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主的夢境 尋找網絡美學
文/楚知
全面啟動
最近一部賣座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引起很大迴響,片中敘述主角可以依照意識的深淺層次來創造多層次的夢境。然後在其中接受訪客經由連結器進入遊歷(有如作夢般投入而不自知), 而他本人(以及團隊)則可以清醒地在多層次夢境中有所行動,藉此取得他人吐露機密或藉由製造事件體驗,以影響他人對現實的認識與記憶。
此片關於夢境的連結不是新概念,但是主人對於夢境的自主創造以及在多層夢境中,有意識地穿梭行動…這種「自主夢境」的概念才是這部片子所創造的衝擊。
如果概念可以實現,那人類可以共同探索的世界,除了地球與外太空之外,心靈深淺意識所蘊藏的無限奧秘空間也有了出入口。而如果我們創造一個可以自主的夢 境,「…讓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空間中自由建造場景,讓人透過連結共享,在其中遨遊探索,進行社會生活…」那麼這樣的(空間)容器將呈現集體的意識景觀,其發 現與應用足以改變人類歷史。
連線遊戲打造夢境
上述這一段對於「自主夢境」的描述是否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原來它正是近年無數社會與文化觀察家對於網際網路空間的描述。
在這樣的聯想下,是否也可能將網際網絡朝向夢境來發展應用,作為集體意識的景觀來探索?
避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議題不談,即使用當前盛行的連線遊戲來類比的話,網絡也的確像是一個彼此可以連結的夢境。
其中完全根據想像力所架構的場景(姑且說是我們進入了開發者所設計的夢境)之中,參與者各自有一個投影的分身在其中兒女情長或奔馳殺敵,也可以自主切換地 場景或隨時醒來回到現實世界,與電影情節的差別只是沒夢境那般地全盤透入;用資訊科技習用的說法就是還做不到如夢境體驗一般的「沉浸度」。
這也是目前數位娛樂與網絡媒體產業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許多新的軟硬體格式不斷地占據大家的注意力,例如VR、AR、3D、視訊眼鏡、微投影機,以及穿戴 網絡與環場螢幕等等。這些軟硬體新格式不斷地強化網絡媒體的威力,提供對於人體感官更多更強的「沉浸度」。好像這種媒體(例如3D電影)一出現就會發揮威 力,閱聽者就會自動地沉浸其中。
但如果我們觀察人類過往所有成熟的文化產品,會發現目前網際網路的媒體力量所欠缺的不是對感官的捕捉能力。而是亟需探討網路獨特的媒體格式如何感動心靈、 傳遞意義,以及像那些經典文學與電影創作般,架構出一些普世流傳、永久保存的文化產品。換言之,網絡媒體欠缺的不是感官捕捉的能力,而是自己獨特的美學。
意識的動力
日前在書架上拿下一本漫畫,名稱是《火鳥》。來自日本第一代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多年前的作品。因為是早期版本,所以畫格很小,其中圖像雖然精緻但很簡略。當 然不如目前任一種動態媒體(如《阿凡達》或《神偷奶爸》)般動人。所以作為媒體而言,它所提供的所謂「沉浸度」是很低的。但我逐漸閱讀進入劇情後,對於主 角圖像的認同與記憶逐漸強化,對於故事的場景與事件流程逐漸投入而無法中斷。
一路追著故事的發展而一口氣讀完這本(我至少看過3次以上)舊書後,還是十分感動…此時它的沉浸度已經拉到最高。
不只是漫畫,其實我們在閱讀文學、繪畫、雕塑等等傳統藝術時候,它們都沒有環場音效與虛擬實境,甚至完全沒有圖像而只有抽象文字。剛開始或許它們沒有很強的煽動力與捕捉感官「沉浸度」的設計,但我們經由閱讀而逐漸啟動意識中的某種情感動力之後,情況就逐漸改觀了。
此時小小的黑白漫畫已是無法放手的未來小子正在天人交戰…,或小小的白紙黑字讀本此時變成事關丐幫生死存亡的一場冤屈待雪…或是一塊廣場上僵硬石頭被羅丹 雕刻成擁吻無法喘息的愛侶,讓整個世界屏氣不敢打斷…或是《寒食帖》在已發黃宣紙上大力揮舞的筆觸流動…同時也讓我們似乎以此動力滑行,進入蘇東坡的文學 心境…。
一旦啟動了主觀意識的認同與情感的動力,創作品所提供的整體感受之深刻何止是沉浸,而更是讓人進入如夢境一般的時光切片,歷久難忘。這種審美過程中,我們 經由意識的流動、意象的多方隱喻喧染、意義的連結、多層次的穿透感動…,整個過程以一種空間遊歷穿插的方式完成,其實非常類似一場醒時出神的夢境體驗,人 類的夢境是一切感動的源頭。
夢境美學
夢境與網絡的相通之處很多。例如夢中的事物是互動的;夢裡的活動由意識投影的虛擬化身進行;而且夢中的世界是由記憶(體)中的影像組成的(閉眼的視覺當然 不是感官直擊的)等等,對於網絡媒體中互動機制與化身活動的設計,影像空間的架構方式等等,這些元素如何對人的感受產生意義,提供非常寬廣的啟發。
IVRlab使用夢境的概念來探討實驗網絡媒體美學已有多年,累積許多有趣的專案與實驗主題。例如:夢境中各種影像如何流動交織,而組成空間一般的活動場 所?我們的在其中透過分身活動,但自己的夢境如何連結顯現出完全自主的、他人的分身?這樣的媒體經驗與真實生活的經驗,如何以不同輕重與位置混合存在於我 們的意識中?
