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招養出快樂小孩 文 / 許芳菊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生命中不容發生的誤會
故事是說小鎮商人的一對雙胞胎兄弟。
當這對兄弟長大後,就留在父親經營的店裡幫忙,
直到父親過世,兄弟倆接手共同經營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有天一塊美金丟失後,關係才開始發生變化:
哥哥將一塊美金放進收銀機,並與顧客外出辦事,
當他回到店裡時,突然發現收銀機裡面的錢已經不見了!
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裡面的錢?」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
但是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願罷休此事。
哥哥說:「錢不會長了腿跑掉的,我認為你一定看見到這筆錢。」
語氣中隱約地帶有強烈的質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現了嚴重的隔閡。
雙方不願交談,後來決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牆,從此分居而立。
二十年過去了,敵意與痛苦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感染了雙方的家庭與整個社區。
之後的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裡問著:「您在這個店裡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裡服務。
這位客人說:「我必須要告訴您一件往事;二十年前我還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
一天流浪到您們這個鎮上,肚子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了,
我偷偷地從您這家店的後門溜進來,並且將收銀機裡面的一元取走。
雖然時過境遷,但對這件事情一直無法忘懷。
一塊錢雖然是個小數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譴責,我必須回到這裡來請求您的原諒。」
當說完原委後,這位訪客很驚訝地發現店主已經熱淚盈眶、語帶哽咽的音調請求他:
「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將故事再說一次呢?」當這陌生男子到隔壁說完故事以後,
他驚愕地看到兩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門口痛哭失聲、相擁而泣
彈性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兩個人都各自忙了一陣子,好不容易有時間相約出去吃晚餐。
他體貼地問她:「今天想吃什麼?」
她很努力地想了很久,並且認真地回答:「吃小籠包,很有名的那一家。」
興沖沖地趕到名聞遐邇的小籠包店,卻只見鐵門拉了下來,
上面只有「今日公休」四個大字迎接他們。
她一時之間很難接受期待落空的結果,竟在瞬間變了臉色。
「改天我再請你來吃嘛,別不開心。」他耐心地安撫情緒,卻意外地激起她的反擊。
「都是你啦,事先也不打聽清楚,害我們大老遠跑來還撲了空。」說
著,說著,她竟邊走邊哭了起來。對於她劇烈的反應,他有點不知所措,
但仍千方百計地設法讓她開心。「那我們去吃另外一家小籠包好嗎?」
「不要,」她斬釘截鐵地再說一次,「我就是不要。」甩頭一個人往前走。
很留意風度的他,立刻追了過去,但心裡已經對她突如其來變得不可理喻的行為,
有了難以磨滅的反感。其實,約會時決定晚餐要吃什麼,
對感情並沒有關鍵性的影響,但是在溝通時若失去分寸,
就顯露出缺乏彈性的問題,形成僵局,將是兩個人交往的障礙。
生活與工作,每天充滿各式各樣的談判。
有時候回答說「要」,是指凡事可以再商量,不見得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但若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說「不要」,就等於關閉協商大門,毫無彈性可言。
彈性,很重要。保持彈性的確重要,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是,在這個多變的電子時代,保持彈性已經不再是重不重要的問題,
而是從重要變成必要。如不能保持適當的彈性,很可能讓自己到處碰壁,無路可走。
反之,擁有彈性愈大,代表選擇性愈多、適應力愈強;於是,發揮的空間就更寬廣。
有一位新婚不久的年輕人,才剛加入公司幾個月而已,
好不容易把家裡從南部搬遷到北部,一切安頓好之後,
妻子也適應了新的居住環境,公司竟主動問他:「會不會介意被調到國外工作?」
對其他同事而言,這是個大好機會。但是對他來說,需要顧慮的因素很多。
一來,他才剛結婚而已,二來,北部的房子還是貸款買的,
若為了追求工作上的挑戰就拋下這一切,實在很難向妻子及她的娘家交代。
但若放棄這個機會,自己一定會覺得很懊悔。
在內心掙扎幾天之後,他決定坦白告訴妻子,並且聽聽她的意見。
沒想到妻子很明理,甚至思考事情也很周延,她說:「明知道若不接受挑戰,
將來會後悔,就應該及時把握。再說,我們還這麼年輕,
如果現在都缺乏彈性去適應多變的人生,以後怎麼面臨更多的問題呢?
