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蘭西新浪潮社會推理劇的野獸大師走了…
追念 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
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蘭西興起的新浪潮主義在電影史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潮流的主導人物楚浮(Francois Truffaut)腦癌英年早逝,而其他的重要人物像是高達(Jean-Luc Godard)、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以及今年一月早一步辭世的侯麥(Eric Rohmer),在近20年之間的作品都偏向個人風格導向,也讓這股新浪潮電影成為電影史演進中一段重要的路程;而最為堅持新浪潮電影編導手法,同時也最 多產的大師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更於9月12日病逝,他的離去意味著新浪潮電影也將隨之而逝。
這位生平創作了近60部電影的大師,始終忠於個人的創作,只要有新作上片或是有電影盛會,總是樂意接受訪問與批評,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的創作者,愛美食更愛 美酒,我曾在一個電視訪談上,聽到某位與他合作過的演員說道:「跟夏布洛工作,在片場我們吃得是多麼地好…」。在先前提到過的5位新浪潮始祖中,應該只有 夏布洛與楚浮的電影,才真正觸及到更為廣泛的觀眾,創造出難得的票房成績,夏布洛的作品有一定的基本觀眾,經常在夜間電視台重播時創下極高的收視率。
這位身材渾圓的法國少有的驚悚電影大師,以描寫充滿人性陰暗面的故事著稱,他自己也不否認個人的電影風格深受希區考克影響,他曾於1957年和侯麥共同執 筆出版了一本研究希區考克的電影專書。他喜愛將故事情節建立在一個封閉偏遠的法國小鎮上,他的作品總是脫離不了兇殺或是暴斃的推理劇情,而其中的擒兇過程 有時只是一個藉口並不是故事的重點,他想要探討的是背後真正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性內在的掙扎世界,他喜愛編造謀殺、迷戀、姦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錯關係, 他也熱愛描寫中產階級平靜卻暗潮洶湧的日常生活,因為鋪陳了各方面的謎,而造就他電影中的神祕與驚悚情緒,這就是他與其他新浪潮大導作品所不同之處。
生命啟蒙與創作過程
克勞德夏布洛生於1930年6月24日,他來自一個巴黎的中產家庭,父親在西藥房工作,他從小4歲起就開始在電影院混,對第八藝術與偵探小說特別有興趣。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父親將他送往祖父母在法國中部山區克勒茲省的住處避難,他竟然有辦法在鄉間小鎮上組一個電影俱樂部,並擔任放映師的工作。戰後回到巴 黎,他曾讀過一年的法律,爾後在父親的壓力下,改念藥理學,但他的內心還是放不下對電影的熱情,結果藥理大學的第一年竟然重唸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放棄了。 年僅22歲就娶了瑞士富商繼承人安妮絲瑪莉瑪德琳古特(Agnes Marie-Madeleine Goute),她為他生下兩位男孩,次子馬修夏布洛(Matthieu Chabrol)在80年代之後幾乎為夏布洛的所有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他的音樂風格與父親的影像風格成功地融合為一體。
在這期間,他進入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擔任媒體宣傳,然而最為重要的關鍵,是他以影評人身份參與「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誕生,他與其他新浪潮導演一樣,全都 在由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與賈克多尼歐瓦克茲(Jacques Donio-Valcroze)共同創辦的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中執筆評論,他們的筆鋒犀利,一致擁護作者的權利論,他們認為導演應該表達出一種非常個人的藝術或世界觀點,他們共同提出支持寫實的影像視 覺理念,他們反對早期導演喜愛在棚內拍攝的模式,堅持實際外景的拍攝觀點,這就是法蘭西新浪潮電影的基本精神所在。
在1956年時,多虧了當時妻子的金錢資助,他創立了個人的AJYM電影製片公司,他也成功地在兩年後拍攝了個人的處女作【美男子】(Le Beau Serge),描寫一位於城市受創後重回故鄉的男子,找到了已變成酒鬼的老友,兩人相互救贖、重新找回生命意義的故事。接下來,他客觀冷酷的影像風格在第 二部作品【表兄弟】(Les cousins)中表露無遺,劇情描寫一對個性截然不同的表兄弟:拘謹的中產階級查爾與放縱享樂的保羅,經由生活中的改變,開啟了夏布洛早期充滿中產階級 道德焦慮、罪惡感與社會心理分析的個人風格,本片亦為他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這兩部作品,奠定了夏布洛之後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根基,也被認為是開闢法國 新浪潮電影的先驅經典作品。
