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乳癌,最多女人得的癌症
文/常春月刊
兩年前,小媛的雙胞胎妹妹罹患乳癌,發現的期別是第二期,仔細詢問一下小媛,才知道小媛的妹妹在40歲的某一天,在自摸乳房時發現有硬塊,赴醫檢查後才發 現罹患乳癌。現在小媛的妹妹已經43歲了,她未婚,卻有一名尚在念小學4年級的女兒,想到女兒還小,自己又是個罹癌的單親媽媽,不禁對人生感到悲觀。一直 陪伴妹妹身邊的小媛無奈的說,妹妹罹癌後性情大變,喜怒無常,兩人為同卵雙胞胎,妹妹罹癌,小媛也憂心自己可能會罹癌。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2007年(民國96年)全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有7502人,占所有癌症的13.6%,同年,死亡人數有1552人,占所 有癌症的10.7%;另根據今年4月衛生署剛公布的2008年(民國97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女性乳癌發生人數達8136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 發生率、死亡率均有逐年增加的情況。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俞志誠表示,台灣每10萬人口發生率約54人,比香港、新加坡、日本高,歐美國家每10萬人口100到110人, 而且,台灣每年增加的乳癌病患有約7500到8000人,美國則為18到20萬人。
40到49歲是發病高峰期
若以發現的年齡來說,台灣乳癌病友發病年齡約50歲左右,且35到50歲間就占了一半,其中40到49歲是高峰(2006年的統計,每10萬名婦女有 144人)。小媛的妹妹40歲發病,正值國內女性乳癌病友發病的高峰期。俞志誠指出,歐美國家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多集中在55到70歲,也就是 說,我國女性乳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比西方國家的女性早了10年。
其次,同樣為東方人的鄰近國家日本、大陸,則呈現發病年齡雙高峰的現象,也就是45到50歲是一個高峰,55到70歲又是另一個高峰。近年來國內各醫院的 門診中也發現,50到55歲的罹病族群有逐漸增多的情況,俞志誠認為,台灣有可能會邁向日本及大陸的後塵,發病年齡將呈現雙高峰——年輕及老年兩大族群區 塊的現象。
揪出導致乳癌的元凶
依照過去的研究,乳癌的危險因子非常多,年齡、飲食、運動、遺傳、體重、病毒等都有相關,近年來,討論最多的應該是飲食西化、基因遺傳等,另外,心理壓力、空氣汙染、輻射汙染(如日本核災)、褪黑激素也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
1人類乳突病毒,但機率不高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是形成乳癌的主因,而是刺激乳癌細胞形成的因素,且只是個很小的因素而已。人類乳突病毒有可能會經由唾液或接觸,導致病毒跑到乳房,造成乳房發炎,進而刺激乳癌細胞的生成,但是,這樣的機率不高,民眾可以不用太擔心。
2太多的女性荷爾蒙
初經早(初經年齡10~15歲)、停經晚(停經年齡45~50歲)、未懷孕、未哺乳、30歲以後生第一胎是女性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多年前美國研究人員曾發 表一篇大規模的追蹤調查研究也發現,更年期婦女長期進行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有可能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但也有陸續的研究報告發現,服用女性荷爾蒙的好處大 於壞處,建議更年期婦女進行女性荷爾蒙補充不要持續超過2年即可。
3時差長期受到干擾、內分泌失調
英國刺絡針《The Lancet》期刊曾刊載,芬蘭女性空服員服務滿14年後,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倍,推測可能和時差長期受到干擾、體內內分泌失調有關。有鑑 此,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也曾針對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曾到醫學中心進行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的婦女進行抽血,以檢視其血液中的褪黑激 素濃度,發現褪黑激素濃度低,罹患乳癌的危險度就增加,有睡眠中斷困擾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沒有睡眠中斷婦女的2.71倍。在去年2月出版的《勞工 安全衛生簡訊》中所刊載的「輪班健康與女性乳癌風險」一文中提及,2004年女性勞工因為乳癌死亡的比率約19.4%,比同年全國女性乳癌死亡率 10.3%高。依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調查,女性從事輪班工作者高達20%。
4年輕得乳癌,與家族史有關
東方人年輕就得乳癌,和種族、家族史有關,但就基因遺傳來說,和歐美國家相比,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依據俞志誠和中研院合作的報告,國內帶有乳癌遺傳基因的 人口小於2%,國外的統計則是5%,以色列則高達5~10%。在國內,發現帶有乳癌基因家族史的家族才100個左右。俞志誠指出,影響乳癌的基因是由多個 基因組合而成,不同的基因受到不同因素的攻擊(如女性荷爾蒙、空氣汙染、病毒等)才會產生突變,也就是乳癌基因產生突變是多發性的因素,單一基因所扮演的 角色並不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力。