就把它當作我們鍛鍊彈性和適應能力的機會吧。」
這位年輕的太太講得真好。根據美國人力資源市場的專家研究表示,
在經濟不景氣的期間,很多資深工作者或高階白領主管,
都很容易在一夜之間丟掉飯碗,至於他們能不能東山再起呢?
關鍵就在於是不是具備轉換不同工作及職務的彈性。
人們很容易因為年齡增加,而變得主觀,因此失去接受不同工作安排的彈性。
現今許多大型企業公司,為了培養高階主管該有的寬闊視野,
都儘量讓他們還在基層時就開始輪調不同部門的工作,這時彈性是很必要的特質,
如果抱持著「只能做這個,不適合做那個」的心態去工作,很快就會被職場淘汰。
當然,新世代所需要的彈性,是指多準備幾個替代方案,而不是漫無原則。
先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策略定出來以後,再運用彈性去達成目標。
很多人之所以排斥彈性,是因為採取彈性,常會增加成本。
就拿目前企業界最風行的「彈性上班時間」來說,許多公司為兼顧同仁和顧客需求,
將上班和下班時間以三十分鐘區隔為不同的時段,讓大家更方便處理公務,
也能兼顧私人生活。美聯社華盛頓報導指出,
目前全美約有二千九百萬名全職工作者可以彈性上班,占所有勞工的百分之二十九,
而且比例正在逐年增多。「彈性上班時間」的確增加企業營運的成本,
光是看水電費的支出,就可以一目瞭然。
但是這項作法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員流動率,卻有明顯的績效。
行銷方面也有類似的觀察,在「大量生產」的時代,
產品都是以「大量少樣」方式降低生產成本,但消費者選擇變少了、甚至沒有選擇。
市場競爭出現之後,消費意識抬頭,「少量多樣」的產品才受到歡迎。
例如選購汽車,如果可以讓車主自行決定車子的顏色、內裝、配備,
每個項目都有三種以上的選項,讓車主自己組合,確定後一個月內交車,
生產成本勢必增加,但沒有這樣做,車子將賣不出去。
廠商所能做的努力,就是在提供彈性選擇的前提下,想辦法降低成本。
就像那位新婚不久、即將被公司調往海外發展的年輕人一樣,發展的目標既已確定,
接下來要處理的,是以更好的替代方案,降低人生的成本,這就是彈性。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觀念、體能、職位、金錢、人際關係……都需要很好的彈性。
觀念有彈性,就不會老是覺得別人是錯的、自己是對的。
體能有彈性,好處不只是動靜皆宜而已,代表健康狀況也很不錯。
職位有彈性,工作無貴賤之分,自己不容易失業,也懂得尊敬別人。
金錢有彈性,吃路邊攤和五星級飯店,都能享受出不同的美味。
人際關係有彈性,才可以在信任彼此的前提下,同時擁有親密與自由。
至於,如何擁有絕佳的彈性呢?我的看法是:不要太專注於自己的利益,
當你願意多想想別人的立場、兼顧他人的利益,換個角度、設身處地,
就比較能設想出新的替代方案,來解決眼前和未來那些難纏的問題。能
想出替代方案,並且嘗試它的可行性,這就是彈性。
美國管理協會曾提出一項調查顯示:聰明的決策者,有九個必要的特質:
一、難得糊塗。在能控制的範圍內,對細節有高度的容忍性。
二、精於排定優先順序,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三、擁有很好的傾聽能力。因此能夠廣泛取得所需的資訊,做出正確的決策。
四、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既有支持者來宣傳,也有擁護者協助推行和實踐。
五、開放胸懷,不會先入為主,也不會過度依賴過往的經驗判斷是非。
六、保持彈性,並可容許不太完美的決定,以換取將來發展的空間。
七、在「質化」與「量化」的統計資訊中,找到平衡點。
