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新挑戰,台灣新課題【集體創意,終結貧窮】
繼聯合國在2000年發表《千禧年宣言》,預計在2015年將全球12億「極度貧窮」人口減半,正式宣告全球脫貧時代來臨。
如今全球各地展開各種脫貧計畫,如美國Kiva,只要上網刷卡25美元,就可以微型借貸救人;而台灣,8月1日正式上路的「公益2.0」活動,更是結合實體與虛擬力量的脫貧新模式。
作者:林奇伯
自從兩年前孟加拉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獲諾貝爾和平獎後,幫助貧窮人口微型創業脫貧的風潮,逐漸在全世界受到矚目。
聯合國曾在2000年發表《千禧年宣言》,預計透過國際救援,提高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在2015年時將每天生活費1美元以下的12億「極度貧窮」人口 減半。到了2007年時,聯合國發布《半程報告書》,極度貧窮人口已經減少到9.8億人,雖離減半6億人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國際救援組織已大受鼓 舞。
很多跨國機構認為,全球化雖然加劇貧富差距,但只要善用網路,建構跨國微型創業信貸,讓資金流動快速,可以協助更多貧窮人口。這讓全球脫貧運動正式進入「2.0版」。而這波脫貧運動也悄悄傳入台灣了。
貧富差距大,近貧加新貧 易世代貧窮
貧窮問題也存在於已開發國家,尤其以貧富差距問題最為嚴重。在2005年,用以計算貧富差距的「五等分位差距倍數(最高20%家庭平均所得為最低20%家 庭平均所得之倍數)」,在日本是5.97倍,在美國是10.7倍,新加坡是31.9倍,均在逐年攀升中。而在台灣,學者也普遍認為,台灣已經從「致富社 會」走到「脫貧社會」,整個中產階級正集體往貧窮線傾斜,變成左傾的「倒U型」。
根據內政部統計,從1998年到2007年,十年內,落入法定貧窮線下的人口還是增加9.5萬多人,總數達到22萬人。
貧窮線以下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從0.57%提高到0.96%。貧富差距也在擴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調查,1991年後五等分家庭所得差距就逐年攀升,從1991年的4.97倍到2006年的6.01倍。
林萬億指出,中低收入者如果只養自己,還可以過得去,但如果家庭倚賴人口多,就會形成接近貧窮線,但又還未落入線下的「近貧族」。
近貧族因為不符合低收入戶法定標準,因此被學界稱為「看不見的貧窮階級」。而根據學界推估,台灣近貧者近年急劇攀升,已約占人口總數的5%,在這些人裡還包括剛落入敗部的「新貧族」。
微型信貸:Kiva深入全球
美國網路跨國信貸組織「Kiva」在2006年,Kiva獲美國《紐約時報雜誌》評選為年度「傑出創意」,當時它正式運作不到一年,還只是一個概念式雛型。
不過,拜網路無國界之賜,短短三年,Kiva迅速發展,只用了24個正式員工,就順利集結43個國家、90個微型信貸機構,號召世界各地的網友以零利息的方式借錢給第三世界貧窮人口創業。目前已完成超過5萬筆貸款,還款率高達98.2%。
「給窮人一個自立機會,是Kiva的基本信念,捐助人活生生感覺到這筆金錢發揮的力量,拉進了兩端的距離,」Kiva公關部總監費歐娜.蕾姆西說。
資產累積:救近貧族效果佳
美國社會工作學者麥可.雪爾頓提出的「資產累積福利理論」也成為時下的脫貧新顯學。1996年,資產累積模式以「美國之夢」為名,在美國13個州的低收入 戶社區進行實驗,結果,參與的2364個家庭有84%完成計畫,41%的參與者因此增加工作時數,93%的人認為對未來充滿信心。
資產累積模式散布速度既快又廣,從美國擴散到英國、韓國、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在不同國家發展出各具在地化特色的脫貧方式。
捐助計畫強迫受助者每月必須固定儲蓄,贊助單位再一比一提撥金額捐助,等於是存愈多,賺愈多。儲蓄期間,受助者不能失業超過三個月,用以提高就業穩定度。 這樣的過程讓受助者不再自怨自艾,開始覺悟擁有生產力,脫貧在望。待儲蓄期滿後,受助者可以把這筆錢拿來用在創業、購物、教育等用途。
台灣公益2.0:全民一起來
國際間的脫貧風潮這兩年也悄悄颳進台灣,社福團體、企業都積極投入新模式的實驗,連公部門也打破獨立運作的急難救助框架,協助低收入戶脫貧。
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三年內,舉辦「自立脫貧計畫」的全台25縣市政府中,就從2個暴增到19個;民間參與相關脫貧計畫的社團也累計超過30個。
脫貧研究更進入EMBA課程,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今年起就舉辦一系列微型貸款學程,吸引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基金會加入學習。
8月1日起,台灣也將出現一個類似Kiva,結合實體、虛擬世界各方力量的脫貧模式,由104人力銀行、聯合勸募、SOHO協會、痞客幫(PIXNET)共同發起「公益2.0」活動,希望可以募款幫助受助人創業站起來。