以前述案例小媛來說,小媛同卵雙胞胎的妹妹發病了,小媛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如果是異卵雙胞胎則是4倍。俞志誠建議小媛,應先每隔1~2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另外加上每半年進行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
5 高油脂飲食習慣
2008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曾針對兩家醫學中心乳房外科600多名乳癌病友進行「健康行為調查」,這些病友平均發病年齡為47.7歲,有 50%病友在罹病前有每週外食的習慣,24%則是多油飲食。另外,體重過重,也會提高乳癌的罹患機率,而且,肥胖的乳癌病人復發率高、癌細胞出現轉移的機 率也高。
和肺癌、肝癌等比較惡性的癌症比起來,乳癌病人只要好好接受醫療人員的治療,都可以存活好幾年,甚至有人認為乳癌已經慢慢地朝向慢性病的方向前進了。臨床 上乳癌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病人存活率提高了,即使是已經出現轉移的病人,也可以活得久一點。以小媛的妹妹來說,只要好好接受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 食習慣,應該可以好好地陪伴著女兒長大。
早期發現,存活率大大提升
依據俞志誠的估算,有1/3的乳癌病人可以活過35年,在三軍總醫院活過35年的病人超過41%,在國內,第一次因為乳癌到醫院求診的病人以乳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病人最多(癌細胞還沒有出現轉移),5年存活率都超過85%以上。
病人存活率提高,當然也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關,在衛生單位尚未積極推動乳癌篩檢前,臨床上發現的病人以第二和第三期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居多,在推動乳 房X光篩檢檢查後,零到一期的病人數增多了,其中零到一期病人檢出率達30%以上,然而,同樣是零到一期,美國檢出率為60%,這顯示國內還有進步的空 間。
除了乳房X光攝影篩檢外,多數女性到醫院求診,大多是因為摸到硬塊,等到硬塊大到可以摸到時,通常已經是比較嚴重了。
目前臨床上乳癌檢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乳房X光攝影檢查、超音波檢查
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好處是,X光對於乳房鈣化點可以比較精確的檢查出來,乳癌檢出率可達8成以上,其他2成無法經由乳房X光攝影檢查出來,碰到這樣的 情況,可以配合超音波檢查。要提醒的是,檢出有鈣化點也不表示罹癌了,因此,只有小於10%的鈣化點有問題,這些鈣化點大部分都是良性的腫塊。
2 磁振造影檢查
除了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外,磁振造影(MRI)也可以當成乳癌篩檢的輔助工具之一。MRI比較適合進行多發性乳癌(發病的部位或病灶不只一處,可能 是同側乳房有多發性乳癌,或是對側乳房也有乳癌)的診斷。X光攝影檢查及超音波無法針對小病灶的多發性乳癌進行確診,只能鎖定單一部位進行檢查;其次,多 發性乳癌病人在進行乳房手術前,MRI可以讓醫療人員於手術時進行更精切的病灶切除,避免癌細胞切除不乾淨。
至於一般的乳房篩檢,俞志誠則不建議使用沒有健保給付、費用昂貴的MRI。他說,MRI可能無法偵測出所有小顆粒的乳癌;對於鈣化點的精確度也不如乳房X 光攝影;MRI無法克服假陽性過高的問題(原本不是乳癌的,卻被判讀為乳癌),而且即使是多發性乳癌病患,也可能會面臨到這樣的難題。
善用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目前乳癌篩檢最常用的工具,還是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衛生單位自從2002年開始推行50到69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2010年將年 齡往前推到45到69歲,然而,依據國健局的資料,去年一年45到49歲、乳癌好發族群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才12.9%,比國外的7成還低。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曾於10多年前針對台北市乳癌支持團體病友的158位一等女性血親(有乳癌家族史)進行訪問,發現只有27.2%親人(20歲及20歲以上)每月進行乳房自我檢查;33.7%的親人(35歲及35歲以上)每年進行乳房攝影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在2008年也曾以問卷方式訪問552位乳癌病友,發現愈年輕、每日工作時數愈長者,進行乳癌篩檢的比率愈低。這些受訪者有59%發病年齡低於50歲以下。
篩檢率低,除女性進行篩檢的人數不夠多以外,各醫院的設備不夠用也是原因之一。俞志誠指出,各大醫院乳房X光攝影檢查大多排定在白天的時間,對於忙碌的職 業婦女來說,時間上很難調配:其次,各醫院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排程滿檔,民眾等乳房X光攝影要好幾天,等超音波要好幾個月。
另外,除了乳房X光攝影機器設備不夠用以外,乳房X光攝影設備的品質良莠不齊,判讀人員的素質不一,也是乳癌篩檢率及準確率提升的難題。身為乳房醫學會理 事長的俞志誠表示,目前乳房醫學會和超音波醫學會及放射線科醫學會合作,正在努力改進中,以便提升婦女朋友的篩檢意願。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38期】