例如:兼顧「數字報告分析」和「顧客反應意見」,得到有助決策的資訊。
八、冷靜面對充滿熱情的創意提案,重視執行的過程,盡一切努力避免失控。
九、絕不盲從「他行,我也行」的心態;正如尊重專家意見,但不完全依賴專家。
其中第六項,具體提到保持彈性這項特質,而細讀其他要點,
發現成為聰明決策者的必要條件,其實都和「彈性」這個特質脫離不了關係。
也許,你無意成為聰明的決策者,但不要忽略了,人生裡的每一件事,
都是自己的選擇和決定。雖然,幸福不必強求、快樂,也不能強留,
但這都是一念之間的抉擇。擁有絕佳的彈性,會讓你隨時有更多替代方案,
每一次都能做出聰明的選擇。
活著
有一個人很害怕死亡。
他心裡想著:「死亡是在前面呢?還是在後面呢?」
他想到:「人總是在往前跑的時死亡,例如飛機失事、車禍喪生。
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在往前逃命的時候,被捕殺的。
從來沒有動物是在後退時喪生,所以,死亡是從後面追趕的。」
他得到重要的結論:「要避免被死亡追上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得更快速、更匆忙。」
於是,他每天總是行色匆忙,不論是吃飯、工作或走路,都比從前的自己快了三倍。
有一天,他匆匆忙忙的趕路時,突然被一個白鬍子的老人叫住。
老人問他說:「你如此匆忙,是在追趕什麼呢?」
他說:「我不是講追趕,我是在逃開呀!」
「逃開什麼呢?」老人問。
「逃開死亡!」
老人說:「你怎麼知道死亡是在後面呢?」
他說:「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是在往前逃命被死亡追上的。」
老人說:「你錯了!死亡不是在起點時追趕,而是在終點時等候的。
不論你跑快或跑慢,都會抵達終點。」
「你怎麼知道?」
「因為我就是死神呀!」老人說。
那個人大驚失色:「你今天出現,莫非我的死期到了?」
死神說:「喔!你不用害怕,你的死期還沒有到,只是你一直跑得太快,
我的兄弟「活著」一直向我抱怨趕不上你,如果你不和他會合,
如死亡又有什麼兩樣呢?他特別請我通知你慢一些呀!」
「我要如何才能和「活著」會合呢?」
死神說:「首先,你要站著不動,把心靜下來,然後你要環顧四周,
用心體會、用愛感覺、用所有的力量來品味,活著就會趕上你了。」
當他把心靜下來的時候,老人說:「你回頭看看,我的兄弟來了。」
他一回頭,老人不見了,卻看見了從來沒有看見的、美麗的街景。
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 -- 穆尼爾 納素夫
本文由網友提供
思維死角--90%人答錯
一個教授給一群學生出了這麼一道題目︰
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買釘子,先將左手兩個手指作持釘狀,
放在櫃台上,然後右手作錘打狀。
售貨員遞過一把錘子,聾啞顧客搖了搖頭,
指了指作持釘狀的兩個手指,售貨員終於拿對了。
這時候又來了一位盲人顧客.......
「同學們,你們能否想像一下,盲人將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刀?」
如果你是當中的一個學生,你會怎樣回答教授呢??
不可想太久....
十秒內答........
哈哈...
很容易的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在下面.....
你是否答︰
只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刀作剪布的動作就行了。
錯了!!