1964年對夏布洛來說非常關鍵的一年,他離婚再娶,第二任妻子是他60、70年代作品極為重要的靈感來源-女星史蒂芬奧德蘭(Stephne Audran),同一年誕生了後來成為男演員的幼子湯姆夏布洛(Thomas Chabrol),從此展開了他與史蒂芬奧德蘭的合作,一系列描繪法國外省中產家庭在寧靜生活的背後卻隱藏著令人難以啟口的秘密、充滿冷酷無情社會現象的 個人作品風格,就此產生。
靈感泉源與演藝事業
在處女作以及第二部作品獲得肯定之後,對於當時還是新秀的夏布洛來說,是壓力重重的階段,他接下來的作品令人期待,然而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夏布洛也曾有 過一個過渡時期,他在60年代中期後的作品,受限於商業考量,甚至拍起幾部類似龐德風格的偵探影片,但全慘遭滑鐵盧。一直到60年代末期,他與妻子史蒂芬 奧德蘭開始合作後,我們所認識的夏布洛才算是又東山再起了,包括1968年故事發生在蔚藍海岸渡假勝地聖特佩(Saint-Tropez)別墅,描繪女性 情慾曖昧一面以及愛情中不可避免的忌妒情節的作品【女鹿】(Les biches),以及1969年描寫一位丈夫殺了紅杏出牆妻子的情人的【不貞的女人】(La Femme infidele),這也算是他一系列探討中產階層無趣生活背後、男女主角婚姻千瘡百孔的社會現象電影的起頭。他們接下來的作品數量也同樣可觀,1970 年描寫單身孤寂的小學女教師無意間愛上一位肉店屠夫,而小鎮上卻發生一連串女子慘遭殺害事件的【屠夫】(Le boucher),以及次年敘述一位男子坦承殺死情婦,但卻不被人相信的【入夜之前】 (Juste avant la nuit),還有1973年描繪發生婚外情的已婚男女無奈殺人滅口的【紅色的婚禮】(Les noces rouges),這些驚悚心理劇全由他的妻子主演,也全都以法國外省為背景,漸漸地,他建立起法式新浪潮懸疑推理劇大導的名聲,這些作品甚至都獲得票房上 的肯定,將他的電影事業推展到另一個高峰,也讓他享有「法國的希區考克」之盛名。
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夏布洛拍攝的題材更為尖銳,大多是改編自偵探小說或社會真實事件,但都沒有超越前作的表現,他自己也坦言有時欠缺了新的靈 感。到了1978年,他碰到了當時還非常年輕的法國演技派女神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這個相遇對於他們雙方的演藝生涯都是一大轉捩點,他們首次合作的作品【維奧萊特諾齊埃爾】(Violette Noziere)改編自30年代極具爭議性的真實故事,雨蓓在片中飾演那位毒害親生父母、有說謊癖的19歲女子,一舉拿下坎城最佳女主角獎,雨蓓也從此成 為夏布洛新的繆思女神。或許,夏布洛在80、90年代的作品較之其50、60年代的電影稍顯失色,整體創作水平也不一,但是他與雨蓓的合作默契卻也造就出 多部夏布洛的重要代表作。像是1988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青睞的【女人情事】(Une affaire de femmes),雨蓓飾演二次大戰期間非法幫人墮胎的女人,這又是一部題材具爭議性的社會法律電影。1991年在法國造成轟動的文學性作品【包法利夫 人】(Madame Bovary),雨蓓在片中成功詮釋出不貞、最後垂危的包法利夫人,完美的演出令人難忘。1995年雨蓓與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合演的復仇驚悚劇【儀式】(La ceremonie),不僅讓雨蓓和波奈兒同獲威尼斯影后,也讓夏布洛的電影再度受到國際影壇的重視,這部電影也成為他晚年代表作。在2000年敘述資產 音樂家庭故事的【謝謝你的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中,雨蓓則飾演一名外表優雅內心世界卻複雜可怕的音樂家妻子。他們合作的電影還有1997年的【Rien ne va plus】以及2006年的【權力喜劇】(L'ivresse du pouvoir)。
夏布洛一直想與法蘭西演技派男星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合作的願望終於在去年實現,然而這部敘述一位警探掙扎的內心世界的【警探貝拉米】(Bellamy)卻成為夏布洛的遺作。
加上電視長片,夏布洛導演生涯中總共完成了近80多部的作品。他是一位喜愛運用家庭勢力創作的導演,最後與他共度後半生的第三位妻子,就是他的女場記歐侯 兒芭喬特(Aurore Pajot),芭喬特的女兒絲賽兒麥絲特(Cecile Maistre)也是夏布洛常用的女助導,而他的電影中也經常聘用兒子湯姆演出一些角色。他辭世之後,與他共事過的演員們惋惜失去一位大師;在親朋好友電 影界著名人士的伴隨下,如同其他法蘭西電影文學藝術的知名人物,克勞德夏布洛也被安葬在全世界最為知名的巴黎市拉榭思神父墓園(Pere- Lachaise)之中,留給世人對法蘭西新浪潮電影永久的懷念。■
