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二年五月,《新聞週刊日文版》刊載了一則有趣的專題報導〈瑞士化的日本〉,副標題則是「經濟再生夢斷、富裕悠閒的『退休國家』」。

內文一開始就挑釁地寫著:「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正式退出競爭舞台?目標是成為富裕的『亞洲瑞士』?」更進一步評斷:「雖然國力富裕,但行動內向、以獨特的做法自豪、討厭太大的變化,逐漸退出大國的地位?」雖然最後以問號含糊帶過,但報導中的確描繪了日本未來的樣貌。

筆者讀到這篇報導時,人正在瑞士(二○○二年三月一日被外派至「日本經濟新聞」的蘇黎世分社)。如果這篇報導在筆者外派前出刊,或許只會被匆促瀏覽,並不會勾起特別的興趣。然而筆者因為工作機緣開始接觸瑞士,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對這個蕞爾小國的一切倍感驚訝,也因此對這則報導產生非常深的感觸。

雜誌上描寫的瑞士,擁有龐大金融資產、居民呈現高齡化傾向,因此缺乏活力,是個適合老年人居住的觀光國家。但這種描述只能說是美國人對瑞士的既定印象,此篇報導只是以此為前提而延伸的內容。

的確,瑞士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治安也是歐洲大陸首屈一指,更是全球富豪退休後首選的理想生活環境,然而這些都僅是瑞士的表象。溫和、保守的阿爾卑斯山小國──瑞士,在一般人熟知的表面下,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深層樣貌。這個人口僅七百三十萬,缺乏天然資源的小國,卻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企業以及極為成熟的金融市場,成功地將全球各地的「人才、物資、金錢」集聚於此,這也是瑞士過人的特色之一。

筆者自二○○二年三月赴瑞士就任以來,在瑞士生活了兩年一個月,便對瑞士擁有如此多重的「樣貌」與神祕特質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二○○四年三月調任至德國法蘭克福迄今,這樣的印象依然沒有改變。

不!應該說,愈了解瑞士,就愈堅信瑞士是不可思議的國家。

瑞士的經濟力究竟有多強大?列舉設籍於瑞士的頂尖企業即可清楚獲得解答。全球食品龍頭雀巢;在全球水泥產業界爭奪第一的霍爾森(Holcim);全球農化產業巨擘先正達(Syngenta);與德國安聯爭奪保險龍頭的瑞士再保險(Swiss Re);全球第二大鐘錶業者 Swatch 集團旗下高級鐘錶品牌系列,以及老牌勞力士、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透過併購而快速成長的全球頂尖人力顧問公司藝珂(Adecco)等等。此外,還有以瑞士UBS銀行及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為代表的諸多金融機構;諾華藥廠(Novartis)、羅氏製藥等全球知名大藥廠,這些企業的總公司均位在瑞士。

這些大企業均起源於瑞士、並在瑞士成長,而後席捲全球。瑞士和一般避稅天堂十分不同,它不僅以租稅上的優勢吸引企業經營者在當地設置總公司,更將國家本身建構成強而有力的「品牌」。鐘錶、食品、醫藥、水泥、保險以及金融等各式產業紛紛並立於瑞士這個「小國」,環顧全世界,此種景象惟瑞士獨有。

從數字來看,更可進一步證明瑞士具有「隱性經濟強國」的特質。

將上市的股票市價予以加總的「市價總額」是用來測量股票市場規模的一種概念。擁有全球最大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與全球第三大的納斯達克的美國,持有十七兆美元(二○○五年底統計,僅以美國國內企業計算,投資資金除外,以下均同)的市價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國家。擁有全球第二大的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本,則持有七點五兆美元的市價總額,僅次於美國。而瑞士證交所則排名全球第十一,市價總額九千三百五十五億美元,是日本的八分之一,美國的十八分之一。然而若以市價總額除以國家總人口數,算出每人的平均市價總額,則瑞士的實力即清晰浮現,一舉躍上主要國家的首位。

瑞士的人口約七百三十萬人,平均每人的市價總額約為十二萬八千美元,相較於美國的五萬八千美元、英國的五萬二千美元與日本的五萬九千美元,將之喻為資本密集度最高的國家實不為過。

然而,瑞士能擁有集聚全世界「人才、物資、金錢」的能力,絕非偶然獲得的結果,亦非過去繁榮留下的庇蔭,而是瑞士的人們在明確的意念下創造出來的成果,成就現今的「國家形象」。

瑞士能發展成「富裕國家」,並非久遠古老的故事。我們可以從歷史回顧這一段過程。

一八四八年,瑞士採行聯邦制,形成目前的國家體制。在工業化以前,瑞士曾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大部分國土屬於高山地形,農業生產力非常低。居民在山坡上栽種牧草、飼育牛隻,將牛奶製成可長期保存的乳酪,而這一切僅能勉強度日,不足以養活新生的人口。

為了生存,居民紛紛至國外打工賣命。在近代成功發展為以工業立國、金融立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瑞士必須靠年輕男子到國外效力未支撐。

這些居民到國外當傭兵,受雇於法國王朝或南德的王國、北義的貴族等,編列成勇猛、果敢的外籍部隊。例如羅馬的梵蒂岡至今仍保有守衛教廷的「瑞士護衛隊」,其藍、橙、黃三色條紋相間的制服就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典故來自一五二七年盡忠保護教皇克萊蒙七世而全數陣亡的瑞士籍傭兵,教皇為感念其功績,數百年來仍保留此傳統。

但以傭兵方式賺取外匯的瑞士,也因此發生許多悲劇。瑞士人以傭兵身分四散於鄰國,常因效命的國家互相敵對,造成親兄弟在戰場上相互廝殺的不堪場面。這就是貧窮所產生的悲劇,是以杜絕此種悲劇的決心成為瑞士邁向工業化的動機。

此外,瑞士原為宗教改革據點,而後逐漸擴展為以基督教新教徒為主的地區,加上勤勞的民風,同樣也是奠定近代工業根基的要素。

from 瑞士品牌攻勢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