其實,盲人只要開口說一聲就行了。
「當一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在常態之下。」
第一百個客人
中午尖峰時間過去了,原本擁擠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
老闆正要喘口氣翻閱報紙的時候,有人走了進來。
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男孩,「牛肉湯飯一碗要多少錢呢?」
奶奶坐下來拿出錢袋數了數錢,叫了一碗湯飯,熱氣騰騰的湯飯。
奶奶將碗推向孫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著奶奶說:
「奶奶,您真的吃過中飯了嗎?」
「當然了。」奶奶含著一塊蘿蔔泡菜慢慢咀嚼。
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飯吃個精光,老闆看到這幅景象,
走到兩個人面前說:「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運氣真好,
是我們的第一百個客人所以免費。」
之後過了一個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對面像在數著什麼東西,
使得無意間望向窗外的老闆嚇了一大跳。
原來小男孩每看到一個客人走進店裡,就把小石子放進他畫的圈圈裡,
但是中餐時間都快過去了,小石子卻連五十個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闆打電話給所有的老顧客:
「很忙嗎?沒什麼事,我要你來吃碗湯飯,今天我請客。」
像這樣打電話給很多人之後,客人開始一個接一個到來,
「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數得越來越快了。
終於當第九十九個小石子被放進圈圈的那一刻,
小男孩匆忙拉著奶奶的手進了小吃店。
「奶奶,這一次換我請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說。
真正成為第一百個客人的奶奶,讓孫子招待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湯飯。
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樣,含了塊蘿蔔泡菜在口中咀嚼著,
「也送一碗給那男孩吧!」老闆娘不忍心地說。
「那小男孩現在正在學習不吃東西也會飽的道理哩!」老闆回答。
呼嚕吃得津津有味的奶奶問小孫子:「要不要留一些給你呢?」
沒想到小男孩卻拍拍他的小肚子,對奶奶說:「不用了,我很飽,奶奶您看。」
本文由網友提供
活出領導力
領導力不只是職場上重要的能力,
其實,在家裡也一樣需要,父母就是一家的領導人。
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
老布希輸給了柯林頓,布希的孫子當時就讀小學三年級。
選情揭曉的隔天,學校裡,孩子在排隊領營養午餐的時候,
老師聽到一個小孩嘲笑他:「輸掉了,你爺爺輸掉了!」
老師看了很心疼,正要阻擋,只見布希的孫子面帶微笑,沒有被激怒,也沒有低頭,
從容不迫地說:「我相信柯林頓也會是一個好總統。」
老師聽了好感動,浮上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個孩子的爸媽教得真好。
我相信,在布希的家庭生活裡,平常談論人事一定不是攻擊、批評,
這樣的父母真的活出了領導力。有一句俗話說:「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凸顯出,父母作為領導人,言行舉止有多大的影響力。
四十多年以前,當時社會上對「性」這個觀念還不太開放。
有一個媽媽想開導女兒「性」是很健康、很好的事情。
正在講話的時候,爸爸從身後抱住媽媽。
媽媽把他一把推開,「怎麼那麼不規矩……」,爸爸就被她訓走了。
這時候她還能跟女兒說「性是很健康的……」嗎?她的行為才教了孩子真正的一課。
在工作上,也完全一樣。
多少公司也要求員工要尊重顧客?如果學徒、工人、員工常常受到主管的辱罵,
那他們對顧客也會只做表面功夫,不會真正地尊重。
用一半的時間領導自己
VISA創辦人哈克說過:「領導人至少要用一半的時間領導自己。」
如果能把自己領導得好,就能領導別人,就能夠活出領導力。
領導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信任」。
一個人有沒有活出領導力,要看他能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那麼,如何贏得信任呢?