--節錄自世界電影http://www.worldscreen.com.tw
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蘭西興起的新浪潮主義在電影史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潮流的主導人物楚浮(Francois Truffaut)腦癌英年早逝,而其他的重要人物像是高達(Jean-Luc Godard)、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以及今年一月早一步辭世的侯麥(Eric Rohmer),在近20年之間的作品都偏向個人風格導向,也讓這股新浪潮電影成為電影史演進中一段重要的路程;而最為堅持新浪潮電影編導手法,同時也最 多產的大師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更於9月12日病逝,他的離去意味著新浪潮電影也將隨之而逝。
這位生平創作了近60部電影的大師,始終忠於個人的創作,只要有新作上片或是有電影盛會,總是樂意接受訪問與批評,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的創作者,愛美食更愛 美酒,我曾在一個電視訪談上,聽到某位與他合作過的演員說道:「跟夏布洛工作,在片場我們吃得是多麼地好…」。在先前提到過的5位新浪潮始祖中,應該只有 夏布洛與楚浮的電影,才真正觸及到更為廣泛的觀眾,創造出難得的票房成績,夏布洛的作品有一定的基本觀眾,經常在夜間電視台重播時創下極高的收視率。
這位身材渾圓的法國少有的驚悚電影大師,以描寫充滿人性陰暗面的故事著稱,他自己也不否認個人的電影風格深受希區考克影響,他曾於1957年和侯麥共同執 筆出版了一本研究希區考克的電影專書。他喜愛將故事情節建立在一個封閉偏遠的法國小鎮上,他的作品總是脫離不了兇殺或是暴斃的推理劇情,而其中的擒兇過程 有時只是一個藉口並不是故事的重點,他想要探討的是背後真正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性內在的掙扎世界,他喜愛編造謀殺、迷戀、姦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錯關係, 他也熱愛描寫中產階級平靜卻暗潮洶湧的日常生活,因為鋪陳了各方面的謎,而造就他電影中的神祕與驚悚情緒,這就是他與其他新浪潮大導作品所不同之處。
生命啟蒙與創作過程
克勞德夏布洛生於1930年6月24日,他來自一個巴黎的中產家庭,父親在西藥房工作,他從小4歲起就開始在電影院混,對第八藝術與偵探小說特別有興趣。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父親將他送往祖父母在法國中部山區克勒茲省的住處避難,他竟然有辦法在鄉間小鎮上組一個電影俱樂部,並擔任放映師的工作。戰後回到巴 黎,他曾讀過一年的法律,爾後在父親的壓力下,改念藥理學,但他的內心還是放不下對電影的熱情,結果藥理大學的第一年竟然重唸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放棄了。 年僅22歲就娶了瑞士富商繼承人安妮絲瑪莉瑪德琳古特(Agnes Marie-Madeleine Goute),她為他生下兩位男孩,次子馬修夏布洛(Matthieu Chabrol)在80年代之後幾乎為夏布洛的所有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他的音樂風格與父親的影像風格成功地融合為一體。
在這期間,他進入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擔任媒體宣傳,然而最為重要的關鍵,是他以影評人身份參與「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誕生,他與其他新浪潮導演一樣,全都 在由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與賈克多尼歐瓦克茲(Jacques Donio-Valcroze)共同創辦的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中執筆評論,他們的筆鋒犀利,一致擁護作者的權利論,他們認為導演應該表達出一種非常個人的藝術或世界觀點,他們共同提出支持寫實的影像視 覺理念,他們反對早期導演喜愛在棚內拍攝的模式,堅持實際外景的拍攝觀點,這就是法蘭西新浪潮電影的基本精神所在。
在1956年時,多虧了當時妻子的金錢資助,他創立了個人的AJYM電影製片公司,他也成功地在兩年後拍攝了個人的處女作【美男子】(Le Beau Serge),描寫一位於城市受創後重回故鄉的男子,找到了已變成酒鬼的老友,兩人相互救贖、重新找回生命意義的故事。接下來,他客觀冷酷的影像風格在第 二部作品【表兄弟】(Les cousins)中表露無遺,劇情描寫一對個性截然不同的表兄弟:拘謹的中產階級查爾與放縱享樂的保羅,經由生活中的改變,開啟了夏布洛早期充滿中產階級 道德焦慮、罪惡感與社會心理分析的個人風格,本片亦為他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這兩部作品,奠定了夏布洛之後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根基,也被認為是開闢法國 新浪潮電影的先驅經典作品。
