或固定軌道,影像會更有把握,但導演特別感 動,提出手持再拍第二次。那場戲,群眾演員把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那種聲音,悲傷、痛苦、懦弱、勇氣,表現的特別好。所有進去的人都濕透了,大家可能看我是 老人家怕我跑不動,我幾乎是被抱起來拍的。」
A級水準的特效
對於【唐山大地震】這樣需要逼真特效輔助的大片,通常一個鏡頭需要電腦特技和實拍兩個部門的配合。而影片除傳統特效外還有大量模型特效。這些模型製作栩栩如生,不僅全部復原電影中唐山市當年景觀,而且連局部細節也都一絲不苟。
導演馮小剛說:「我們有一些高難度的特效鏡頭,需要拍攝6次才能把鏡頭合成在一起做出那個效果。比如,一個起重機,老吊車後倒,鋼纜怎麼崩斷,配重怎麼下 來打在機器身上,吊的預製板怎麼靠慣力沖到房間裡,把人從房間裡一直給撞出去。這個吊車怎麼倒,砸過廊橋,在廊橋上跑的人被砸垮,落地時離兩個主人翁只是 一步之遙。像這樣的都是非常高難度,這些鏡頭我在驗收的時候覺得是做到了A級的水準。包括我們主場景的坍塌,這個鏡頭我認為在全世界目前做這種電腦特效的 鏡頭裡都是一流的水準。當然這些鏡頭也很貴,但是我覺得值得。前面說的拍攝6次合成的效果,因為motion control能保證每一次鏡頭運動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軌跡完全一模一樣。當然這個機器也很貴,要從國外把它運過來,以每天計費。但沒有這個機器做不 了這樣的鏡頭。這一次有很多地方其實很頭疼,難度非常高,當然還是都做出來了。」
導演馮小剛說:「現在有很多人都說希望自己拍的電影是一部史詩,相反的,我更願意讓觀眾看到【唐山大地震】表現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在地震中被砸的粉碎,他們的內心如刀絞般的刺痛。在我們整個電影裡,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些。」▓--節錄自世界電影http://www.worldscreen.com.tw
導演的話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災難片。更確切地說,這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災難片。在表現地震帶來的毀滅性視覺震撼的同時,我們更著重希望讓觀眾感受到地震親歷者 內心的創傷。這種創傷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災後的恢復重建就可以輕易癒合的。當人性被天災逼到極限時,我們看到了親歷者內心的崩潰和坍塌。這種心如刀絞 的傷害不僅是地震發生的瞬間,也不僅是失去親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傷害是伴隨著那些活下來的人,他們日後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毀的房子可以重 建,廢墟也可以被清理得了無痕跡,但內心世界的崩潰是無法重建的。幾十年過去,他們就守著這些心靈深處的廢墟過日子。地震只有23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內 心深處的餘震卻持續了32年。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觀眾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看到,災難的颶風掃過之後,留給人們的就只剩下親情了。這既是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勇 氣,也是讓我們淚流不止的原因。─導演 馮小剛
強震23秒之後的32年
很多年前馮小剛導演看過作家張翎寫的一部小說叫《餘震》,看完以後他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衝動,想把它搬上銀幕。 但是製作這樣一部電影,需要鉅資的投入,錢少了拍不了,所以當時沒敢碰這個題材,但這個小說一直是深埋在馮小剛心裡頭。剛好2007年的秋天,唐山市政府 想拍一部紀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找上了他。於是馮小剛向唐山市政府推薦了這部小說,他們也覺得非常合適,就促成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