一、對他人真正關心和感興趣
做任何事多想想別人,是贏得他人信任的第一個方式。
卡內基台中辦公室最近要搬家,有一位同事特別從台北趕去幫忙,
我知道了這件事,走過辦公室遇到他的時候,停下來拍拍他的肩膀,
說:「你這幾天真的好辛苦喔!」他聽了也好高興。
很多領導人會說自己很忙、心情不好,沒有那個閒情,
其實只要是真心關心,短短一句話也很夠了。
二、設法諒解他人
要能真心諒解一個人,其實是有方法的:
如果能夠了解對方的過去,知道他的生活背景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就能諒解為什麼他對某些事會有那樣敏感、強烈、奇怪的反應。
如果對同事一點都不了解,開會的時候、看他處理事情的方法,
自己可能會很不同意、很生氣。
但是一旦知道他的過去,例如離婚了、曾經受過苦,或者學歷不好,
心中那股氣就會消下來,也比較能諒解他,並學習去接受他的行為。
雖然這不容易做到,但唯有如此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三、聆聽別人說話
溝通不是教訓、開導。溝通最好的方法是聽對方講話。
美國參與太空梭製造的洛克威爾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的總裁,
每個星期五中午會隨機挑選五個員工一起吃中飯。
一開始大家都很緊張,不敢講話,覺得被老闆抽到很倒楣,通通埋頭用餐。
總裁也不吭聲,任現場一片靜默。終於有人受不了,開始說話,
總裁才問了幾個問題:工作怎麼樣、公司哪方面最好,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
問完又不講話,只聽大家回答。
一般主管找員工談話,都是主管講話,要他聽員工說話很難。
不過這個總裁一開始的用意就不是讓員工聽訓,所以寧願保持靜默,也不先說話。
幾次之後,員工慢慢放心,被抽到的人都很興奮,因為老闆真的願意聽。
父母也是一樣,如果總是教訓孩子多讀書、要用功、早起…,很難得到小孩的信任。
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我們全家到野外露營,其他人很早就睡覺了,
只有我跟女兒一起去散步。那天晚上,我們坐在營火旁,講了好多心裡話。
我納悶她怎麼突然間對我這麼放開心懷、這麼信任,
原來那天我們最像朋友,像朋友般傾聽對方講話。
懂得聆聽的人,容易贏得信任。
四、光靠管理還不夠
一般人會誤以為「領導」跟「管理」是同一件事,其實兩者之間有好多不同。
領導(Leadership)是與「人」有關;管理(Management)則與「制度」有關,
像系統、業績、辦法……。這兩個都重要,可是在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時候,
公司只靠管理上的規定、獎懲辦法並不夠,還需要領導--就是靠「人」,
看領導者對人有沒有吸引力。
有一句話把領導跟管理的差別,形容得很好:管理是「to do the things right」,
把事情做好、做對;領導則是「to do the right things」,去做對的事情。
所以,管理通常重視處理現在的事情,領導常常想的是未來的經營。
能夠對人多一點關心、信任,就能發揮領導力。
五、接受錯誤,學習教訓
美國強生公司的行銷經理,有一次花了好多錢推出一個新產品,
砸下廣告、促銷、活動……,銷售卻始終沒有起色,公司虧損很大。
幾天後董事長把這經理找去:「你心理一定不好受,對不?」經理說:「對啊。」
董事長安慰他:「我也曾經擔任行銷經理,當時推出的產品,銷售得比這次還慘,」
又說,「同樣的過錯不要犯第二次就好了。」這個行銷經理好感動。
但故事還沒結束。這位經理後來成為強生公司的董事長,這故事就是他告訴大家的。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符合「活出領導力」。