1964年對夏布洛來說非常關鍵的一年,他離婚再娶,第二任妻子是他60、70年代作品極為重要的靈感來源-女星史蒂芬奧德蘭(Stephne Audran),同一年誕生了後來成為男演員的幼子湯姆夏布洛(Thomas Chabrol),從此展開了他與史蒂芬奧德蘭的合作,一系列描繪法國外省中產家庭在寧靜生活的背後卻隱藏著令人難以啟口的秘密、充滿冷酷無情社會現象的 個人作品風格,就此產生。
靈感泉源與演藝事業
在處女作以及第二部作品獲得肯定之後,對於當時還是新秀的夏布洛來說,是壓力重重的階段,他接下來的作品令人期待,然而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夏布洛也曾有 過一個過渡時期,他在60年代中期後的作品,受限於商業考量,甚至拍起幾部類似龐德風格的偵探影片,但全慘遭滑鐵盧。一直到60年代末期,他與妻子史蒂芬 奧德蘭開始合作後,我們所認識的夏布洛才算是又東山再起了,包括1968年故事發生在蔚藍海岸渡假勝地聖特佩(Saint-Tropez)別墅,描繪女性 情慾曖昧一面以及愛情中不可避免的忌妒情節的作品【女鹿】(Les biches),以及1969年描寫一位丈夫殺了紅杏出牆妻子的情人的【不貞的女人】(La Femme infidele),這也算是他一系列探討中產階層無趣生活背後、男女主角婚姻千瘡百孔的社會現象電影的起頭。他們接下來的作品數量也同樣可觀,1970 年描寫單身孤寂的小學女教師無意間愛上一位肉店屠夫,而小鎮上卻發生一連串女子慘遭殺害事件的【屠夫】(Le boucher),以及次年敘述一位男子坦承殺死情婦,但卻不被人相信的【入夜之前】 (Juste avant la nuit),還有1973年描繪發生婚外情的已婚男女無奈殺人滅口的【紅色的婚禮】(Les noces rouges),這些驚悚心理劇全由他的妻子主演,也全都以法國外省為背景,漸漸地,他建立起法式新浪潮懸疑推理劇大導的名聲,這些作品甚至都獲得票房上 的肯定,將他的電影事業推展到另一個高峰,也讓他享有「法國的希區考克」之盛名。
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夏布洛拍攝的題材更為尖銳,大多是改編自偵探小說或社會真實事件,但都沒有超越前作的表現,他自己也坦言有時欠缺了新的靈 感。到了1978年,他碰到了當時還非常年輕的法國演技派女神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這個相遇對於他們雙方的演藝生涯都是一大轉捩點,他們首次合作的作品【維奧萊特諾齊埃爾】(Violette Noziere)改編自30年代極具爭議性的真實故事,雨蓓在片中飾演那位毒害親生父母、有說謊癖的19歲女子,一舉拿下坎城最佳女主角獎,雨蓓也從此成 為夏布洛新的繆思女神。或許,夏布洛在80、90年代的作品較之其50、60年代的電影稍顯失色,整體創作水平也不一,但是他與雨蓓的合作默契卻也造就出 多部夏布洛的重要代表作。像是1988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青睞的【女人情事】(Une affaire de femmes),雨蓓飾演二次大戰期間非法幫人墮胎的女人,這又是一部題材具爭議性的社會法律電影。1991年在法國造成轟動的文學性作品【包法利夫 人】(Madame Bovary),雨蓓在片中成功詮釋出不貞、最後垂危的包法利夫人,完美的演出令人難忘。1995年雨蓓與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合演的復仇驚悚劇【儀式】(La ceremonie),不僅讓雨蓓和波奈兒同獲威尼斯影后,也讓夏布洛的電影再度受到國際影壇的重視,這部電影也成為他晚年代表作。在2000年敘述資產 音樂家庭故事的【謝謝你的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中,雨蓓則飾演一名外表優雅內心世界卻複雜可怕的音樂家妻子。他們合作的電影還有1997年的【Rien ne va plus】以及2006年的【權力喜劇】(L'ivresse du pouvoir)。
夏布洛一直想與法蘭西演技派男星傑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合作的願望終於在去年實現,然而這部敘述一位警探掙扎的內心世界的【警探貝拉米】(Bellamy)卻成為夏布洛的遺作。
加上電視長片,夏布洛導演生涯中總共完成了近80多部的作品。他是一位喜愛運用家庭勢力創作的導演,最後與他共度後半生的第三位妻子,就是他的女場記歐侯 兒芭喬特(Aurore Pajot),芭喬特的女兒絲賽兒麥絲特(Cecile Maistre)也是夏布洛常用的女助導,而他的電影中也經常聘用兒子湯姆演出一些角色。他辭世之後,與他共事過的演員們惋惜失去一位大師;在親朋好友電 影界著名人士的伴隨下,如同其他法蘭西電影文學藝術的知名人物,克勞德夏布洛也被安葬在全世界最為知名的巴黎市拉榭思神父墓園(Pere- Lachaise)之中,留給世人對法蘭西新浪潮電影永久的懷念。■
--節錄自世界電影http://www.worldscreen.com.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