文/常春月刊
兩年前,小媛的雙胞胎妹妹罹患乳癌,發現的期別是第二期,仔細詢問一下小媛,才知道小媛的妹妹在40歲的某一天,在自摸乳房時發現有硬塊,赴醫檢查後才發 現罹患乳癌。現在小媛的妹妹已經43歲了,她未婚,卻有一名尚在念小學4年級的女兒,想到女兒還小,自己又是個罹癌的單親媽媽,不禁對人生感到悲觀。一直 陪伴妹妹身邊的小媛無奈的說,妹妹罹癌後性情大變,喜怒無常,兩人為同卵雙胞胎,妹妹罹癌,小媛也憂心自己可能會罹癌。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2007年(民國96年)全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有7502人,占所有癌症的13.6%,同年,死亡人數有1552人,占所 有癌症的10.7%;另根據今年4月衛生署剛公布的2008年(民國97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女性乳癌發生人數達8136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 發生率、死亡率均有逐年增加的情況。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俞志誠表示,台灣每10萬人口發生率約54人,比香港、新加坡、日本高,歐美國家每10萬人口100到110人, 而且,台灣每年增加的乳癌病患有約7500到8000人,美國則為18到20萬人。
40到49歲是發病高峰期
若以發現的年齡來說,台灣乳癌病友發病年齡約50歲左右,且35到50歲間就占了一半,其中40到49歲是高峰(2006年的統計,每10萬名婦女有 144人)。小媛的妹妹40歲發病,正值國內女性乳癌病友發病的高峰期。俞志誠指出,歐美國家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多集中在55到70歲,也就是 說,我國女性乳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比西方國家的女性早了10年。
其次,同樣為東方人的鄰近國家日本、大陸,則呈現發病年齡雙高峰的現象,也就是45到50歲是一個高峰,55到70歲又是另一個高峰。近年來國內各醫院的 門診中也發現,50到55歲的罹病族群有逐漸增多的情況,俞志誠認為,台灣有可能會邁向日本及大陸的後塵,發病年齡將呈現雙高峰——年輕及老年兩大族群區 塊的現象。
揪出導致乳癌的元凶
依照過去的研究,乳癌的危險因子非常多,年齡、飲食、運動、遺傳、體重、病毒等都有相關,近年來,討論最多的應該是飲食西化、基因遺傳等,另外,心理壓力、空氣汙染、輻射汙染(如日本核災)、褪黑激素也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
1人類乳突病毒,但機率不高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是形成乳癌的主因,而是刺激乳癌細胞形成的因素,且只是個很小的因素而已。人類乳突病毒有可能會經由唾液或接觸,導致病毒跑到乳房,造成乳房發炎,進而刺激乳癌細胞的生成,但是,這樣的機率不高,民眾可以不用太擔心。
2太多的女性荷爾蒙
初經早(初經年齡10~15歲)、停經晚(停經年齡45~50歲)、未懷孕、未哺乳、30歲以後生第一胎是女性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多年前美國研究人員曾發 表一篇大規模的追蹤調查研究也發現,更年期婦女長期進行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有可能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但也有陸續的研究報告發現,服用女性荷爾蒙的好處大 於壞處,建議更年期婦女進行女性荷爾蒙補充不要持續超過2年即可。
3時差長期受到干擾、內分泌失調
英國刺絡針《The Lancet》期刊曾刊載,芬蘭女性空服員服務滿14年後,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倍,推測可能和時差長期受到干擾、體內內分泌失調有關。有鑑 此,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也曾針對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曾到醫學中心進行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的婦女進行抽血,以檢視其血液中的褪黑激 素濃度,發現褪黑激素濃度低,罹患乳癌的危險度就增加,有睡眠中斷困擾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沒有睡眠中斷婦女的2.71倍。在去年2月出版的《勞工 安全衛生簡訊》中所刊載的「輪班健康與女性乳癌風險」一文中提及,2004年女性勞工因為乳癌死亡的比率約19.4%,比同年全國女性乳癌死亡率 10.3%高。依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調查,女性從事輪班工作者高達20%。
4年輕得乳癌,與家族史有關
東方人年輕就得乳癌,和種族、家族史有關,但就基因遺傳來說,和歐美國家相比,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依據俞志誠和中研院合作的報告,國內帶有乳癌遺傳基因的 人口小於2%,國外的統計則是5%,以色列則高達5~10%。在國內,發現帶有乳癌基因家族史的家族才100個左右。俞志誠指出,影響乳癌的基因是由多個 基因組合而成,不同的基因受到不同因素的攻擊(如女性荷爾蒙、空氣汙染、病毒等)才會產生突變,也就是乳癌基因產生突變是多發性的因素,單一基因所扮演的 角色並不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力。