每個人都會犯錯,可是一百個犯錯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會冷靜地從錯誤中學到教訓,
而且不會再犯?能夠從錯誤中學習的人真的很有福氣,因為他一直在進步。
反過來說,為自己辯護、怪到別人頭上、抱怨經濟不景氣、找藉口……,
就不可能進步,更得不到收穫。長時間下來,兩種心態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一次,和丁松筠神父聊到在光啟社一起工作的事。以前,我們常去電視公司提案,
當有不合理的事情發生或案子被別家公司搶走,同事都會生氣、沮喪。
丁神父說,只有我會樂觀地告訴大家,我從中學到什麼。
這些往事其實我不太記得了,可是他提起時我心頭一震,
因為我在卡內基的這十幾年,既使遭遇到困難、挫折,
還是會反問自己從中學到什麼教訓,這也是我很要求同仁的一件事。
如果說我二十年來小有成就,可能也要歸功於這一點-
一個領導人要先承認自己也會犯錯,才能幫助別人進步。
以領導力迎接未來
美國西點軍校多年來成功的校友,比方說艾森豪、巴頓、麥克阿瑟……,
在校時成績都不是最好的;其他在學校裡功課最好的,反而後來都不太出名。
可見只注重學業成績,並不能夠保證未來有領導力、影響力。
這也剛好是我們現在社會上的問題。
台灣過去三、四十年來,只注重考試升學、名校,在青少年時就沒重視領導力。
其實,孩子需要從小開始練習、培養領導方面的興趣,然後慢慢訓練為好的領導人。
學界、商界、政界中,有很多很會考試的人,如果他們一直培養領導力,
也會是很好的領導人;反過來說,如果只是因為有高學歷、證照資格,
那只表示他的專業能力很好,卻不見得是好的領導人。
這次SARS危機帶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這些學醫的人恐怕一輩子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那麼需要領導力,
讓大家在害怕、絕望、慌張的時候,還願意聽他指揮。
回想當時在電視上看到的,有的人能夠贏得大家的信任,讓我們充滿信心度過危機,
可是也有人說的話讓人根本就不想聽,又怎麼領導人?
所以當你能贏得他人的信任時,就已經跨出成功領導的第一步了。
本文由網友提供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生命的「使用權」要充分運用,珍惜分秒做好該做的事,
切莫推拖延遲或粗心大意,讓精神與體力白白流失。
有一位養牛的人,他養的牛,乳汁特別多,他覺得自己養牛的技術比別人好,
因此很驕傲,逢人便說:「我養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說:「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麼多,你應該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說:「當然可以!幾天後,隨便你們幾個人來,
我都能供應你們新鮮好喝的牛奶!」
為了多儲存一點,讓大家都可以喝到鮮美的牛奶,於是他趕緊去擠牛奶;
可是隔天卻發現,昨天的牛奶都酸掉了。
當時還沒有冰箱,無論怎麼收藏,都會很快酸掉。
於是,他心想:既然這樣,倒不如囤積在母牛的肚子裡,那就不必擔心了。
他仔細盤算,一隻母牛一天可以擠五桶牛奶,
五天就有二十五桶,乾脆等五天後再來擠。
這期間,他把小牛牽走,不讓小牛吃奶,又讓母牛一直吃草,增加營養。
五天後,他高高興興地要去擠奶時,卻發現一滴也擠不出來!
就像人類哺育一樣,媽媽哺餵孩子母奶,如果孩子每天按時吃,
時間到了媽媽自然就有乳水,孩子也能吃得很飽;
如果孩子幾天不吸奶,媽媽的乳水就沒有了。牛也是一樣的情形啊!