我們閱讀藝術品感動時候,有如入夢般在現實世界以外得到豐富意像,而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生活時,這些如夢的意象也持續參與現實的解讀。因此夢與現實…其實永恆地地相互交織。
因此網絡的影像空間與分身活動的機制,其實正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建築與都市空間的新場域;是一種有如造夢的設計?這個場域集合豐富眾多的超現實象徵,因此可 以像夢境一般提供潛意識甚至其他時空的訊息?當網路影像空間的構造與夢境構造如此相近時,屆時可能透過裝置把夢境直接對應輸出成為網絡媒體,因此網路可能 成為夢境的出口與分享的潛意識世界?
這些有趣好玩的題目可以激發非常多專案實驗與理論探討,無法在目前有限的篇幅中詳述。 但過去6篇專欄主題中,已經對於影像空間的幾個種重要層面做出簡單的鋪陳;可以視為6種自主夢境的例子:
1.4D媒體:以互動的訊息建構空間,以分身跨越的時間,使網路成為具有4D能力的媒體容器。
2.散步書房:遠距的活動與真實環境即時整合出版,網絡因此成為一種整合多種真實世界內容的投影器。
3.生活基地:將真實社會場景與人物包裹在某種AR格式中,讓公民生活見識與社交觸角可以跨越階級地流動。
4.微旅遊:生活的僵化重複與壓迫感無所不在,藉著異質體驗、社會行動與物品交換的網絡,作為時時刻刻的出口。
5.街道網絡:街道生活空間的網絡,使得都市與都市在網絡上混合交織,於是在網絡與道路上同時形成混搭都市與混搭街道。
6.飛行講堂:以演講者的生動演出為主軸,整合3D多媒體鋪陳知識空間,並以伸縮時空脈絡作為資料搜索方法。
from 創新發現誌 ( HTML 圖文版 )
全面啟動
最近一部賣座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引起很大迴響,片中敘述主角可以依照意識的深淺層次來創造多層次的夢境。然後在其中接受訪客經由連結器進入遊歷(有如作夢般投入而不自知), 而他本人(以及團隊)則可以清醒地在多層次夢境中有所行動,藉此取得他人吐露機密或藉由製造事件體驗,以影響他人對現實的認識與記憶。
此片關於夢境的連結不是新概念,但是主人對於夢境的自主創造以及在多層夢境中,有意識地穿梭行動…這種「自主夢境」的概念才是這部片子所創造的衝擊。
如果概念可以實現,那人類可以共同探索的世界,除了地球與外太空之外,心靈深淺意識所蘊藏的無限奧秘空間也有了出入口。而如果我們創造一個可以自主的夢 境,「…讓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空間中自由建造場景,讓人透過連結共享,在其中遨遊探索,進行社會生活…」那麼這樣的(空間)容器將呈現集體的意識景觀,其發 現與應用足以改變人類歷史。
連線遊戲打造夢境
上述這一段對於「自主夢境」的描述是否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原來它正是近年無數社會與文化觀察家對於網際網路空間的描述。
在這樣的聯想下,是否也可能將網際網絡朝向夢境來發展應用,作為集體意識的景觀來探索?