【唐山大地震】的總製片人王中磊說:「【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劇情片,災難只是它的背景,雖然我們花了很多的精力和資金去拍攝了那23秒的地震場面,但這個 故事的重心還是23秒之後的32年中國社會的變化,對待親情的變化,主人翁們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最終我們要說的是所有的變化都有可能,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 是不會變的。【唐山大地震】與一般的災難片有很大的不同,它更著重刻畫人在災難之後的情感變化和情感回歸。特效的部分可能是這部電影很大的一個亮點,尤其 是做為中國國產片來說,電影裡運用了所有最先進的拍攝方法。特效一定是被觀眾關注的重要方向,但我其實希望這部電影最感動觀眾的還是它的情感部分。」
技術層面的大挑戰
雖然已經有多年的拍片經驗,但【唐山大地震】對於馮小剛導演來說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馮小剛說:「最艱難的是對整個地震氛圍的營造,這個效果的營造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們的電影工業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請韓國的、英國的、 南非的專業技術人員等等,大家一塊兒來做這個事。拍攝的時候因為時間和季節的原因,好多都是幾乎不能克服的困難。老實說,拍這部電影的時候,當時覺得每一 個坎都過不去,而且在你面前有無數道坎,但當你把它們都克服以後,現在再問我,反而覺得好像也沒有那麼難,也都過來了,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時候也讓我非常感 動。」
製片王中磊說:「【唐山大地震】對我們的挑戰是很大的,尤其在技術層面。地震的那場戲,一開始我們運用了比較傳統的方法來拍攝,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 震顫等場面,用傳統拍攝方法會限制導演的畫面感,因為這種方法通常不會有大場面的感覺,尤其是沒有一個連續感。首先觀眾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別,其次鏡頭是不 連貫的,這個肯定會嚴重影響視覺衝擊力。雖然地震的場面在電影中僅僅占了十分之一,但它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觀眾對於後面主人翁們心理變化的理解。必須讓觀 眾感受到災難的真實和殘酷,主人翁的人生和心理變化才會顯得更加合理,所以我們最終經過權衡決定更換另一種拍攝方法。劇組動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拍攝設備, 讓景別的大小和鏡頭的連續性都達到相當高的標準,但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們的拍攝期拖長了一個多月。」
總監製陳國富說:「小剛是一個非常熟練的導演,他已創作了很多不同的類型的電影,但【唐山大地震】對他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他在拍攝【集結號】的時候曾 經煩惱那些戰鬥場面怎麼實現,這次他面對的是一個巨大地震的虛擬再現,這其中牽涉的技術問題真的超過一般觀眾能夠想像。拍地震有一個技術門檻,你是不是要 把整個景搭在一個可以製造地震效果的裝置上面,這是一個大工程。還有在籌備的過程中,小剛非常苦惱的一個問題是這麼大的一個景,最後要把它全部震垮,這些 問題對於導演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雖然整個地震的鏡頭在電影中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在很多方面它都突破了華語影片的製作規格,劇組也請了很多國外的專家來 幫忙。」
沒有明星,只有人物角色
如何找到橫跨30多年、代表三代人的演員形象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大難題,透過大量的海選和反覆權衡,最終選出了最適合的人選。除了六年之後再度與馮導合 作的夫人徐帆,馮導的多年好友陳道明,演員張靜初、李晨、張國強、陳瑾、陸毅、劉莉莉、王子文等,還包括首次演出電影的兩位小演員張子楓和張家駿,大家連 袂奉上了堪稱最有難度也最令人期待的集體演出。
除了故事本身,【唐山大地震】劇組上下一致表示,最為感動的就是片中那些臨時演員。這些臨時演員全部來自唐山本地,大多有過家人在大地震中罹難或倖存的經 歷,因此對這一題材懷有很深的感情。據製片主任胡曉峰說:「片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戲動用了2000多人,光部隊就1000多人,難民500-600人,工作 人員也達到了將近400多人。」
同時呈現災難和人情