人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力量,但是有時會因一些想法或因素,讓人面對工作時,
想要「等一等」,當下不做,要累積多一點再一起做。
於是,工作囤積多了,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不好處理;
加上工作累 積到一定數量,就得特別挪出時間去做,無端增加工作時間。
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也像牛乳一樣,
當下不去利用的話,這分力量是無法「儲存」到以後再用的。
所以「今日事,今日畢」,只要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把事情隨手做好,
就能免除許多「後患」,不但利人利己,也是真正在享受人生的使用權。
本文由網友提供
做個有生命韌性的人
我經常回想起兩個人有相同背景的故事,
他們都是在家庭不健全的環境下成長,
雙親都是酗酒成癮的酒鬼,由於家庭的不安定,
使得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承受許許多多的困苦。
在他們長大成人後,兩個人的生活卻出現大相逕庭、截然不同的結果。
其中一位擁有一份安定的事業,結婚生子並且過著幸福美滿的家居生活,
他專注於和小孩子相處的日子,在他身上讓人感覺到有一股衝勁,
並且獲得人們高度的讚揚。
當一位記者對他進行專訪,探討在酗酒家庭成長的影響。
記者問:「是什麼因素造成你現在的情況?」
「是因我的成長背景所造成,」他回答,「難道你認為還有什麼因素能夠造成呢?」
另一位就似乎無法在工作上好好的努力投入,
他本身也變成經常酗酒的酒鬼,雖然曾經結婚,
但是由於他耽於杯中物而使得妻子離他而去,
從而感到生活沒有任何的希望,認為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當這位記者同樣地問到他:「是什麼因素造成你現在的情況?」
「是因我的成長背景所造成,」他回答,「難道你認為還有什麼因素能夠造成呢?」
自然地,成長歷程的確會影響現在的生活,
以前的成長歷程對人格發展是很決定性的關鍵。
上面所講的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縱使在相似的成長背景下,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人格與發展。
兩個相同背景下成長的人,一位陷入過去生活的窠臼,
選擇過著與以前生長環境相同的日子;
另一位決定不再重蹈覆轍,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前者自認無法改變一切,後者將痛苦轉變成動力並且力圖改變。
一個艱困的成長背景也能夠讓我們變得更有彈性,
艱困的生活會粹鍊我們的毅力,增益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能耐,
困難的成長背景搖身一變,成了人生難得的恩賜。
您的成長背景又是怎樣?
您是否會將成長的背景當作一個藉口,
或是視為老天爺的恩賜呢?
猜猜我有多愛你
小兔子要上床睡覺了,他緊緊抓著大兔子的長耳朵,
他要大兔子好好的聽他說:「猜猜我有多愛你!」
「噢,我大概猜不出來!」大兔子說。
「我愛你這麼多!」小兔子把手臂張開,開得不能再開。
大兔子有一雙更長的手臂,他張開來一比,說:「可是,我愛你這麼多!」
小兔子想:「嗯,這真的很多…」
「我愛你,像我舉的這麼高,高得不能再高!」小兔子說。
「我愛你,像我舉的這麼高,高得不能再高!」大兔子說。
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希望我的手臂可以像他一樣!」
小兔子又有一個好主意,他把腳頂在樹幹上倒掛起來了。
他說:「我愛你到我的腳趾頭這麼多!」
大兔子把小兔子拋起來,飛得比他的頭還高,
說:「我愛你到你的腳趾頭那麼多。」
小兔子笑起來了,說:「我愛你,像我跳的這麼高,不能再高!」
他跳過來又跳過去。
大兔子笑著說:「可是,我愛你,像我跳的這麼高,高得不能再高!」
他往上一跳,耳朵都碰到樹枝了。
「跳得真高」,小兔子想:「真希望我也可以跳得像他一像高。」
小兔子大叫: 「我愛你,一直到過了小路,在遠遠的河那邊!」
大兔子說:「我愛你,一直到過了遠遠的小河,越過山的那一邊!」
小兔子想,那真的好遠…
他開始睏了,想不出來了,
他看著樹叢後面那一大片的黑夜,沒有任何東西比天空更遠了。
小兔子閉上了眼睛說:「我愛你,從這裡一直到月亮!」
「噢!那麼遠,」大兔子說,「真的非常遠、非常遠…」
大兔子輕輕的把小兔子放到葉子鋪成的床上,低下頭來親親他,祝他晚安。
然後,大兔子躺在小兔子的旁邊,小聲的、輕輕的、微笑著說:
「我愛你,從這裡一直到月亮,再---------繞、回、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