以前述案例小媛來說,小媛同卵雙胞胎的妹妹發病了,小媛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如果是異卵雙胞胎則是4倍。俞志誠建議小媛,應先每隔1~2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另外加上每半年進行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
5 高油脂飲食習慣
2008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曾針對兩家醫學中心乳房外科600多名乳癌病友進行「健康行為調查」,這些病友平均發病年齡為47.7歲,有 50%病友在罹病前有每週外食的習慣,24%則是多油飲食。另外,體重過重,也會提高乳癌的罹患機率,而且,肥胖的乳癌病人復發率高、癌細胞出現轉移的機 率也高。
和肺癌、肝癌等比較惡性的癌症比起來,乳癌病人只要好好接受醫療人員的治療,都可以存活好幾年,甚至有人認為乳癌已經慢慢地朝向慢性病的方向前進了。臨床 上乳癌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病人存活率提高了,即使是已經出現轉移的病人,也可以活得久一點。以小媛的妹妹來說,只要好好接受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 食習慣,應該可以好好地陪伴著女兒長大。
早期發現,存活率大大提升
依據俞志誠的估算,有1/3的乳癌病人可以活過35年,在三軍總醫院活過35年的病人超過41%,在國內,第一次因為乳癌到醫院求診的病人以乳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病人最多(癌細胞還沒有出現轉移),5年存活率都超過85%以上。
病人存活率提高,當然也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關,在衛生單位尚未積極推動乳癌篩檢前,臨床上發現的病人以第二和第三期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居多,在推動乳 房X光篩檢檢查後,零到一期的病人數增多了,其中零到一期病人檢出率達30%以上,然而,同樣是零到一期,美國檢出率為60%,這顯示國內還有進步的空 間。
除了乳房X光攝影篩檢外,多數女性到醫院求診,大多是因為摸到硬塊,等到硬塊大到可以摸到時,通常已經是比較嚴重了。
目前臨床上乳癌檢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乳房X光攝影檢查、超音波檢查
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好處是,X光對於乳房鈣化點可以比較精確的檢查出來,乳癌檢出率可達8成以上,其他2成無法經由乳房X光攝影檢查出來,碰到這樣的 情況,可以配合超音波檢查。要提醒的是,檢出有鈣化點也不表示罹癌了,因此,只有小於10%的鈣化點有問題,這些鈣化點大部分都是良性的腫塊。
2 磁振造影檢查
除了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外,磁振造影(MRI)也可以當成乳癌篩檢的輔助工具之一。MRI比較適合進行多發性乳癌(發病的部位或病灶不只一處,可能 是同側乳房有多發性乳癌,或是對側乳房也有乳癌)的診斷。X光攝影檢查及超音波無法針對小病灶的多發性乳癌進行確診,只能鎖定單一部位進行檢查;其次,多 發性乳癌病人在進行乳房手術前,MRI可以讓醫療人員於手術時進行更精切的病灶切除,避免癌細胞切除不乾淨。
至於一般的乳房篩檢,俞志誠則不建議使用沒有健保給付、費用昂貴的MRI。他說,MRI可能無法偵測出所有小顆粒的乳癌;對於鈣化點的精確度也不如乳房X 光攝影;MRI無法克服假陽性過高的問題(原本不是乳癌的,卻被判讀為乳癌),而且即使是多發性乳癌病患,也可能會面臨到這樣的難題。
善用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目前乳癌篩檢最常用的工具,還是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衛生單位自從2002年開始推行50到69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2010年將年 齡往前推到45到69歲,然而,依據國健局的資料,去年一年45到49歲、乳癌好發族群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才12.9%,比國外的7成還低。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曾於10多年前針對台北市乳癌支持團體病友的158位一等女性血親(有乳癌家族史)進行訪問,發現只有27.2%親人(20歲及20歲以上)每月進行乳房自我檢查;33.7%的親人(35歲及35歲以上)每年進行乳房攝影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在2008年也曾以問卷方式訪問552位乳癌病友,發現愈年輕、每日工作時數愈長者,進行乳癌篩檢的比率愈低。這些受訪者有59%發病年齡低於50歲以下。
篩檢率低,除女性進行篩檢的人數不夠多以外,各醫院的設備不夠用也是原因之一。俞志誠指出,各大醫院乳房X光攝影檢查大多排定在白天的時間,對於忙碌的職 業婦女來說,時間上很難調配:其次,各醫院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排程滿檔,民眾等乳房X光攝影要好幾天,等超音波要好幾個月。
另外,除了乳房X光攝影機器設備不夠用以外,乳房X光攝影設備的品質良莠不齊,判讀人員的素質不一,也是乳癌篩檢率及準確率提升的難題。身為乳房醫學會理 事長的俞志誠表示,目前乳房醫學會和超音波醫學會及放射線科醫學會合作,正在努力改進中,以便提升婦女朋友的篩檢意願。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38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