.8月號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如今全球各地展開各種脫貧計畫,如美國Kiva,只要上網刷卡25美元,就可以微型借貸救人;而台灣,8月1日正式上路的「公益2.0」活動,更是結合實體與虛擬力量的脫貧新模式。
作者:林奇伯
自從兩年前孟加拉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獲諾貝爾和平獎後,幫助貧窮人口微型創業脫貧的風潮,逐漸在全世界受到矚目。
聯合國曾在2000年發表《千禧年宣言》,預計透過國際救援,提高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在2015年時將每天生活費1美元以下的12億「極度貧窮」人口 減半。到了2007年時,聯合國發布《半程報告書》,極度貧窮人口已經減少到9.8億人,雖離減半6億人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國際救援組織已大受鼓 舞。
很多跨國機構認為,全球化雖然加劇貧富差距,但只要善用網路,建構跨國微型創業信貸,讓資金流動快速,可以協助更多貧窮人口。這讓全球脫貧運動正式進入「2.0版」。而這波脫貧運動也悄悄傳入台灣了。
貧富差距大,近貧加新貧 易世代貧窮
貧窮問題也存在於已開發國家,尤其以貧富差距問題最為嚴重。在2005年,用以計算貧富差距的「五等分位差距倍數(最高20%家庭平均所得為最低20%家 庭平均所得之倍數)」,在日本是5.97倍,在美國是10.7倍,新加坡是31.9倍,均在逐年攀升中。而在台灣,學者也普遍認為,台灣已經從「致富社 會」走到「脫貧社會」,整個中產階級正集體往貧窮線傾斜,變成左傾的「倒U型」。
根據內政部統計,從1998年到2007年,十年內,落入法定貧窮線下的人口還是增加9.5萬多人,總數達到22萬人。
貧窮線以下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從0.57%提高到0.96%。貧富差距也在擴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調查,1991年後五等分家庭所得差距就逐年攀升,從1991年的4.97倍到2006年的6.01倍。
林萬億指出,中低收入者如果只養自己,還可以過得去,但如果家庭倚賴人口多,就會形成接近貧窮線,但又還未落入線下的「近貧族」。
近貧族因為不符合低收入戶法定標準,因此被學界稱為「看不見的貧窮階級」。而根據學界推估,台灣近貧者近年急劇攀升,已約占人口總數的5%,在這些人裡還包括剛落入敗部的「新貧族」。
微型信貸:Kiva深入全球
美國網路跨國信貸組織「Kiva」在2006年,Kiva獲美國《紐約時報雜誌》評選為年度「傑出創意」,當時它正式運作不到一年,還只是一個概念式雛型。
不過,拜網路無國界之賜,短短三年,Kiva迅速發展,只用了24個正式員工,就順利集結43個國家、90個微型信貸機構,號召世界各地的網友以零利息的方式借錢給第三世界貧窮人口創業。目前已完成超過5萬筆貸款,還款率高達98.2%。
「給窮人一個自立機會,是Kiva的基本信念,捐助人活生生感覺到這筆金錢發揮的力量,拉進了兩端的距離,」Kiva公關部總監費歐娜.蕾姆西說。
資產累積:救近貧族效果佳
美國社會工作學者麥可.雪爾頓提出的「資產累積福利理論」也成為時下的脫貧新顯學。1996年,資產累積模式以「美國之夢」為名,在美國13個州的低收入 戶社區進行實驗,結果,參與的2364個家庭有84%完成計畫,41%的參與者因此增加工作時數,93%的人認為對未來充滿信心。
資產累積模式散布速度既快又廣,從美國擴散到英國、韓國、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在不同國家發展出各具在地化特色的脫貧方式。
捐助計畫強迫受助者每月必須固定儲蓄,贊助單位再一比一提撥金額捐助,等於是存愈多,賺愈多。儲蓄期間,受助者不能失業超過三個月,用以提高就業穩定度。 這樣的過程讓受助者不再自怨自艾,開始覺悟擁有生產力,脫貧在望。待儲蓄期滿後,受助者可以把這筆錢拿來用在創業、購物、教育等用途。
台灣公益2.0:全民一起來
國際間的脫貧風潮這兩年也悄悄颳進台灣,社福團體、企業都積極投入新模式的實驗,連公部門也打破獨立運作的急難救助框架,協助低收入戶脫貧。
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三年內,舉辦「自立脫貧計畫」的全台25縣市政府中,就從2個暴增到19個;民間參與相關脫貧計畫的社團也累計超過30個。
脫貧研究更進入EMBA課程,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今年起就舉辦一系列微型貸款學程,吸引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基金會加入學習。
8月1日起,台灣也將出現一個類似Kiva,結合實體、虛擬世界各方力量的脫貧模式,由104人力銀行、聯合勸募、SOHO協會、痞客幫(PIXNET)共同發起「公益2.0」活動,希望可以募款幫助受助人創業站起來。
.8月號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