避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議題不談,即使用當前盛行的連線遊戲來類比的話,網絡也的確像是一個彼此可以連結的夢境。
其中完全根據想像力所架構的場景(姑且說是我們進入了開發者所設計的夢境)之中,參與者各自有一個投影的分身在其中兒女情長或奔馳殺敵,也可以自主切換地 場景或隨時醒來回到現實世界,與電影情節的差別只是沒夢境那般地全盤透入;用資訊科技習用的說法就是還做不到如夢境體驗一般的「沉浸度」。
這也是目前數位娛樂與網絡媒體產業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許多新的軟硬體格式不斷地占據大家的注意力,例如VR、AR、3D、視訊眼鏡、微投影機,以及穿戴 網絡與環場螢幕等等。這些軟硬體新格式不斷地強化網絡媒體的威力,提供對於人體感官更多更強的「沉浸度」。好像這種媒體(例如3D電影)一出現就會發揮威 力,閱聽者就會自動地沉浸其中。
但如果我們觀察人類過往所有成熟的文化產品,會發現目前網際網路的媒體力量所欠缺的不是對感官的捕捉能力。而是亟需探討網路獨特的媒體格式如何感動心靈、 傳遞意義,以及像那些經典文學與電影創作般,架構出一些普世流傳、永久保存的文化產品。換言之,網絡媒體欠缺的不是感官捕捉的能力,而是自己獨特的美學。
意識的動力
日前在書架上拿下一本漫畫,名稱是《火鳥》。來自日本第一代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多年前的作品。因為是早期版本,所以畫格很小,其中圖像雖然精緻但很簡略。當 然不如目前任一種動態媒體(如《阿凡達》或《神偷奶爸》)般動人。所以作為媒體而言,它所提供的所謂「沉浸度」是很低的。但我逐漸閱讀進入劇情後,對於主 角圖像的認同與記憶逐漸強化,對於故事的場景與事件流程逐漸投入而無法中斷。
一路追著故事的發展而一口氣讀完這本(我至少看過3次以上)舊書後,還是十分感動…此時它的沉浸度已經拉到最高。
不只是漫畫,其實我們在閱讀文學、繪畫、雕塑等等傳統藝術時候,它們都沒有環場音效與虛擬實境,甚至完全沒有圖像而只有抽象文字。剛開始或許它們沒有很強的煽動力與捕捉感官「沉浸度」的設計,但我們經由閱讀而逐漸啟動意識中的某種情感動力之後,情況就逐漸改觀了。
此時小小的黑白漫畫已是無法放手的未來小子正在天人交戰…,或小小的白紙黑字讀本此時變成事關丐幫生死存亡的一場冤屈待雪…或是一塊廣場上僵硬石頭被羅丹 雕刻成擁吻無法喘息的愛侶,讓整個世界屏氣不敢打斷…或是《寒食帖》在已發黃宣紙上大力揮舞的筆觸流動…同時也讓我們似乎以此動力滑行,進入蘇東坡的文學 心境…。
一旦啟動了主觀意識的認同與情感的動力,創作品所提供的整體感受之深刻何止是沉浸,而更是讓人進入如夢境一般的時光切片,歷久難忘。這種審美過程中,我們 經由意識的流動、意象的多方隱喻喧染、意義的連結、多層次的穿透感動…,整個過程以一種空間遊歷穿插的方式完成,其實非常類似一場醒時出神的夢境體驗,人 類的夢境是一切感動的源頭。
夢境美學
夢境與網絡的相通之處很多。例如夢中的事物是互動的;夢裡的活動由意識投影的虛擬化身進行;而且夢中的世界是由記憶(體)中的影像組成的(閉眼的視覺當然 不是感官直擊的)等等,對於網絡媒體中互動機制與化身活動的設計,影像空間的架構方式等等,這些元素如何對人的感受產生意義,提供非常寬廣的啟發。
IVRlab使用夢境的概念來探討實驗網絡媒體美學已有多年,累積許多有趣的專案與實驗主題。例如:夢境中各種影像如何流動交織,而組成空間一般的活動場 所?我們的在其中透過分身活動,但自己的夢境如何連結顯現出完全自主的、他人的分身?這樣的媒體經驗與真實生活的經驗,如何以不同輕重與位置混合存在於我 們的意識中?
我們閱讀藝術品感動時候,有如入夢般在現實世界以外得到豐富意像,而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生活時,這些如夢的意象也持續參與現實的解讀。因此夢與現實…其實永恆地地相互交織。
因此網絡的影像空間與分身活動的機制,其實正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建築與都市空間的新場域;是一種有如造夢的設計?這個場域集合豐富眾多的超現實象徵,因此可 以像夢境一般提供潛意識甚至其他時空的訊息?當網路影像空間的構造與夢境構造如此相近時,屆時可能透過裝置把夢境直接對應輸出成為網絡媒體,因此網路可能 成為夢境的出口與分享的潛意識世界?
這些有趣好玩的題目可以激發非常多專案實驗與理論探討,無法在目前有限的篇幅中詳述。 但過去6篇專欄主題中,已經對於影像空間的幾個種重要層面做出簡單的鋪陳;可以視為6種自主夢境的例子:
1.4D媒體:以互動的訊息建構空間,以分身跨越的時間,使網路成為具有4D能力的媒體容器。
2.散步書房:遠距的活動與真實環境即時整合出版,網絡因此成為一種整合多種真實世界內容的投影器。
3.生活基地:將真實社會場景與人物包裹在某種AR格式中,讓公民生活見識與社交觸角可以跨越階級地流動。
4.微旅遊:生活的僵化重複與壓迫感無所不在,藉著異質體驗、社會行動與物品交換的網絡,作為時時刻刻的出口。
5.街道網絡:街道生活空間的網絡,使得都市與都市在網絡上混合交織,於是在網絡與道路上同時形成混搭都市與混搭街道。
6.飛行講堂:以演講者的生動演出為主軸,整合3D多媒體鋪陳知識空間,並以伸縮時空脈絡作為資料搜索方法。
from 創新發現誌 ( HTML 圖文版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