曾兩次和馮導合作【集結號】及【非誠勿擾】的著名攝影師呂樂,此次再度擔綱攝影指導。雖然還是寫實風格,但要表現中國30多年來的巨變,尤其是重現舉世皆知的1975年7.28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對攝影工作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呂樂說:「拍災難片要優先照顧特效,一些角落要留給特效部門不能動,聽他們指揮。比如有一個場景,爆破公司要把一個主樓炸掉,樓很大,是1比1的比例,這 時候就要聽爆破公司、現場製片和安全部門的指揮,擺很多機器抓住瞬間。特效包括視覺效果和特殊效果,後者包括如下雨,震動等等。我們用韓國運來的機器,把 房子搭在上面,材料不能太沉,底下有電控氣壓和油壓來模仿地震平面。演員臉上身上都噴了特別多的豆粉,模仿塵土,廢墟上面還有雨、血、泥漿。第二天換成太 陽光束。工作人員都覺得太難受了。有一組招待所被地震毀滅的鏡頭重複了六次。招待所上面有1976年的語錄牌,我們要先拍牌子掉下來,再拍人從上面跳下 來,再拍燈泡砸到雨搭上,再拍整個窗戶變形、玻璃碎掉,最後拍大堂出口坍塌,人跑出來。這些是一次操作拍不下來的。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動作銜接的點,比如人 掉下來,牌子接著砸到人身上,特效演員要做到被砸的動作,時間和部位都要準。動作要特別像,縱向誤差不能太多。這一個鏡頭就拍了兩天時間,特效演員跳了至 少10次。」
重現震撼世界的23秒
1976年7月27日,唐山發生芮氏7.8級地震,這一震驚世界的大地震實際發生時間只有23秒,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達到25.5萬人。【唐山大地震】以 史無前例的拍攝手段、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集體協作重現了這次地震,並將其放大為幾分鐘。關於這場戲前後有很多動人心魄的故事,尤其是兩個孩子被壓在石板下, 母親徐帆要選擇其中一個救出,成為整部電影的靈魂核心。地震之後肩扛攝影機走過廢墟的戲也讓攝影呂樂印象深刻,而那場戲竟然純屬“即興發揮”。
攝影呂樂說:「之前我們討論過這片子裡別太多手持鏡頭,那場戲發生的時間是淩晨,但拍的時候已經快黃昏了。韓國特效把雨也準備好了,副導演帶領群眾演員還 有特效化妝部門都準備好了。第一組鏡頭是設計好的,表現很多衣不蔽體的群眾傷殘遍地,請來的群眾演員都是當年經歷過那次大地震的唐山本地人,他們一哭我們 的心一下就揪起來了。導演拍了兩次就立刻決定換方法,說我們手持進去。當時下著雨,光線漸暗,如果是用升降機或固定軌道,影像會更有把握,但導演特別感 動,提出手持再拍第二次。那場戲,群眾演員把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那種聲音,悲傷、痛苦、懦弱、勇氣,表現的特別好。所有進去的人都濕透了,大家可能看我是 老人家怕我跑不動,我幾乎是被抱起來拍的。」
A級水準的特效
對於【唐山大地震】這樣需要逼真特效輔助的大片,通常一個鏡頭需要電腦特技和實拍兩個部門的配合。而影片除傳統特效外還有大量模型特效。這些模型製作栩栩如生,不僅全部復原電影中唐山市當年景觀,而且連局部細節也都一絲不苟。
導演馮小剛說:「我們有一些高難度的特效鏡頭,需要拍攝6次才能把鏡頭合成在一起做出那個效果。比如,一個起重機,老吊車後倒,鋼纜怎麼崩斷,配重怎麼下 來打在機器身上,吊的預製板怎麼靠慣力沖到房間裡,把人從房間裡一直給撞出去。這個吊車怎麼倒,砸過廊橋,在廊橋上跑的人被砸垮,落地時離兩個主人翁只是 一步之遙。像這樣的都是非常高難度,這些鏡頭我在驗收的時候覺得是做到了A級的水準。包括我們主場景的坍塌,這個鏡頭我認為在全世界目前做這種電腦特效的 鏡頭裡都是一流的水準。當然這些鏡頭也很貴,但是我覺得值得。前面說的拍攝6次合成的效果,因為motion control能保證每一次鏡頭運動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軌跡完全一模一樣。當然這個機器也很貴,要從國外把它運過來,以每天計費。但沒有這個機器做不 了這樣的鏡頭。這一次有很多地方其實很頭疼,難度非常高,當然還是都做出來了。」
導演馮小剛說:「現在有很多人都說希望自己拍的電影是一部史詩,相反的,我更願意讓觀眾看到【唐山大地震】表現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在地震中被砸的粉碎,他們的內心如刀絞般的刺痛。在我們整個電影裡,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些。」▓--節錄自世界電影http://www.worldscreen.com.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